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丹
“花錢”即民俗錢的俗稱,亦稱“壓勝錢”“玩錢”,是一種具有趨吉避兇寓意的非流通錢幣。其起源于西漢,唐朝時期開始進入宮廷生活,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民國時期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而逐漸衰落。
花錢形式多樣,官私均有鑄造,材質(zhì)以黃銅為主,少量可見金、銀、鐵、鉛、牙、玉等材質(zhì)。金質(zhì)花錢,顧名思義即采用黃金作為制作材料的花錢,因其貴金屬屬性和高昂的制作成本,多為上流社會所使用,因此存世稀少。
清代以前,金質(zhì)花錢主要用于祭祀、陪葬等用途,深藏于廟宇或地宮,鮮為現(xiàn)世。按照錢文內(nèi)容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年號類、吉語類、祈禱類、宗教類以及無錢文等種類。按工藝的不同,則可分為精制和粗制兩類。當中,精制的錢坯制作精良,采用模壓或鏨刻工藝篆寫錢文,字體清晰秀麗;而粗制的錢坯工藝略顯粗糙,錢文的刻畫較為隨意。結(jié)合明清及民國時期部分金花錢實物,筆者認為,金質(zhì)花錢的黃金純度及制作工藝的精細程度,與其使用者的等級、財力以及制作工匠的水平密切相關(guān)。
明朝中后期,花錢的使用達到鼎盛,其形制變得相對固定,官造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民造可能已形成專門的行業(yè)及市場。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十分繁榮,加之佛教廣為盛行,大量興建廟宇、佛塔,眾多信徒為求布施功德、庇護降福,紛紛以金銀制成供養(yǎng)錢供奉神明。
同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儒家孝道在當時備受推崇。儒家認為,養(yǎng)老送終是盡孝的主要標志之一,整個社會推崇厚葬,金花錢在厚葬中被普遍使用。如明梁莊王墓中曾出土過多枚素面金花錢,即是當時金花錢在厚葬中使用情況的真實反映。這都致使金花錢在明代中后期被大量制作使用,并逐漸演變成尊貴身份等級的一種標志。
明中后期的金花錢雖以官造為主,但成色不統(tǒng)一,純度較高的可達95%以上,絕大部分為光背薄片而非鑄幣,重量多在2克左右,采用錘揲、壓模、鏨刻、針刻等工藝制作,個別帶鑲嵌,大重量的鑄幣亦有但極其罕見。依據(jù)錢文內(nèi)容的不同,大體分為四類,一類為年號類,如“成化通寶”“萬歷通寶”等。如圖1的三枚金花錢均呈方孔錢樣式,單枚重2.9克左右,直徑在2.6厘米至3.2厘米之間,采用模壓、鏨刻、針刻等工藝制作,字體工整,立體感十足,極其罕見。
另一類為吉語類,如“金玉滿堂”“壽比南山”“長命富貴”等,如圖2。還有一類為祈禱類,如“長佑(宜)子孫”“天下太平”“永葆昌隆”等。如圖3的這幾枚金花錢均呈方孔錢樣式,單枚重量在3克左右,直徑在3.2厘米至3.7厘米之間。再一類為無錢文類,如梁莊王墓內(nèi)出土的素面金花錢。
至于鑲嵌類金花錢,其上常常鑲嵌有當時珍貴的寶石、珍珠等,依據(jù)其錢文內(nèi)容同樣可歸入以上四類。該種金花錢通常鑲嵌在其他器物之上起到裝飾點綴作用。如“生生見佛”“世世聞經(jīng)”鑲嵌金花錢,如圖4這兩枚金花錢的錢文屬于祈禱類,單枚重約1.1克,直徑分別為2.5厘米、2.2厘米。這類金花錢多為信奉佛教的皇室貴族作為供養(yǎng)錢使用,十分罕見。
