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雪利
(慈溪市農業(yè)機械化技術推廣中心,315300,浙江寧波)
浙江省慈溪市水稻種植面積超過666 7 hm2,因受氣候環(huán)境等影響,以種植單季水稻為主。近幾年,國家全面實施糧食安全戰(zhàn)略,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加快雙季稻恢復進程,慈溪早稻種植面積逐年提增,利用先進農業(yè)機械及適用種植模式,提升雙季稻種植經濟效益,保障農戶種植積極性,水稻缽苗機械擺栽技術首次在慈溪開展試驗與研究。
水稻缽苗機械擺栽技術是我國水稻移栽及農藝發(fā)展的一次創(chuàng)新。缽苗擺栽不僅能保證育苗環(huán)節(jié)育出健壯的秧苗,保證最佳移栽時間,而且機械移栽時帶缽土下田,秧苗無植傷,秧苗起身快,分蘗早而多,能有效解決毯狀育苗秧齡彈性小、秧苗素質差,栽插時傷根傷秧嚴重,栽插后返青慢、易發(fā)生僵苗等缺點。
(1)試驗機械:井關2Z6B4(PZ60-AHGR) 高速插秧機,亞美柯RXA-60TKD 水稻缽苗擺栽機。
(2)早稻品種:金早47。
(3)試驗地塊:試驗選擇在世云農機合作社進行,具體地塊情況見表1。
表1 試驗地塊
(4)試驗設計:試驗分2 個處理。處理1:毯苗機插,行距30 cm,株距12 cm;處理2:缽苗擺栽,行距28 cm,株距13.2 cm。
(5)試驗方法:選取相鄰兩塊田塊采用早晚稻雙季種植模式,分別進行缽苗擺栽和毯苗機插作業(yè),秧苗統(tǒng)一由流水線育秧,移栽后對兩個對比田塊進行統(tǒng)防統(tǒng)治,使用相同的藥劑和肥料,以相同的方式開展大田管理,保證生長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保障試驗數據的可比性。
缽苗育秧時間為3 月19 日,毯苗育秧時間為3 月23 日,移栽時間統(tǒng)一為4 月25 日。缽苗返青時間為5 d,比毯苗增加1 d,破口卻比毯苗早1 d。缽苗的分蘗數及有效分蘗均優(yōu)于毯苗。缽苗于7 月21 日收割,整個生育期為124 d;毯苗于7 月23 日收割,整個生育期為122 d。缽苗擺栽較毯苗機插增加2 d 的生育期,對于雙搶的雙季早稻,缽苗擺栽可增加早稻的灌漿時間,從而增加結實率,提升產量。缽苗增加的生育期主要體現(xiàn)在秧田時間,較傳統(tǒng)毯苗增加4 d,可增加大田其他作物的生長作業(yè)時間。生長數據見表2。
表2 早稻生長數據記錄表
缽苗、毯苗整個生長期采用統(tǒng)防統(tǒng)治,肥藥施用種類、施用量和施用時間一致(見表3、表4),以相同的方式開展大田管理。
表3 早稻植保數據記錄表
表4 早稻施肥數據記錄表
試驗過程中,667 m2缽苗用種量為4 kg,毯苗為5 kg,體現(xiàn)了缽苗單穴精量的優(yōu)勢,減少了種子成本。但在秧盤播種過程中,因為缽苗移栽的秧盤秧苗密度低,每穴間隔較大,單位面積秧盤使用量增加,所以667 m2秧盤播種用時比毯苗育秧增加約0.2 h。詳見表5。
表5 早稻育秧成本記錄
缽苗獨立單穴設計,秧齡較長,移栽大田前秧苗粗壯,根系發(fā)達,帶土移栽,理論上無返青期。本次試驗中,缽苗因遠距離運輸及擺栽過程中缺水等原因,出現(xiàn)了一定時間的返青期,但在后期的生長中仍然體現(xiàn)了缽苗早發(fā)增產的優(yōu)勢。毯苗間根系纏繞,機插時傷根嚴重,恢復期較長。
早稻經濟性狀及產量如表6 所示。
表6 早稻產量預測及考查表
有效穗:試驗數據表明,毯苗機插的平均分蘗數為18,有效分蘗數為12,缽苗擺栽的平均分蘗數為19,有效分蘗數為14,均優(yōu)于毯苗機插,缽苗在單位面積總叢數少于毯苗的前提下,667 m2有效穗比毯苗多近3 萬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缽苗秧齡偏長,移栽大田前秧苗粗壯,根系發(fā)達,后期分蘗數和有效分蘗都能得到提升。
實粒數:缽苗104 粒,毯苗101 粒;結實率缽苗80%,低于毯苗的81.45%。
產量:667 m2實際產量缽苗為491 kg,毯苗為405.5 kg,增產85.5 kg,增產率達21.08%。
(1)缽苗秧齡偏長,可減少大田管理時間,不僅可以解決早稻種植天氣寒冷凍苗的問題,又可爭取雙季作物的生長時間。
(2)缽苗根系發(fā)達,秧苗粗壯,秧苗質量好,擺栽時帶缽土下田,移栽無植傷,立苗快,分蘗早而多,水稻后期的生長發(fā)育較好,有效穗增加明顯,達到水稻增產目的。
(3)缽苗單穴設計,實施精量播種,可有效控制用種量,實現(xiàn)節(jié)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