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夢召
中國近代為重要的文化轉型期,故研究中國近代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目前國內對近代中國文化史研究成果顯著,但由于起步較晚,學科反思和總結不足,在研究成果方面存在著見樹不見林的問題。因此,對當代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成果的細致梳理和總結尤為必要。2022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中國歷史研究院左玉河研究員主編的《當代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一書,全面總結和展現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成果和現狀。該書視野寬闊,不僅立足整個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而且對比和借鑒了西方相關學科的理論,對我國文化史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和總結。
學科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理論方法等宏觀層面的研究深刻影響學科發(fā)展方向。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和理論方法影響和決定著當下的研究現狀和未來的研究趨勢,對這一宏觀層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價值?!懂敶袊幕费芯俊芬粫谇叭聫暮暧^層面入手,對該研究領域內的重要問題及其研究成果進行認真總結并進行深刻探討,在客觀總結既有觀點的過程中引發(fā)讀者就相關問題進行思考,為當下學者的相關研究提供重要參考和助力。
首先,在中國近代文化史的發(fā)展脈絡方面該著作進行了全面總結。我國的文化史研究隨著20世紀初新學與舊學、中學與西學的論爭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果。起步時期的中國文化史研究主要以宗教、學術、藝術、教育等為研究對象,在深受西方文化史研究影響的同時,也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治史風格,偏重史料完備與敘述完整的研究。①左玉河:《尋求意義:深度解釋與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深化》,《河北學刊》2017年第2期。該著作首先回顧了中國文化史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并全面總結了不同時期取得的成果和學者關注的重點。通過對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和當下總體的研究現狀和趨勢的梳理,為當下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科的理論建設是一個學科長遠發(fā)展的基石,一個學科的發(fā)展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學者對學科理論的不斷總結、反思和推進。在梳理中國近代文化史發(fā)展脈絡之后,該著作直面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學科理論建設方面的重大問題并進行總結和思考。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成果在改革開放之后由微而著便反映了學科理論建設的重要作用。當代學界對中國近代文化史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近代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性質和特點、中西文化關系、近代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方面進行了有益探討,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代中國文化史研究的理論層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學界也圍繞這些理論問題進行了較多的論爭。該著作圍繞學科研究的理論方法進行探討,總結學界關于理論層面的各種代表觀點,在客觀陳述理論問題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表達觀點,引導讀者思考問題。
其次,在系統(tǒng)總結學界關于學科發(fā)展脈絡和理論建設的觀點之后,著作深入考察中國近代文化結構、文化特征等關于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問題,充分歸納學界的重要學術成果,分析相關問題,呈現學術界對各種問題的研究和討論程度。同時,著作也對研究任務、研究范式進行成果分析。最后從近代史研究的機構和課程設置這一重要科研教育層面梳理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和現狀,并認為中國近代文化史在科研教育和宣傳方面經歷了曲折的發(fā)展后,在當前不斷引起各方面的重視并不斷走向成熟。除此之外,作者也指出,近代文化史研究也存在著非歷史主義傾向、理論方法有待深化等問題。
《當代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一書對具體的微觀層面進行了多維度的系統(tǒng)考察。對微觀層面的成果梳理主要表現在具體的研究對象上,如近代教育史研究、近代文學藝術研究等。在微觀層面的成果梳理中,選取何種研究對象進行成果梳理體現著作者對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對象的深刻見解。面對學科對象泛化的弊病,該書采取了按照中國近代文化演進的邏輯,采取抓重點領域進行成果梳理和分析的方法進行總結,并且既以縱向的時間維度進行考察和分析,又以同一時間段內不同學者持有的不同觀點的橫向維度進行成果梳理和對比。
