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連詞“則”的《論語》“無(毋)友不如己者”考釋

      2023-02-06 19:50:06孫尊章高列過
      語文學刊 2023年4期
      關(guān)鍵詞:忠信左傳省略

      孫尊章 高列過

      (1.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 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2.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人文與法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一、問題的提出

      “無(毋)友不如己者”是解讀《論語》時爭議較大的一句話,《論語》中出現(xiàn)過兩次:

      (1)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p>

      (《論語·學而》第八)

      (2)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子罕》第二十五)

      很明顯,后者是前者的節(jié)略。

      “無(毋)友不如己者”譯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或者“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都能從先秦文獻中找到語言證據(jù),這樣的爭論直到現(xiàn)在仍在繼續(xù),此不贅述。

      這句話到底如何解讀?我們認為,考察先秦文獻與“則”相關(guān)的句式,是解讀這句話的關(guān)鍵。

      二、“則”的用法

      李杰群指出,“則”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在西周金文中就已出現(xiàn),先秦典籍亦多見。上古漢語中的“則”,出現(xiàn)頻率高,使用情況復(fù)雜,相關(guān)研究也有不少①。

      《論語》中共有123例“則”,語段中連續(xù)使用“則”,除《學而》第八這一章外,還有如下六章:

      (3)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p>

      (《論語·為政》第二十)

      (4)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p>

      (《論語·泰伯》第二)

      (5)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p>

      (《論語·子路》第三)

      (6)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闭垖W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論語·子路》第四)

      (7)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p>

      (《論語·陽貨》第六)

      (8)寬則得眾,敏則有功,公則說。

      (《論語·堯曰》第一)

      上述“則”,所連接的前后兩部分有因果關(guān)系或事理上的相承關(guān)系,這些復(fù)句連續(xù)使用,語義連貫,行文特點相似,集中系統(tǒng)地闡釋了孔子的觀點。

      再回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過,則勿憚改”這三句的“則”,連接的前后兩部分也有因果關(guān)系或事理上的相承關(guān)系,后一句開頭都是“則”與否定詞連用,語義關(guān)系和行文特點相同,與上文列舉的“則”的用法一致。

      可見,只有“主忠信”和“無友不如己者”是相承關(guān)系,整段話的語義才是連貫的。古人也有此類看法。南朝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指出:“或問曰:‘若人皆慕勝己為友,則勝己者豈友我耶?’或通云:‘擇友必以忠信者為主,不取忠信不如己者耳,不論余才也?!彼未蠒m《論語注疏》:“‘無友不如己者’,言無得以忠信不如己者為友也。”就認為“主忠信”和“無友不如己者”是相承關(guān)系。

      而以往無論是把“無友不如己者”譯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還是“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都是把“主忠信”和“無友不如己者”理解為并列關(guān)系而不是相承關(guān)系,破壞了這段話的語義連貫性。

      三、“則”缺失原因

      既然“主忠信”和“無友不如己者”是相承關(guān)系,那按照《論語》這類“則”使用的習慣,“主忠信”和“無友不如己者”之間,應(yīng)該也有個“則”字,那為什么缺失了呢?我們考察了先秦文獻中類似位置“則”的用例,以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一)前后兩句均有“則”

      《論語》的“則”連接的兩部分有因果關(guān)系或事理上的相承關(guān)系時,常常用于平行的兩個分句,形成對比,這樣的章節(jié)有20個:

      (9)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p>

      (《論語·學而》第六)

      (10)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論語·子罕》第十六)

      (1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p>

      (《論語·公冶長》第二十一)

      (12)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p>

      (《論語·泰伯》第十三)

      (13)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p>

      (《論語·衛(wèi)靈公》第七)

      (1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論語·為政》第十五)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里仁》第二十一)

      (16)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論語·雍也》第十八)

      (17)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論語·述而》第十一)

      (18)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弊釉?“果哉!末之難矣?!雹?/p>

      (《論語·憲問》第三十九)

      (19)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p>

      (《論語·陽貨》第二十五)

      (20)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p>

      (《論語·子張》第十三)

      (21)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p>

      (《論語·述而》第三十六)

      (22)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p>

      (《論語·為政》第十八)

      (23)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p>

      (《論語·為政》第十九)

      (24)子曰:“……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p>

      (《論語·泰伯》第二)

      (25)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p>

      (《論語·子路》第十七)

      (2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

      (《論語·衛(wèi)靈公》第六)

      (27)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p>

      (《論語·季氏》第二)

      (28)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弊釉?“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p>

      (《論語·陽貨》第四)

      (二)前后兩句只有一句用“則”

      《論語》中也有這樣的用例,“則”連接的兩部分有因果關(guān)系或事理上的相承關(guān)系,用于具有對比關(guān)系的兩個平行分句,其中一個分句用“則”,另外一個不用:

      (29)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鬃訉υ?“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論語·衛(wèi)靈公》第一)

      不僅《論語》,其他先秦典籍也有在對句中相對位置省略“則”的用例。

      有的是為了句式整齊,如:

      (30)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詩經(jīng)·鄭風·東門之墠》)

      (31)夏,大旱,公欲焚巫尪。臧文仲曰:“非旱備也!修城郭,貶食、省用、務(wù)穡、勸分,此其務(wù)也。巫、尪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旱,焚之滋甚。”公從之。是歲也,饑而不害。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32)《書》曰:“居安思危?!彼紕t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襄公十一年》)

      (33)史龜曰:“‘是謂沈陽,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齊則可,敵宋不吉?!?/p>

