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半文
《德壽宮八百年》
作 者:周華誠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簡 介:本書圍繞南宋“北內”德壽宮的歷史變遷和當下的重建過程,以清新生動的文字、娓娓道來的敘事,串聯起不同時代的動人故事;以抽絲剝繭的方式,穿越古今,圍繞德壽宮展開朝代更迭、帝王逸事、宮廷生活的畫卷,呈現出南宋精湛的建筑園林藝術水準,反映了南宋文人士大夫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與抱負。
沿著周華誠《德壽宮八百年》,在紙上仔細地游了一回德壽宮。
有時,在文字、圖片這種虛擬的空間游玩,會比實體游得更深更全更細。游完之后,我想談游德壽宮體會最深的三個關鍵詞:
一是“還原”。從1984年因工程發(fā)現遺址,到一次一次發(fā)掘,再到遺址博物館建設,這是一次工程浩大的還原過程,還原被800多年時間淹沒的一個宮殿群落,是需要一點耐心的。
華誠老師在書中說到德壽大殿正脊上的鴟吻。鴟吻是一種站在屋脊上的神獸,龍生九子,它是第九子,龍首、魚尾,相傳可避除火災。《太平御覽》載:“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兵|吻會吞火,會降雨,站在屋脊上,那一種姿態(tài)里,有國人最為美好的祈福與愿景。出土的鴟吻殘件,大約只占完整鴟吻構建的十五分之一。我在杭博久久地凝視過那個殘件,只是龍首的一只眼,瞳孔深邃,一眼千年。據這樣一塊小小的殘件來復原一只真正的鴟吻,顯然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專家需要通過《思陵錄》《營造法式》等等的書籍,通過一張一張宋畫,通過現有的宋元建筑,多方比對、考證、查資料、推敲,一寸一寸地靠近八百年前的真相,一點一點地還原一只八百年前的神獸。就這個鴟吻,專家們前前后后改了幾十個來回。還原的難度,以此可窺一斑。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要把德壽宮完整地從地底挖出,在地面還原,它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每一根柱子、每一個斗拱,包括里面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每一株花,都需要反復去印證、還原。今天,走進德壽宮,我們眼前一片看似普通的瓦片,都是經過無數次還原后的真實。沒看過這本書的人,不會明了。
第二個關鍵詞是“重疊”。重疊,是一種生命的狀態(tài),也是物的一種狀態(tài)。時間重疊,空間交匯。自1162年宋高宗移居德壽宮起算,走到公元2022年,整整八百六十年。八百六十年的時間重疊,被改建,被燒毀,被改朝換代,建道觀,變民宅,修工廠。
廢墟之上,是另一層廢墟,時間之上,是另一層時間,層層疊疊,混亂交融,像一本被時間之水浸透的書,一層一層,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一年一個頁碼,一個朝代一個章節(jié),在大地這本厚厚的大書上,時間留下了層層疊疊的筆墨。
拂去八百年時間的厚厚的塵埃,德壽宮也算是返老還童。周華誠在書中說:德壽宮的身上,還有空間的重疊。當年,德壽宮集合了全國的能工巧匠,木作、瓦作、石作、泥作、彩畫作等等,物料也是從全國各地經過最好的挑選的。杭州,望江路邊,德壽宮。從地圖上看,只是一塊17萬平方米的小方塊。東南西北五湖四海來自全國各地的木料、石料、磚瓦、花草、工匠,不同的空間在這里交匯、融合,才成就了一個宮殿的群落。到今天,這個被還原的德壽宮,柚木來自非洲,瓦片來自河南,石頭來自山東,隔著千山與萬水。置身其中,你很難想象,這些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空間物料,竟然組成了一個和諧華美的宮殿,像不同的人,走在了一起,手拉著手,和諧而友好。
第三個詞語要說到“穿越”。穿越很好玩,穿越八百多年的時間縫隙,穿越到一個終于放下江山過起退休陶然生活的帝王身上,想象自己站在德壽宮被高高的紅墻四圍的天空下,賞四時鮮花,游小西湖山水,偶爾和孝順的孝宗帝、家人一起吃吃飯、喝喝小酒,偶爾點個外賣,嘗嘗鮮。
現在,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已正式開館。我還沒有機會去。那些站在今天的德壽宮天空下的游人,不知有沒有讀《德壽宮八百年》?要完成這樣一次完美的穿越,一定要讀《德壽宮八百年》。這幾乎是穿越德壽宮的寶典。沒讀過的人,或許只知道在嘴上或在心里一遍遍地說:真漂亮!真奢侈!真高大!只是重復,但他無法完美地穿越,因為找不到路徑,他不會知道這里的每一片瓦、每一棵樹、每一塊石頭,都通向南宋。