至于如何斷定明朝的金花錢是供養(yǎng)錢還是冥錢(又稱瘞錢)?筆者認為可依據(jù)錢文的內(nèi)容來粗略判定。據(jù)考證,專門用于陪葬的金花錢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明中后期隨著“厚葬”風俗的流行被廣泛使用,清代開始逐漸減少。從目前可參考的文獻資料來看,紀年類、吉語類金花錢既有作為供養(yǎng)錢也有作為冥錢使用,如帶有“金玉滿堂”“壽比南山”“長命富貴”等錢文的花錢均屬此類;而祈禱類及無錢文的金花錢則多作為冥錢使用,如“長佑子孫”“天下太平”“西方接引”“早登仙臺”“西天見佛”“金錢引路”等(見圖5)。
到了清朝,花錢的應用范圍更為廣泛,甚至出現(xiàn)在建造或修繕宮殿廟宇時,為使建筑及居住者達到驅(qū)禍避災祈福的目的,而在屋頂正脊的脊筒內(nèi)放入錢幣類“鎮(zhèn)物”的風俗。此種“鎮(zhèn)宅”的錢幣中便包含有金花錢。同時,隨著佛教、道教在國內(nèi)的盛行,金花錢在供奉、祈福等重要儀式中被廣泛應用。用于祭祀的金冥錢,則因清廷入關(guān)前提倡薄葬風俗,以及中后期的清政府嚴格限制厚葬、“太平天國”采用基督教的殯葬儀式等原因而大幅減少。
清代金花錢官造極少,絕大部分為民造,成色不固定。其延續(xù)了明代以錘揲、鏨刻為主,針刻為輔的制作風格;且雙面工藝制作開始大量出現(xiàn),并在尺寸方面有逐漸增大的趨勢,多以供養(yǎng)、祈福、鎮(zhèn)宅等用途為主。
如圖6這枚錢重2.84克,直徑1.9厘米,實測成色為96.72%,采用錘揲而非澆鑄工藝制作。根據(jù)其錢文推測,極有可能是1871年泉州修繕開元寺廟堂時所供奉的供養(yǎng)錢。祈福用金花錢如圖7,一對共重22.76克,單枚直徑約6.4厘米,實測成色93%,采用錘揲、鏨刻、針刻等工藝制作。其錢文記述了咸豐九年(1859年)農(nóng)歷九月九日福州府長樂縣信士陳啟文等六人,祈求道教神明媽祖保佑天朝河海平靜安寧、風調(diào)雨順、鄉(xiāng)親和睦的祈福愿望,為目前所見直徑最大并完整成對出現(xiàn)的清代祈福金錢,彌足珍貴。
此外,花錢在清宮生活中十分常見,此種花錢統(tǒng)稱為“宮錢”,甚至被皇親貴胄們作為趨吉避邪的飾物隨身佩戴,其中便包含有金宮錢。
據(jù)清宮檔案記載,金宮錢按照用途可分為紀念類金錢、金冊譜牒金錢、建筑鎮(zhèn)物金錢、年例金錢等類別。其中,建筑鎮(zhèn)物金錢多為重一兩七錢、五錢或三錢的“天下太平”的光背錢;年例金錢指每年年節(jié)例行制作的金錢,也是清宮為寄托美好祝愿而特制的賞賜用錢,一般正面鏨刻有四字吉語,背面多為兩字吉語。清宮內(nèi)使用鎮(zhèn)宅金錢、年例賞賜金錢以及佩戴花錢這些寓意吉祥的習俗,也逐漸傳出宮外并被民間廣泛效仿。如圖8這枚“天下太平”祈福鎮(zhèn)宅金花錢,重2.17克,直徑約3.2厘米,尤為特別的是,其錢文中凡是涉及“點”的筆畫均鏨刻成飛鳥的形態(tài),頗具創(chuàng)意美感。
佩戴用的金花錢,通常搭配其他飾品共同使用,并逐漸演變成花錢樣式的配飾。如圖9這枚辟邪納祥金花錢佩飾,重24.21克,整體呈花錢樣式,直徑約3.3厘米,實測成色為95.7%,其采用鑄造、鏨刻、焊接等工藝制作,中心帶有“道光永年”錢文及陰陽八卦圖,外周裝飾有八只蝙蝠圖樣,寓意八面來福、時來運轉(zhuǎn),并為便于佩戴上下裝飾有掛環(huán),佩戴時不僅有壓襟的實用,還有彰顯尊貴身份的美觀裝飾作用,具有消災解厄、辟邪納祥的寓意。
至民國時期,花錢的制作規(guī)模雖有所縮減,但依然深受清宮舊俗遺留的影響而在民間備受追捧。隨著銀樓金店的興起,人們對花錢的需求促成了商家開展專門定制業(yè)務,材質(zhì)以銀質(zhì)或銀鎏金為主,金質(zhì)花錢則統(tǒng)一采用足金或赤金。此時期的花錢錢文主題變得更加廣泛、靈活,多以清代流通的銅錢為參考樣本,一改往日明清時期的薄片形制,采用鑄造工藝制作錢坯,沿用錘揲、鏨刻、壓模等技藝,并普遍采用雙面工藝,追求做工精細、美觀大方,用途以饋贈、玩賞、祈福、婚慶、佩戴等為主。而祭祀、陪葬等用途則隨著民國政府對喪禮制度的改革以及西方新思潮帶來的影響,退變成了少數(shù)富貴人家采用的俗制。
