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瓊
[摘要] 進入中高年級之后,小學語文學習的關注點,開始逐步從字詞、語句過渡到段落和篇章。段落作為語句和篇章之間的連接點,其主要是由若干富有邏輯關系的語句組合而成。相比語句,段落的表達更加翔實、全面,語意也更加飽滿。研究提出要緊扣不同的構段特征,洞察內在的構段密碼,以更好地推動學生構段智慧的形成。
[關鍵詞] 把握特質;構段智慧;明確認知;綜合能力
語段是學生從字詞向篇章過渡的跳板。三年級開始了系統(tǒng)化的習作訓練,對語段的感知、吸收和創(chuàng)造要求更是水漲船高。閱讀教學中的語段教學究竟該如何教?筆者就以這個階段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總分式”語段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一、洞察內在層級,遷移要點式的總分構段方式
從總分式的結構特征來看,其核心在于“中心點+分述點”,且“分述點”能夠從不同的維度來展現(xiàn)或者印證“中心點”。因此,在學生初期接觸“總分結構”時,教師就需要先厘清這一構段的形式特點,把握分述部分的要點,從而引領學生在感知和梳理的過程中,將總分結構的思維圖式鐫刻在學生意識深處。
以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海濱小城》中描寫“庭院”的語段為例,作者先開門見山寫“小城里每一個庭院都栽了很多樹”,然后分別羅列了“桉樹、椰子樹、橄欖樹、鳳凰樹”等亞熱帶樹木,緊接著重點聚焦桉樹的香味、鳳凰樹的繁茂。整個語段的著力點非常清晰而明確,即“很多樹”。怎么多呢?多到什么程度呢?作者緊扣這一點,分述了三個要點:其一,樹木的種類很多;其二,通過桉樹的香味濃郁,凸顯樹木很多;其三,重點介紹鳳凰樹生長之茂盛,通過紅花開滿整個小城,凸顯樹木很多。細細看來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分寫的幾個要點,不是泛泛而談,更不是想當然地隨便亂寫,其中包含的言語思維非常值得學生細細品味和積極借鑒。
如為了表現(xiàn)海濱小城的樹木眾多,常常會從慣有思維入手,局限在數(shù)量上做文章,而作者所羅列的三個層面別具新意,先從大概念中的“種類”入手,種類繁多,樹木數(shù)量之多,自然也就不言而喻;再從濃郁的“香味”展開描寫,將視覺轉移到嗅覺,豐富了語段表達的內在感覺系統(tǒng);而最后“小城好像籠罩在一片片紅云中”,既有夸張,又有比喻,并沒有直接寫樹多,而是選擇了一種樹木的開花狀態(tài),屬于典型的“以小襯大”。
如此解讀,總分式結構中蘊藏的言語思維可謂豐富而精妙,教師順勢推動學生深入思考:還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展現(xiàn)小城中的樹木之多呢?如樹木花朵或者葉片的不同,以在美景中體現(xiàn)樹木之多;從不同的生長姿態(tài)入手,在一片新奇中凸顯樹木之多;從不同的用途入手,以展現(xiàn)樹木之多所帶來的巨大好處……
二、梳理內在聯(lián)系,遷移對比式的總分構段方式
對總分式的語段,很多學生甚至教師都存在著一個嚴重的認知誤區(qū),即只要緊扣中心,分述的部分相互之間是并列關系,以展現(xiàn)不同的維度,就能以全面立體化的視角來印證語段表達中心。事實上,嚴謹?shù)目偡謽嫸畏绞?,分述部分的內容不是隨意選擇的,不僅承載著回應中心的作用,其內部之間也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以三年級《海底世界》一文為例,為了展現(xiàn)海底世界各種動物各自不同的活動策略,作者先以“海里的動物,各有各的活動方法”作為語段的開段中心句,確定了這段話的描寫對象為“動物”,描寫方向為“活動方法”,而展現(xiàn)的價值點則在于“各有各的”。緊扣這一中心句,作者又鮮活羅列了“海參靠肌肉伸縮爬行”“梭子魚速度很快”“烏賊和章魚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貝類巴在輪船底下”等不同的“活動方法”,可謂千奇百怪,讀來不禁令人大呼神奇。
從內容層面整體審視,這是一個典型的總分式的語段,既有明確的中心表達點,又有不同維度的典型事物;細加考量還能發(fā)現(xiàn),分列的四種動物中“海參”和“梭子魚”都聚焦活動的速度,一個“靠肌肉伸縮”爬行,速度相對較慢,一個每小時“能游幾十千米”,甚至還能比“普通的火車速度快”,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烏賊章魚”和“有些貝類”,則又從活動方式的繁、簡層面展開了對比,一種是“借助水的反推力后退”,一種則是“自己不動,做免費的長途旅行”,其最終的表達指向,旨在凸顯該段的中心句“各有各的活動方法”。
如此分述,各種動物的選擇就不是各行其是,而是有著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避免了表達上的平鋪直敘。鑒于此,教師可以通過兩個環(huán)節(jié)落實這一語段的教學:首先,緊扣語段中心句,明確語段的整體性表達內容,然后相機梳理每一句分述與中心價值點之間的聯(lián)系,感知語段內部的邏輯張力,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系;其次,在組織學生進行遷移運用時,重在指導學生選擇分述事物之間的對比性關系。以模仿描寫公園中的一處景色為例,很多學生習慣于隨便從景點選擇幾種事物,而這些景物中有的毫無聯(lián)系,有的甚至有交集、有重復,因此教師要點燃學生的對比性思維,嘗試從色彩的變化、高低的不同、軟硬的觸感等不同維度展開辨析,將校園景色中的特點,能夠在最為典型的事物中得到體現(xiàn)。
