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孫權勸學》是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也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經(jīng)典課文。這一選自《資治通鑒》中僅119字的短文,因為蘊含著深刻的“勸學”道理而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由該文總結出來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更是成為一句經(jīng)典。本著“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治學態(tài)度,將這篇課文選入初中語文教材,可以幫助學生奠定必要的人文基礎。
對于《孫權勸學》這篇課文的解讀,曾經(jīng)有過重點是勸“學”還是“勸”學的討論,但是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側重于勸還是側重于學,都有其道理,而解讀這篇課文,更加重要的抓手之一在于認識到孫權是如何勸學的。這一點對于當下的學生而言更加有意義,讓學生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孫權勸學的內在思想與邏輯,則可以讓學生在收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同時,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思想背后所代表的更加深刻的內涵。雖然整篇課文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字,但是如果真正來解析這一百多字,并且在解讀的過程當中恰到好處地提出問題,那么關于這一篇課文的認識自然能夠透過文字表面而走向思想內核。
比如在解讀的時候可以提出這樣一些問題:孫權為什么要勸學?孫權是如何勸學的?呂蒙是如何接受孫權的觀點的?在孫權勸學的過程當中,呂蒙的表現(xiàn)說明了人性的哪些特點?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與思考,就可以發(fā)現(xiàn)將《孫權勸學》這篇課文引入教材還有更多的意義,而在解讀的時候如果能夠梳理出其中的情感與邏輯,這不僅可以對上述問題做出回答,同時還能讓學生的心靈與文本之間發(fā)生更多的共鳴,而這也正是本文解讀的重要意義所在。
通過考證可以發(fā)現(xiàn),《孫權勸學》見于司馬光主編之《資治通鑒》卷66,為漢獻帝建安15年(公元210年)中的一件小事。雖是小事,但一旦進入了《資治通鑒》,一旦進入了中學語文課本,就不再是小事了。對于這樣一篇文本,無論是基于我國的文化傳統(tǒng),還是基于人的基本習慣,都會認為其是一篇勸人學習的文章。但要勸學并非一件易事,因為孫權勸學的目的是讓呂蒙愿意去學習,這其中有很多細節(jié)值得揣摩。
其中一個細節(jié)就是,孫權與呂蒙是上下級的關系,對于孫權而言呂蒙是手下的得力干將,是可堪重任的。但是在最初任用呂蒙的時候,呂蒙的文化層次顯然不能滿足孫權的期待,但是這個時候孫權沒有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讓呂蒙去學習,同時也沒有讓呂蒙去“脫產(chǎn)進修”,而是采用勸學的方法讓呂蒙去學習,這樣一個細節(jié)就值得琢磨了。從相關歷史資料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東吳將帥之間的關系是比較和諧的,盡管在政治意圖上偶爾會出現(xiàn)分歧,但是孫權所處的時代應當是將帥關系最為和諧的時代。而且孫權是弟承兄業(yè),在歷史上有著“生子當如孫仲謀”美稱的孫權,其駕馭屬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與下屬之間非常重情。因此,在面對呂蒙學習不足的時候,其首先所想到的就是“勸”學。
此時孫權的勸學是從情感角度做出的行為,如此從情感的角度去解讀課文中孫權的一些話語,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話語背后的情感還是比較豐富的。如“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意思就是說:“呂蒙啊,現(xiàn)在當了大干部了,可不能不學習呀?!钡菂蚊蛇@個時候顯然沒有能夠與孫權發(fā)生心靈上的共鳴,因此,直接以“軍中多務”而“辭”了。這樣一個推脫的理由實際上是非常直接的,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我太忙了,沒空學習?!睂O權是不是不知道呂蒙軍務繁忙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應當說孫權早已預料到這一結果,但是仍然向呂蒙提出了學習的要求,這就說明孫權對呂蒙是寄予厚望的,是希望呂蒙能夠補齊學習這塊短板的。所以,在被呂蒙拒絕之后,孫權不氣不惱,而是繼續(xù)相勸:“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個時候的相勸實際上也是非常重感情的,甚至還是帶有一點委屈口氣的:我又不是讓你去當治經(jīng)的博士,我只是……你看我就常常讀書,感覺挺有用的……這里既委曲求全,同時又現(xiàn)身說法。從勸的結果來看,這樣的感情牌打了是有用的,因為呂蒙聽到這樣的相勸之后,“乃始就學”。
所以,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孫權在勸學的時候是重視感情要素的,這一點與常人相勸也沒有太大的不同,當孫權放棄了從領導者的角度去對呂蒙直接提出要求這一做法的時候,就說明了在孫權的心中,感情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其實,“勸”字本身就說明了孫權的態(tài)度當中,感情是不可忽視的。在這種情況下再來看關于《孫權勸學》這篇課文的解讀,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都忽視了感情這一要素,筆者以為這是不可取的。
當然孫權并非一般的人,其既然決定了要提高呂蒙的文化層次,那就意味著對于孫權而言這應當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事情,除了需要從情感的角度獲得呂蒙的共鳴之外,肯定也要從邏輯的角度去思考,因為無論勸另外一個人做什么事情,在邏輯上必須是講得通的,只有邏輯的自洽,才能保證一件事情的說服力。“勸學”很顯然也是如此。那么從邏輯的角度來看,孫權在勸學的時候又運用了怎樣的邏輯呢?呂蒙在面對這些邏輯的時候,取舍背后的理由又是什么呢?這里不妨來從邏輯的角度進一步解析。
