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敕勒歌》中“敕勒川、 陰山下”地理位置考辨

      2023-03-15 20:50:22李秀蓮
      北方論叢 2023年3期
      關鍵詞:敕勒川陰山鮮卑

      [摘 要] 鮮卑人季春大會饒樂水,秋冬“陰山卻霜”,已經暴露出《敕勒歌》中敕勒川、陰山下可能是南北兩地。從秦漢至唐宋,不論是史籍載記,還是文人賦詩都佐證陰山是今醫(yī)巫閭山;饒樂水在鮮卑故地,是鮮卑拓跋氏與庫莫奚、柔然等部落攘奪之地?!梆垬贰钡耐暾x音為“裊羅個”,漢義黃、潢?!督鹗贰酚涊d泰州(黑龍江省泰來)附近有黃水與鐵呂川,黃水即是今嫩江,黃水西鐵呂川即是敕勒川。古代敕勒川在今嫩江以西,也是鮮卑故地?!峨防崭琛繁緸轷r卑語,是以鮮卑為核心、多族群大聯(lián)盟的生活之歌,游牧生活寫真。

      [關鍵詞] 《敕勒歌》 敕勒川 陰山 鮮卑 饒樂水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渤海、女真、滿洲族源譜系關系研究”(19ZDA180)

      [作者簡介] 李秀蓮,齊齊哈爾大學嫩江流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歷史學博士(齊齊哈爾 161006)

      [DOI編號] 10.13761/j.cnki.cn23-1073/c.2023.03.011

      《敕勒歌》是家喻戶曉的北族民歌,其中敕勒川、陰山下更是令人心馳的圣地,但敕勒川、陰山下的地理位置一直爭論紛紜,先后有內蒙古大青山說、山西說、多地說與新疆天山說等。諸說雖能找到一些佐證,但顧此失彼,難以還原歷史。本文將揭示出吟唱《敕勒歌》的族群部落從敕勒川到陰山下的北南游牧生活寫真。

      一、敕勒川、陰山下是一地,還是二地

      研究者多把敕勒川、陰山下視為一地,在陰山下有敕勒川,找到陰山就找到敕勒川。按照這樣的思路,林幹在《東胡史》一書中寫道:“留在于已尼陂(即北海,近貝加爾湖)東部的數(shù)十萬落(戶)敕勒(高車)族人,在太武帝拓跋燾神 ??二年(429)歸附北魏,被遷徙至漠南陰山(今內蒙古陰山,俗稱大青山)一帶駐牧,因此這一帶后來遂被稱為‘敕勒川,并有一首《敕勒歌》流傳于世?!保?]28林幹率先提出內蒙古大青山為陰山說。周建奇提出新疆“天山即陰山”說。他認為:“從《秘史》§188和279的記載看來,‘川勒似在乃蠻境內和畏兀地面,即今天我國新疆北部。伯希和(P·Pelliot)說:‘川勒,于現(xiàn)在中國新疆的突厥語中尚指荒野或砂磧地方,今庫車西邊與吐魯番之南,各有一山,名川勒塔克。這兩座名為 ??的山,雖然都不可能是我們要找的敕勒川,但已離得不太遠了。它就是《唐書·地理志》所載,隸屬于北庭都護府的叱勒州,在準噶爾盆地南沿,天山北麓;州治在北庭的金滿(今吉木薩爾北二十余里護堡子破城)與輪臺(今烏魯木齊稍東)之間。此州設在唐代,叱勒這個地名大概為其所原有。我以為敕勒川也當是在這里,而不可能在今天的內蒙古大青山下?!保?]

      在大青山—陰山說、天山—陰山說并存的同時,曹文心《〈敕勒歌〉的篇題、作者及產生年代 》一文對二說提出質疑,根據(jù)《魏書·世祖紀》《魏書·高車傳》《魏書·太宗紀》《魏書·高祖紀》等記載認為:“北朝時敕勒族分布于今天的內蒙古、寧夏、陜西、山西、河北、河南、江蘇、山東等省及自治區(qū)”[3]。作者直指《敕勒歌》研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確實,北朝時期,敕勒人已經分布多地,《敕勒歌》也應該廣為流傳,只是高歡與斛律金的組合賦予歷史的特殊境遇,使得斛律金唱《敕勒》被記載下來,這樣的歷史記載充滿了偶然性??赡苡泻芏嗳顺^《敕勒歌》,但沒有歷史機遇,而無法得到記載。很遺憾,曹文心的質疑沒有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

      陳玉林《論雁北在民族融合中的地位》[4]一文又提出山西說,認為《敕勒歌》唱出的草原牧畜圖,就是雁北的寫真。

      陰山地理位置的爭論主要在內蒙古大青山與新疆天山之間。阿爾丁夫撰文與周建奇商榷,繼續(xù)倡言大青山即是陰山[5]46。李樹輝支持周建奇天山即陰山說,“‘敕勒川指中天山北麓東起今吉木薩爾縣,西至烏蘇市的湖泊沼澤,亦即漢唐所稱之‘翰海( 瀚海)‘北海和王延德 《西州使程記》所稱‘長廣數(shù)千里的‘北廷川;‘陰山下指天山腳下;‘風吹草低見牛羊正是對這一區(qū)域景色的描述?!保?]

