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伏邪理論探討過敏性鼻炎的臨床辨治?

      2023-01-23 06:35:43黃夢文王稼心提桂香
      關鍵詞:伏邪血虛風邪

      曾 靜,呂 品,黃夢文,王稼心,提桂香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以陣發(fā)性或反復發(fā)作的打噴嚏、鼻塞、鼻癢、流鼻涕等為主要臨床表現,是由2型T細胞驅動的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免疫反應[1]。AR在全球的發(fā)病率為1%~50%,在我國患病率為37.74%[2],是目前國內最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常與過敏性結膜炎并見,嚴重者可發(fā)展為哮喘。目前AR的西醫(yī)治療仍以H1抗組胺藥為主,往往開始有效久則效減甚或無效,其嗜睡的不良反應影響著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課題組用中藥治療過敏性鼻炎臨床療效佳且未見明顯副作用,現試從伏邪理論及治風先治血角度探討其臨床辨治規(guī)律。

      1 伏邪理論

      《中醫(yī)大辭典》對“伏邪”的注解是指藏伏于體內而不立即發(fā)病的病邪[3]。溫病學認為,感受六淫邪氣不即刻發(fā)病,因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伏藏于體內,侍機再發(fā),屬于伏邪溫病,亦被稱作狹義伏邪;廣義的伏邪則包括一切伏而不發(fā)的致病因素,即七情內傷、飲食不節(jié)、蟲獸災傷而產生的水濕、痰飲、瘀血、蟲毒等,亦包括伏邪溫病。

      伏邪理論最早見于《靈樞·賊風》中“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fā)”,說明伏邪藏不即發(fā)的致病特點;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提出的“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是后世伏氣溫病的理論基礎。張仲景于《傷寒論·平脈法》言:“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首提“伏氣”一說;張子和[4]在《儒門事親》中言:“夫高粱之人,起居閑逸,奉養(yǎng)過度,酒食所傷,以致中脘留飲,脹悶,痞隔醋心”,指出起居無常、飲食不節(jié)而致內傷伏邪;吳又可著《瘟疫論》首次使用“伏邪”指代伏邪概念。醫(yī)家劉吉人[5]于《伏邪新書》言:“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后方發(fā)者,總謂之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氣內傷,邪氣內陷,暫時假愈,后仍復作者,亦謂之伏邪。有已發(fā)治愈,而未能除盡病根,遺邪內伏,后又復發(fā),亦謂之曰伏邪”,在前人的基礎上再次豐富了對伏邪致病的認識。

      2 基于伏邪理論的病因病機認識

      過敏性鼻炎屬于中醫(yī)學“鼻鼽”范疇,病名始見于《素問·脈解篇》中“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于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敝嗅t(yī)認為鼻鼽的外因可責之于外淫六邪,以風邪尤甚;內因可責之臟腑虛損,正氣不足,氣機失調,特別是肺脾肝腎以肺衛(wèi)氣虛為主,或伴有脾虛失運、肝失調暢、先天腎虛等。近年來學者研究發(fā)現,季節(jié)性過敏性鼻炎與“五臟應時”和絡病理論相關[6]。國醫(yī)大師王琦教授亦指出過敏體質與伏邪有關[7],提桂香[8]認為,鼻鼽的病機為臟腑氣機失調,正氣不足,肺衛(wèi)郁熱,外邪內伏,風血搏結,應時而發(fā)。

      2.1 氣機失調,正氣不足

      肺的功能為主氣司呼吸,鼻為肺之外竅,肺在體合皮毛,外邪侵襲,肺先受之。《素問·評熱病論篇》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肺氣虛衛(wèi)表不固,邪入腠理,氣虛不攝津則見流涕不止;或風寒外束,衛(wèi)氣郁閉于內,肺經郁熱致肺失宣肅,肺朝百脈,邪熱入血,血熱動風,火性炎上使鼻干、鼻竅壅塞。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玉機真臟論篇》云:“脾為孤臟……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故可見鼻塞;脾虛則氣血生成不足,氣虛則腠理不密,邪易乘虛而入,血虛易化燥生風,鼻竅、皮腠失于濡養(yǎng),如鼻癢、眼癢或全身瘙癢、鼻黏膜蒼白諸癥;水運不及則生濕,可見鼻流清涕不止、鼻黏膜水腫等。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因肝失疏泄可致臟腑氣血失和,如血虛肝旺可致肝陽化風或血虛生風;或疏泄太過亦致內風,內外風相引而動可致鼻鼽。肝開竅于目,鼻鼽多見目癢或目眵增多,皆與風邪循經上擾目系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季節(jié)性過敏性鼻炎多于春季加重,而肝在五時應春,“肝應春”理論與春季高發(fā)過敏性疾病具有一致性,機體免疫應答狀態(tài)如IgG、IgE在春季均顯著升高[9,10]。