同樣來看孫權相勸的第一句話:“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這個邏輯對于孫權而言肯定是適用的,孫權站在江東最高統(tǒng)帥的角度,認識到了在一些重要的崗位上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學歷層次。這個時候孫權實際上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進行勸學的,而所謂站在自己的角度實際上也就是遵循著自己的邏輯。這個邏輯對于今天的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都是成立的,因此,孫權一開始基于這樣的邏輯去勸學也無可厚非。但是從勸學的結果角度來看,這樣的邏輯并沒有被呂蒙所接受,呂蒙拒絕的邏輯是“軍中多務”,也就是上面所翻譯成白話的“我太忙了,沒空學習”。既然呂蒙拒絕了孫權勸學的建議,就說明呂蒙認為自己的邏輯強于孫權的邏輯,也就是說,在孫權的眼里“做了干部必須學習”,這一邏輯對于呂蒙而言卻是“做了干部,事情更多,沒空學習”。勸學到這一步,應當說孫權是失敗的。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并沒有放棄,而是換了一個邏輯,這個時候再來看孫權勸學的第二句話,就會發(fā)現(xiàn)孫權闡述得更加詳細。闡述的如此詳細,顯然是想將自己的邏輯闡述得更加細致以讓呂蒙接受。這個時候孫權的邏輯分別是:其一,我讓你學習并不是讓你當學術專家。這樣的相勸實際上是解除呂蒙的一個誤會,要知道呂蒙是一個武將,其原本是不喜歡也是不擅長學習的,孫權也深知這一點,同時也害怕呂蒙誤認為自己要他去搞純粹的學術研究,所以先將這個意思表達出來,以從心理上讓呂蒙更容易接受自己的相勸。其二,告訴呂蒙我讓你去學習,主要是為了讓你了解歷史。這一相勸的理由也是非常有邏輯性的,孫權自然知道了解歷史的重要性,呂蒙即使是一介武夫,但是由于其人有相當豐富的經(jīng)歷,必然也知道了解歷史的重要性。所以,當孫權從了解歷史的角度來對呂蒙的學習相勸的時候,無疑會讓自己的邏輯更加有力,于是呂蒙的接受程度也會更高。
只有這兩步相勸還是不夠的,因為此前在進行勸學的時候呂蒙給出了自己的邏輯,也就是軍務繁忙。只有將呂蒙的這一邏輯破除了,才能從根本上讓他接受學習,所以,孫權勸學的第三個邏輯在于用自己的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你說你軍務繁忙,難道你比我還忙嗎?你看我就經(jīng)常讀書,而且感覺到讀書挺有用的……這一語言的邏輯力量是非常大的,其從根本上將了呂蒙一軍,繁忙不是不讀書的理由,讀書一定是有用的。
如此三個邏輯疊加在一起,形成了強大的心理攻勢,呂蒙在這一強大的攻勢之下,再也沒有反駁的理由,于是就開始學習。當呂蒙開始學習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接受孫權的邏輯的時候。不要小看呂蒙所進行的只是學習,其實際意義與象征意義都是非常強大的:從其個人的角度來看,他真心接受了孫權的邏輯,實際上就是進一步從心理上鞏固了接受孫權領導這一思想,這對于像孫權這樣的主帥而言,顯然是巨大的收獲之一。與此同時,孫權勸學這一努力還具有更多的象征意義,可以讓更多的屬下認識到,像呂蒙這樣的重臣,同時也是武夫都愿意開始學習,那其他人為什么不能學習呢?而當其他的大臣開始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后,實際上可以讓整個“江東集團”的君臣之心,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這既鞏固了孫權的統(tǒng)治,又強化了“江東集團”的力量,因此,孫權的這一努力可以說有著諸多的積極成果。
很多時候解讀《孫權勸學》這篇課文,人們都將解讀的重心放在“勸”和“學”上,這當然是必需的。但是筆者以為應當超越這樣的層次,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去進行解讀,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解讀出課文中的真義,才能讓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真正落到實處。有研究者認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當中有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要素,在文言文教學中,深入文本,基于故事情節(jié)的邏輯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應是教師教學的應然之舉。從這個角度看,充分解讀《孫權勸學》一文的故事情節(jié),梳理故事背后的“勸學”邏輯,是非常有意義的。解讀孫權勸學的邏輯,其實就是認識語言的力量,就是認識孫權的力量。
實際上從整篇課文的上下文來看,孫權的勸說是取得了重大效果的。魯肅是當時“江東集團”的重臣,他將孫權勸學的力量進一步放大了。魯肅的驚訝與其說是驚訝,倒不如說是對孫權的認同,是將孫權的意圖進一步凸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非昔日吳下阿蒙”,這是極高的評價,當這種評價由魯肅說出時,其社會效應是不可忽視的。盡管在這篇課文當中沒有從社會效應的角度進行分析,但是可以想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孫權能夠從學習的角度去勸說呂蒙,充分說明了孫權在培養(yǎng)乃至于駕馭大臣的時候,確實有其獨到之處。當孫權從感情的角度拉近與呂蒙的距離時,實際上也就拉近了與所有大臣的距離;當孫權從邏輯的角度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時,實際上也就證實了自己的領導力。一個好的統(tǒng)帥一定是智勇雙全的,表現(xiàn)在面對屬下的時候,其實就是從情感上讓屬下接受自己的領導,從指揮上服從自己的領導,孫權通過一次簡簡單單的勸學,就達成了這樣的目的,足以說明孫權在領導力上有其獨到之處。
由此筆者認為,在解讀《孫權勸學》這篇課文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其感情與邏輯要素,只有這樣才能深刻認識到這篇課文背后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