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若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名茶更是百花爭艷。茶客有品鑒之心,茶商有競銷之需,自然也就有了評議之樂,于是便有了“中國名茶”之選。
碧螺春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帶,因此又被稱為“洞庭碧螺春”,唐代時便被列為貢品。
碧螺春條索緊結,卷曲如螺,濃郁甘醇,清香文雅,回味綿長。即便用溫開水沖泡,茶葉仍能沉至杯底,入香展葉。
關于碧螺春,清代王應奎所著的《柳南隨筆》中記有如下典故。洞庭山的碧螺峰上生有幾株野茶,有一年茶葉長得特別茂盛,少女采茶時因茶筐已滿,就把茶葉放進了懷中。沒想到,茶葉受了體溫的熱氣,散發(fā)出奇異香氣,采茶女驚呼“嚇煞人香”。后來,康熙皇帝南巡至太湖時,巡撫進獻“嚇煞人香”茶??滴趸实埏嫼笊跏窍矏郏皇怯X得茶名不雅,于是觀其形色,賜名“碧螺春”。
不過,比起皇帝賜名的典故,老百姓更喜歡“碧螺姑娘”的傳說。相傳1000多年前,江蘇吳縣太湖西山住著一位美麗善良的碧螺姑娘。一天,碧螺正在湖邊唱歌,被湖里的一條惡龍聽到了,它見碧螺貌若天仙,便要娶她為妻。碧螺早與住在太湖東山的漁民阿祥相愛了。阿祥聽說惡龍要搶走碧螺,不禁怒火中燒,來到湖邊向惡龍宣戰(zhàn)。阿祥與惡龍大戰(zhàn)了七天七夜,太湖一帶的狂風驟雨也持續(xù)了七天七夜。到了第八天,風平浪靜了,大家跑到湖邊一看,水中漂著惡龍的尸體,阿祥也傷重而亡。
鄉(xiāng)親們把阿祥葬在東山腳下。痛不欲生的碧螺在阿祥的墳前種下一株茶樹,一邊流淚,一邊唱歌,一連唱了七天七夜,終因悲傷過度,追隨阿祥而去。第二年春天,碧螺栽下的茶樹長出了碧綠的茶葉,用這種茶葉沏出的茶水明潔碧綠,香氣撲鼻,清爽怡人。為了紀念他們,鄉(xiāng)親們就將這種茶命名為“碧螺春”。
西湖龍井是最著名的綠茶品種,也是我國的第一名茶,因產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山區(qū)的龍井村而得名。北宋時,龍井茶區(qū)已初具規(guī)模,清末時則擴大到西湖山區(qū)的獅峰、龍井、云棲、虎跑,故有“獅、龍、云、虎”四個品類。后將“云、虎”合并為“梅”,即梅家塢,故又稱為“獅、龍、梅”,其中以獅峰龍井為最佳,統(tǒng)稱為“西湖龍井”,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之“四絕”著稱于世。如今,杭州所屬各縣及浙江省內其他縣區(qū)也出產龍井茶,為與“西湖龍井”區(qū)別而稱之為“浙江龍井”。
傳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村的獅峰山下,見幾個鄉(xiāng)女正在采茶,一時興起也學著采了起來。手里剛采滿一把,侍從來報“太后突病”,請皇上回去探望。其實,太后也沒什么大病,不過是肝火上升,雙目紅腫,胃腸不適。乾隆皇帝問安后,便坐在母親面前,一股清香從袖中飄出,這才想起那把茶葉,便讓宮女將茶泡好后端給母親。太后喝了一口,頓感雙眼舒適多了,一碗茶入肚,胃不脹了,腫也消了,太后連連贊嘆龍井茶“真乃靈丹妙藥”。于是乾隆皇帝傳旨,將杭州獅峰山下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樹,每年進貢新茶。
關于西湖龍井,還有另外一個傳奇故事。傳說,龍井村住著一位無依無靠的老大娘,她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祖上種下的十八棵老茶樹。老大娘體力差,肥料又少,茶葉質量差,賣不出去,眼看就揭不開鍋了。一天,一位老者敲開院門,要以五兩銀子買下放在院墻角落處的破石臼。老大娘正為生計發(fā)愁,自然求之不得。老者告訴老大娘,千萬別讓人動石臼,自己一會兒派人來抬。老頭走后,老大娘忙將落在石臼上的塵土、腐葉等掃掉,堆了好大一堆垃圾,沒處放,就把垃圾埋在了十八棵老茶樹下。這時,老頭帶著幾位小伙子來抬石臼,一看石臼變干凈了,忙問石臼上的雜物哪兒去了。老大娘如實相告,老頭一聽懊惱地直跺腳:“我花五兩銀子,買的就是你那堆破爛垃圾呀!”說完揚長而走。到手的銀子飛了,老大娘越想越別扭。沒想到,幾天后,那十八棵老茶樹竟生出了新枝嫩芽,新生的茶葉細嫩清新,沏出的茶水芳香怡人,老大娘再也不用為生活犯愁了。十八棵老茶樹“返老還童”的消息很快傳遍了西子湖畔,許多鄉(xiāng)親前來買茶籽。漸漸地,龍井茶香遍了西子湖畔。
