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潔冰
歷史研究需要從問題入手,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和解決,簡而言之,以問題作為引導才可讓歷史學產生意義。問題屬于歷史學中的主導性因素,通過問題對其進行論證,從而促進發(fā)展。中國音樂史學是一門正在建設的學科,自身尚未得到很好的完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復雜性,所以在研究過程中更需要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對其展開研究。所謂問題主要指的是亟待解決,但需要共同參與探討得到一定論證才可得出答案的問題,此類結論需要成為歷史的引導。音樂史學與客觀音樂歷史有一定關聯(lián),主要包括歷史本體和歷史認識兩個部分,更是客觀發(fā)生客觀存在的內容,因此,在分析中國音樂史學時需要對歷史進行全面梳理和整合,以便后續(xù)從新的角度和發(fā)展需要進行觀察,針對可能發(fā)生的問題進行探索,為其后續(xù)發(fā)展提供支持。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但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國音樂逐步接近西方音樂,自身在演變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古代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無論是對個人生活,還是人格養(yǎng)成方面都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在中國古代音樂方面,孔子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學習步驟。[1]
中國音樂史學在“點”方面,主要對屬性和觀念作出較為明確的界定,整體以一般觀念里的音樂為論題進行研究。在中國音樂史學“線”的研究方面,主要對斷線分期和學科一統(tǒng)性展開研究,其中以斷線問題為引導進行整體性研究,后續(xù)還要對分期和一統(tǒng)性內容進行研究。而“面”的研究主要針對各個學科領域的關系進行分析。中國音樂史學研究過程中需要結合各個時代不同的階段和不同文化進行問題引導,通過不同的理念進行學習,以此推進我國音樂史學的高效發(fā)展。[2]
中國音樂史學是一門研究性學科,也是對音樂屬性和觀念認知進行研究的學科,需要具備問題思維,進行發(fā)問式研究。屬性方面,顧名思義是對一項事物進行性質和特點的分析。音樂是人類的財富,從本質上講音樂也屬于一種文化傳播交流方式。如果站在音樂人類學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音樂文化較為豐富,因此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點,具體如下:音樂屬于人類群體的一種特有資源,同時也是文化表述的一種獨特形式,更是社會衍生后出現(xiàn)的一種特殊行為,不同地域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形式,也存在一定的相區(qū)別的符號象征,所以可以形成不同的藝術形態(tài)。[3]
對于西方國家而言,音樂學術界對音樂的多重屬性有不同的理解,并且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對音樂本身進行反思和改變,后期在發(fā)展過程中音樂的定義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整體上更具藝術性,同時也富有較高的審美內涵,逐漸形成一體化的文化藝術表達體系。所以在不斷研究發(fā)展過程中,音樂史學會受到社會的影響,此時音樂學的定義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關注和分析,面對不斷更新迭代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音樂也在持續(xù)發(fā)生變化,音樂不屬于靜態(tài)作品,應該對其形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細致思考,在此研究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各種關系復雜的問題,所以需要全面深入地開展分析。