這一案例的教學,無論是閱讀感知和吸取,還是寫作表達和傾吐,教師都以“總分式”的語段為基礎,將著力點聚焦在語段分述的對比性思維上,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總分結構,同時高效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發(fā)展。
三、關注內在感受,遷移聯(lián)想式的總分構段方式
總分結構是一種典型的構段方式,呈現(xiàn)的是語段的外顯結構,但這種結構需要有具體的內容作為支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表達作用。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語段的形式外衣,同時也要把握形式與內容的契合度,從內容描寫的維度出發(fā),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言語素養(yǎng)。
以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一文為例,在描寫“動物是大自然的歌手”這段話中,作者先后羅列了“走在公園里”“坐在一棵樹下”“在水塘邊散步”等不同的場景,分別展現(xiàn)了“鳥叫”“蟲鳴”“蟈蟈叫”等不同的方面。
這一語段中,作者的表達可謂匠心獨運:首先,三種不同的場景,三種不同的動物,對應了語段中“動物是大自然的歌手”這一表達中心,彰顯出總分式語段的典型特點。其次,作者在描寫不同的動物時,還運用了聯(lián)想的表達策略,用“嘰嘰喳喳”來展現(xiàn)“鳥叫”的聲音;用“唧哩哩唧哩哩”重現(xiàn)“蟲鳴”的狀態(tài);同時,還將“蟈蟈叫”的狀態(tài),想象成“歌唱”,最后以設問句“你知道他們唱的是什么嗎”,將這些動物叫聲中可能包裹的內涵和盤托出,最終解釋為“我在歌唱,我很快樂”,將涌動在作者心中的真摯情感完全凸顯出來。
縱觀整個語段的表達,整個語段都呈現(xiàn)出由淺入深的狀態(tài),在總分語段的結構上,展現(xiàn)出獨特的一面。教學這一段文字時,教師著重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幫助學生抒發(fā)感受的意識,即不僅寫眼中所看、耳中所聽,同時也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感受;其次,在抒發(fā)感受時,要能夠緊扣分寫事物的特點,不能信手拈來、隨心所欲。這種聯(lián)想類型的總分語段,可以重點描寫秋天植物的色彩、雨過天晴或者大雪過后的自然景色等,嘗試運用比喻、擬人、反問等不同的修辭手法,將內心的感受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實現(xiàn)從閱讀到表達的升級。
四、明確邏輯脈絡,遷移列舉式的總分構段方式
總分的構段方式,分述板塊的要點選擇顯得尤為重要。這些要點不僅要能夠對應語段表達的中心,同時還需要建立在統(tǒng)一的邏輯脈絡上,才能讓分列的內容形成以語段為抓手的有機整體。
以四年級《花鐘》第一自然段為例,作者以“不同的花兒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為中心,以一天的時間為序,分別列舉了九種花朵的開放狀態(tài),是典型的列舉式的總分結構。這一語段的教學,除了要感受“總分”結構的一般特點,同時又要彰顯出獨具魅力的教學價值:首先,列舉事物的邏輯點非常鮮明,即以“時間為序”。為什么要以時間為序呢?這篇課文的題目是“花鐘”,其表達的核心就在于展現(xiàn)不同的花朵,在每天開放的時間是相對固定的。只有緊扣時間的序列,才能與文章表達的中心聯(lián)系起來。試想,如果依照花朵的種類劃分,就與“花鐘”這個表達中心脫離了聯(lián)系。其次,作者在描寫具體花朵開放狀態(tài)時,所采用的方法和選用的詞語也各不相同,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花名入手,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如“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既然是“睡蓮”,在作者表達的潛意識中就認為,沒有開放時就屬于“睡著的狀態(tài)”,而開放了則是“從睡夢中醒來”,這不僅與花朵的名稱相輝映,也使得表達更加富有生趣。再比如“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xiàn)……”這句,“曇花”最大的特點是花期很短,作者以擬人化的手法,運用了“含笑一現(xiàn)”的方式加以描繪,與上文中的“睡蓮”一樣,形成了異曲同工的表達效果。
由這一典型的語段入手,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選擇與這種總分結構相匹配的素材內容,如班級中學生的不同類型,天空中不同形狀的云朵,火車站旅客等車時的不同狀態(tài)……可以模仿課文中的語段順序,先用一句高度概括、凝練的語句總述特點,再明確分類細述的依據(jù)和線索,最后借助具體典型的例子進行詳細闡述和表達,使中心意思得到進一步印證。
[參考文獻]
[1]牟原喜.小學語文學科內整合的策略思考:以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四年級寫景文為例[J].語文知識,2017(20).
[2]張鑫鳳.先畫后寫 先段后篇 先仿后創(chuàng):人教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17(Z3).
[3]羅丹紅.追尋三年級總分語段教學的“三味”[J].小學語文教師,2018(04).
[4]陳怡佳.指向學習進階的小學語段教學方法思考[J].小學語文,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