高宗皇帝也沒看過這本寶典,所以,他也無法完美地穿越到今天。如果他能穿越到今天,他肯定不想再回去當他的皇帝。華誠老師說:在工地邊,有兩位老人在喝小酒,問他們,他們說不想當皇帝!當皇帝哪有他這么舒服?高宗若在,定會認同。今日的德壽宮,電燈電視電子屏,空調馬桶自來水,當年的德壽宮,哪有這個條件?何況,這皇帝當得,也是小心翼翼、戰(zhàn)戰(zhàn)兢兢。臨安,是臨時的安樂,不過是一個行在,守著“臨安”,就像守著一個易碎的瓷瓶。想到宋瓷,有素樸之美,但上面爬滿了縱橫交錯的冰裂紋,像南宋的華美。
戴著口罩,佇立在南宋御街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這是重疊在八百年南宋繁華之上的繁華。時間層疊,繁華迭代,穿越時空,在文字里歷一遍往日的繁華,或能讓每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更加珍惜今日的繁華。讀一本《德壽宮八百年》,在紙上游一回德壽宮,說完三個關鍵詞?,F在,我最想做的事,是帶著這本書,實地游一回德壽宮,讓自己在德壽宮的天空下,被還原、折疊、穿越,在流淌著宋韻的時光深處,完美地沉醉一回。
“引領閱讀風尚,培育人文精神”。
鉤沉二十四節(jié)氣,講好中國民俗故事
《二十四節(jié)氣與禮樂文化》
作者:霍福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是一部解讀傳統社會官方與民間節(jié)氣禮俗的著作,一部關于二十四節(jié)氣天地人和的發(fā)展史。從節(jié)氣的源起與傳播、節(jié)氣的基本內涵、節(jié)氣與傳統秩序、節(jié)氣與日常生活、節(jié)氣與人生禮俗、節(jié)氣與農耕生產、節(jié)氣指證及啟示等方面探討了二十四節(jié)氣文化。
書友說
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科學性和可讀性,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小品文里有大乾坤
《食色里的傳統》(彩圖修訂版)
作者:郗文倩
出版社:中華書局
本書從古人日常生活出發(fā),細說飲食、服飾、行旅、草木、節(jié)令、百戲、歌謠等主題,古人的天人關系、時空想象、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思維慣性、治國理念、養(yǎng)生觀念、時令民俗、審美風尚、娛樂休閑等盡在其中。在“物質和精神打成一片”的傳統里,邂逅最尋常的人性和最樸素的情感。文筆清新自然,結尾有余不盡,“可信”與“可愛”兼而有。
書友說
名為“傳統”,卻宕開一筆,單挑“食色”這類小物件下筆,避免了宏大敘事,卻精巧絕倫、別開生面,照樣把“傳統”詮釋得淋漓盡致。
三千多年前華夏民族一段輝煌的歷史
《最早的中國:二里頭文明的崛起》
作者:許宏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本書講述了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fā)掘故事,帶我們回到距今三千七百多年前的中原腹地,一覽當時東亞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的樣貌。她有著300萬平方米的面積,成為當時最大的中心性城市,她有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官營青銅器和綠松石器作坊等。她讓我們看到在史書記載的“夏商之際”,中原文明的發(fā)達和影響力。
書友說
二里頭文明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后期“滿天星斗”中最亮眼的那顆星,不僅采同時代其他文化之長處,還將自己的文明強勢推廣,體現了距今國家文明和天下觀念,堪稱“最早的中國”。
展現文人隱秘的精神與情感世界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義世界》
作者:李溪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一部關于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生活世界的思想文化史與社會文化史研究佳作,立足于幾、琴、劍、硯等古代文人生活中常見的十種器物,結合西方美學與詮釋學理論,通過大量一手相關詩文作品和精美圖像的旁征博引與深入解讀,來論述這些器物之于文人文化生活的非凡意義。閱讀本書,亦是一場對話古人、沐浴雅趣的旅程。
書友說
當下的人們對于傳統“文人生活”充滿了好奇與艷羨,并希望能夠從中汲取生活的智慧。而在這個充滿韻味的“文人生活”中,各種被文人精心挑選出的“物”之作用往往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