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網絡發(fā)展十分迅速,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和社會等各個方面都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衡量一個國家的政治化水平,關鍵是看這個國家的政治參與度。網絡政治參與有利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目標,能夠推動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此外,也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識及其政治民主化。針對網絡政治參與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發(fā)展困境,應該完善電子網絡管理,健全電子政務建設;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網絡秩序;營造政治文化的氛圍,提高公民參政水平;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公民法律意識。
[關鍵詞]現代化;網絡;政治參與
網絡政治參與主要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直接參與或間接影響政治活動,并介入政治決策過程。相對于傳統(tǒng)的政治參與,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政治參與具有平等性、限制性小、高效、低廉等特點,只要達到法律允許的參政條件,具備上網條件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網絡政治參與的成本也大大降低,傳統(tǒng)政治參與的方式大都依靠投票、選舉、結社、接觸等方式來進行,而表達的方式是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媒介來進行,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網絡政治參與則解決了這一問題,只要有上網條件的公民都可以借助高效而又低廉的網絡來進行。此外,在網絡新媒介中,政治參與有了隱蔽性,公民不必公開其身份,消除了公民的不安全性,這種隱蔽性的政治參與方式提高了公民參與政治的興趣。由于網絡政治參與的便利化和自由化,意識形態(tài)相似的公民交流和組織活動更加簡單。于是網絡政治參與形成了網絡共同體。“網絡共同體是指網民在網絡上基于主觀或客觀上的共同特征所結成的集群形式”[1]。于是群體組織便在互聯網中快速集結在一處,相互交流思想,從而引起政治權利的關注。而這一特征也伴隨著網絡政治參與的難管理性,當越來越多的人組織起來試圖去影響政治決策時便會引起政治的不穩(wěn)定。如今網絡安全的管理能力還較弱,容易造成不法分子進行犯罪行為,危害到社會的穩(wěn)定。
一、網絡政治參與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價值
(一)有利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目標
網絡政治參與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各種途徑,包括政治表達、網絡評論、網絡輿論等,影響政府的決策和政策制定,推動政府更好地履行職責,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F代化作為一個廣泛的概念,通常用于描述人類社會近期的發(fā)展進程中,社會急劇變化的總動態(tài)。羅榮渠(〔1927-1996〕,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博導、當代中國現代化理論與比較現代化進程研究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將現代化的含義主要概括為四大類:經濟上的落后國家通過技術革命實現工業(yè)化;適應知識增長的各種傳統(tǒng)制度的功能性變化;一種文明形式的興起[2];以及政治決策的民主化、政治運作的法制化、政治參與的普遍化和深入化[3]。首先,我國現代化發(fā)展的主要目標就是民主和法制。擴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做主是基本要求。同時,基層民主的發(fā)展也至關重要,以確保人民享有更多更本質的權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更不會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其次,發(fā)展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方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后,應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些措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網絡政治參與是現代化發(fā)展的產物,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改善民主選舉的施政質量,改善黨的執(zhí)政方式,拓展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激發(fā)公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而推動社會公平。
(二)有利于推動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互聯網的普及,不僅拓寬了公民的政治參與渠道,提供了社會管理和服務的技術支持,也推動了組織結構、決策方式和管理機構的改革,加快了社會治理的進程。此外,網絡政治參與也加速了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的不斷推進。比起傳統(tǒng)的參政形式,網絡政治參與更加高效和透明,能夠及時了解民眾的政治訴求,使得公民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政府的決策和行動。這不僅可以增加公民的知情權,同時也讓政府相關管理決策機構的運行程序以及辦事步驟變得更為便捷,有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化,更好地推動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網絡政治參與可以促進政府信息公開的透明度。
(三)有利于推動我國公民的政治意識及其政治的民主化
網絡政治參與的平等性,推動了我國公民的政治意識的提高與政治民主化的發(fā)展?;ヂ摼W給人們提供了一種言論自由的新模式,打破了原有政治參與中時空、身份和地域等的限制。換句話說,傳統(tǒng)的政治參與通常是社會地位反映社會身份,所以,政治參與程度較高的公民,其在社會活動的各個層面都有著較高受益度;顯然政治參與程度較低的民眾,他們在社會當中的受益度也相對偏低。網絡政治參與相比較而言則沒有這么多限制,只要經過法律允許和具備上網條件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
二、網絡政治參與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困境
(一)群體極化現象
群體極化現象在網絡中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暴民”行為、網絡謠言、群體事件等,這些行為都可能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和公共秩序的混亂。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對“群體極化”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并給出了完整定義: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公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xù)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4]。換句話說,群體極化是指在一個群體中,當觀點數量增多時,支持某種觀點的人數也會增加,而非支持該觀點的人數則會減少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網絡中尤為常見,因為網絡中的群體往往具有較高的互動性和信息傳播速度。由于網絡言論的自由度較高,會有大批網民就某件事發(fā)表自己的言論,當大家討論得越來越激烈時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尖銳化的對立,在對立的過程中往往會把某件事無限放大,微弱事件逐漸演化為激烈的政治事件,通過政治參與影響政治局勢。
(二)網絡政治參與的非理性和非法化
