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敬
篆刻是一門古老而又彌新的藝術(shù)形式。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硬筆書法印章是在近代隨著硬筆書法的興起而產(chǎn)生發(fā)展的,古代沒有硬筆書法,但有很多小型的印章可資借鑒。
硬筆書法印章像小楷一樣,要想刊刻精致,絕非易事。硬筆書法印章一般印邊1厘米或0.8厘米,印面要刻一二字或三四字,這就會產(chǎn)生小印面和多字數(shù)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我通過多年的篆刻實踐總結(jié)了以下幾點:
甲骨文入印。甲骨文,或骨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娟秀,有簪花之格。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甲骨文研究的深入,甲骨文入印在一些展賽上也頻頻出現(xiàn),前賢簡經(jīng)綸等早有成功的嘗試。甲骨文由于筆畫相對簡省,占用空間小,形體不固定,金石氣濃等特點,被一些硬筆書法篆刻者所偏愛。凡是甲骨文刻出的硬筆書法印章,章法錯落挪移,刀法含蓄凝練,字法寬窄不拘,很有古璽印的精神。但甲骨文入印也會出現(xiàn)歧義、辨識度低、文字少等缺憾。適合不適合甲骨文入印,還要根據(jù)篆刻內(nèi)容來定。
圖一
圖二
圖三
借邊、筆畫的合并,硬筆章陽文要比陰文稍難刻一些,借邊是常用到的,這樣既節(jié)省了印面空間,布局也略顯巧妙。多橫或多豎的字有時也會出現(xiàn)筆畫的合并,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認定為“錯別字”。我們應多掌握一些字的變通寫法,如“壽”字就有上百種寫法。要根據(jù)字的體勢靈活運用。
部首的挪移,如“松”“江”“野”“胸”“桃”等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寫成上下結(jié)構(gòu),篆刻上也是允許的。什么時候挪移?這要根據(jù)章法需要。如果幾個字都是左右結(jié)構(gòu)的,勢必印面左右不足,這時就要想辦法將橫勢結(jié)構(gòu)的字變成豎勢,避免擁堵。少數(shù)情況下可把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變?yōu)樽笥医Y(jié)構(gòu),如把“男”字,寫成“田”“力”。這要看章法需要。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篆字印化,注意筆畫間的穿插、迎讓。硬筆書法印章的章法布局需要費一番心思斟酌設計,要使篆字印化。筆畫間的穿插迎讓更顯印面的豐富靈動,凸顯了篆刻者的匠心獨具。如“佛”“仇”等字把單人旁縮小到一角;“形”字把右邊的三個撇畫縮到右下角的空白空間;還有的把一些長橫穿插到旁邊字里;等等。
圖九
圖十
拓展印面空間。大家知道正方形印面對角線是最長的。這時就要想辦法將一些筆畫或有的字寫斜,尤其是一些筆畫較多、占用空間較大的字。這類字寫斜了反顯生動,如果四平八穩(wěn)卻讓人覺得刻板、俗氣。
硬筆書法作品小巧精致,鈐蓋的印章應與硬筆字和諧,所以不能過大過長。材質(zhì)應選稍硬一些的壽山石為佳,不可太軟。刻時要考慮到上下印文的銜接,左右印文的穿插。用刀盡量做到不重復、不雷同,以期印章更耐品和回味。
圖十二
圖十一
篆刻硬筆書法印章,要重視篆書的學習,因為篆書風格對篆刻創(chuàng)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除了熟諳篆書文字外,刻時要細心、小心翼翼,也許你一個不小心的走刀失誤,會對章法造成破壞,會讓你的作品失色,甚至失敗。
篆刻硬筆書法印章還要勇于吃苦、善于學習,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無味,有恒心、有毅力,踏踏實實、鍥而不舍、精益求精。古時有一個《紀昌學射》的故事,講的是古時有個善射的人叫飛衛(wèi),紀昌向他學習射箭,飛衛(wèi)說:“你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后才可以學習射箭”。于是紀昌回到家里,仰臥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用眼睛注視著織布機上的梭子練習不眨眼。兩年之后,即使錐子尖刺在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紀昌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wèi)。飛衛(wèi)說:“這還不夠啊,還要學會看東西才可以。要練到看小物體像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細微的東西像顯著的物體一樣容易,然后再來告訴我?!奔o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在一只虱子懸掛在窗戶上,面向南遠遠地看著它,十天之后,虱子在紀昌的眼中漸漸變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車輪那么大。用這種方法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紀昌用弓箭射那只懸掛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心,但毛卻沒有斷。紀昌又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wèi),飛衛(wèi)高興地說:“你已經(jīng)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不刊千方石,難愈百尺桿。等我們練得和紀昌一樣,視小如大、視微如著,方可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隨著近幾年,學習硬筆書法的人越來越多,小印章被大量應用在硬筆書法作品中。我篆刻過上萬方硬筆書法印章,深知篆刻硬筆書法印章之難,難在印面之小與內(nèi)容文字繁復之間的矛盾。如何將有限的印面刻得靈動活潑,布局巧妙,讓人眼前一亮,覺得有新意并且易于辨識?是值得每個硬筆篆刻者深入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