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忠
(定西市安定區(qū)東方紅中學,甘肅 定西)
關鍵字:口述史料;高中歷史教學;應用策略;綜合素質(zhì)
歷史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突破固有的教學限制,重點關注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和愛國情懷。而口述史料作為全新的教學理念,各界學者對其也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應用方式,但不可否認口述史料為高中歷史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得歷史事件能通過語言進行表達,更有助于還原歷史真相和歷史本源,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更有助于歷史傳承。
口述史料有兩個主體:一是采訪者,二是受訪者。二者沒有側重,主要是對過去的重大事件進行回憶,通過語言進行表達并最終形成記錄的一種史料記載形式。它可以劃分為文本口述、音頻口述、視頻口述以及數(shù)字媒體形態(tài)這四個方面的口述形式。
文本口述史料是最傳統(tǒng)、最主要的一種類型,是通過研究者的搜集、整理、編輯最終形成稿件的方式;音頻口述史料需要依托錄音設備進行,即將受訪者的話語進行全程錄音處理;視頻口述史料則更生動形象,是以錄像設備為媒介,能夠清晰地記錄受訪者的語言、表情和動作,更具有研究意義;數(shù)字媒體形態(tài)口述史料則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手機移動終端等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口述史料的記載。
口述史料教學是一種口述形式的教學活動,需要學生在接受相關培訓后,由歷史教師從旁進行引導參與到口述歷史的活動環(huán)節(jié)中,并憑借親身參與的實踐經(jīng)歷加深對歷史知識的了解。新課改要求高中歷史教學必須重視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從而正確客觀地認識歷史,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史料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史料,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識。口述史料的研究成果耗時較長,但勝在內(nèi)容豐富、更新較快并且涉及領域較廣,如果將其運用到高中歷史課堂會起到很好的豐富史料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提升了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與質(zhì)量。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口述史料將學生帶入歷史情境。
口述史料是將歷史故事通過聲音展現(xiàn)出來,增加了歷史事件的“活力”,歷史教材由于篇幅限制通常都是言簡意賅地進行事件的敘述,無法構建出特定的歷史情境,使得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利用文獻來補充內(nèi)容,但是這樣的做法無疑加劇了歷史課堂的沉悶感,而相比于文獻,口述史料由于其形式的多元化、現(xiàn)代化使得學生更愿意接觸歷史,教師可以選擇視頻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歷史事件的震撼,并通過分析參與者的神情和語氣來感受時代的艱辛。利用口述史料教學增加了歷史敘述的生動性,具體可以采用紀錄片、錄音、錄像等新媒體形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融入歷史、感悟歷史。
隨著口述史料的實踐逐漸完善,口述史料研究受眾已經(jīng)從精英邁向群眾,更加貼近生活中的人和事,因此,在口述史料教學期間,學生可以通過構建歷史情境去接近真相、感受真相,進而增強自身的歷史感受。學生在一段段語言中感受歷史的艱辛與震撼,也了解到正是由于前人的不斷努力才換來了今天的祥和安寧,所以,我們必須明白自身肩負的責任,始終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為構建美麗中國貢獻一份力量。
首先,口述史料主要是通過被采訪者的口述得來的,在采訪的過程中雙方可能會產(chǎn)生不規(guī)范行為、不端正的思想態(tài)度、配合度不高等情形,造成口述史料與實際記載資料之間存在偏差;另外,口述時間是固定的,而口述者受年齡、事件發(fā)生時間、身體素質(zhì)等原因?qū)е掠洃洸磺?,無法保證口述史料的真實性。而在歷史教學課堂中融合口述史料的教學方法是為了還原歷史真相,但口述史料有非常強的主觀性,使得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對課堂應用口述史料的教學方法存疑或否定。
針對這一問題,歷史教師必須始終保持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口述史料。第一,任何史料都不是絕對的情境再現(xiàn),只能做到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無法實現(xiàn)一比一復刻,并且口述史料主要針對的是重大歷史事件,而重大事件往往經(jīng)歷的時間較長,所以口述者提供的資料只是作為現(xiàn)有文獻的一種補充。與此同時,教師應該了解到不完整的歷史記載資料多數(shù)會存在錯誤的歷史信息,所以,客觀地看待口述史料,謹慎地進行選擇,充分發(fā)揮史料的價值。第二,課堂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所以課堂上呈現(xiàn)給學生的口述史料一定要保證真實可靠,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具有去偽存真的辨別意識,加強對口述史料的學習與研究,豐富自身專業(yè)知識和素養(yǎng)。
口述史料基本面向政治、文化建設以及經(jīng)濟建設等方面的重大事件以及近現(xiàn)代史的重大戰(zhàn)爭。但是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對古代歷史講述較多,近現(xiàn)代史占用課時相對較少,導致歷史教師由于教學時間較短而認為口述史料與高中歷史匹配程度不高,適用程度不大,也就沒有了運用口述史料教學的意愿。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必須知道口述史料產(chǎn)生較晚,相關教學成果正處于逐漸豐富的過程。首先,口述的范圍、領域正在逐漸拓寬,在課堂上運用事件參與者的口述資料更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愿意去進行相關歷史知識的探索;其次,口述史料教學在精不在多,課堂上不一定要運用非常多的歷史資料,只要保證史料典型和有效即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增強對史料的理解,同時形成自己的觀點,做到在掌握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理解歷史事件,解放學生的大腦,幫助學生走出死讀書、讀死書的循環(huán),從而獲得新的歷史感悟。
高中歷史教師也會存在不同水平的差異,甚至有部分教師沒有接觸過口述史料教學,也缺乏相應的口述史料理論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實踐中沒有辦法合理掌控口述史料的應用程度,使其無法進行全面的史學研究活動,只能選擇之前的史料進行教學工作。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加強對口述史料理論學習才是關鍵要素,能夠正確地認識到口述史料的價值內(nèi)涵。首先,教師需要清楚地知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引入口述史料是符合現(xiàn)階段課改要求的,并且是一種能夠解決歷史教學中很多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要直面口述史料與歷史課堂融合所產(chǎn)生的各種優(yōu)缺點,有助于二者更好地融合。其次,教師要選擇合適學生學習的史料,通過全面、系統(tǒng)地進行學生學情的分析,充分發(fā)揮口述史料的特點,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歷史課堂中,協(xié)助學生打破固有的觀點,實現(xiàn)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zhuǎn)變。
口述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作用很大,例如,在講述抗日戰(zhàn)爭相關歷史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事先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集相關戰(zhàn)爭親歷者的官方采訪視頻或是相關口述材料,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播放,加深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的了解程度及相關歷史背景的了解,加強歷史學科教學意義。通過對歷史的分析,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及銘記歷史品德培養(yǎng)。
高中生歷史認知模式不完善,缺乏生活體驗。在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通過歷史考試,以確定他們是否能通過歷史學習。采用口述史料教學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為學生提供歷史情境的新視角,有利于培養(yǎng)具備綜合素質(zhì)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完成課堂上的歷史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團隊精神,推動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夠讓學生掌握高效率的學習方法。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口述史料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機融合,可以豐富歷史教學內(nèi)容,使歷史教學更加貼近生活,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并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