      諸說爭論中,已經暴露出彼此存在的缺陷,首先是忽略《敕勒歌》的文化特征,僅找到大山與草原毗連的地方,便認定陰山下與敕勒川同在,沒有考慮到《敕勒歌》本為鮮卑語的文化特征。羅新說:“這首《敕勒歌》的歌詞,如今已經是中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了。文學史研究者至今還在爭論,斛律金是用的鮮卑語、漢語抑或是敕勒語?!保?]75《敕勒歌》本為鮮卑語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大山與山川草原,大青山下有草原,天山北麓也有草原。有大山與草原不成問題,問題是有沒有鮮卑語,敕勒川,陰山下必須在鮮卑文化圈內。其次,忽略《敕勒歌》文本分析。

      其一,《敕勒歌》中“敕勒川,陰山下”,其語序表達的是兩個地方。相反,元好問曾言“也到陰山敕勒川”,視“陰山敕勒川”為一地?!峨防崭琛穭?chuàng)作于民間,字字珠璣,不會呻吟出敕勒川在陰山下的修辭語句。

      其二,“敕勒川、陰山下”,若是一地,能看到“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看不到“天蒼蒼,野茫?!?。只有往返在敕勒川與陰山下的遷徙途中,才能看到“天蒼蒼,野茫?!?。

      其三,斛律金與《敕勒歌》的關系沒有厘清,《敕勒歌》是斛律金的生活寫真。斛律金號曰“雁臣”,“秋朝京師,春還部落”[8]1965?!把愠肌辈皇酋山鸬膫€人行為,與斛律金“敕勒老公”并稱的“鮮卑老公”厙狄干也是“雁臣”。據(jù)載,厙狄干,“因家朔方。……以家在寒鄉(xiāng),不宜毒暑,冬得入京師,夏歸鄉(xiāng)里”[9]197。厙狄干夏天歸鄉(xiāng)里,在朔方,在寒鄉(xiāng)是避暑的需要,也是游牧人群逐水草而居,冬夏轉換牧場的生活習性使然。所以說,《敕勒歌》中“敕勒川,陰山下”是兩個地方。

      二、“陰山卻霜”詮釋《敕勒歌》的游牧場景

      《敕勒歌》吟唱的是游牧人群的生活,春夏與秋冬游走在不同的牧場。《敕勒歌》本為鮮卑語,說明與鮮卑人的關系密切。鮮卑人“陰山卻霜”更精準地詮釋了陰山下是秋冬牧場,敕勒川是春夏牧場。按游牧者春夏避暑、秋冬向溫的需求判斷,敕勒川在北,陰山在南。

      (一)游牧生活中的“陰山卻霜”

      “陰山卻霜”是鮮卑部落聯(lián)盟者的生活,歷史記載有限且混亂。《宋書·索虜傳》記云:“其俗以四月祠天,六月末率大眾至陰山,謂之卻霜。陰山去平城六百里,深遠饒樹木,霜雪未嘗釋,蓋欲以暖氣卻寒也?!?沈約《宋書·索虜傳》卷九十五,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322頁。李昉《太平御覽》卷八〇一,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554頁?!坝衷唬禾斔滓运脑蚂艋?,六月末,率大眾至陰山,謂之卻霜。陰山去平城六百里,深遠,饒樹木,霜雪未嘗釋,蓋欲以暖氣御寒也?!?這是研究“陰山卻霜”的必用史料。還有研究者推斷“‘陰山卻霜之俗始于都平城以后” 何德章:《“陰山卻霜”之俗解》,武漢大學歷史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十二期,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頁。 。從《敕勒歌》看,“陰山卻霜”是鮮卑人及其聯(lián)盟者的生活,東晉咸康四年(338)什翼犍即代王位后,“北有沙漠,南據(jù)陰山,眾數(shù)十萬”[10]2322,鮮卑數(shù)十萬人南據(jù)陰山已經開始“卻霜”,或許《敕勒歌》已經發(fā)生了。

      “陰山去平城六百里”可能有誤,《宋書》記事出于南人,南人記載北族史事主要是道聽途說,有歷史的影子,但不完整,欠真實?!瓣幧絽s霜”是從北向南轉移牧場,躲避霜雪。拓跋珪遷都平城,平城不需要躲避霜雪,更不需要六月末躲避霜雪?!顿Y治通鑒》東晉安帝隆安二年十二月條稱:“魏之舊俗,孟夏祀天及東廟,季夏帥眾卻霜于陰山,孟秋祀天于西郊。至是,始依仿古制,定郊廟朝饗禮樂,然惟孟夏祀天親行,其余多有司攝事?!保?1]3484

      東晉安帝隆安二年,即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398),北魏道武帝遷都平城,“陰山卻霜”已是舊俗,不在皇帝“親行”范圍。所以說,平城時代,鮮卑人的“陰山卻霜”已經廢止。所謂平城與陰山相距六百里,可能說的是盛樂與陰山的距離。

