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音叉是一種常見的調音工具,當把一柄音叉的振動頻率調到與防彈玻璃相一致的振動頻率時,連子彈都無法洞穿的防彈玻璃就會裂成碎片,這就是音叉效應。
東漢鄭玄《詩譜序》中記載:“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以上兩則材料告訴我們:人生百事,總有過不去的坎,解不開的難,一旦我們找準“頻率”,或善于“舉一綱”,或善于“解一卷”,一切皆有可能豁然開朗。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綜合型材料作文題,審題立意時應結合兩則材料,尋找共性來確定立意,即解決問題要抓住問題的關鍵。材料一中的“音叉效應”指對于有的事物,要達到某種效果,不在于你對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在于找準它的脈搏。面對堅硬的防彈玻璃,子彈都“束手無策”,卻被一只小小的音叉擊碎,關鍵在于音叉的頻率與玻璃一致,找到了擊碎玻璃的關鍵點。因此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只有找到問題的關鍵,找到問題的要害,才能給出精準治根之策,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實現(xiàn)最佳性價比。材料二中的名言“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意為“提起漁網(wǎng)的總繩,所有的網(wǎng)眼便都自然打開;理解了重要篇章的內容,其余所有篇章的意義也就明白了。”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抓住事件的關鍵,許多問題便將迎刃而解。材料還特別強調其對人生的啟示意義,所以必須緊密聯(lián)系人生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
參考立意:1.人生埋頭苦干固然重要,但尋找“一支正確的音叉”,瞄準“關鍵點”,再大的困難也能戰(zhàn)勝(巧干比埋頭苦干更重要);2.方法得當,事半而功倍;3.反復嘗試,抓住關鍵,方能突破障礙;4.切中肯綮,找準突破點,人生方高光;5.尋真法以攻堅,抓關鍵而克難。
存在問題
材料的闡釋較為清楚,審題難度不大,但也有一些考生在審題立意和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了偏差。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把“舉一綱”“解一卷”引申為“扣好人生第一??圩印?。“扣好人生第一??圩印笔侵敢谌松钠鹗茧A段,嚴格要求自己,管理自己,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和本題中的找準“頻率”或抓住關鍵點關聯(lián)不大。
2.缺少感悟與思考。有部分考生能夠在寫作中結合材料,由材料內容生發(fā)開去,但寫的都是別人如何抓住關鍵點,成就精彩人生,缺少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3.以敘代議,缺少說理。有些考生在舉例論證時敘例比較詳盡細致,但缺少分析說理,導致文章缺乏議論色彩,沒有通過說理分析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解決路徑:1.加強審題立意訓練,明確立意方向,努力使論證內容符合題意要求;2.要做到“文中有我”,考生必須聯(lián)系自身來寫出真實的感悟與思考,融“我”于文,真情寫作;3.寫作議論文要以議為主,敘議結合。敘,要簡潔而凝練;議,要自然而貼切。
一類文
找準訣竅,豁然開朗
□一考生
東漢鄭玄《詩譜序》中記載:“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凡事應巧不應拙。面對生活難題時,若于巧處尋竅,往往會有出奇之效,乃如古人“四兩撥千斤”之云。我以為,我們當找準訣竅,隨律而動,方能于困難前撥散迷霧,豁然開朗。
找準訣竅,是在隱匿化復雜化的“厚障壁”前以“出圈”的思維對其打磨與認識,在一點點破碎支離的“碎石”中尋得含于其中的“玉石之竅”。當眾人還因困于前人牛頓所設經(jīng)典物理學的“囹圄”時,普朗克卻跳出“怪圈”,開辟性地以粒子性的角度對“黑體”進行解釋,翻開了量子力學的一隅;美國作家朱厄特面對加速化的時代,毅然脫離速度化的“繭房”,稱“以自己的頻率來寫作”,將自己的作品深度化、細節(jié)化;電影《信條》從巧處入手,將前后時空與人情冷暖相結合,受到大眾的一致好評。當我們站在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與莊子“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的巧處入手時,就不難發(fā)現(xiàn)“找準訣竅”的重要之處了。
