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超敘事范式下民生報道對用戶的城市記憶復現(xiàn)探究

      2023-02-14 04:46:40張澤茜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1期
      關鍵詞:城市治理直播短視頻

      摘要: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城市空間、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和文化理念不斷更新迭代。在城市微更新的進程中,上海原住民們隨著“動遷”不斷感受著固有記憶情境的流失并成為新生城市的“陌生人”。因而,文章試圖從媒介這一社會中介出發(fā),以扎根上海本土文化的代表性地方報紙新民晚報為研究范本,探索城市傳播消減陌生人文化帶來的原子化、疏離感等弊端,助力城市文化構(gòu)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文章以新民晚報“再見夢花街”融媒報道作為文本分析案例,從本就尊重用戶主體參與的民生報道入手,借助數(shù)字時代民生融媒體去中心、分布式的超敘事范式為理論框架,從城市記憶、城市情感、城市決策支持等維度展開,分析用戶敘事在動遷直播、動遷短視頻、長圖文中的話語態(tài)度表現(xiàn)。研究得出媒體可通過記錄動遷儀式、參與式觀察等實踐,以影像及圖文表征調(diào)動用戶完成個體敘事、喚起地方情感從而勾連城市記憶、增強群體對政府決策支持的結(jié)論。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所涉及的文化手段僅限作用于固有基層治理行為,是一種社會潤滑作用式的輔助功能,并非推進城市治理的決定性力量。文章提出加強地方媒體文化敘事以加強地方向心力的建議,旨在為城市治理提供軟性手段。

      關鍵詞:城市傳播;超敘事;直播;短視頻;陌生人;城市治理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1-0165-0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zhèn)化加速推進,國家統(tǒng)計局權(quán)威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為64.72%,城鎮(zhèn)常住人口91425萬人[1]。城鎮(zhèn)化不僅意味著城市空間的改造,也意味著人際關系和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的變化。在城市化進程中,原有的村落、宗族關系被打破,一種基于地緣關系的舶來概念“社區(qū)”重新成了度量地域基本單位的尺度。

      社區(qū)構(gòu)建在城市的微更新及動遷中逐步推進,固有文化建筑和城市表征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逐漸失去光暈,也加劇了人們城市區(qū)域記憶的流失。沃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試圖將大都市環(huán)境下的記憶危機描述為機械化的光環(huán)和歷史獨特性的喪失。城市高速發(fā)展一方面促使文化共同體的碎片化,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市居民之間的原子化和離散化,這不利于城市的持續(xù)發(fā)展和重大項目的社會動員,因而一種借助城市中介調(diào)動用戶參與,從而形成自發(fā)性的文化共同體將成為應有之意。

      社會學家齊美爾提出了“陌生人”(the Stranger)的概念,它“不是指今天來、明天走的流浪者,而是指今天來、明天留下來的漫游者”[2]。事實上,陌生人并不原始地扎根于某一群體,而是在和當?shù)厝后w互動中呈現(xiàn)出來的一種由遠及近的關系。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這種脫離固有經(jīng)驗,不斷適應新群體、新文化的場景常常發(fā)生在線上線下的社群生活中。而在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加速發(fā)展的實際進程中,由于城市空間迭代更新的需要,原有的空間結(jié)構(gòu)隨著動遷等工程發(fā)生了變化。在政策的宏觀引領下,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和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進行了調(diào)整,且不同區(qū)塊功能不一,如黃浦的歷史感、張江的高科技、陸家嘴的金融圈。大量移民的遷入,為城市加載了更多新興文化元素,如隨著越來越多的日本友人旅居上海,各式各樣的日料店也出現(xiàn)在街頭巷尾。