      鮮卑人大聯(lián)盟游走在陰山與敕勒川之間,從陰山下到敕勒川是鮮卑文化圈。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有云:“洪邁曰:‘斛律金唱 《敕律歌》,本鮮卑語。按《古樂府》有其辭曰:……余謂此后人妄為之耳。敕勒與鮮卑殊種,斛律金出于敕勒,故使之作《敕勒歌》,若高歡則習鮮卑之俗者也?!保?1]4943-4944“此后人妄為”否定《敕勒歌》本鮮卑語,應該終止。斛律金唱《敕勒歌》就一定是敕勒人,過于武斷。敕勒與鮮卑是否殊種不論,但他們可以形成聯(lián)盟關系。膾炙人口的民間歌曲,在聯(lián)盟部落中傳唱是可能的。

      (二)北宋使遼詩文記載的陰山

      拓跋氏雖屢屢巡幸陰山,但因史料記載簡略,陰山的地理位置難以確定。陰山地理位置在契丹人的歷史中逐漸顯露出來,一方面,“陰山貴種”《陰山七騎圖》《陰山雜錄》(又稱《虜廷雜錄》)均涉及契丹人的起源傳說,雖不能因此確定陰山的具體位置,但至少可以說,與契丹起源相關的陰山不是內蒙古的大青山、新疆的天山與山西等地。另一方面,北宋使臣出使契丹的詩文也透露出陰山的地理位置。

      宋仁宗至和二年(遼清寧元年,1055),劉敞出使契丹,把陰山寫入詩文的信息比較豐富,有助于判斷陰山的地理位置?!蛾幧健吩妼懙溃骸瓣幧教煜码U,鳥道上棱層。抱石千年樹,懸崖萬丈冰。……”[12]201詩文描寫陰山的特點是層峰、鳥道、險峻,山上有“千年樹”。 再看劉敞《壽山》詩云:“白隰見層峰,巉巖倚碧空。上多千歲木,下有百年翁。櫟社不材永,東陵非義終。吾聞仁且壽,故在太平中?!保?3]49壽山的特點是層峰怪石,“上多千歲木”,與《陰山》詩描述相似,由此可見,詩人筆下的壽山與陰山可能是合一的;“壽山”上還有“東陵”,“櫟社不材永,東陵非義終”是有“典故”的詩句?!皷|陵”指讓國皇帝耶律倍,太祖阿保機死,次子耶律德光即位。長子耶律倍失國,浮海適唐,后被李從珂弒殺,可謂不義而終?!皶r年三十八。有一僧為收瘞之?!筇诟脑嵊卺t(yī)巫閭山,謚曰文武元皇王。世宗即位,謚讓國皇帝,陵曰顯陵”[14]1211。因其陵在醫(yī)巫閭山東側,曰東陵。劉敞詩云“東陵非義終”即指此。

      劉敞《陰山女歌》又提到陰山“西陵松柏墨色濃”[13]44。按《遼史》記載,察哥叛亂,世宗被弒?!霸嵊陲@州西山,陵曰顯陵”[13]66。耶律倍與其子世宗同葬顯陵,分處東西。遼顯州為顯陵的奉陵邑,在醫(yī)巫閭山東南,今遼寧省北鎮(zhèn)縣境內。顯陵在醫(yī)巫閭山南部,劉敞稱此山為陰山。

      繼劉敞之后,王安石于嘉祐八年(遼清寧九年,1063)秋冬出使遼國 據(jù)筆者研究,“王安石為其母守喪的超乎尋常的行為及其詩文中的時令、物候、時空信息等都佐證他出使遼國,時間是嘉祐八年秋冬”。此文待刊。 ,曾賦詩《陰山畫虎圖》。有研究者認為《陰山畫虎圖》是王安石的題畫詩 王安石撰,李之亮箋注:《王荊公詩注補箋》,巴蜀書社2002年版,第236頁。按“此詩乃題畫之作,前半寫畫中實景,后半發(fā)思古之幽情,兼抒憂國之慨”。 。張滌云認為,《陰山畫虎圖》反映的是王安石親歷之事,為實景賦詩[15]。張滌云對《陰山畫虎圖》分析入理,撥正了“題畫之作”說的錯誤,但由于對契丹四季捺缽的歷史文化認識不足,張氏錯過了對《陰山畫虎圖》進行時空定位的機會。

      王安石的《陰山畫虎圖》云:“陰山健兒鞭控急,走勢能追北風及。逶迤一虎出馬前,白羽橫穿更人立?;仄斓龟倪厔?,抽矢當前放蹄入?!保?6]這是時間與空間統(tǒng)一的歷史事件的記錄,其真實性毋庸置疑。契丹人春獵魚雁,夏清暑,秋冬狩獵,射虎多在秋冬。按《遼史》記載,遼道宗清寧九年(1063)冬十月戊辰朔,“幸興王寺……是月,駐蹕藕絲淀”[13]263。王安石出使契丹,在藕絲淀朝覲遼朝皇帝,藕絲淀與醫(yī)巫閭山毗連,在山的西側。所謂陰山射虎就發(fā)生在醫(yī)巫閭山,醫(yī)巫閭山常有老虎出沒。《遼史》記載:遼咸雍元年(1065),“九月乙亥,駐蹕藕絲淀……冬十月丁亥朔,幸醫(yī)巫閭山。己亥,皇太后射獲虎,大宴群臣,令各賦詩。”[14]264王安石《陰山畫虎圖》佐證了宋人稱醫(yī)巫閭山即是陰山。