      (《左傳·哀公九年》)

      以上四句,對句相對位置省略了“則”,出句、對句均成為四字句。

      (34)宋襄公欲合諸侯,臧文仲聞之,曰:“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p>

      (《左傳·僖公二十年》)

      這一句,對句與出句“可”相對的是“鮮濟”,省略了“則”,均成為六字句。

      (35)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則賓也。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復(fù)緩師,秦將生心。先人有奪人之心,軍之善謀也。逐寇如追逃,軍之善政也?!?/p>

      (《左傳·文公七年》)

      這一句,出句“不受”乃承前文出句“我若受秦”省略“我若不受秦”的“我若”與“秦”而成,對句亦承前文對句“秦則賓也”省略“秦則寇也”而成,這樣,出句、對句簡縮為兩個字。

      有的是為了平衡前后兩句的長度差異,如:

      (36)孔叔止之,曰:“國君不可以輕,輕,則失親;失親,患必至。病而乞盟,所喪多矣。君必悔之?!?/p>

      (《左傳·僖公五年》)

      (37)癸亥,盟于宋西門之外,曰:“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菑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xié),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胙國?!?/p>

      (《左傳·成公十二年》)

      (38)初,斗辛聞吳人之爭宮也,曰:“吾聞之:‘不讓,則不和;不和,不可以遠征?!瘏菭幱诔?必有亂;有亂,則必歸,焉能定楚?”

      (《左傳·定公五年》)

      按語義關(guān)系,例(36)“輕,則失親”對應(yīng)的當是“失親,則患必至”;例(37)“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對應(yīng)的當是“在晉,則楚亦如之”;例(38)“不讓,則不和”對應(yīng)的當是“不和,則不可以遠征”,“有亂,則必歸”的上一句應(yīng)是“吳爭于楚,則必有亂”。若如此,一是前后兩句的長度差異更大,二是前后兩句行文字詞的重復(fù)已經(jīng)可以清楚表明前后兩句內(nèi)部語義關(guān)系的相似性,增一“則”字,行文更嫌繁復(fù)。

      (三)“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之間何以缺失“則”?

      再看《論語》“無(毋)友不如己者”的上下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p>

      (《論語·學而》第八)

      “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幾個復(fù)句前一分句的主語都是“君子”,但“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有9個字,而“不重,則不威”“過,則勿憚改”僅5個字,“學,則不固”僅4個字,句子長度差異已經(jīng)很大,如果再添一“則”字,差異會更顯懸殊。

      在口語交際中,語速、語氣、語調(diào)等非線性要素也是表達語義的重要手段,連詞往往可以省略。這段話是孔子教導弟子的言論,前后句子都有“則”,已經(jīng)明確了整個語段的內(nèi)在邏輯,“無友不如己者”無“則”,并不影響語義表達。

      除以上原因外,我們認為,后世之所以將“主忠信”與“無友不如己者”割裂理解,也與這一組句子的行文比較特殊有關(guān)系。上文例(29)到例(38),雖然“則”字有省略,但行文字詞的重復(fù),清楚表明了前后兩句內(nèi)部語義關(guān)系的相似性,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都不會引起歧義理解。但《論語》這一段,分別從儀態(tài)、學習、交友、改過四個方面闡述對君子的看法,其內(nèi)在聯(lián)系較難把握,在上述其他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是很容易被誤讀的。

      四、結(jié) 語

      《論語》中許多篇章的具體解讀,仍存在著許多不同看法。一定要注意《論語》內(nèi)容的體系性,不能將其割裂開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接近《論語》原貌。

      【注釋】

      ①如,楊丹:《上古漢語并列復(fù)句關(guān)聯(lián)標記“則”——基于〈左傳〉與〈史記〉的考察》,載《漢語史研究集刊》2020年第28輯。張海濤:《〈左傳〉中的虛詞“則”》,載《語文學刊》(高教版)2007年第3期。郭相宜:《淺議〈孫子兵法〉中連詞“則”的用法》,載《語文學刊》2012年第4期。

      ②“深則厲,淺則揭”原出自《詩經(jīng)·邶風·匏有苦葉》,此處《論語》引用,特此說明。

      猜你喜歡
      忠信左傳省略
      《左傳》“其無晉乎”補證
      江海學刊(2024年1期)2024-03-14 09:09:58
      《左傳》“攝官承乏”新解
      《左傳》疑難考辨一則
      《左傳》“譏失教也”句獻疑
      偏旁省略異體字研究
      旁觀者之眼:外媒視角下的吳忠信主持十四世達賴坐床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00
      聯(lián)墨雙馨
      對聯(lián)(2017年2期)2017-05-22 06:12:41
      十室之內(nèi),必有忠信
      讀者(2017年9期)2017-04-12 18:22:38
      中間的省略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3
      篆刻
      對聯(lián)(2015年3期)2015-06-12 04:27:58
      庆安县| 清河县| 肥西县| 特克斯县| 宁河县| 罗源县| 西林县| 沁源县| 海晏县| 十堰市| 休宁县| 天水市| 宁化县| 克什克腾旗| 宽甸| 四子王旗| 兴宁市| 喀喇沁旗| 台东县| 读书| 承德市| 马关县| 广南县| 湛江市| 咸阳市| 大港区| 徐水县| 嘉义市| 丹巴县| 平顺县| 农安县| 黑水县| 云安县| 南康市| 象山县| 鄂尔多斯市| 慈溪市| 怀来县| 滦平县| 华池县|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