      在社會加速發(fā)展中,城市也發(fā)生了變化,原本居住在這座城市的原住民,也將帶著固有的城市記憶不斷適應一個新的城市文化體和社群環(huán)境。因而,陌生人文化不僅僅適用于超大城市的移居者,對上海原住民而言也同樣適用。一個童年時期居住于南市區(qū)的90后居民在訪談中表示,“動遷到嘉定后回到市中心,順著外婆家的路一直走,走到路口發(fā)現(xiàn)原先的建筑都不在了,一切都是陌生的。隔著一道鐵欄,這一側(cè)還是老房子,對面就是新的高樓大廈。即使從小在上海長大,我對當?shù)赜洃浺彩悄:?,對于老上海的文化恐怕難以講得很詳細”。

      作為城市微更新的重要載體,動遷對本土居民而言是個帶有復雜情感的詞語,它一方面代表著居住空間的換代升級,另一方面意味著與過去熟悉環(huán)境的分離,體現(xiàn)了居民對城市情感訴求和功能性訴求的不平衡。

      因而,研究試圖以上海本土民生媒體的夢花街相關報道為文本分析樣本,并提出疑問:在數(shù)字媒體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本就接地氣的民生新聞是否可能借助融媒體報道形成的超敘事范式,通過圖像、文本互動調(diào)動民眾情感、喚起城市記憶,從而克服超大城市高流動性帶來的陌生人文化所致的疏離感、原子化等影響。在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特殊時期,這種對地方身份的認同、群體向心力有利于集體意識的形成,將對政府重大項目的推進起到積極作用。

      媒介技術(shù)本身也是對城市建構(gòu)的一種參與,斯科特·麥奎爾的《媒體城市》一書以視覺為中心,以技術(shù)為基礎,重點討論了當前各種媒體技術(shù)與城市建筑結(jié)構(gòu)相互聯(lián)系的方式。在現(xiàn)代化沖擊下,民族文化遺產(chǎn)與電子媒介記憶之間也存在一種互構(gòu)關系。

      在主流媒體和社交平臺中,媒體城市記憶記錄和文化共同體創(chuàng)造功能都得到了實證分析?!独L制一座城市:一項城市廣播電臺的個案研究》以杭州市西湖之聲這家城市廣播電臺為個案,節(jié)目中市民們攜帶明確地理位置和時間標記的講述語音和所在場景各種活動的聲音,參與具身的聲音實踐和表達,增強了市民聽眾的地方感,建構(gòu)他們對于城市共同體的認同[3]。

      在具體功能上,媒介在某種為用戶提供集體敘事環(huán)境的特定場域中,對群體的身份認同和情緒喚起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從“可見的家鄉(xiāng)”到“城郊互動”——崇明新生代流動群體微信實踐研究》中,鐘怡基于微信群觀察往返于超大城市中心與市郊的特殊群體,發(fā)現(xiàn)其基于“看見”“打卡”“展現(xiàn)”三種方式構(gòu)建地方可見性,實現(xiàn)了個體的地方情感感知和地方身份認同,從而提供了一種微觀視野下媒介實踐作用于城郊關系構(gòu)建的案例[4]。

      在更為強大的媒介影響下,居民對城市空間的概念還可能轉(zhuǎn)化為儀式和文化地標。《轉(zhuǎn)譯延喬路:一個“無”中生“有”的傳播實踐》考察特定情境下,延喬路如何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被“翻譯”為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最終轉(zhuǎn)化為具有現(xiàn)實空間關系的新延喬路的修建工程、紀念儀式和打卡行動[5]。

      綜上所述,對于數(shù)字媒體調(diào)動市民情緒和城市記憶,從而完成城市身份認同乃至推進群體行動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在結(jié)合實際案例分析媒體如何通過內(nèi)容文本重塑文化共同體和身份認同,并進一步推動群眾支持政府行為決策這一方面,則缺少相關的案例實證。