      宋朝使者把醫(yī)巫閭山當作陰山,醫(yī)巫閭山西側的藕絲淀是契丹人“坐冬”的地方,藕絲淀“坐冬”是對鮮卑人“陰山卻霜”的繼承?!哆|史》記載:“冬捺缽:曰廣平淀……東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磧,木多榆柳。其地饒沙,冬月稍暖,牙帳多于此坐冬,與北、南大臣會議國事,時出校獵講武,兼受南宋及諸國禮貢?!保?4]375據(jù)傅樂煥先生考證,廣平淀即藕絲淀,“藕絲淀實契丹本名,廣平淀則其譯稱也”[17]68。契丹人“坐冬”與鮮卑“陰山卻霜”的地理位置比較一致,時間有一定差異,鮮卑人六月末“陰山卻霜”,契丹人九十月份才進入“坐冬”地。

      (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地望之疑

      唐詩中屢屢出現(xiàn)陰山,詩人筆下的陰山或被置于內蒙古,或被置于新疆。據(jù)研究者統(tǒng)計,“《全唐詩》及其補編里有五十余首詩與內蒙陰山直接相關”[18]108。詩人筆下的陰山,或是意象表達,或是紀實書寫。王昌齡《出塞·一》云:“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該詩在詩壇的盛譽不必多言,僅說詩中“龍城”“陰山”構成了相制約的信息鏈,二者相互制約,有助于陰山地理位置的確定。

      研究者多認定“不教胡馬度陰山”之陰山是指內蒙古中部山系,以致“龍城飛將”“萬里長征”均在主觀闡釋中,消解了詩人的苦楚與悲鳴?!褒埑恰?,指的是唐代的營州,今遼寧朝陽。營州,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置,治所在龍城。隋改柳城,唐再改營州,開元后平盧節(jié)度使治此。營州東三五百里就是醫(yī)巫閭山,宋朝使者稱之為陰山,唐朝詩人王昌齡所言“陰山”也可能是醫(yī)巫閭山。當然,詩文是文學創(chuàng)作,很難斷言虛實,恰好有五代時期的史料能給予“龍城”“陰山”以補證。

      桑維翰《論安重榮討契丹疏》有言:“契丹控弦玉塞,躍馬龍城,直度陰山,徑絕大漠。”[19]1164桑維翰(899—947),唐莊宗時進士,石敬瑭引為掌書記。他的奏疏直言契丹“躍馬龍城,直度陰山”,這是史事陳述。龍城、陰山均在契丹境內,而且地域相毗連。

      唐宋詩人、五代士人所言陰山若是醫(yī)巫閭山,應該在遼東與遼西之間。清人蕭雄《西疆雜述詩》亦言:“天山至此,亦名陰山。如長春子過沙陀抵陰山,岑參輪臺歌‘三軍大呼陰山動,皆謂此處一帶非《漢書·匈奴傳》遼東外之陰山也?!保?0]443不管天山是不是陰山,清朝人知道有一座陰山在遼東之外是關鍵,按《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21]2885同書《秦始皇本紀》亦云:“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jù)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保?1]239

      從秦漢到遼代,有一座陰山(今醫(yī)巫閭山)界于遼東遼西之間。回望王昌齡《出塞·一》,逐漸看清他寫的史事:“秦時明月漢時關”,是說秦朝僅有明月照山河,漢朝開始設置關隘,經營遼東遼西;“萬里長征人未還”,是有針對性的書寫,“征”是《春秋》筆法,天子出征。隋唐與高句麗的“遼東之役”,不論是隋煬帝,還是唐太宗,都是天子親征,可謂“萬里長征”。遼東之役亡歿將士萬千,“人未還”句在斥責戰(zhàn)爭的苦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都說是千古名句,但“名”在哪里,沒有確指。這首詩應該作于安史之亂爆發(fā)之際,龍城與陰山之間有一幕歷史被人為封塵。朝廷為掩蓋安史之亂真相,筆削資料,后人難以知曉歷史真相,但當時人很明晰,王昌齡在《出塞·一》詩文中就說出這件事。

