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俊
為獲得字形完美之藝術(shù)效果、部首偏旁之合理配合方法,歷代書家論述甚多,其見解亦大同小異。清王澍、蔣衡總結(jié)前人之說著《分部配合法》,是清代書論中論述結(jié)構(gòu)的經(jīng)典之一,以偏旁部首為中心,講解另外部件與之的關(guān)系。在教學(xué)應(yīng)用中,教學(xué)內(nèi)容有四個方面:筆畫的形態(tài)鞏固、筆順關(guān)系、偏旁部首中每個筆畫之間的構(gòu)成關(guān)系(教學(xué)重點)、影響構(gòu)成關(guān)系的因素(教學(xué)難點)。
《分部配合法》曰:“月在左者,首撇宜細而直下,后弧行尖出,有用斜者,使撇不出鋒。右鉤宜短,中二劃化為點挑,方能向右。月在右者,首撇曲向左下,右鉤長平且低,中二劃接左離右,亦可化為點?!?/p>
月字旁在左邊的,第一撇要細,上半段先取縱勢,后半段有一定的弧度向左下出鋒收筆,也可以寫成斜豎的形狀,使撇的收筆不出鋒,如“服、肥”等字。橫折鉤要橫短豎長,出鉤要短而舍蓄,框內(nèi)兩橫不可平行,上橫可勢向下,似一橫點,下橫為了與右部相呼應(yīng),可寫成提,如“勝”字。
月字旁在右部的,撇畫弧勢可更大一點,伸向左下方,橫略長,豎鉤長挺,出鉤平而長,以補足空疏,兩橫與左撇相接,與右橫折鉤相離,留出空間,也可以寫成向右下斜的兩個點,如“明”字。
1.從長度上看,橫折鉤最長,撇第二長,兩橫上短下長。
2.從角度上看,撇畫略有斜度,豎鉤直。月字旁在左邊時,上橫斜上,中橫略平,下橫上挑,而出鉤略平;在右邊時出鉤略向上斜,上橫上斜,中橫略平,下橫平或略向下斜。
3.從弧度上看,撇畫有弧度,橫、豎以直為主,偶見橫折鉤與左撇呈相背之勢,如“明”字。
1.月字旁在左邊時,右部的寬窄影響左部的構(gòu)成。右部較寬的字,月字旁要窄,橫不能太長,而豎同樣不能太長,整字左收右放,如“脫、騰”等字。右部較窄的字,月字旁略寬而長,左放右收,撇向左伸,橫略長。如“肘、胎”等字。
2.月字旁在右邊的字,左右寬窄相差不大,稍有變化,如“明”字左窄右寬,左收右放,上緊下松。如“朝”字左寬右窄,左高右低,相互避讓。如“朔”字左右相當(dāng),相互靠緊,左右穿插。
3.通常情況下,月字旁撇與鉤下部基本齊平,如“明”字,但在魏碑中常常處理成有高低變化,如“明”字,左部與右部同寬,且右豎較長,右部撇畫避讓,縮撇伸豎,左放右收,橫折鉤出鉤含蓄。如“朔”字,左部下撇取收勢,右部撇則長伸至左下,橫折鉤則比撇高,整字中月字旁的撇畫最長,位置最低,取放勢,其他筆畫則取收勢。
4.月字旁的字,左右之間宜緊不宜松,左右之間筆畫可相接,可穿插。如“期”字,左右兩個部件均為上緊下松,上收下放,左右之間可筆畫之相離,撇畫弧度較大,伸至左點下方,撇長而弧行,盡顯伸展之能。也可處理成右撇與左橫相接,撇收鉤放。還可以將左部上橫向右伸,左右高低錯位,左高右低,橫在撇上,撇伸至點下,相互穿插。
5.隸書中月字旁的寫法與楷書不一樣,“漢隸無鉤”,橫折亦可分筆寫成,撇的弧度較大,向左伸較多,豎則略有弧度,與撇呈相背之勢。如“明、朔”等字。
6.在行楷中,月字旁在左時撇往往帶鉤上挑,兩橫點挑相連,如“腸、膳”等字。在右時,撇使不出鋒或上挑微出鋒,鉤畫伸展,內(nèi)二橫為相連兩點,如“胡、朝”等字。
7.在行書中,月字旁在左邊時,撇的形態(tài)變化較為豐富,如“騰”字,撇如豎畫,上輕下重,末橫變提,上挑后與橫折鉤相交。如“朕”字撇斜而弧度很小,如斜豎狀,兩橫為相連的豎、挑狀。如“肘“字,撇畫有弧度且?guī)с^,橫折鉤則不出鉤,以避就變化。如“臚”字撇畫斜下,回鋒相疊后牽絲細帶向上寫橫折鉤,兩橫連寫成撇提狀,撇低鉤高。
8.月字旁在右部時,如“朋”字,左邊也是月,左斜右正。撇畫以收為主,鉤畫放且常連筆上帶后寫兩橫,如“朝、湖”等字。也有撇、鉤均出鋒向左上,以求筆意連貫,但仍是撇收鉤放,如“期、朗”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