      在學者孫瑋的視野下,超敘事范式具有如下特征: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碎片化、零散化地滲透在日常生活中;以個體化為基調(diào),具有突出的個體體驗與獨特記憶;去中心化,分布式、離散化地呈現(xiàn)于數(shù)字網(wǎng)絡中;具有超敘事風格,文本敘事、身體敘事、空間敘事無序雜糅[6]。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用戶作為個體視角的敘述主體,通過互動區(qū)域得以參與到主流媒體的共同敘事框架中,并且借助慢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完成了超乎文本敘事的身體敘事范疇,從而在動遷這一城市微更新話題中,以一種近乎口述史的方式為城市提供了不同時間段的城市特質(zhì)可見性。

      在展現(xiàn)地方可見性的中觀領域里,段義孚羅列了表征地方和地方實踐兩大維度。前者包括文學藝術(shù)、雕塑建筑等對地方意義的表征,而后者則包括典禮儀式、宗教游行以及與其他地方的競爭等實踐活動喚起對地方意義的感知。雖然段義孚承認,“文學藝術(shù)能夠引起對那些我們原本可能沒有注意到的經(jīng)驗領域的關注”,但他仍然更加傾向于通過親身體驗獲得地方可見性。因此,相較于研究記錄城市變遷發(fā)展的主流媒體宏大敘事文本,轉(zhuǎn)而關注通過媒介文本調(diào)度出的用戶親身體驗的隱藏經(jīng)驗敘事文本,似乎顯得對城市記憶復現(xiàn)更具有研究價值。本文結(jié)合新民晚報在今年品牌欄目“夏令熱線”的特別策劃“再見夢花街”組合報道為實證案例,結(jié)合超敘事范式,通過用戶由媒體調(diào)度自發(fā)城市記憶復現(xiàn)和情緒調(diào)動進行質(zhì)化文本分析,從而驗證媒介幫助用戶留住城市記憶,并形成對城市及屬地政府認同的可能。

      2022年7月24日,黃浦區(qū)建國東路68街坊和67街坊東塊房屋征收順利驗收,標志著歷時30年的上海中心城區(qū)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收官。該區(qū)塊內(nèi)的夢花街東起柳江街,西至中華路,以425米長度銘刻當?shù)?10年歷史,房屋類型涵蓋石庫門建筑、新式里弄、西式獨棟、棚戶簡屋,被稱為“一個鮮活存在著的上海舊市井”,具有典型上海城市文化雜糅特質(zhì)。

      選取夢花街舊改作為聚焦點,新民晚報采用慢直播、短視頻、深度圖文等多種形式推出“再見夢花街”組合報道,以超敘事范式記錄文本內(nèi)外的夢花街城市記憶,喚起用戶城市感情。

      (一)慢直播:集體在場的空間敘事儀式

      詹姆斯·凱瑞(James W.Carey)提出了傳播的儀式觀,他認為,“傳播的儀式觀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傳達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7]。在舊改收官這一歷史時刻,新民晚報選取一小時慢直播《“再見夢花街”見證上海舊改收官時刻》的形式,記者和居委干部一道帶領受眾穿梭在多個居民區(qū)的街巷中,以鏡頭記錄夢花街這一敘述對象的實景和居民生活情境。居住在夢花街并即將離開的人們,則成了敘事的主角。他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實際體驗,完成了一次對城市記憶的傳播,并在集體敘事中完成了對用戶情緒、記憶的調(diào)動。

      在慢直播中,夢花街某街段的棚戶區(qū)現(xiàn)已成了移居者租住便宜住宅的地段,穿行的配送騎手一方面成了空間敘事的主體,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當前這里的居住人群信息。在文廟這一擁有170年歷史的古建筑群內(nèi)部,負責該片區(qū)的管理人員也參與了直播,對文廟及文廟集市的現(xiàn)況進行敘述。在接近夢花街末端的地方,記者對當?shù)匾惶幘哂薪厦窬语L格的保護建筑進行介紹,當?shù)鼐用耠S后對該建筑過去五代同堂的居住人家庭關系進行了信息補充。即使是不參與敘事的部分,比如居民或穿行舊式菜場,或用紙幣進行交易,或帶領記者參觀樓梯近乎垂直的舊物內(nèi)景等,都構(gòu)成了對夢花街這一記憶主體儀式化的空間記憶敘事。