      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導火線是同羅部首領阿布思被殺。天寶元年(742),阿布思及其同羅部脫離后東突厥汗國,從漠北歸唐。唐玄宗賞識阿布思,恩賞有加,阿布思及其同羅部被輾轉安置在營州附近。屯駐營州的阿布思與以營州起家的安祿山構怨,安祿山陷害阿布思迫使其叛逃漠北。天寶“十三(754)載三月,(程)千里獻俘(阿布思等)于勤政樓”。“祿山聞擒阿布思,始入朝觀釁,三月,帝殺阿布思,始歸范陽,明年十一月遂反”[22]394-395。安祿山借刀殺害阿布思,回過頭來又收編阿布思的同羅部,并蠱惑阿布思舊部仇恨殺害阿布思的唐玄宗及朝廷,這樣,阿布思舊部反勢洶洶,從營州(龍城)到陰山(醫(yī)巫閭山)醞釀了安史叛亂的導火線,同羅兵從營州出走,越過陰山(醫(yī)巫閭山)進入范陽,成為安祿山反叛的主力[23]?!褒埑秋w將” “龍城飛將”所指,唐詩注家見仁見智,或曰漢“飛將軍”李廣,或曰漢“車騎將軍”衛(wèi)青,但對應“龍城”是匈奴人會盟之地,亦稱“龍庭”。匈奴人的龍庭(城)與漢朝“飛將軍”“車騎將軍”不可能組成“龍城飛將”??v使把龍城篡改為“盧城”,能與漢右北平太守李廣聯(lián)系在一起,仍不能圓滿解釋“胡馬度陰山”。阿布思,多稱回紇人?;丶v寓意“迅捷如鶻然”,回紇改稱回鶻。阿布思落籍營州(龍城),善騎射,曾威震漠北,王昌齡稱之“龍城飛將”,時空統(tǒng)一,名實相符。 被指阿布思,“胡馬度陰山”隱喻安史之亂的爆發(fā)。

      以陰山隱喻安史叛亂,無獨有偶。岑參《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詩云:“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标幧脚c劍水相對,陰山指代反叛的同羅兵,劍水指的是回紇兵。天寶九載(750),回紇可汗磨延啜初占劍水流域,劍水,又稱劍河。《磨延啜碑》記載:“二月十四日,我們作戰(zhàn)于劍河……”[24]198據(jù)楊富學研究,“翌年(751),磨延啜再度越劍河而西擊黠戛斯,從而將勢力初步擴張于劍河流域”[25]179。 陰山烽火滅,指的是安史之亂平息,朝廷向回紇求援的十萬火急的“羽書”稀少了。此外,“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瓣幧絼印薄瓣幧胶鷥赫Z”均暗指安史叛軍中的同羅兵,這個陰山是營州龍城東的醫(yī)巫閭山。從秦漢至唐宋,醫(yī)巫閭山一直被中原史籍記作陰山,《敕勒歌》中陰山指的是今醫(yī)巫閭山。

      三、敕勒川與鮮卑季春大會饒樂水

      《敕勒歌》中“陰山下”基本確定在今醫(yī)巫閭山,或附近。陰山是鮮卑“卻霜”之地,一定在南,相對而言,敕勒川應該在北,是春夏游牧之地。據(jù)記載,鮮卑人季春大會饒樂水,饒樂水應該與敕勒川有關聯(lián)。

      鮮卑人生活中有“陰山卻霜”之俗,每年六月末來陰山“卻霜”。來陰山之前,春夏之際,鮮卑人應該在敕勒川。

      《后漢書·烏桓鮮卑傳》記載:“鮮卑者,……唯婚姻先髡頭,以季春月大會于饒樂水上,飲宴畢,然后配合?!碧评钯t注:“(饒樂)水在今營州北?!保?6]2985

      又《三國志·魏志·鮮卑傳》裴注:“魏書曰:鮮卑亦東胡之余也……其地東接遼水、西當西城(域),常以季春大會作樂水上,嫁女取婦,髡發(fā)飲宴?!保?7]836

      季春大會,實際上是以鮮卑人為中心的部落聯(lián)盟大會,聯(lián)姻婚配的大會,“嫁女娶婦”在饒樂水。饒樂水、作樂水屬于同音異寫。研究者多認為饒樂水即今西拉木倫河[1]10。西拉木倫河在陰山之西,二者緯度相當,沒有必要六月末從西拉木倫河轉徙到陰山避霜雪。因此,饒樂水(作樂水)不是西拉木倫河。

      饒樂水又寫作弱洛水、弱水等,相關的歷史事件能實證其地理位置?!段簳炷蓚鳌份d:“登國三年(388年),太祖(拓跋珪)親自出討,至弱洛水南,大破之(庫莫奚),獲其四部落?!保?8]2222《新唐書·北狄·奚傳》記載:“奚亦東胡種,為匈奴所破,保烏丸山?!簳r自號庫真(莫)奚,居鮮卑故地。”[29]6173庫莫奚居鮮卑故地,在弱洛水流域。鮮卑人季春大會于饒樂水,也就是弱洛水,且稱“鮮卑故地”。鮮卑故地在鮮卑山附近,今大興安嶺嘎仙洞石室“祝文”的發(fā)現(xiàn)已經給鮮卑山確定坐標。初步判斷,弱洛水也應該在嘎仙洞附近。

      弱洛水,本鮮卑故地,拓跋氏不肯輕易放棄,對于占據(jù)弱洛水者極盡驅趕。先把盤踞于弱洛水的庫莫奚驅逐、遷徙。又以此為根據(jù)地,肅清高車的潛在侵奪。《北史·高車傳》記載:登國五年(390)春,北魏太武帝征鹿渾海西北百余里的高車,“復度弱洛水,西行至鹿渾海,停駕簡輕騎,西北行百余里,襲破之,虜獲生口、馬牛羊二十余萬”[8]3271。

