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霜
坐在教室,靜靜地品讀劉亮程的《一個人回來》。劉亮程的文字,就像黃昏里細細飄飛的沙,以日落時分的最后一點余暉為映襯,細細訴說著村莊、牲畜、人在風中的故事。
《一個人回來》中寫他回到故里,卻發(fā)現(xiàn)村子變了模樣,舊時的痕跡只剩下幾分,過去的人也放下了鋤頭,不知往哪兒搬去了,只剩下斷壁殘垣和厚厚的塵土……人早些時候踩起的塵土,在他回來時,開始慢慢往下落,落在腳下和身上……他還夢見自己深夜里在村子頂上飛,村里的人也都在上面飛著,就連村子里的房子也有自己的夢,在人們酣睡的時候,拋下人飛向人所不知道的遠方。有的人醒來驚愕,眼前竟是一片光禿禿的荒野——劉亮程自己一個人再回到這片故土,也像那夢中乍醒的人,見眼前只是一片荒蕪。
我并未完全把握,他平淡樸素而又略帶傷感的文字里真正想說的是什么,只是覺得自己好像也跟著他的夢在黑夜里飛。我在他的夢里看見了荒田,看見一抔抔塵土在村子里越積越厚——一種靜寂的孤獨,雖不能說是甜蜜,卻甘愿浸于其中。
“許多年前我握住過這里的縷縷陽光。我知道每天的太陽,從哪幾棵白楊樹梢間升起,又從哪一棵槐樹旁落下去??諝庵悬S黃的滿是塵土?!倍@時,仿佛我不再屬于教室,此時混濁的陽光從“我”伸出的手指間穿透而去,仿佛再也不能被抓握住……故事外的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對著我們曾十分陶醉、十分依賴的事物,更或者是一種理想輕易揮手別離,隨意轉(zhuǎn)身,把過往遺落在身后。直至終于有一天,驀然回首,驚覺無可把握的悲哀。
現(xiàn)在,我好像有些明白劉亮程之前說的那個夢。人總是渴望背叛,渴望逃離,卻不知過往的印記有一天也會背叛自己。當往昔生命的眷戀、生命的證據(jù)匿失,背叛逃離者終將陷入不可把握的生命之程——回來時,眼前只剩漫漫的塵土,而自己不過是其中正落下的一顆,但對過往的追念和悵然卻似黃土墩一般沉重。
聽著劉亮程的故事,我好像也聽見了自己心里落下的塵埃,曾經(jīng)的某種質(zhì)樸的追求、某種動心忍性的感動似乎也隨風化為塵土,在這一刻齊齊落下……又或者它們早已是委泥沾地的荒蕪,只是茫然遠行的我,一直不愿做那驀然回首的人。
劉亮程在靜靜講著他村莊里風中的故事,我明白,那平靜的文字里流淌的是不平靜的悲傷。而聽故事的我,已不由自主,泣不成聲。
評點:成玥
一篇讀后感必須包含所讀與所感兩個基本元素,但所讀始終要以所感為出發(fā)點,以所感為中心點。文章沒有大段引用文本,而是在精心截取觸發(fā)自己情思與思考的片段的同時,以閱讀品味《一個人回來》這本書的意識流動、情感流動為脈絡布局謀篇,從劉亮程文字帶給自己的困惑與孤寂起筆,到深思體悟的過程,逐層深入,思緒在閱讀的過程中碰撞流動。同時,恰到好處地補充作品中的文本,點明“飛”和“在風中”之所以能夠觸動作者情思萬千的原因,最終體悟到深沉文字背后的“不平靜的悲傷”,達成與自我思想碰撞后的和解,形成與作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