      身處直播現(xiàn)場的夢花街居民親身參與夢花街的記憶敘事,并以具身在場穿行夢花街、展示個人居住情況、敘述個人城市記憶等方式參與了這場線上共時的城市傳播儀式。觀看記者與居民的具身互動后,線上用戶通過發(fā)送彈幕“310102來報到,再會,老西門”“舊里居住條件比較艱苦”等方式,追溯個人與夢花街的相關記憶,完成離身在場的城市記憶喚起。

      (二)短視頻:具身影像凝聚城市細節(jié)

      新民晚報這組報道不僅記錄夢花街當下的情況,還記錄了當下人與城市的互動關系,具有一種社會觀察的視角。短視頻《新民目擊∣再會夢花街》由12張照片組合而成,分“逼仄”“回憶”“告別”三個章節(jié),以鏡頭記錄亭子間、馬桶、老虎窗、七十二家房客、掛在弄堂口的童鞋、拆到所剩無幾的水表等居住細節(jié),凝固居民搬遷的多個難忘瞬間,記錄老城廂居民的樂觀和堅強,以及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提供了速覽夢花街舊改故事的另一種方式。

      在“逼仄”這一章節(jié)中,鏡頭通過客觀記錄實況和旁白,敘述了夢花街不足兩米的街道住了1.1萬余人的實際情況。居民龔阿姨是敘述主體,她展示了自己在躺椅上睡覺的實景,“沒辦法,睡不著也要睡呀,家里8平方米,4個人,怎么睡呀”“地方太小,空調(diào)也沒得裝”,鏡頭記錄當?shù)厝颂嶂涤鄣溺R頭,接入居民自述,“小便就倒在旁邊下水道里”。

      在“回憶”一章,居民黃大叔作為敘述主體,既展示了個人的居住歷史,也從側(cè)面為夢花街在上海解放的宏大歷史中尋找到了側(cè)記。他回憶稱,“我們家應該是1942年至1943年之間搬來居住的??谷諔?zhàn)爭1945年結(jié)束,肯定是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前搬來的。因為我出生在這里,一直住了74年??谷諔?zhàn)爭中,日本人打到這里,我父母火燒江灣后就來這里了”。

      在最后的“告別”一章中,鏡頭中的周女士穿著時尚,在已經(jīng)打包好家居用品的家中,一邊整理一邊告訴記者,“搬啦,大部分已經(jīng)搬過去啦。我住在這里已經(jīng)三十多年了”。鏡頭隨后還記錄了她和隔壁鄰居商量晾衣竿是否留下這一具有上海典型弄堂文化的互動場景。

      在不同時間段的篇章中,以居民自述內(nèi)容文本、鏡頭記錄情景的方式,形成了一種分布式的超文本敘事。一方面展現(xiàn)出了居民對夢花街的過去記憶和當下的生活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居民對夢花街的實際感情。

      (三)長文本:口述記憶穿行文本內(nèi)外

      在長圖文報道《再見夢花街!上海百年煙火氣就在它的弄堂里》中,參與敘述的主體多樣,除了當?shù)鼐游?、居民,還有不少外地游客。

      “在采訪中,記者就兩次偶遇定居上海的俄羅斯人Tania。初次見面,她正在文廟附近,和小商販用簡單的中文討價還價。她告訴記者,她對夢花街附近的老房子和老家具情有獨鐘,經(jīng)常過來。她還給記者欣賞她拍的許多照片?!盵8]參與夢花街敘事的,顯然不僅是當?shù)鼐用裼洃洏?gòu)成城市口述史的部分,外籍游客的參觀和互動,也表現(xiàn)了一種跨文化傳播中差異化文本所具有的吸引力。這也是在多元海外文化接近性的背景下,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所擁有的獨特的敘事光暈。