傳統(tǒng)的政治參與,只能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等渠道經過篩選之后呈現到大眾面前,因此傳播的速度和范圍都是有限的。網絡時代來臨后,開始打破了以往這種傳播方式,民眾通過利用網絡可以更加自由地獲取信息,人們能夠在網上隨意按照自己意愿瀏覽、評論、轉載信息,這種現象會導致互聯網信息的泛濫。雖然絕大多數網民能夠理性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愿,但也有部分網民缺乏甄別信息的能力,很多時候不能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隨意在網絡中發(fā)表不實的謠言,隨意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從而引發(fā)民眾恐慌,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這也體現了網絡政治參與的復雜性和隱蔽性。這種情況會導致網絡中出現無序的狀態(tài),公民在網絡中非法化和非理性化的政治參與導致政府無法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與此同時,這種狀態(tài)也不利于民主政治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社會秩序的持續(xù)穩(wěn)定,更加阻礙了現代化進程中政治的發(fā)展。
(三)網絡政治參與的不均衡性
在現代化發(fā)展的過程中,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受到經濟發(fā)展因素的制約,互聯網發(fā)展也表現出了極大的不平衡性??偟膩砜?,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網絡普及率明顯偏高,而在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qū),網絡的普及率也偏低,在中西部的一部分地區(qū)中,由于信息技術落后,大部分人接觸不到當前最新的資訊,慢慢會被互聯網給邊緣化,而這部分人卻是最需要表達自身利益訴求和尋求幫助的弱勢群體。此外,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看似每個人都能夠擁有信息獲取方式,但是只有真正自己掌握了網絡信息技術,才能利用互聯網去參與政治生活。這就導致公民在參與網絡政治生活時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也會讓達不到自身訴求的部分公民產生不平等感,導致對政治參與的冷漠。
三、現代化過程中網絡政治參與健康發(fā)展的路徑
(一)完善電子網絡管理,健全電子政務建設
當前公民通過瀏覽政府網站來查看政策文件、熱點資訊等,官方網站已然成為大家用來表達自身政治訴求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完善政府網站的服務能力,加強電子政務建設,不僅能夠增加政務服務效能,也能促進網絡政治參與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構建。但目前一些官方網站在運營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網站內容更新不及時、服務內容相對不多、和群眾在線互動較少。加強電子政務建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重視信息技術的教育和高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其次,需要政府轉變傳統(tǒng)的觀念,各級部門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提升政務處理的信息化程度,及時回復網民提出的問題,并對網站上的信息進行更新;再次,職能部門要加強政治信息的及時公開和共享,更加便利公民獲得相關信息,讓公民與政治真正地聯結起來;最后,當前也應當注重網絡信息技術覆蓋不平衡的問題,加強對貧困地區(qū)的資金、技術、教育投入,從而讓更多的公民參與到網絡政治中來,進一步實現政治參與的現代化發(fā)展。
(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網絡秩序
面對當下網絡政治參與的非規(guī)范性,當務之急是制定網絡法律。雖然我國之前出臺過與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法律法規(guī)已經不適用當前情況的發(fā)展,或者已經沒有可操作性。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系統(tǒng)的法律法規(guī),引導民眾在政治參與過程中保持一個良好的秩序。首先,加強網絡立法,規(guī)定和約束公民的行為,讓其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參與政治生活;其次,建設高水平網絡法治隊伍,培養(yǎng)一支政治堅定、業(yè)務精湛、技術能力強的專業(yè)“網絡警察”隊伍,能夠維護網絡安全、打擊網絡犯罪。最后,相關部門應該出臺相關獎懲政策,鼓勵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監(jiān)督鼓勵,能夠對非法言論進行及時舉報,自覺維護網絡秩序。在完善相應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上才能給網絡政治參與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進一步發(fā)展政治現代化。
(三)營造政治文化的氛圍,提高公民參政水平
政治參與影響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政治文化包含公民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識。公民通過政治參與,可以提高對國家的責任感和對政治體制的寬容精神”[5]。由于歷史原因,在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下,一些人的官本位思想比較嚴重,對政治參與意識極為匱乏。網絡政治的到來,一方面可以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讓公民通過網絡平臺來進行政治參與;另一方面作為公民也應有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完善網絡工程建設,讓每個公民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的改變。與此同時,加大對教育事業(yè)的投入,減少信息的不平衡性,在全社會中營造一種政治參與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公民法律意識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和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它們共同構成了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建設旨在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首先,對公民進行網絡道德教育,這是維持網絡規(guī)范性的內在要求。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可以培養(yǎng)理性公民,激發(fā)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推動參與型政治文化的發(fā)展。其次,應該進行網絡犯罪普法教育宣傳,讓公民意識到在網絡中犯罪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最后,應該提高我國公民意識。公民文化作為一種政治參與性文化,指的是社會成員普遍傾向于將政治和行政系統(tǒng)與過程視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的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泛接受的、普遍的、穩(wěn)定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網絡公民文化作為公民社會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用網絡媒介與社會普遍聯系在一起。要減少消極的政治參與,增加自主的政治參與,就必須不斷培養(yǎng)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
結束語
新時代現代化進程中的網絡政治參與問題是一個復雜而又十分重要的問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網絡政治參與已經成為公民參與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對于在實踐中網絡政治參與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和問題,我們需要加強對網絡政治參與的規(guī)范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網絡政治參與機制,提高公民的政治素養(yǎng)和參與能力,促進網絡政治參與的健康發(fā)展。同時,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應該加強對網絡政治參與的監(jiān)督和引導,給網絡政治參與提供一個合法合理的社會氛圍,有利于網絡政治參與的健康發(fā)展,持續(xù)穩(wěn)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夏迎秋.網絡共同體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2]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9-15.
[3]李云霞.中印現代化比較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92.
[4]凱斯.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80.
作者簡介:汪磊(1994— ),女,漢族,甘肅天水人,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