      腎為先天之本,人之稟賦與腎相關。腎蘊一身之元陰元陽,以助臟腑生理活動的正常運行?!端貑枴ば魑鍤庹撈吩疲骸拔鍤馑 I為欠為嚏”,臨床上過敏性鼻炎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尤其兒童過敏性鼻炎與先天腎虛關系密切。

      2.2 風伏血分,應時而發(fā)

      鼻鼽的發(fā)作或為常年性或為季節(jié)性,以春秋多見,其癥狀以目癢、鼻癢、噴嚏、涕淚多為特點,來急去快,與風邪性質類似,善行數變,伴有鼻黏膜病變或伴鼻息肉或伴鼻中隔偏曲等癥狀,其應季而發(fā)屬伏邪致病特點。

      風邪的致病特點如《濟生方·鼻門》記載“風寒乘之,陽經不利,則為壅塞,或為清涕”[11],風者,百病之長也,其性善行而數變,故有風勝則癢;風邪又為陽邪,易襲陽位,可致腠理開泄,邪因而入,寒性收引,故見鼻塞;《諸病源候論·風瘙癢候》言:“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氣血相搏,而俱往來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12],故噴嚏、鼻癢、眼癢或兼全身皮膚瘙癢為風邪所致。然風有內外之分,如六淫之外風及血虛化燥生風、血熱動風所致的內風。若外感風邪疏散不及則易伏于內,或與內風相合為伏風。清·王孟英早已指出伏邪傳變規(guī)律:“伏氣溫病,自里出表,乃先由血分,而后達于氣分”[13],故見風伏血分與血搏結致病[14]。

      3 辨證論治

      基于對鼻鼽的病因病機的認識,對該病的治療可從以下2個方面進行。

      3.1 調暢氣機

      根據前述分析,鼻鼽的病機以肺衛(wèi)氣虛為主或兼脾氣虛或兼肝氣郁結或兼血虛肝旺或兼腎氣虛等,因此治療鼻鼽以調和臟腑、調暢氣機為大法,以補益肺衛(wèi)之氣為主,再根據其他癥狀進行辨證,輔以健脾和胃、疏肝和血、補腎納氣。此為扶正,調暢氣機,提高抵抗力驅邪外出。

      3.2 入血祛風

      因鼻鼽的病機以氣機失調為本,邪伏為標,風邪伏于血分之中應時而發(fā),因此治療時需用既入血又祛風之劑。南宋陳自明[15]于《婦人大全良方·卷三賊風偏枯方論》最早提出“醫(yī)風先醫(yī)血,血行風自滅”,唐容川[16]于《血證論》揭示先治血之要義,其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無論熱風、寒風。風總屬陽……血行,則風在血分者隨之而行,故治風先治血也”。

      4 經驗方

      臨床治療時提倡病證結合,自擬以治療鼻鼽病為主的核心方,再對其他兼癥進行辨證,在核心方的基礎上辨證用藥。

      4.1 鼻鼽核心方

      根據鼻鼽的病因病機,核心方藥組成為黃芪、防風、白術、辛夷、荊芥炭、當歸、龍骨、牡蠣、桑白皮、延胡索,本方以玉屏風為基礎,取其益氣固表之意。李中梓云玉屏風散“治風邪久留而不散者”,現代研究證實其具有調節(jié)免疫[17]、減輕炎癥反應[18]的作用,其中黃芪為益氣而善走表之圣藥,防風為祛內外風之要藥,白術可扶土生津、實脾補肌,寓有補土生金之意;另佐以辛夷入肺祛風通竅;荊芥炭、當歸善走血分,合黃芪入血祛風達表而止癢,又合龍骨、牡蠣固澀斂涕;同時,龍骨、牡蠣均入腎經,稟秋冬金水之氣,氣味俱降,亦有固腎安神之效;桑白皮入肺肝經,可清肺肝郁熱助邪外出;延胡索辛溫暢肝和胃,其性可升可降,故能行上下四經以調暢氣機,助氣血生成以祛伏邪。

      4.2 隨證加減

      伴有脘痞脹滿食欲不振者屬脾虛,可用陳皮、枳實行氣健脾;若脾虛水濕運化不利,臨證多挾濕為患,如舌體胖大、苔白厚、身沉乏力甚、大便質黏不成形,給予薏苡仁、苦杏仁、豆蔻取三仁湯之健脾助宣三焦之濕;或怕熱不怕冷,鼻甲肥大,遇熱則鼻塞者,加茜草入血涼血活血。伴有情志不暢、焦慮抑郁,屬肝郁脾虛、肝失調暢,給予玫瑰花、郁金、白芍等養(yǎng)血解郁、疏肝健脾,寓“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意。伴哮喘胸悶氣短,屬腎虛不納氣者,加烏梅、五味子、蛤蚧等補益腎之元陰元陽,既收斂涕淚又補腎納氣,標本同治,同時也有避免祛風太過耗傷陰血之意。

