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濤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小時候,總是充滿疑問地問父母很多“為什么”,我們期待的答案往往源自對父母的“信”。初長成,有了知識、懂得思考后,父母的回答已經(jīng)無法滿足我們的“信”,我們開始學會了“疑”。青年人常常探討、追隨“成功者”的成功之路,并以此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偶像的觀念成了青年“粉絲”的人生信條。當人年紀漸長,撥開“成功者”神秘的面紗,真相赤裸裸地呈現(xiàn),他們的“信”又有了新變化。
其實,人生就在“信”與“疑”中成長著、變化著。作為時代青年,你對“疑”與“信”有著怎樣的思考,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和思考。
寫作指導(dǎo)
對于“信”與“疑”,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懷疑一切,世界將會變成灰色;相信一切,人生只能匍匐前行?!靶拧笔侨藗兺苿訉嵺`的基礎(chǔ),而“疑”則是人們解除思想禁錮、促進新發(fā)展的動力。成長的過程中,人們總是伴隨著懷疑與相信的困惑。要注意寫作的情境: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對“信”與“疑”有著不同的理解。寫作時,不能孤立去談“信”或者片面去談“疑”,而應(yīng)該辯證去分析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并結(jié)合自身談感悟與思考,這樣才符合題意。
參考立意如下
1.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2.始于懷疑,終于信任;
3.信之太深,疑之太勇。
例文
信疑有度,并存發(fā)展
□廣西梧州市第十八中學? 鐘培怡
相信與懷疑是并存的。人生旅途中,人們總在“信”與“疑”中成長著、變化著,我們或許選擇相信,或許選擇懷疑。其實,每個人都一樣,需要“信”“疑”有度,并存發(fā)展。
世界是復(fù)雜的,人性也是,懷疑是人的本性。從最初對崇拜者幾無保留的“信”,到青春時自我意識覺醒后的“疑”,我們在這個基礎(chǔ)上學會成長,破蛹成蝶,展翅騰飛。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必執(zhí)拗于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我們可以給予外界信任,又保留一定的懷疑,把信任與懷疑的界限分清,信任該信任的,懷疑該懷疑的。
正所謂“人或有疑容未信,已如深信不妨疑”。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信”,也沒有絕對的“疑”,成功者往往能夠在對人性的洞察中把握好分寸,在“信”與“疑”之中做到恰如其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提出雜交水稻方案時,受到國際專家的質(zhì)疑,認為這個實驗是無用的。但袁隆平不盲目相信權(quán)威,堅信自我,歷經(jīng)無數(shù)次失敗,終于研究出雜交水稻,讓中國人端穩(wěn)了飯碗,也造福了世界。人生是在“信”與“疑”中成長著的,作為一名青少年,何不讓“信”與“疑”并存,走上一條前途光明的康莊大道?
每個人都一樣,他們的人生都在“信”與“疑”中成長著、變化著,但偏偏有人焦頭爛額,有人順風順水。原因不僅僅在于他們的聰明與勤奮,還在于他們的方法與手段,也在于他們做事能夠恰如其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要在“信”和“疑”中保持一種平衡,不必深信不疑他人的世界觀,也不應(yīng)該完全否定別人的觀點。
“信”與“疑”一直陪伴在我們的身邊,陪伴著我們成長。我們不再僅僅追隨成功者的步伐,而是自己去探索,探索出一條符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的成敗興衰、濃淡緩急,無不是在把握“信”與“疑”的分寸中見分曉。
評點
開篇由材料入手,指出人生是在“信”與“疑”中成長變化的,進而提出“信疑有度,并存發(fā)展”的中心觀點,立意準確,觀點鮮明。論證過程先從結(jié)合材料進行分析,辨證分析后提出“人生需要信任該信任的,懷疑該懷疑的”的觀點,然后用袁隆平的論據(jù)證明觀點,再結(jié)合當前人生談如何恰如其分地對待“信”與“疑”。全文從材料入手,選擇論據(jù)論證,結(jié)合自身談感悟,論證過程邏輯嚴密,思路清晰,思想深刻。選用名言警句、各種句式,也使文章語言簡潔、優(yōu)美流暢,極富表現(xiàn)力。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