      “在一家叫花夢煙酒店的小店,記者用手機買了一瓶飲料,付款時把老板娘說的4元聽成了10元,她馬上退還了6元——一張1元和一張5元的紙幣。”[8]除了第三人視角的記錄,報道中,記者甚至成了一種參與式觀察主體,在和當?shù)氐纳顖鼍盎又型瓿闪艘环N對當?shù)貙嵕暗臄⑹?。在上海作為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當下,老城廂居民依舊保持著略微“復古”的生活。

      德國著名社會理論家哈穆特·羅薩提出社會加速是現(xiàn)代社會的核心特質(zhì),社會加速可以劃分為科技加速、社會變遷加速和生活節(jié)奏加速三種形式。記者與居民互構(gòu)文本中記錄了當?shù)鼐用窈蜕特溎昙o已長,無法適應數(shù)字交易,并且在生理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與加速社會的科技、變遷、生活節(jié)奏不相適應的部分,而這也是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在一定時段內(nèi)出現(xiàn)老齡化加劇、區(qū)域發(fā)展不均、城市折疊的重要實景。

      在長文本之外,評論區(qū)的互動也構(gòu)成了另一種更微觀、更個人化的敘事補充。他們可能從飲食入手,也可能從地方史,甚至鄰里之間的互動出發(fā),搜尋自己和城市之間的記憶、感情和互動。

      用戶1:夢花街的一家餛飩店真的是好吃。

      用戶2:如果沒有上海南市老城廂,上海城市的歷史至今只有短短的95年而已。上海南市老城廂1074年(北宋熙寧七年)立鎮(zhèn)。1291年8月19日上海升格為縣,設縣于上海鎮(zhèn)。

      用戶3:林來緣在嗎,看到留個話,有事找你幫忙。

      不管是視頻、短視頻,還是圖文,賽博時代口述史以數(shù)字記錄的形式完成一次集體的敘事互構(gòu),從而調(diào)動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情緒喚起。在上海防疫形勢最嚴峻的時期,即使夢花街固有客觀環(huán)境欠佳,但居民不約而同地對當?shù)氐姆酪咧卫肀磉_了理解和認同。

      除了在短視頻和慢直播中居民對疫情期間當?shù)鼐游ぷ鞅硎菊J可和理解,如“大概從四月初吧,居委太辛苦都感染了。后來來了新的書記和大學生志愿者。他們對當?shù)芈肪€不是很熟,配藥等不方便,我就一直在居委里幫忙,幫到現(xiàn)在為止”。在長文檔中,也有更多關于基層治理經(jīng)驗以及居民表示支持的內(nèi)容,如“文廟居委有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家,在等待上?;謴腿绯0峒仪?,聽說居委院子里的枇杷果子又小又不甜,就堅持自己爬梯子,把自家門口養(yǎng)了很多年的枇杷樹上的果子剪下來送給居委干部吃”[8]。

      從城市記憶出發(fā)入手調(diào)度居民情感,不僅是一種居民對城市文化向心力的培養(yǎng),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也為城市治理增加了機構(gòu)運轉(zhuǎn)和制度之外的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從而實現(xiàn)了疫情期間人們對基層單位的支持甚至治理參與。

      在新民晚報“再見夢花街”這一組合報道中,采編團隊通過記者參與、鏡頭記錄、居民自述等方式,展示了一種和居民生活高度貼合的民生超敘事范式,這些零散化、生活化的敘事,以一種高度碎片化的方式貼合居民生活,并借由媒介延長了即將搬遷后不復存在的景象。

      在地性的表征中,記者兼用了當?shù)鼐哂形幕柕奈膹R作為代表進行城市記憶復現(xiàn),也更大程度地讓民眾參與這場搬遷之際的敘事儀式,從而形成一種地方的文化共同體認知。