      對于伴有皮膚劃痕癥、蕁麻疹者,屬血熱生風,可加紫草、墨旱蓮(與茜草合為三草湯)以涼血疏風清熱。劉完素[19]于《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火類》云:“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熱干于陽明,發(fā)于鼻而癢則嚏也?;蚬室晕飻_之,癢而嚏者,擾癢屬火故也”,指出鼻癢、打噴嚏均與熱相關,如醫(yī)家言:“熱勝則痛,熱微則癢”,而風熱外襲,熱邪入絡,血熱生風則治,血寧風自滅。

      5 典型病案

      患者于某,男,32歲,2021年3月11日初診:主訴反復鼻塞、鼻癢、噴嚏10年余,復發(fā)3 d?;颊?0年前確診季節(jié)性過敏性鼻炎,多于每年3月初發(fā)作,自2018年伴見周身散在皮疹。自用“鼻炎康”“日本佐藤”等外用噴鼻藥、鹽酸西替利嗪片抗過敏治療癥狀稍緩解。刻下癥見鼻塞夜間尤甚,鼻癢甚,打噴嚏,早晚明顯,全身散在紅色皮疹,無水皰及滲液,乏力,精神壓力大,納可,眠差,大便質黏。舌胖色紅稍暗,舌尖紅,舌下血絡稍紅,苔白厚,脈寸滑關弦尺沉。西醫(yī)診斷過敏性鼻炎,中醫(yī)診斷鼻鼽,辨證屬氣虛濕阻,血虛肝旺,治則以補氣祛濕、養(yǎng)血柔肝為主。處方:黃芪30 g,白術10 g,防風10 g,辛夷10 g,細辛3 g,紫草10 g,茜草10 g,墨旱蓮10 g,柴胡10 g,黃芩10 g,薏苡仁30 g,苦杏仁9 g,豆蔻6 g,延胡索10 g,玫瑰花10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飯后30 min口服。

      2021年3月18日二診:鼻塞、鼻癢、噴嚏較前明顯減輕,皮疹較前減輕,仍稍有乏力,納眠可,二便調。舌稍胖,舌尖紅,苔白厚,舌下血絡稍紅,脈寸小滑左關弦。處方:上方黃芪加至45 g,另加五味子6 g,白芍10 g,生地黃10 g,14劑水煎服。隨訪至2022年4月中旬,患者鼻癢癥狀明顯緩解,無鼻塞,夜眠安,未再用藥。

      按:本案病屬于“鼻鼽”,該患者素體肺脾氣虛,舌胖苔白厚,屬氣虛不固,血虛不濡,水濕內蘊不化,脈寸滑關弦則肺衛(wèi)郁熱,加之情志不暢,肝郁乘脾,脾虛益甚久成血虛肝旺之證;血虛化燥生風,或與郁熱合而血熱動風,加之病史長且有每年應時而發(fā)的特點,考慮有外風疏散不利,風伏血分;結合舌尖紅、舌下血絡稍紅,亦指血熱內郁與風搏結致病。故方以黃芪為君藥益氣固表,佐以白術健脾,防風、辛夷、細辛祛風通竅,三仁共奏祛濕之法以解脾困;黃芩配伍三草上清肺之熱邪,內走血絡以涼血除熱,則風自定;柴胡黃芩和解少陽,再與延胡索配合玫瑰花以疏肝解郁。二診患者癥狀緩解仍有乏力,故于上方中黃芪加量以增補脾益氣之力;五味子其味酸澀可斂肺脾之氣;白芍柔肝養(yǎng)血,助健脾補氣之力;散在癢疹未消,舌尖紅,舌下血絡稍紅,給予生地黃走血分以清熱養(yǎng)陰涼血,血靜風自滅。諸藥合用,共奏益氣祛濕、補脾疏肝、祛血分之伏風之效,臟腑和氣血暢而癥緩。

      猜你喜歡
      伏邪血虛風邪
      李忱主任從“伏邪成瘀”論治DKD理論經驗*
      尋找伏邪的蛛絲馬跡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5:04
      治風邪 按摩風府穴
      保健與生活(2022年5期)2022-03-15 02:14:29
      伏邪學說溯源及后世研究現狀
      血虛體質人群日常調理很重要
      風邪傷人速 避風如避箭
      從濕毒挾風論治炎癥風暴引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程演進
      血虛≠貧血
      血虛≠貧血
      宣肺止嗽合劑輔助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的風邪犯肺證患者
      中成藥(2017年5期)2017-06-13 13:01:12
      甘德县| 且末县| 天柱县| 西平县| 庆云县| 家居| 车险| 建平县| 浠水县| 隆尧县| 洞口县| 兰坪| 海晏县| 平罗县| 白河县| 台中县| 河曲县| 锡林浩特市| 屏东县| 洛南县| 浦城县| 柯坪县| 大英县| 龙川县| 调兵山市| 扶余县| 富阳市| 辽宁省| 江陵县| 苍梧县| 金堂县| 德格县| 福建省| 右玉县| 丰台区| 星座| 特克斯县| 谷城县| 阜宁县| 那曲县| 乾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