這兩個故事均為傳說,未必真實發(fā)生過,卻都提到了十八棵茶樹。如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留著十八棵茶樹,很多到杭州旅游的人會專程到此拍照留念。
西湖龍井還曾多次作為“國禮”出現(xiàn)在中外交往中。1949年12月,中共中央祝賀蘇聯(lián)領導人斯大林70歲壽辰的禮品中就有西湖龍井茶。1957年,蘇聯(lián)代表團訪問中國,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品嘗了西湖龍井后,提出希望中國派技術人員到蘇聯(lián)的遠東地區(qū)幫助當?shù)鼐用穹N茶,但后來因為土壤、氣候等原因,栽種未能成功。
相傳,在安徽省六安洲白云寺中,有一位老和尚得了重病,眾僧急得手足無措。一個小和尚從附近的山崖峭壁上采摘了一把茶葉,用炭火烘干,再沖入燒沸的山泉水,然后端給老和尚。老和尚喝了幾杯茶,感覺周身通暢,病已好了九分。于是,眾僧開始采摘焙制茶葉,這就是后來聞名華夏的“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一眾名茶中唯一無芽無梗、以單片嫩葉炒制而成的產品,堪稱一絕。正因為是單片葉制成,故其外形直順完整,狀如瓜子,所以稱作“六安瓜片”。它色澤翠綠、香氣清雅、味道甘鮮,不僅能消暑解渴,還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竅散風之功效。2008年,六安瓜片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六安瓜片的前身是六安茶葉,唐代的《茶經》中已載有“廬州(今合肥)六安”,明代即為貢茶,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贊其“為茶之極品”。清代,六安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內銷茶產地,以六安瓜片為代表的系列名茶相繼問世并遠銷京城。在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提及六安瓜片的地方就有80多處。六安瓜片產于安徽西部,以六安、金寨、霍山所產最為有名,其中又以齊云山所產瓜片茶品質最佳,故又名“齊云瓜片”,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所以又有“齊山云霧瓜片”之稱。在齊云瓜片中,以齊云山蝙蝠洞所產瓜片為名品中的最佳,因為蝙蝠洞周圍有成千上萬的蝙蝠云集于此,其糞便富含磷質,極利茶樹生長,所以這里的瓜片最為甘美。
河南省信陽市大別山地區(qū)群巒疊翠、水源豐盛,為制作優(yōu)質茶葉提供了天然條件。
傳說,很久以前大別山并沒有茶,百姓生活貧苦、瘟病流行,到處是悲泣之聲。一位名叫春姑的女子不忍鄉(xiāng)親們受苦,決定外出尋找高人為大家治病。一位采藥老人告訴她,向西南方向翻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河,便能找到一種可以消除疾病的寶樹。春姑按照老人指引的方向爬山越河,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直到精疲力竭倒在一條小溪邊。這時,水中漂來一片樹葉,春姑順勢含在嘴里,立刻覺得心清目爽,精神振奮。她順著水流一路尋找,終于找到了寶樹,摘下了一顆金燦燦的種子。
看管寶樹的神農氏老人告訴春姑,摘下的種子必須在十天之內種進泥土??墒斓臅r間,春姑是無論如何回不到家鄉(xiāng)的。姑娘無助地失聲痛哭。神農氏見她如此赤誠,便拿出神鞭甩了兩下,春姑立刻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畫眉鳥。
畫眉鳥很快飛回了家鄉(xiāng),將金種子嵌入泥土,畫眉鳥在種子上空飛旋、鳴叫,嫩綠的樹苗從泥土中鉆了出來。一路的艱辛耗盡了春姑的心血,她倒在茶樹苗旁,幻化成一塊似鳥非鳥的大石頭。隨著茶樹漸漸長高長大,山上也飛出了一群群畫眉鳥,它們啄下茶葉,飛到患病的鄉(xiāng)親面前。隨著一片片茶葉入口,病人漸漸恢復健康。后來,種植茶樹的人越來越多,大別山區(qū)從此有了茶園。
信陽毛尖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把信陽毛尖(時稱“光州茶”)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軾則評價“淮南茶信陽第一”。清代,制茶工藝越來越講究,清末出現(xiàn)了細茶信陽毛尖。不過,直到民國初年,因信陽茶區(qū)的五大茶社產出了品質上乘的毛尖茶,“信陽毛尖”才得以正式命名。
