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璞
中醫(yī)學的“火”為“五行之一,有氣而無質,造化兩間,生殺萬物,顯仁藏用,神妙無窮”,并通過類比思維形成了意象性的概念。
分為正氣之火和邪氣之火
1.正氣之火。
即生理之火,指能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陽氣。明代醫(yī)家張景岳在《類經·陰陽類》說:“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皆由陽氣?!辈⑦M一步強調“陽強則壽,陽衰則夭”,認為陽氣是人體陰陽中的主導方面,人之生長壯老、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所主所化。
2.邪氣之火。
即病理之火,是具有致病作用的一種邪氣。邪氣之火有內外之分。
外火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感受溫熱邪氣,這種邪氣多屬癘氣的范疇,往往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流行性和季節(jié)性的特點。性屬熱毒,起病急驟,來勢兇猛,又變化多端,常出現擾神、動血、生風等危候。二是由風寒暑濕燥轉化而來,即“五氣化火”。如寒邪郁遏化火;或感邪后遇陽盛或陰虛之質,或受治療用藥影響等。
內火多因情志失調,或飲食失宜,或勞逸失度等,引發(fā)臟腑功能紊亂、陰陽氣血失調而形成。包括因久病耗散而出現的臟腑陰陽氣血的虛性亢奮狀態(tài),如陰虛火旺、虛火上浮、氣虛之火等情況;也包括因情志、飲食或疾病等所致的肝火、胃火、脾火、心火、三焦火等。臨床最常見的內火,是過食辛辣炙煿或膏粱厚味所致的胃火;情志過極,如喜、怒、憂、思等各種情志活動失調,過度興奮或抑郁,也可久郁化火,即“五志化火”。尤其是肝失條達,疏泄失職,氣機郁滯,日久化火;而肝火一成,上炎可致肝陽上亢,或侮肺刑金,或擾及心神,橫逆則可為肝胃郁火。
服食療方對癥祛火
根據中醫(yī)藏象學說,上火又可分為肝火、心火、胃火、肺火和腎火五大類,即五臟之火。不同臟腑的火有不同的癥候,可以采用不同的食療方法。
心火:蓮心粥
心火旺盛主要表現為心煩意亂、煩躁不安,容易出現口腔潰瘍等疾病。舌為心之苗。因此,舌頭上會出現潰瘍。心火旺盛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平衡心態(tài)。蓮心是降心火最好的中藥,每次取2~5克當茶飲,很快就能把心火降下來。
【 蓮心粥做法 】
大米100克,蓮子心15克左右熬粥。可加一點糖或蜂蜜調味,每天早上食用。
肺火:荷葉粥
肺火旺盛主要表現為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喘、感冒甚至是肺炎,一般發(fā)生在秋季。鮮荷葉有芳透、宣發(fā)的作用,可將體內的肺熱宣發(fā)出體外。
【 荷葉粥做法 】
大米粥熬好之后,取新鮮、洗凈的荷葉一片蓋在鍋上,熄火燜10~20分鐘,取掉荷葉,喝粥。荷葉味苦,可以加少量糖或蜂蜜調味。
肝火:蘆筍炒蛤蜊
肝火旺盛的人一般脾氣暴躁,容易發(fā)怒,可能會伴有頭暈、頭痛、耳鳴、惡心等癥狀。蛤蜊入肝腎經,可用來降肝火。另外,喝菊花茶也能清肝火。
【 蘆筍炒蛤蜊做法 】
新鮮蛤蜊250克,清水浸泡一個晚上;蘆筍100克切絲。分別用開水汆一下。先把辣椒爆香,然后炒蘆筍至8成熟,倒入蛤蜊,繼續(xù)炒3~5分鐘即可。出鍋前加少量鹽調味,不要加味精或雞精。
胃火:五汁飲
胃火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飲食過度,時間長了就會化熱、化火。 另外,脾胃是相通的,如果工作壓力過大,思慮過度,就會傷脾,間接影響到胃,產生胃火;長期吃刺激性的東西,如酒、辣椒等,也會化熱、化火。主要表現為口臭、口干或者自己感覺嘴里發(fā)苦。降胃火要滋陰養(yǎng)胃。梨、荸薺、藕、生地和麥冬都有滋陰養(yǎng)胃的功效,不妨在飲食當中多加入這些東西。
【 五汁飲做法 】
梨100克去核切塊,荸薺100克去皮,藕100克去皮切塊,鮮生地、鮮麥冬少許,榨汁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