很多學者認為音樂即文化,音樂是一種文化的表現(xiàn),音樂不是一種審美詞語,更像是具備多樣性和復合性的文化內容。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不同對音樂的觀念也不盡相同,音樂有兩方面意義,一方面是外部的,另一方面是內部的。內部含義主要是與生活環(huán)境相關,針對作用和視覺的表達和渲染,在某種意義上需要體現(xiàn)出心靈的表述,還需要體現(xiàn)出音樂的價值。外部含義主要指一些較為象征性的內容,比如說符號或者歷史傳承的東西,但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存在一定的功能性。音樂是文化普遍現(xiàn)象,文化自身也體現(xiàn)出對世界的認知感受,所以需要結合不同產生原因對音樂進行不同層次的理解,在不同的語境中感受音樂的不同屬性。
分析音樂屬性和觀念的主要目的是更深層次地了解音樂的概念和文化屬性。音樂所涉及的問題較多,比如說形態(tài)問題或者本質問題,由于音樂易因觀念不同等因素而形成多樣的形式,所以更能最大化反映其本質。無論如何理解音樂,都是相對合理的,并都沒有標準的答案,所以,音樂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形成不同的觀念。
中西方的差異性和語境的不同讓音樂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內涵,西方音樂史學與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形成了表達上的差異。站在我國音樂歷史層面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儒家對音樂的表述和認知更能體現(xiàn)出音樂的結構性,但各類表述并不存在絕對答案。認識我國音樂可以從三種理論入手,通過分析樂、音、聲三個方面體現(xiàn)中國古代音樂的基本關系,以及倫理和社會功能的特性。
中國近代音樂史起步于古代音樂,但后期逐步向西方音樂學習,形成新的音樂體系,所以研究中國新音樂史可以站在整體架構的角度對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進行宏觀認識。但站在上述角度分析,也可以看出我國近代音樂史學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很多內容與西方音樂概念相似,盡管仍然存在一定的民族文化特性。
中國古代與近代音樂史學分界線在學堂樂歌,此后兩者形成了事實分居的狀態(tài),在不同的語境中中國音樂史學內涵均體現(xiàn)出了分裂的狀態(tài)。我國音樂史學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了斷線問題,在古代和近代音樂史學相關著作中均存在一定差距。我國古代音樂史學主要包括史料、思想、制度、人物、樂器、樂調、考古、曲藝、琴學等,研究范疇劃分了不同等級,并且研究方法較多。不同的歸類方式可以對音樂史學進行有效梳理,如果按照同樣的歸類方式對近現(xiàn)代音樂史學進行研究,能夠針對其史料、思想、著作、作品、制度、活動進行分析,主要是對專業(yè)、主流、部分流行內容進行探索,此時研究方法需要通過歷史音樂學進行引導。[4]
在分析過程中也需要對其進行統(tǒng)一分類,主要分為古代和近代兩個部分,古代和近代音樂史學在數(shù)量上的差異較大,并且不在一個等級上,所以音樂內涵與本質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曾有學者認為我國音樂史學是一門較為獨立的學科,因此具備本體性質特點,音樂學術界的研究主要指的是音樂本體研究。如果從歷史音樂學的角度分析我國近代音樂史學,則會更加接近西方國家音樂史學,均以自律論和風格史兩個學理角度進行分析,因而產生分裂或者斷層無法連接的問題。
我國近代音樂史學在各類歷史文化影響下,很多音樂內容迎合了西方國家文化,所以主動放棄了音樂在中國各種文化語境下的多重性和文化性內容。比如說封建社會末期的戲曲與傳統(tǒng)主流音樂之間的關聯(lián)逐步減少,隨著地方和族群的變化,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中很多古代音樂逐漸銷聲匿跡。當前,我國音樂學的研究定位不能僅對音樂本身進行研究,還需要對不同的音樂文化屬性進行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研究在領域構建方面主要對音樂藝術的內涵進行分析,因此,在音樂學標準方面框架構建難度可以減小。
針對上述情況,我國傳統(tǒng)音樂現(xiàn)已被設置為單獨學科領域,所以我國音樂領域規(guī)模在不斷擴大,內容也在增加。我國學者認為,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學需要從兩個傳統(tǒng)角度入手,并且保證古今銜接才可達到有效分析。除此之外,還需要站在重寫音樂史的角度尋找問題突破口對其進行研究。然而不同學者對此項工作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學者認為如果按照上述說法進行研究,容易存在視野過大、包容過分繁雜的現(xiàn)象,所以很多研究內容不具備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這又產生了矛盾性問題。故而在研究過程中需要對現(xiàn)代音樂史進行簡化處理,重視新舊交替,減少內容冗雜等問題。