      而在更多具有當下性的敘事環(huán)節(jié)中,不管是居委現(xiàn)身說法體現(xiàn)了其對當?shù)匚幕?、民情的認知,還是居民在參與敘事中對搬遷一事的期待,對抗疫中居委表現(xiàn)的認可,乃至個人參與基層治理,都體現(xiàn)了文化共同體在參與城市基層治理可能起到的積極作用。

      因而或許可以初步得出結(jié)論,這種基于超敘事的民生報道儀式,不僅能夠從情緒出發(fā)調(diào)度民眾記憶,保護當?shù)氐奈拿},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當?shù)孛癖姷哪哿拖蛐牧?,從而在推動基層治理和政策?zhí)行中起到正面效應。但這種情緒的緩和僅僅能夠起到一種關系潤滑劑的作用,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城市治理的實際進程。

      在城市治理的具體路徑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揭示了一種多元主體共治“以人為本”的城市理念。媒體作為政府和群眾的中介,除了可以對政府的政策加以詮釋,對民意加以收集外,也可通過讓更多用戶參與城市文化報道的方式,通過城市記憶復現(xiàn)和城市情結(jié)調(diào)動其治理自覺,并提升公民對基層治理的認同;在提升城市軟實力之余,鍛造軟性城市治理手段。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R].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2022-02-28.

      [2] 喬治·齊美爾.社會是如何可能的[M].林榮遠,編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11-315.

      [3] 吳紅雨,潘忠黨.繪制一座城市:一項城市廣播電臺的個案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4):73-92.

      [4] 鐘怡.從“可見的家鄉(xiāng)”到“城郊互動”:崇明新生代流動群體微信實踐研究[J].新聞記者,2022(5):58-69.

      [5] 姜紅,魯曼.轉(zhuǎn)譯延喬路:一個“無”中生“有”的傳播實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9):72-92.

      [6] 孫瑋.可導航城市:數(shù)字時代的超敘事[J].探索與爭鳴,2022(10):23-24.

      [7] 馮夢瑤.“傳播”與“儀式”如何相遇:詹姆斯·凱瑞傳播思想的宗教視角解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3):19.

      [8] 屠瑜,孫中欽.再見夢花街!上海百年煙火氣就在它的弄堂里[EB/ OL].新民晚報,https://mp.weixin.qq.com/s/YE7r2B83ugakqS152Cg3tw,2022-07-31.

      作者簡介 張澤茜,本科,黨建專管,研究方向:政治傳播。

      猜你喜歡
      城市治理直播短視頻
      符號學視角分析惡搞短視頻
      青年文學家(2017年8期)2017-03-31 09:38:22
      移動社交時代短視頻的傳播及營銷模式探析
      出版廣角(2016年24期)2017-03-02 18:29:21
      廣播二次傳播和可視化路徑探析
      中國廣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21:48
      唐山城市治理的問題與對策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7:36
      新時期銀川市和諧民族關系的建設路徑
      用戶自制短視頻的受眾研究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2:13
      后現(xiàn)代視域下新媒體短視頻的美學特征
      新聞世界(2016年5期)2016-06-01 08:47:09
      城市政治學視角下對中國城鎮(zhèn)化的思考
      商(2016年14期)2016-05-30 17:14:30
      中國城市發(fā)展與治理的全新思維方式
      人民論壇(2016年1期)2016-05-17 12:17:17
      互助| 博野县| 永川市| 阳春市| 安达市| 邹城市| 兴宁市| 吉木乃县| 玛曲县| 肥东县| 陈巴尔虎旗| 同德县| 怀远县| 龙胜| 南召县| 建瓯市| 甘洛县| 桃江县| 城固县| 澜沧| 眉山市| 新平| 太仆寺旗| 自贡市| 红原县| 西畴县| 贵定县| 七台河市| 茶陵县| 五峰| 元朗区| 瓦房店市| 民乐县| 肇庆市| 英吉沙县| 衡水市| 谢通门县| 陈巴尔虎旗| 栖霞市| 淮滨县|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