      太武帝拓跋珪為守護“故地”,征討、遷徙庫莫奚,打擊高車大聯(lián)盟,不料蠕蠕(柔然)趁機而入,占據(jù)弱洛水。《魏書·蠕蠕傳》記載:柔然部帥社侖時“號為強盛”。“社侖遠遁漠北,侵高車,深入其地,遂并諸部,兇勢益振。北徙弱洛水,始立軍法”[28]2290。

      有研究者稱柔然立王庭于弱洛水,并置弱洛水為今蒙古國土拉河。弱洛水確定在土拉河,只顧及“社侖遠遁漠北”的相關記載,缺乏綜合考量。一是弱洛水是“鮮卑故地”,土拉河不是鮮卑故地;二是庫莫奚也曾駐牧弱洛水地帶,不會在土拉河;三是蠕蠕占據(jù)弱洛水,應該是冬季居住之地。北魏崔浩曾言:“夫蠕蠕者,舊是國家北邊叛隸?!膭t散眾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溫,南來寇抄?!保?]781按此,六月末,鮮卑人離開故地,到陰山“卻霜”,秋冬時節(jié),蠕蠕從漠北來到“鮮卑故地”。

      對于蠕蠕進駐鮮卑故地,太祖道武帝與世祖等都曾發(fā)兵驅逐。登國六年(391)冬十月戊戌,“北征蠕蠕,追破之于大磧南商山下”[8]13。登國九年(394)冬十月,“蠕蠕部社侖等率部落人西走”[28]26。始光元年(424)八月,“蠕蠕率六萬騎入云中,殺掠吏民,攻陷盛樂宮?!卸拢财疥柾蹰L孫翰等,討蠕蠕。車駕次祚山,蠕蠕北遁。諸軍追之,大獲而還”[8]42。

      蠕蠕占據(jù)鮮卑故地,是拓跋魏征討蠕蠕的主要原因。蠕蠕盤踞弱洛水,“弱洛”與蠕蠕是同音異寫,因蠕蠕部落而名水“弱洛”。張博泉認為,“弱水當即弱洛水,系鮮卑語,義為黃水。此弱水是與大鮮卑先世有關的弱水,水在北方極遠地方。此弱水也是夫余、肅慎北之弱水。指今結雅河(精奇里江)流入黑龍江后皆稱弱水”[30]59。

      弱洛水亦稱弱水,實是《契丹國志》所言“裊羅個”的省音,漢義為黃水是正確的。弱水在夫余之北也有歷史記載,但不是結雅河(精奇里江),而是今嫩江。夫余之北有弱水,即今嫩江。

      《后漢書·夫余傳》載:“夫余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保?6]2810

      《三國志·魏志·夫余傳》載:“夫余在長城之北……北有弱水?!保?7]841

      《晉書·東夷列傳·夫余國》載:“夫余國在玄菟北千余里,南接鮮卑,北有弱水”[31]2532。

      夫余國北界在扶余城(今吉林農安)以北,有弱水,弱水以北是北夫余舊地?!段簳ざ鼓獖鋫鳌酚涊d:“豆莫婁國,在勿吉國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舊北扶余也?!保?8]2222“舊北夫余”即橐離國[32]30舊地。橐離國,后來史籍又稱豆莫婁,大莫盧、達末婁等?!缎绿茣酚涊d:“達末婁自言北扶余之裔,高麗滅其國,遺人度那河,因居之?!保?9]6210達末婁是北夫余遺裔,夫余亡國后,渡過那河回到故地,達末婁所渡那河即是弱水,那河又稱難河等。

      弱水,又譯寫為那河、難河等,嫩江古名“復文”很多?!对贰纷鳌皭滥湣薄扳印薄凹{兀河”“那江”等?!睹晒琶厥贰纷鳌凹{浯沐列”,漢譯注“河名”[33]732。余大鈞注:“納語河——又作‘難水‘那河‘桃溫水‘惱木連‘猱河‘納兀河‘那兀河等。今嫩江?!保?4]462《明一統(tǒng)志》作“腦溫河”。《滿洲源流考》“嫩江”條按語:“嫩江,在齊齊哈爾城西五里,古名難水,亦曰那河,源出內興安嶺……入混同江。明時稱腦溫,又稱諾尼,音有緩急不同耳。”[35]287林惠祥認為:“l(fā),n,r三字母的聲,在有些民族是分別清楚的(如英語),但在別的民族便有混淆不清的,如美洲印第安人”[36]370。弱水、那河就是r、n音混淆不清的例證。弱水、那河等完整發(fā)音是裊羅個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首《契丹國初興本末》,賈敬顏、林榮貴點校,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3頁。“裊羅個沒里,……華言所謂潢河是也?!?,按金毓黻所言,“裊羅個之音,近于如洛環(huán),樂鐃,即古之鐃樂水,其義為黃,即潢河所由得名”[37]302。陳乃雄總結道:“契丹語中稱潢水為裊羅箇沒里。潢水即黃水?!镀醯尽分^裊羅箇沒里又名女古沒里,故知‘黃在契丹語里讀作‘裊羅箇或‘女古,兩者為同一詞之異譯。而《遼史》中又明確記載契丹語稱‘金曰‘女古,則知‘黃和‘金在契丹語中實屬同音”[38]。

