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貼近中國國情的現(xiàn)實性
      ——論魯迅性別思想的獨特性

      2023-03-18 14:20:36
      關鍵詞:胡適婦女魯迅

      房 存

      (泰山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五四”性別啟蒙作為個性主義思潮的一部分,是從“人的覺醒”所分化出的“女性的覺醒”。五四時期的性別解放思潮,明顯表現(xiàn)為主導個性主義思潮的男性精英群體對婦女的引導傾向。在現(xiàn)有的五四女權運動研究成果中,魯迅其實較少被當作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女權引領者,相比而言,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周作人的功績得到更多的關注,現(xiàn)有對魯迅性別論說的研究,也總是關注他在五四啟蒙知識分子中的共性[1-4]。事實上,五四時期思想界關于性別問題的討論,并不是“清一色”的,而是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思想格局,其中魯迅的性別思想是獨特的存在。粗看起來,魯迅對性別問題的關注,在內(nèi)容與立場上與其他啟蒙知識分子無異,他們性別思想的內(nèi)核都是強調(diào)以理性為基礎的個人自由,其基本訴求是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權利。不過,即使是同一思想陣營的知識分子,由于個人知識構成、生活經(jīng)驗、性情的不同,對理念的具體實踐也會有所區(qū)別。實際上,魯迅對精英意識一直持警惕、質(zhì)疑態(tài)度,他更多的是以民眾為本位,設身處地地關懷底層婦女的生存問題。從中國婦女的生存現(xiàn)實出發(fā),他對當時前衛(wèi)的性理論也保持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而更專注于解決眼前關乎廣大婦女處境的實際問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之后,他找到了一條思想啟蒙與社會革命相融合的女性解放之路。把魯迅的性別思想作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個案進行深入探析,對于深化和推動五四時期性別思想研究與魯迅思想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價值。

      一、關注對象:底層婦女

      魯迅身為精英群體的一員,最關注的卻是底層婦女的生存。他筆下的女性形象以農(nóng)村婦女、家庭婦女這些社會上最卑弱、最容易被忽略的“小人物”居多,他只塑造了一位“新女性”——子君。子君是鄉(xiāng)紳家庭出來的女學生,是“提包里沒有錢”的女子,“子君娜拉式的‘出走’只是一種趕時髦的獨立姿態(tài)和浪漫實驗”[5],與胡適《終身大事》中留學歸來、坐著戀人的汽車揚長而去的上流女性有著巨大的差距。在當時的中國,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正是此類中下層女性,她們是在物質(zhì)和精神上都身背重負的“老中國的兒女”。魯迅將性別問題放在國民性的大視域中,從歷史、文化、政治、心理各個角度和層次揭示中國婦女的悲慘命運,不僅揭露造成病態(tài)的社會,也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婦女自身的精神創(chuàng)傷,將性別問題提升到宏大的國民性改造的維度。他寫底層不是居高臨下,而是將自己沉在其中,無論同情還是批判,都以對婦女的關懷為底色。“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先前還將形骸露在塵芥里,從活得有趣的人們看來,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現(xiàn)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干干凈凈了?!盵6]“他站起身,點上燈火,屋子越顯得靜。他昏昏的走去關上門,回來坐在床沿上,紡車靜靜的立在地上。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覺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靜,而且也太大了,東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圍著他,太空的東西四面壓著他,叫他喘氣不得?!盵7]478這些描寫苦難婦女的文字真摯動人,飽含著灼熱的愛與冷寂的悲。魯迅的“精英氣”體現(xiàn)在與底層婦女的思維距離上,在情感上,他則深切地感應著她們的生存與精神痛苦。

      魯迅關懷底層婦女——這是老生常談的共識,但當我們放眼當時的整個新文學界,便能更清晰地認識這其中的價值意義。與同時期知識女性題材相比,五四時期農(nóng)村婦女題材頗受冷落,所占的比例遠低于知識女性題材。比如茅盾在《評四五六月的創(chuàng)作》中對1921 年的小說題材進行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描寫男女戀愛的小說占98%,文學反映顯然與社會現(xiàn)實出現(xiàn)了極大的偏差。有學者作過統(tǒng)計:“五四時期的知識階層包括曾在科舉制度下受過舊教育的人、在各類新式學校中接受過教育的人、歸國留學人員、高等學校專門學校和中學在讀生,總數(shù)在 140~150 萬之間,占全國人口的 0.3~0.4%?!盵8]農(nóng)民階級與知識階層數(shù)量差異如此之大的兩個人群,在文學中的比重卻剛好相反,正如茅盾推想的,“知識界人不但沒有自身經(jīng)歷勞動者的生活,連見聞也有限,接觸也很少”[9]。五四時期涌現(xiàn)出不少反映女性問題的作品,但是這些作品整體上充溢著一股“貴族氣”。當時比例最高的女性題材小說表現(xiàn)的對象是女學生、新女性,這類作品主要關注女性的精神苦悶、情欲覺醒、同性情誼、爭取自由婚姻的斗爭。張莉在其《浮出歷史地表之前》一文中指出,第一代女作家?guī)缀醵际怯膳=逃炀投?,她們的?chuàng)作具有“女學生性”?!芭畬W生們”接受新文化啟蒙話語塑造,在創(chuàng)作時主要以自我為表現(xiàn)對象,關注的焦點在于個人權利、自由、平等、博愛等精神文化現(xiàn)象。盡管她們也將目光投射到底層婦女同胞身上,比如廬隱《靈魂可以賣嗎?》、冰心《最后的安息》《小家庭制度的犧牲者》等作品,但這些作品都表現(xiàn)出概念化的毛病,社會現(xiàn)實感相對匱乏。

