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孟瑤
中國古詩詞中描寫上元節(jié)的詩句數(shù)不勝數(shù)。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周邦彥《解語花·上元》的“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都描繪了上元佳節(jié)喧鬧熱烈的氛圍。但我更喜歡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因為這首詞在描寫繁華的背后有對孤寂情感的細(xì)膩表達(dá),含蓄委婉,韻味無窮。
此詞從元夕之景寫起。“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寫煙花、燈色之盛。初春百花未開放,春風(fēng)只好吹開了火花焰色,千盞花燈綻放,洋洋灑灑的煙火從蒼穹墜落,如星星化雨般灑向人間,如夢如幻?!皩汃R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泵F的車馬載著才子佳人,也許是他們用了什么名貴香料,一路上香氣四溢。雕花馬車穿行于燈花之間,玉簫迎著那光色,與笙齊鳴,月漸西沉,魚龍合舞。詩人用“寶”“雕”“鳳”“玉”等一系列華美之詞,烘托了元夕街市的繁華。
上闋極力描繪盛景,下闋則落筆于人。“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眿D女盛裝,笑語盈盈地從詞人身邊走過,然而她們卻不是詩人所尋的人?!氨娎飳にО俣取?,詞人苦苦追尋。“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原來“那人”在燈火昏暗的地方,那么不起眼。此時,讀者才明白前面所述皆是為了反襯“那人”不同于一般的胭脂俗粉的形象。于是,一位清麗脫俗、孤高淡泊的倩影映入讀者眼簾。
在中國古詩詞中,“香草美人”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辛棄疾所處的時代,強敵壓境,國勢日衰,統(tǒng)治階級卻偏安江左,歌舞升平,反而粉飾太平,眾人皆被攘攘繁華所蒙蔽,唯獨辛棄疾勘破形勢,欲力挽狂瀾而不得,詞人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由此可知,“那人”在這首詞中,也是詞人自己。如梁啟超所言“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孤芳自賞是難以準(zhǔn)確概括其無奈的?!澳侨恕?,或指故都汴京。建炎南渡后,元夕之時杭州繁華,汴京“燈火闌珊”是可預(yù)想的。詞人至此收筆。詞中景以杭州盛世為主,關(guān)于故都只用“闌珊”二字匆匆蓋過,悲憤、憂慮、諷刺之情交融,隱于景中。有人言“那人”是指辛棄疾的意中人,這多少有些牽強附會了。其實,“那人”這一意象具體所指并不重要,作為讀者的我們只要能領(lǐng)會詩詞的美妙意境足矣。
從《青玉案·元夕》這首詞中,我們可以窺見宋朝佳節(jié)的繁華與熱鬧,但是也能感到一種孤寂。這種孤寂是“遺世而獨立”的孤高,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省,是“路曼曼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持。而這孤高、自省、堅持,都是值得的,因為這樣的人生更有意義。
【湖北咸寧市崇陽縣第一中學(xué)(A300)班】
◆點評
本文鑒賞的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作者緊扣“繁華”背后的“孤寂”進(jìn)行寫作,并結(jié)合詞人的經(jīng)歷以及詞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進(jìn)行賞析。首先從詞的語言出發(fā),對詞的上闋進(jìn)行分析;然后從意象的角度對下闋中的“那人”進(jìn)行評析,這部分是本文重點論述的內(nèi)容;最后對整首詞進(jìn)行鑒賞,點明主旨。作文敘述重點突出,寫作語言典雅,思路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