以該書第四章近代文化思潮研究為例,著作主要梳理了保守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和新民主主義四個大的文化思潮研究的成果。在對保守主義的研究中,首先以縱向的時間維度進行考察,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對不同時間段的學者關于保守主義思潮的觀點和研究特色進行考察。同時又以橫向的維度進行梳理,分別將學界對保守主義的“中體西用派”“國粹派”“東方文化派”“新儒家”等流派的研究進行細致梳理。除此之外,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各種澎湃激蕩的文化思潮并不是獨立的,而是充滿著對立互動的復雜關系,如何梳理一種思潮與其他思潮的關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該書充分關注到這一方面的問題,在縱向的歷史發(fā)展和橫向交流互動上進行充分考察。
同時,著作的重要價值并不局限于對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上,梳理過程也體現著作者對該領域研究的深刻見解。比如對近代文化論爭研究的成果梳理過程即深刻體現了這一點。著作在對文化論爭的研究成果進行充分總結后,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學界關于近代文化論爭的研究部分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初始階段(從1950年至20世紀70年代末)、崛起階段(20世紀80年代)、持續(xù)發(fā)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和深化階段(21世紀以來)。這四個階段的劃分呈現出不同時段文化論爭研究的特點,包含著作者對近代文化論爭研究的深刻見解,為讀者深入且全面了解近代文化論爭研究成果提供了基礎和助力。通過對四個階段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后,作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學術界對于中國近代文化論爭的研究是逐步發(fā)展并走向繁榮的,并認為從研究理念、研究視角、研究方法上看,近代文化論爭研究前后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簡單化、教條化的模式已被突破,研究方法、視角日趨多元化,在價值評判上也不斷擺脫意識形態(tài)的干擾以及擺脫了感性化、情緒化的色彩,而更趨于客觀平實的理性分析和思考。①左玉河主編:《當代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第130頁。
通過閱讀,讀者可以發(fā)現這種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分析不僅具有從歷史角度上對近代文化史研究成果重新思考的價值,也具有對當下研究現狀提出建議和給出參考的學術關懷,充分展現出作者對近現代文化史的充分理解和深厚的學術功底。
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經歷曲折的發(fā)展后存在著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例如,文化史理論方法的滯后已不能滿足學科建設的內在要求的問題,②張昭軍:《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之檢討與反思》,《河北學刊》2021年第3期。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史研究本土化問題,等等。在這一背景下,社會文化史勃然興起,成為文化史研究的新趨勢。在這一研究趨勢中,文化史可以借助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較快發(fā)展。社會文化史研究的興起部分地解決了上述問題,但自身也存在問題和研究瓶頸。該書直面當下中國文化史研究新趨勢中存在的問題,指出解決問題、突破瓶頸的突圍之路。
社會文化史是以文化視角透視歷史上的社會現象,對社會生活做文化提煉。作者認為社會文化史研究必須將研究從歷史描述或者說生活文化現象的概括層面提升到文化內涵層面,關注文化生活現象背后的深刻文化內涵,探究社會生活背后隱藏的歷史意義。而目前的中國文化史研究多停留在歷史描述的層面上,屬于表層的社會現象描述。③左玉河主編:《當代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第719頁。面對這一現象,該書指出,尋求意義是文化史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社會文化史研究的突圍之路。
站在歷史研究的整體層面,作者指出歷史研究的重心在于歷史解釋,認為歷史具有敘述與解釋的雙重特性,但真正的歷史必然尋求意義,而意義不是“敘述”所能呈現的,是需要“解釋”才能揭示的,故歷史的本質在于通過解釋來尋求意義。④左玉河主編:《當代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第721頁。歷史的基本特征是描述和記錄,但記錄的歷史只能產生史料,而不能產生歷史成果,必須依靠史學家的解釋才有意義和內涵。同時,文化也具有與歷史相同的特性,文化符號代表一定的文化觀念,研究文化符號必須解釋其所代表的文化觀念才能真正探尋出文化符號的意義。因此,該書提出文化研究的本質是解釋文化符號,以揭示文化符號的方式發(fā)現其象征意義,尋求文化現象背后的深層意義,那么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使命就在于尋找意義,以解釋方式尋求歷史意義自然成為文化史研究的重點。
該書提出以深度解釋方式深化對社會文化史的研究,之所以要運用深度解釋的方式來進行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原因,在于社會文化史不同于實證史學,它主要不是像實證史學的敘述方法解決“是什么”的問題,而是通過邏輯分析進行深度解釋,探尋活動背后的深層意義,解決“為什么”的問題,探尋深層次的文化動因。因此,社會文化史所采用的方法不是歷史敘述法(描述法),而是歷史(文化)解釋法。①左玉河主編:《當代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第727頁。至此,該書提出核心觀點,認為深度解釋是深化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有效途徑,并提出要做好深度解釋,必須創(chuàng)建中國自己的文化解釋體系,這也成為深入社會文化史研究至關重要的一步。至此,作者不僅解決全球視野下的文化史研究本土化問題,又對社會文化史研究的理論進行了重要建設,該論述極具思想性和價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