時代多元化與復雜化并行,層層纏繞的體制與錯綜復雜的因素使未來“不可預估化”,在邁過這些難題時,找準訣竅便顯得尤為重要。在面對經(jīng)濟困難時,我們可以借用戰(zhàn)略專家曾鳴的“加速度思維”,實現(xiàn)企業(yè)從零到一的突破;在面對正義的應然與絕然之間的矛盾時,我們也可用羅翔老師所說的,在自己心中畫一個圓,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由是觀之,于巧處尋竅,可讓我們于復雜之境中以一力破百鈞,達到那遙遠的彼方。
但是,巧雖看似易且效,也離不開人們的“拙”之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曾提出“寧拙勿巧”的觀點,唯在“拙”的千錘萬鑿下,我們才能于亂石之中尋得“竅”的影跡。若沒有“拙”于田間行,袁隆平怎能從“巧”處尋到雄性不育株?可見,在我們以“解一卷”而“眾篇明”時,不要忘記先“手捧萬卷書”。
愿你我都能于時代的星際尋得那一頻率,找準訣竅,豁然開朗。
評點:文章從所供材料的主旨切入,緊緊圍繞“找準訣竅,豁然開朗”展開議論,具體闡明了“找準訣竅,豁然開朗”的原因、途徑、作用與價值,同時論述了“巧”與“拙”的辯證關系,整體思路清晰,結構圓融。文章材料豐富,內容充實,既列舉普朗克、朱厄特以及電影《信條》等有關事例,證明從巧處入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又以曾鳴、羅翔為例,多角度、多側面進行分析說理。整體論述環(huán)環(huán)緊扣,由淺而深,步步為營,不枝不蔓,說理味濃。語言精練老到,蘊涵頗豐,邏輯性強,富有一定的啟發(fā)性。
二類文
人生百難前,找準關鍵點
□一考生
人生百事,并不一帆風順,總有大大小小的困難會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人生并非行走在一條平坦寬闊的柏油路上,而是在崎嶇的迷宮中尋找出路,不時就會有難以跨越的高墻在前方阻擋。頻率合適的音叉可以打碎防彈玻璃,“舉一綱”“解一卷”有時就可以明了許多道理。在面對高墻時,也許只需要抽出一塊關鍵的磚,高墻就會倒塌,前方就會柳暗花明。
解決困難,在于抽絲剝繭,找出關鍵。
“中國梵高”趙小勇,僅靠賣梵高臨摹作品就能收獲大筆財富,然而就在其所模仿的作品銷往世界的同時,他卻陷入了自我的迷茫。自己究竟是“畫家”,還是僅僅是一個“畫匠”?在觀賞了梵高的真跡之后,他找到解決自己困擾的關鍵:自己的作品沒有屬于自己的風格。于是他拋開梵高模仿者這一身份,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畫作,真正讓“趙小勇”這個名字被更多人知曉。“中國首位聾人律師”譚婷在完成學業(yè)、取得律師資格證后,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一個聾人,如何出庭,如何在法庭上交流、辯護?這樣一個看似無解的難題,譚婷卻找到了其中的關鍵:法律工作者并不只有當律師這一條路可走,普法道路同樣任重道遠。于是,她開始發(fā)布短視頻,進行手語直播,為和自己一樣的聾人普及法律知識,幫助了無數(shù)在法律方面有困擾的聾人朋友。由此可見,找到了關鍵,才能事半功倍地解決問題,并且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會上不愛學習的風氣盛行,韓愈知道關鍵在于眾人“恥學于師”;家中雜亂不堪讓人心生煩躁,近藤麻理惠知道“只留下自己怦然心動的東西,舍棄其他的無用之物”是家庭整潔的關鍵。不同的事、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關鍵點,靜下心來耐心思考,找出眼前困難所對應的關鍵點,然后將其擊破,人生之難就可以迎刃而解。
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身邊有著更多的困難,需要我們找出其中關鍵。網(wǎng)絡空間烏煙瘴氣,關鍵在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加強監(jiān)督管理;學生就業(yè)空間過小,許多人“畢業(yè)即失業(yè)”,關鍵在提高自己的水平;他國頻頻對我國發(fā)動科技制裁,關鍵在加強我國科技水平,加快創(chuàng)新建設……更多的困難,要求我們具備一雙能找到關鍵點的慧眼、一顆愿意尋找的心。
人生百事有百難,要走出一條鮮花叢生的道路,要邁步向一個陽光明媚的未來,那就要積極尋關鍵,破難事,找準人生的關鍵點,走出自己想要的明天。
評點:這篇文章采用引—議—聯(lián)—結的結構模式,開篇引述所供材料,從人生道路多有崎嶇坎坷切入,融會材料內容,提出“抓住關鍵,事半功倍”這一觀點。接著展開議論分析,作者以趙小勇、譚婷等人為例,闡明“解決困難,在于找出關鍵”的重要性。然后聯(lián)系社會和生活實際,強調我們唯有具備一雙能找到關鍵點的慧眼,才能解決問題。最后總結全文,升華主旨,強化觀點的表達。文章一氣呵成,層次清晰,論證嚴密,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針對性。當然,文章也有不足之處,在“聯(lián)”這一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當今社會的實際還有些欠缺,如果從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高度去審視一些關鍵問題,文章會在立意上更高一籌。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