1915年2月,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信陽毛尖獲得“茶葉金質獎狀與獎章”。
花語是花朵氣質的凝結,白蓮花的花語是清正、無邪,如果把這一花語與茶相對應,首選一定是清高如蓮的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產于安徽省黃山市,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及半山寺周圍。這里山高林密,日照時間短,茶樹盡得云霧滋潤。
傳說,明代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知縣熊開元游黃山時迷路了,偶遇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老和尚泡茶敬客,熊開元見這茶葉色澤微黃,身披白毫,狀似雀舌,開水沖下時,熱氣在碗邊繞一圈,隨即轉到茶碗中心,升騰至約一尺高,在空中化成了一朵美麗的白蓮花。白蓮花又慢慢升騰成一團云霧,繼而幻化成縷縷熱氣溢散,香飄滿屋。次日,熊開元辭別時,老和尚贈送了一包黃山毛峰和一葫蘆黃山泉水,并囑咐他,只有用此泉水沖泡才能見到白蓮奇景。熊開元回到縣衙后,恰逢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便稟奏天子,想以此邀功請賞。皇帝傳旨令其進宮表演,卻不見白蓮花開放?;实鄞笈街h忙改口稱茶乃熊開元所獻。熊開元向皇帝說明緣由,到黃山寺院求得泉水,再為皇帝表演沖泡黃山毛峰,果然出現(xiàn)白蓮奇觀。皇帝非常高興,遂升熊開元為江南巡撫。熊開元感慨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前往黃山云谷寺皈依佛門,法名正志。如今在云谷寺旁還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那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黃山毛峰又稱徽茶,由清代光緒年間謝裕大茶莊創(chuàng)制,因采自黃山高峰,又白毫披身,遂得名。1875年,黃山毛峰入滬銷售,并名揚天下。
傳說孫悟空駕祥云路過九州南國,見腳下茶園碧綠可人,便想采些茶籽帶回花果山,卻不知如何采種。熱心腸的多情鳥便銜了茶籽往花果山飛去,誰知飛至廬山上空時被廬山美景吸引,竟情不自禁唱起歌來,茶籽落入廬山群峰的巖隙之中,從此云霧繚繞的廬山便長出一棵棵茶樹。
廬山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稱,山間云霧蒸蔚,變幻莫測,不僅為廬山平添了神奇景色,茶葉也以“云霧”冠名,還成就了廬山云霧的“六絕”美名—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氣持久、醇厚味甘。由于云重霧厚和日光直射時間短的氣候條件,使得廬山云霧富含單寧、芳香油類和多種維生素,不僅茶湯濃郁清香,還有怡神解瀉、幫助消化、殺菌解毒等功能。
據(jù)明代《廬山志》記載,東漢時佛教已傳入我國,佛教徒便結舍于廬山。到東晉時,廬山已成為佛教的一個重要中心,高僧慧遠率領眾徒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唐代時,廬山茶已遠近聞名。當時,文人雅士云集廬山,詩人白居易曾在廬山香爐峰下結廬而居,開辟園圃,種茶植花,還寫下了“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業(yè),野麋林鸛是交游”的詩句。廬山云霧古稱“聞林茶”,從明代起改稱“廬山云霧”,其名稱出現(xiàn)在《廬山志》中。
進入20世紀,人們開始大規(guī)模種植廬山云霧。1934年,廬山植物園建成后,便自廬山山麓五乳寺引種茶苗,購進茶籽,開辟茶園十余畝。此前,廬山云霧的栽培與制作也多賴于廬山寺廟的僧人。正如近代著名詩人陳三立在《云霧茶吟》中所云:“山僧往采踝脛穿,猩 啼號虎豹前。”可見,廬山云霧是茶禪相通的佳品。
1971年,廬山云霧被列入中國綠茶類的特種名茶,1982年在全國名茶評比中被定為中國名茶。(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