      饒樂水、作樂水、弱洛水、弱水等是民族語言發(fā)音的漢字譯寫,異音、省音、音節(jié)脫落問題明顯,比較完整的讀音是裊羅個。裊羅個記載于《契丹國志》,裊羅個被視作契丹語,實際上應該是鮮卑語,漢義“黃”或“金”?!督鹗贰酚涊d泰州附近有黃水,且有鐵呂川。天輔六年(1122)四月,蒲家奴“襲毗室部于鐵呂川,為敵所敗。還會察剌兵,追至黃水北,大破之”[39]37。在《金史》中,毗室,又寫作脾室?!疤燧o元年,杲以兵一萬攻泰州,下金山縣,女固、脾室四部及渤海人皆來降,遂克泰州”[39]1737。天輔元年(1117)太祖弟斜也(杲)攻取泰州,駐牧于泰州附近的女固、脾室等部落歸降,六年后,脾室(毗室)又反叛,先在鐵呂川爭戰(zhàn),又追擊到黃水北。泰州、鐵呂川、黃水相毗連,泰州,今黑龍江省泰來縣,東距離嫩江不足百里。泰州在鐵呂川,鐵呂川與黃水毗連,黃水必是嫩江,古稱弱水、弱洛水、饒樂水等。鐵呂川,因鐵驪而名,也就是敕勒川。

      四、柔然之南有敕勒國

      就敕勒川地望來看,研究者比較普遍地認為,敕勒即是鐵勒,又稱高車。敕勒、鐵勒、丁零、高車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其中原委一言難盡。僅言敕勒,有記載在柔然之南。北魏永興二年(410),柔然可汗社侖死,部落立社侖弟斛律為可汗,斛律稱到敕勒國就接近柔然了。

      《資治通鑒》記載:晉義熙七年(魏永興三年,411)七月,斛律與北燕馮跋聯(lián)姻,以三千匹馬為聘禮迎娶北燕王馮跋的女兒樂浪公主。義熙十年(魏神瑞元年,414)五月,北燕馮跋又要聘娶斛律女,柔然貴族內訌,斛律可汗舉家亡命北燕?!磅芍梁妄垼嗤醢腺n斛律爵上谷侯,館之遼東,待以客禮,納其女為昭儀。斛律上書請還其國,跋曰:‘今棄國萬里,又無內應,若以重兵相送,則饋運難繼,兵少則不足成功,如何可還?斛律固請,曰:‘不煩重兵,愿給三百騎,送至敕勒,國人必欣然來迎。跋乃遣單于前輔萬陵帥騎三百送之。陵憚遠役,至黑山,殺斛律而還。”[10]3668-3669《資治通鑒》把斛律亡命遼東、又請歸國以及被殺記載在同一時間是不合理的?!稌x書》記載:“時三月不雨,至于夏五月。斛律上書請還塞北?!保?1]3132斛律執(zhí)意要還塞北,主要是遼東酷暑難捱,所以,斛律歸國的時間可能是次年(415)五月。

      斛律提到“送至敕勒,國人必欣然來迎”,有研究者認為斛律氏屬于敕勒,而將斛律可汗置于敕勒。斛律氏是否是敕勒暫且不論,斛律是社侖之弟,曾是柔然可汗,不可能是敕勒國人。這里提到敕勒,是說敕勒與柔然毗鄰,只要到敕勒國,柔然人就能來迎接他。斛律在黑山被殺,黑山已是柔然地界。魏神 ??二年(429)四月,魏太武帝決意征討蠕蠕,“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平陽王長孫翰從西道向大娥山,同會賊庭”[28]2293。柔然汗庭在黑山與大娥山之間,黑山在柔然境內,敕勒國當在黑山之南。黑山,從鮮卑到契丹的歷史中都有記載,黑山地理位置的確定有助于柔然、敕勒地理位置的確定,但黑山問題很復雜,有待專文研究。

      敕勒國本橐離國,橐離國源于丁零,黑龍江省龍江縣曾出土“丁零率善佰長”印[40],是曹魏時期頒發(fā)給今嫩江流域的丁零人的官印。丁零,又稱狄歷,本東胡,為匈奴冒頓所破,四分五裂。一部分被匈奴驅趕西遷,這部分后來稱鐵勒;另一部分從遼東向北遷徙,其中第一部分人到鮮卑山下,成為鮮卑聯(lián)盟的組成部分。第二部分人遷徙到北海(貝加爾湖),稱丁零,蘇武北海牧羊,被丁零人盜竊。第三部分駐足今嫩江流域,稱橐離,又有索離、大莫盧、達末婁等稱謂,這是文獻有明確記載的稱謂,還有未明確的稱謂是敕勒。地名敕勒川,僅存在于《敕勒歌》中,《金史》稱之“鐵呂川”,在今嫩江流域。

      從敕勒川到陰山下是北方游牧人群生活的畫卷,也是民族融合的畫卷。至六世紀初,蠕蠕可汗阿那瓌與北魏交好、和親,“鎮(zhèn)衛(wèi)北蕃,擊侮朔表,遂使陰山息警,弱水無塵,刊跡狼山,銘功瀚?!?。陰山息警,指柔然不再侵擾陰山魏境。弱水無塵,指拓跋氏也不再征伐弱洛水的柔然。弱水即是今嫩江,嫩江之西即是古代的敕勒川。

      [參 考 文 獻]

      [1] 林幹.東胡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周建奇.鬼方、丁零、敕勒(鐵勒)考釋[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1).

