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贛州市第三中學 江西贛州 341000)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鼓勵教師積極運用信息技術資源,增加師生間和生生間的互動交流,開展自主學習、混合式教學,拓展學科視野?!蹦秸n是網絡信息技術背景下涌現的教學手段,但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也逐漸凸顯出方式單一、師生線上交互度不夠等問題?;诖?,應以《標準》為依據,融入混合式教學的理念,探索高中生物慕課教學的全新方法,有針對性地解決傳統慕課教學中凸顯出的問題,不斷促進高中生物課程信息化教學質量提升。
慕課環(huán)境下開展混合式教學,是一種融合傳統慕課和混合式教學優(yōu)勢,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王松紅將具體的教學形式解構為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師生共建三種混合形式,認為不斷拓展教學的形式能夠保持慕課混合式教學的先進性。彭淑鳳認為,應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探索混合式教學的模式,提升教學的拓展延伸力度。胡慧青指出,要從提供軟硬件保障、構建教學績效評價體系、開展師生教學培訓等方面出發(fā),不斷優(yōu)化慕課混合式教學的配套環(huán)境。綜上所述,關于慕課混合式教學的研究方向非常多元,可以肯定的是:慕課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課程中探索具體的實施方案,對促進慕課、混合式教學理論的發(fā)展延伸有重要價值。
隨著慕課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日漸廣泛,國內很多中學也嘗試了在生物課程中引入慕課教學理念,但整體而言,無論是教學形式、教學方案,還是教學過程、教學考評都是傳統慕課的“復制”,鮮少有創(chuàng)新的慕課教學模式推出。將慕課與混合式教學結合在一起,從不同方向探索“慕課+混合式”教學的實施路徑,實現了對高中生物慕課教學形式、方案、過程和理念層面的創(chuàng)新,有助于推動高中生物信息化改革的發(fā)展。
在慕課混合式教學背景下,教學實施的形式既是混合的,也是多樣化的,包括線上線下混合、課內課外混合、師生共建混合,亦可以是以線上為主線下輔助混合、以線下為主線上輔助混合等,總而言之,相較于傳統的慕課教學形式而言,慕課混合式教學的最大特色就是混合性、多樣性、整體性。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更為多元化的慕課學習體驗,感知到信息化教學對生物學習的促進價值;教師也能夠基于慕課情境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并通過有效地設計和組織教學過程,不斷提升自我的慕課教學能力。
傳統模式下,慕課雖然能夠提升高中生物教學的先進性和信息化程度,但也逐漸暴露出虛擬環(huán)境下師生交互不足、學生學習需求度關注不夠、學生學習反饋泛在化等問題,究其原因,與慕課信息技術未能真正實現與生物課程深度融合密切相關。換句話說,慕課教學理念非常先進優(yōu)質,但只有與具體課程內容、學生需求、教學軟硬件環(huán)境等元素深度融合,才能夠產生優(yōu)質的教學效果。將慕課與混合式教學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教學模式,既考慮到師生學習生物課程的多樣化體驗,又考慮到慕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延伸推廣價值,通過設計和組織具體的教學活動,有利于推進慕課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的深度融合。
如圖1所示,為高中生物慕課混合式教學實施的方案框架。以慕課混合式教學為形式,融入了課內課外混合、線上線下混合、師生共建混合三種主要教學形態(tài),每種教學形態(tài)的實施都包含課前互動預習、課中現場實踐和課后反饋總結三個部分。充分地利用了高中生物教學的所有空間和時間,通過以超星學習通慕課平臺為載體設計和組織具體的教學過程,讓慕課混合式教學的元素真正融入高中生物課程中。此外,各級學校教師亦可根據教學改革和軟硬件設施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其他類型的慕課混合教學方案。
圖1 高中生物慕課混合式教學方案框架
以課內課外混合、線上線下混合和師生共建混合為例闡述具體的教學實施思路:
1.課內課外混合。以生物課程中調研類學習內容為主題,組織課內課外混合式教學。借助慕課平臺這個載體,教師上傳與調研學習主題有關的資料,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中階段教師分配好調研團隊的人數、結構、方向,利用課外時間分批組織學生深入調研場所進行調研實踐,獲取第一手調研數據。整個教學過程以激發(fā)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統計分析能力為主要目標,慕課平臺則是分享調研心得、學習資料的場所。
2.線上線下混合。以生物課程中制作類學習內容為主題,組織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借助慕課平臺這個載體,教師上傳生物模型制作、作品制作等與學習主題有關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課前自主觀摩;課中階段教師分配制作小組,引導學生根據微課視頻進行自主或團隊制作實踐,并拍攝下學生制作的視頻;課后階段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制作生物模型,并通過在線直播、在線錄播的形式引導學生打卡,通過慕課平臺分享自己的作品。
