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林
按照“雙減”的總體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要減輕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在減輕學生作業(yè)和課文培訓的前提下,落實學校的主體責任,堅持應教盡教,著力提高教學質量,應從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進行深化改革。
語文,是人們交流思想時最重要的實用工具,也是學生素質培養(yǎng)、傳承人類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門重要學科。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效率,課堂教學方法探索至關重要。
依據(jù)“少教精講”的教學理念,要深化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吧俳獭?,即“少教多學”,一是教師會“教”,研究引導、合作、幫助等不同方式的“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二是學生會“學”,在時間保障和教師引導的前提下,走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深度學習?!熬v”,不是傳統(tǒng)課堂上的“講”,不是滿堂灌,是指新課標理念下課堂上的“講”,是吃透教材精華部分后的闡釋,要求教師的講解要精講內容和規(guī)律,要講活講透徹,要體現(xiàn)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像中醫(yī)針灸時認穴扎針一樣,講在其時,講在其地,講在課堂學習的“穴”上?!吧俳叹v”既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教育理念,二者一體兩面、相輔相成。
設定課堂教學目標,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個體學情的前提下,根據(jù)其語文學習中已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經(jīng)驗基礎進行設定。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什么,可以通過預習效果體現(xiàn)。
正式學習課文前教師提前告知預習作業(yè)的內容和要求,學生按照要求進行課文的預習。教師通過對預習作業(yè)的批改,確定學生“自學”的程度,掌握學生的課前準備情況,為課堂教學的開展提供依據(jù)。教師在了解研究個體及集體學情的基礎上,結合對教材內容精華部分的提煉與整合設定課堂教學目標,盡可能地使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設定適度、準確、有效,使師生在課堂教學預設和生成的過程中共同成長。
以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為例,文中第一自然段“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絕大部分學生在自主預習時能從中認識到父親、樹林及鳥之間的關系,并感受到父親對樹林、對鳥兒的喜愛之情。但接下來,作者沒有直接寫父親怎樣喜歡鳥,而是通過父子倆看似不經(jīng)意的對話,逐漸呈現(xiàn)出他對鳥兒的了解和喜愛,文中又多處運用了多個修飾語連用的形式,如“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濃濃的苦苦的草木氣息”等,這種學生平時很少遇到的生動語句的使用形式,帶來了更為強烈豐富的感受,生動地描寫了樹林的環(huán)境,而父親能從中能辨別出鳥味,不僅表現(xiàn)出他觀察細致、對鳥的熟悉,還突顯出他是一個真正的愛鳥之人。學生在自主預習時很難從父子倆看似不經(jīng)意的對話中深切體會出父親對鳥的了解和喜愛,所以本課教學目標設定為:
1.通過文中對“看、聞、聽、知”等多維度的描寫體悟,體會父親對樹林、鳥的喜愛之情。
2.能體會“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等修飾詞語表達的豐富性,能簡單說出對這些詞語的感受,并選擇句子摘抄。
教學過程并不是低水平的重復,而是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學有所得,最終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說教得多才能學得“厚實”,但是滿堂灌式教學往往讓學生和老師都覺得乏味,把握不住重點和精髓。事實上內容教的太多,教的面面俱到,教學生遷移和思維的過程太少,反而會適得其反顯得“淺薄”。如果對教學內容予以“瘦身”,教的少但教學目標更為明晰,重點教核心知識和規(guī)律方法,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長進,這便是基于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的“增厚”,這便是“厚實”。
以《田園詩情》為例,這篇課文是一首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詩。課文告訴我們真正的荷蘭充滿了一派田園詩情:密布交錯的運河、碧綠絲絨般的草原、悠然自得的奶牛、駿馬和綿羊……一切都那么靜謐、安閑。作者用了許多優(yōu)美、生動的詞句描繪了荷蘭如詩如畫的田園美景。如果教學時面面俱到,難免會出現(xiàn)教學內容多而雜的情況,學生也很難體會到縱橫交錯的田園畫面和情趣。
文中第一自然段“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是本文的總起句,也是本文的中心句。課堂教學可緊扣這句話展開,教師可提出問題:
為什么作者說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
此問題直指課文的核心知識,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了解把握文章重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從而游刃有余地完成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著這些核心知識進行適當擴充和發(fā)散,并讓學生進行自主式交流和討論。這樣,既很好地簡化了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規(guī)避了教師的“多教”行為,同時把文本的研讀權還給了學生。
學習需要時間,尤其需要靜思默想的時間,并不需要教師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學方式,而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理解、領悟和思考。保證學習時間的“多”,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權和學習的體驗權。
在預習階段,帶著核心知識點和思維圖進行預習和思考,也省去了學生預習的無效時間。在經(jīng)過充分預習后,教師在課堂上針對重點內容和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效引導,讓學生帶著疑問和思考去閱讀課文的重要內容、語句和片段,結合提問交流等環(huán)節(jié),然后再進行一定的講解和總結,讓學生更好把握課文主體內容和思想。
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文中最后一段講述了圓明園被毀滅的經(jīng)過。其中有表示時間的詞“1860年10月6日,10月18日和10月19日”,大火連燒“三天”,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去精讀課文,學生只能停留在數(shù)字的呈現(xiàn)上,而難以深入理解數(shù)字中蘊含的豐富內涵,只有給足時間,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到侵略者破壞圓明園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進而體會到作者內心之痛,感悟到最后一句話“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為灰燼”中流露出的痛惜之情。通過讀表示時間的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其內在含義,盡得語言的各種“滋味”。當這些“具體而微”的“深度教學”環(huán)節(jié)結束時,學生們普遍感嘆:“原來還可以這樣學??!”
好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發(fā)展思維,幫助學生借助問題進行自主性探究學習,開始思維之旅,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對每課重難點內容精華部分的問題進行提煉和整合,一節(jié)課可以有一個或幾個主問題,主問題的產(chǎn)生,可以是預習過程中反映出的共性問題,可以是學生普遍認為的難點,也可以是課文閱讀提示或課后練習,但這一切都要依據(jù)課標和學生的學情。
以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珍珠鳥》為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擁有相對較多的自主學習時間,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每位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思考和探究。
本課可根據(jù)學習提示的要求和學生預習中提出的普遍性問題,提煉梳理出兩個主問題:
1.“我”是怎樣逐漸得到珍珠鳥的信賴的?
2.珍珠鳥的可愛在課文中的哪些語句中得到體現(xiàn)?
學生圍繞這兩個主問題,自讀課文,提示學生第一個問題抓住問題中的關鍵詞“逐漸”。學生自主學習后,以學習小組形式開展討論交流和匯報展示活動,能從中體會到隨著時間的推移,珍珠鳥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和作者也越來越親近,由起初的怕人到信賴人。
第二個問題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個人興趣,小組合作交流,在生生互動中體會珍珠鳥的可愛,體會作者和珍珠鳥之間的情意。教師針對這兩個主體問題,結合學生的小組討論進行提綱挈領的總結和梳理,讓學生的認識進一步升華和提高。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要更深入的進行探索,通過教師自身素養(yǎng)及課堂教學方法改進,在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的前提下提高語文課教學質量、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真正從學校、教師、學生層面落實“雙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