一門歷史學科需要站在特定的歷史時間段對其進行研究,從理論角度分析,可以分析出歷史音樂的具體情況。對于現(xiàn)代中國史學研究工作而言,應該從成熟的傳統(tǒng)音樂史學入手,針對學科領域內出現(xiàn)的各種史學傾向、專題性內容和地域性內容等與民族相關的內容進行主體研究,研究方法不能站在同一個緯度上,需要從音樂的不同階段進行分析。
站在史學完整性角度分析,我國音樂史分期問題的研究現(xiàn)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并且也舉辦了相關研討會,眾多專家針對不同的研究領域對古、近代音樂史學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主要從政治史、文化史、社會史、演進史等多個方面進行思考,并且在研究過程中歷史學家指出,歷史研究需要針對歷史對象,將其生存發(fā)展和具體的環(huán)境進行明確,按照基本原則結合實際展開探索,有效對音樂史進行研究和分析。在學術立場與研究方面需要倡導學術爭鳴,寬容相待,以此營造出良好的研究氛圍,不斷對研究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并且注意解決多元性問題。
當下,我國音樂史學的發(fā)展需要讓學科內部不斷細化,整合裂變問題,逐漸分層進行研究,減少一統(tǒng)性的學科缺失,減少溝壑,解決割裂問題,構建融合一統(tǒng)性的中國音樂史學體系,后續(xù)再對其進行研究和討論。
學科是知識體系的創(chuàng)新和總結,也是學術研究的邊界。其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進行知識構建,促使知識在演變過程中不斷更新和重構,推進學科向前發(fā)展。隨著西方音樂的不斷融入,中國音樂史學也亟須成長為相對獨立的學科,對內部進行分解細化,不斷整合,讓其各個部分可以保持貫通,同時滿足綜合性、范圍廣的需求。所以中國音樂史學發(fā)展不能孤立,也不能封閉,需要針對內外發(fā)展需要不斷融合創(chuàng)新,保證所探討的內容可以推動整體中國音樂史學的發(fā)展。[5]
立足于內涵和外延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史學領域與近代史學領域所形成的問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古代音樂史學內容較為豐富,并且具備濃厚的文化屬性,隨著時代的變化,現(xiàn)代音樂史學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響,自身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因此,研究視角需要有所轉變,主要對音樂性進行開發(fā)和研究,保證音樂性各個領域都受到重視,以此對復雜的音樂領域文化進行探索。除此之外,研究工作還需具備專業(yè)性和技術性需求,站在流行角度解決內卷化問題,在思想方法上與時俱進,打開格局,對相關史學進行分析,引導多個層面進行問題的討論。
作為歷史學和音樂學的交叉科目,中國音樂史學需要保持與二者的緊密聯(lián)系,還要轉變研究思路,對音樂的特殊性進行研究,避免封閉狀態(tài),優(yōu)化研究力度;還要打通音樂史與歷史學之間的溝壑,以宏觀的角度進行研究。除此之外,中國音樂史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可能會與各個領域有交疊,因此也會形成糾纏不清的局面。音樂交叉學科的邊界較為重疊,所以極易淡化自身的屬性,因此,需要對音樂和交叉學科進行細致梳理,有效研究音樂各個學科領域的融合,站在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整體全面的分析。我國音樂史學衍生出了各類分支,為了有效推動中國音樂史學的完整性,需要將其內部內容進行整合,不斷探索中國音樂史學的在內在發(fā)展趨勢。
綜上所述,中國音樂史學一直處于積極的研究狀態(tài)下,已在現(xiàn)代學術思維層面對歷史意識、范式意識等多個方面進行討論,后續(xù)仍要努力探索音樂史學相關內容,主要針對相同的研究層面進行分析,分析后結合廣泛認知的理論和方式對后續(xù)中國音樂史學可能存在的各類發(fā)展問題進行分析,并且站在“點線面”三個角度對問題進行研究,對分析結果進行思考,確保中國音樂史學可以得到有效發(fā)展,逐步成熟,形成科學體系,為學術界提供完整的史學內容,讓更多的人對中國音樂史學形成新的認知,對更深層次的內容展開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