3.師生共建混合。以生物課程中拓展類學習內容為主題,組織師生共建混合式教學。教師在課內教學之余,充分了解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目標、發(fā)展方向,與學生進行深度交流,獲取學生生物學習需求的第一手數據。并以此為依據,與學生合作共建生物拓展類慕課學習資源庫,通過這種師生共建共商共享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起高中生參與生物慕課學習的興趣和能動性。
以《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為例,該課的內容與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關,倘若僅在教室內進行授課,難以引導學生真正感知到生態(tài)環(huán)保的重要性?;诖?,設計慕課混合式課內課外教學流程如下:
首先,課前。教師將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現狀拍攝成視頻,或制作成圖片等資源形式上傳到慕課學習平臺上,引導學生在線自主觀看,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現狀、生物學原理等產生初步了解。通過慕課平臺上的師生交互功能,學生可向教師發(fā)問,解決一些學習內容上的基本問題。
其次,課中。教師在課內將班上學生分為“社區(qū)環(huán)境保護調研組”“企業(yè)環(huán)境保護調研組”“城市河流環(huán)境保護調研組”“鄉(xiāng)鎮(zhèn)空氣環(huán)境保護調研組”,分時間段帶領各組學生深入相關場所進行環(huán)境保護的調研,通過與居民、專業(yè)技術人員等溝通交流,了解第一手數據,鍛煉社會調研及處理問題能力。
最后,課后。教師引導學生在慕課平臺上分享調研所獲的分析數據,從生物學角度整理歸納生態(tài)環(huán)保的重要性,撰寫調研小論文,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以《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為例,該課主要講解細胞器的結構等知識,其中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具有較強的模型特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制備,并通過慕課混合式教學組織活動。
首先,課前。教師將制作細胞器模型的全過程視頻上傳到慕課平臺上,引導學生在線自主觀看,學生可以通過快進、慢放、循環(huán)等功能,反復播放視頻,深入了解細胞器的內部結構及模型制作方法,甚至可以在家中運用材料進行先期制備。
其次,課中。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引導他們運用橡皮泥進行細胞器模型制備,并設計模型制備比賽,對制作又快又好的小組進行表彰,以此調動起各小組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們制備模型時,教師拍攝下各小組的制備視頻。
最后,課后。教師將拍攝好的視頻上傳到慕課平臺,引導各小組學生在線觀摩,通過觀看視頻,學生能夠了解細胞器模型制備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便于他們及時總結修正,既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們掌握了細胞器結構,又通過慕課混合式學習讓他們找到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以《生物技術藥物與疫苗》為例,該課與生物技術在醫(yī)藥領域的應用密切相關,是生物技術的前沿性應用研究內容,教師可以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書籍等資源庫查找相關的內容,通過整理匯總成教學型內容,分類上傳到慕課平臺上構建師生共建共享型的慕課教學資源庫。
首先,課前。教師通過慕課平臺向班級學生推動有關生物技術在疫苗研發(fā)、藥物開發(fā)等方面應用的前沿性視頻、文字、圖片、新聞報道等資料,引導學生在線觀看,汲取其中與生物學應用有關的知識。
其次,課中。教師在課內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例如,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發(fā)資料建設組、生物技術與疫苗研發(fā)資料建設組等,為每個小組分配具體的資源收集和整合任務,并出示教師制作好的慕課教學資源模板,引導學生根據模板要求收集整理相關的資料。
最后,課后。各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網絡平臺、圖書館等渠道,收集相關的資料,并按照模板要求整理成教學資源提交給教師,教師再經過整理匯總到慕課平臺上。通過這種師生混合教學的形式,構建師生共建型慕課教學資源庫,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生物慕課學習的興趣。
依托慕課平臺開展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師生共建等形式多樣的混合式教學,是信息技術背景下高中生物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多種混合式教學的方法不僅能夠提升高中生的學習體驗感,還能夠推動學校信息化軟硬件設施建設的發(fā)展,鼓勵更多的教師主動探索和嘗試慕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升自我的信息化教學水平,最終促使高中生物課程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建議各級高中學校為慕課混合式教學提供必要的保障,如加強相關軟硬件設施建設運維、委派教師參加慕課教學培訓、對學生進行慕課學習技能教學等,不斷推動慕課混合式教學實現又好又快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