周滿茹
《黃帝內(nèi)經(jīng)》說“五谷為養(yǎng)”,五谷即指稷、麥、稻、黍、菽,其中“稷”就是小米。小米在古代一直是北方地區(qū)的重要食糧,為食藥兩用的佳品,有“腎之谷”的美譽。
小米營養(yǎng)十分豐富,含有胡蘿卜素、淀粉、無機鹽、多種維生素、蛋白質(zhì)、脂肪、鋅、鐵、鈣、錳、碘等多種微量元素成分,還含有類雌激素物質(zhì),有助于女性美容;小米具有滋陰養(yǎng)血的功效,可以使產(chǎn)婦虛寒的體質(zhì)很快得到調(diào)養(yǎng)。因而北方產(chǎn)婦坐月子都喝小米粥,被稱為“月子米”;小孩輔食也常喝小米粥,被稱為“寶寶米”;老人及病后恢復也常有它的身影。尤其小米煮粥,待幾沸之后,上面浮一層釅滑的膏油,即為米油,俗謂米湯油,性味甘平,滋陰營養(yǎng)力更強,被稱為“代參湯”,清朝醫(yī)家王士雄贊日:“米油可代參湯。小米為谷中之良米,蒸食最益力,煮食最益人?!?/p>
小米既是最益人的糧食,又有較高的保健和藥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粟之味咸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濁泄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中藥大辭典》亦載,粟米俗稱小米,別名白梁粟、粢米、粟谷、黃粟等,我國北方廣為栽培。其性涼,味甘咸,人腎、脾、胃經(jīng),具有和中、益腎、除熱、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療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泄瀉等癥?!睹t(yī)別錄》記載,粟米主“養(yǎng)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粟米所含的白瑞香苷可降低血液凝固性,能促進體內(nèi)尿酸的排泄,有抗菌作用,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及大腸桿菌等致病菌。
《中藥大辭典》中還匯集了粟米治病的古方。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點少鹽,空心和汁吞下(《食醫(yī)心鏡》)。治消渴口干:粟米炊飯,食之良(《食醫(yī)心鏡》)。治孩子赤丹(丹毒色純赤者)不止: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治湯火灼傷: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頻涂之。能止痛,滅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調(diào)敷之(《崔氏纂要方》)。
民間亦有小米治病的常用驗方。治鼻血不止:用粟米粉小火煮沸服用。治眼熱赤腫:用粟泔汁(淘粟水)沉淀,加生地黃等分,研勻攤于布上,方圓約二寸,加熱后貼目上熨敷,藥干即換。注意加熱不可太燙,防止燙傷。治疳瘡月蝕(多由風濕熱毒熏蒸所致,癥見耳廓上生瘡,痛流黃水,時發(fā)時愈):用粟泔汁沉淀后敷涂于患處。
小米中有一個品種,叫龍爪粟,學名穆子,各地亦稱鴨腳粟、雞爪谷、拳頭粟等,有“黑珍珠”的美譽。性溫,味甘,人肺、胃經(jīng)。它不僅含有較高的蛋白質(zhì)、膽堿和亞油酸,還含有豐富的天然有機硒、鍶、鐵、鋅、鋰、鍺,并含有19種氨基酸以及維生素,特別是含有豐富的鍶、硒、維生素E等抗衰老物質(zhì),能補中益氣,厚腸胃,對養(yǎng)胃消暑、腸胃腹瀉等疾病有獨特的療效。
下面再推薦一款食療美食——小米南瓜魚丸湯。制作方法:取去骨的龍利魚一條,切小塊,加一點肥肉,亦切丁,同人攪拌機中,加一個蛋清和少許淀粉水,少放一點鹽、料酒,打成糊。取出,手抹點油,擠成丸子,人開水鍋中煮開,撇去浮沫,煮熟備用。另鍋加入蒸過的小米,熬成粥,再加入南瓜蓉,煮沸后改小火,再放人魚丸,加點綠葉蔬菜、鹽,出鍋裝湯盆,放一點枸杞子點綴。此湯能增強脾胃之氣、養(yǎng)心安神。小米和南瓜都為健脾之物,相須為用,有輔助降糖的作用,并可補鈣,強筋壯骨,還有美容的作用。此湯黃、白、綠、紅相間,有淡淡的甜味、小米的清香、魚丸的海鮮味,真可謂色、香、味俱佳,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試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