民國時期的金花錢目前僅見民造,依據(jù)錢文的內(nèi)容主要分為年號類、吉語類兩種。其中,年號類金花錢多以清政府發(fā)行的銅錢為樣本制作,重量多見3克左右,直徑約3厘米,鏨刻或壓模錢文,部分金花錢帶有銀樓戳記。此類金花錢的錢文以“乾隆通寶”最多見,推測與民間盛傳佩戴“乾隆通寶”錢幣可以驅(qū)災辟邪,且乾隆二字與“錢隆”諧音而受民眾喜愛有關(guān)。
圖10是天津天寶、美豐金店所制的3枚“乾隆通寶”鏨刻錢文金花錢。其中采用雙面壓模工藝制作的這枚配有隨身佩戴的絲繡袋(如圖11),再現(xiàn)了當年富貴人家佩戴金花錢的習俗。除乾隆通寶外,清代其他皇帝年號的銅錢也被參考使用,但均少見。如圖12的“光緒通寶”金花錢,重7.72克,直徑約2.5厘米,正面鏨刻“光緒通寶”,背面鏨刻滿文及“公源”“足金”等戳記,其“公源”戳記代表清中期在北京珠寶市開業(yè)的公源銀樓,依據(jù)該金花錢的重量推測其可能制作于清末民初。
值得一提的是,曾大量流入我國的外國銅錢彼時也被個別銀樓金店參考制作成花錢。如圖13是以日本“寬永通寶”為樣本制作的金花錢,重7.34克,直徑約2.5厘米,內(nèi)穿口沿帶有“豐興”銀樓戳記及鏨刻的“貳金”字樣,其重量符合“漕平”二錢,由此推測其可能由上海豐興銀樓于民國初期制作。
吉語類金花錢多見“天作之合”“百年和合”“金玉滿堂”“連中三元”“長命富貴”等錢文,常用于婚慶的撒帳、燈墜及洗兒、周歲、祝福等場合。就其中的“長命富貴”錢文而言,作為吉語民俗錢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題材,其“富”字在不同時期存在不同的寫法。在宋代民俗錢中開始大量出現(xiàn)寶蓋缺一點這種寫法,寓意“富貴無頭”,寄托人們對財富和長壽的向往和期盼,并在明代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清代“富”字的寫法開始出現(xiàn)無頭和有頭共存的局面,清末民國時期“長命富貴”則演變?yōu)閮和膶偌檎Z,不僅在民俗錢上的書寫方式及布局呈現(xiàn)出多樣化,并且常與長命掛鎖一起,成為兒童佩戴的專屬吉祥物。
如圖14中的祈福辟邪八角形金花錢,重6.07克,對角長約3.3厘米,中心鏤雕陰陽雙魚圖案,正面鏨刻有“長命富貴”及花卉圖案,背面鏨刻八卦圖,邊沿加蓋有蕪湖老寶慶銀樓戳記,并附有紅綢袋及銀盒,除可隨身佩戴外還可欣賞把玩。
同時,還存在參考吉語銅花錢制作的情況。如圖15的“福自天申長命富貴”吉語金花錢,重15.83克,直徑約2.1厘米,厚0.2厘米,邊沿帶有上海楊慶和銀樓戳記,與粵爐吉語銅花錢(重5.88克,直徑約2.1厘米,厚0.2厘米)在形制方面極其相似(見圖16),僅帶有邊齒及銀樓戳記。該金花錢為首見,且為目前所見上海九大銀樓金花錢中重量最大者,極其稀有。
隨著民主共和思想的進一步傳播,以及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先前反對清政府的民間組織所發(fā)行的錢幣不再是民間禁忌,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關(guān)注與追捧。個別銀樓金店為達到標新立異、吸引客戶以及廣告宣傳的目的而參考此類錢幣制作金花錢,其中不乏制作精良者,不僅增加了金花錢的品類,還增添了諸多觀賞性、藝術(shù)性。如圖17這兩枚天津天成、恒利金店參考民間“天地會”的會錢“天元通寶”所制作的金花錢,分別重2.06克、3.98克,直徑分別為2厘米、2.9厘米,制作精美,堪稱該類金花錢的代表之作。
作為民俗錢中比較特殊的一類,金花錢質(zhì)地貴重、存世稀少、品類眾多,且混雜在日益增多的仿品之中真?zhèn)坞y辨。筆者借撰寫此文拋磚引玉,希望能為業(yè)界的深入研究起到一定的參考與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