      [3]曹文心.《敕勒歌》的篇題、作者及產生年代[J].淮北煤炭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2).

      [4]陳玉林.論雁北在民族融合中的地位[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3).

      [5]阿爾丁夫 .關于“陰山”、“敕勒川”的地望——同周建奇先生商榷[M]//《陰山學刊》編輯部編.陰山文化研究.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15.

      [6] 李樹輝.敕勒、《敕勒歌》、敕勒川考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1(4).

      [7] 羅新.另一個敕勒川[M]//王兆成,主編.歷史學家茶座2:第5-8輯合訂本.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8]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李百藥.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10]沈約.宋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2]王叔磐,孫玉溱,主編.歷代塞外詩選[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13]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14]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5]張滌云.關于王安石使遼及使遼詩的考辨[J].文學遺產,2006(1).

      [16]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7]傅樂煥.遼史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8]童泳洋.畫卷開時塞外云[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7.

      [19]薛居正.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0]蕭雄.西疆雜述詩[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17.

      [2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2]俞正燮.癸巳類稿[M].涂小馬,等校點.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23]李秀蓮.安史之亂策源地在營州[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2).

      [24]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銘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

      [25]楊富學.敦煌民族史探幽[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

      [26]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7]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8]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9]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0] 張博泉.鮮卑新論[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31]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2]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3]額爾登泰,烏云達賚.蒙古抄史(??荆豪m(xù)集卷1[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34] 余大鈞,譯注.蒙古秘史[M].呼和哈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4.

      [35]阿桂.滿洲源流考[M].孫文良,陸玉華,點校.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

      [36]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

      [37] 金毓黻.東北通史:上編[M].重慶:五十年代出版社,1979.

      [38] 陳乃雄.近十年來我國契丹字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3).

      [39]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0] 金鑄,李龍.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發(fā)現(xiàn)“魏丁零率善佰長”?。跩].考古,1988(2).

      [責任編輯 連秀麗]

      A Textual Reasearch on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Chile Plain、the Foot of Yin Mountains” in ?Chile Song

      LI Xiu-lian

      Abstract: The Xianbei people often hold tribal assembly in Raole River at the end of spring, “go to Yin Mountains to keep out the cold” in autumn and winter,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in ?Chile Song, ?Chile Plain and the foot of Yin Mountains may be located separately in the north and south. From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oth the records in historical books and the poems written by scholars have proved that the Yin Mountains are the Yiwulv Mountains now; ?Raole River once was located in Xianbei. It is the military vital importance for Xianbei Tuoba family, Kumoxi, Rouran and other tribes.The complete pronunciation of “Rao Le” is “Niao Luo Ge”, which means flood and water pool in Chinese. ?The History of Jin Dynasty ?records that there are Huangshui and Tielvchuan near Taizhou (Tailai, Heilongjiang Province), Huangshui is now Nenjiang River, the west of Huangshui, Tielvchuan is Chile Plain. In ancient times, Chile Plain was also the old haunt of Xianbei in the west of todays Nenjiang River. ?Chile Song, ?originally in Xianbei language, is a song of life with Xianbei as the core and multi-ethnic alliance. It is a portrait of nomadic life.

      Key words: ?Chile Song ?Chile Plain Yin Mountains Xianbei Raole River

      猜你喜歡
      敕勒川陰山鮮卑
      愛上敕勒川
      草原歌聲(2021年4期)2021-06-10 02:25:36
      關于拓跋鮮卑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轉變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0
      陰山巖畫的現(xiàn)代造型語言解讀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28
      敕勒歌
      內蒙古東北部地區(qū)早期鮮卑生計方式探討
      東方考古(2018年0期)2018-08-28 10:05:08
      敕勒川文化生態(tài)保護體系的構建初探
      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鮮卑興起的原因分析
      鮮卑神話考實
      陰山巖畫
      邂逅
      視野(2014年1期)2013-12-26 13:09:14
      贺州市| 体育| 清远市| 大理市| 曲松县| 涿鹿县| 文昌市| 潮州市| 翼城县| 宣威市| 宁强县| 泾川县| 武威市| 惠来县| 刚察县| 郧西县| 松溪县| 大新县| 新和县| 化隆| 昆明市| 永清县| 甘泉县| 琼结县| 道孚县| 岳阳县| 桐乡市| 佛山市| 乌兰浩特市| 包头市| 修武县| 上栗县| 平邑县| 和林格尔县| 呼和浩特市| 临西县| 天峨县| 赤水市| 永和县| 金山区| 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