      魯迅之所以更關注底層婦女問題,與他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情感積淀分不開。當時許多歐美留學回國的知識分子、在校學生,對底層婦女的苦難生活只是間接了解,他們接觸的多是中產(chǎn)階級知識女性,思考的也多是同階級的問題。魯迅少年時期在鄉(xiāng)下避難,得以近距離接觸農(nóng)民的生活,了解到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精神弱點;家道中落的屈辱意識讓敏感的魯迅萌生了“弱者”意識,使其在情感上更貼近底層農(nóng)民。這種弱者意識伴隨魯迅一生,他晚年所接觸的女子也多是左翼青年、進步青年,他對蕭紅、吳似鴻、白薇等在窮苦中掙扎的進步女性關懷備至。在精英與大眾之間,魯迅是“兩間余一卒”。他對于精英意識始終保持警惕、質(zhì)疑的態(tài)度,以民眾為本位,代婦女反抗不公平的社會勢力;面對大眾,他又與其保持著思維上的距離,顯示出精英知識分子自上而下的啟蒙意識。魯迅的精英意識與平民意識在深層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對民眾生存處境的改善和提升。他以啟蒙中國女性大眾為己任,而不是自滿于喚醒一兩個精英女性。魯迅后來接受馬克思主義,與他最初對中國弱勢群體的感性認識和同情是分不開的。

      啟蒙的受眾是資產(chǎn)階級女性還是廣大底層女性,形成了啟蒙者面對性別問題的思路差異。例如,胡適的性別思考洋溢著樂觀主義情緒,他為中國女性規(guī)劃了高遠的目標和要求,在女性解放前景上多寄予肯定和理想。他在《美國的婦人》中,鼓勵中國女性去學習美國女性的獨立精神,明確提出了“超出賢妻良母的人生觀”,號召女子努力發(fā)展個性才性,養(yǎng)成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用個人的自身努力去推動社會的民主進步。胡適還在《談女子問題》中定了一個目標:女性應該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即女子愿回到家庭就回到家庭,想進入社會就進入社會。當然,他也意識到這一美好藍圖需要相應條件的支持。對此,他提出了一些設想,但這些設想顯然不切實際。比如,為讓女子從家務中解脫出來,“我們吃飯,可以吃一品香海洞春廚子做的,衣服可以拿到洗衣廠里去洗了”[10]。中國的婦女是包含階層差異的組合,大部分底層婦女還在物質(zhì)貧乏、精神壓抑中痛苦掙扎,具備相應素質(zhì)和條件的只有少數(shù)資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女性。在胡適那里,少數(shù)資產(chǎn)階級女性的命運是其關注的重心,更廣大的勞動婦女的問題則被淡化。然而,少數(shù)人無法覆蓋多數(shù)人的需求與利益,針對少數(shù)人的解決方案顯然也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

      相比胡適的“樂觀”,魯迅對性別問題的觀點更為“冷靜”??v觀魯迅的女性論述,他沒有給女性繪制多么光明的遠景,他“夢想”得少,而批判得多,這源自他對中國性別問題復雜性、艱巨性的充分估計。胡適肯定易卜生的“救出自己”的價值,認為多一個人解放就多一個創(chuàng)造新社會的分子,而魯迅則認為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廣大底層婦女也獲得解放。例如,《楊縵華女士游歐雜感》中寫到楊女士在比利時人面前,用自己的腳打消了“中國女人都是小腳”的觀念,為此她頗為自得。魯迅卻認為楊女士“為國增光”的行為是自欺欺人。他在《以腳報國》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楊女士的腳”與“一切中國女人的腳”不能等同,現(xiàn)在仍在忍受纏足之苦的中國女人還不在少數(shù)[7]336。精英女性的崛起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令人振奮的一幕,但魯迅并不自滿于表面,其感情支點向那些沒有“經(jīng)濟權”的婦女傾斜。他認為,少數(shù)精英女性的解放不能掩蓋多數(shù)底層婦女的痛苦,只有正視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才能徹底革除陋俗。事實上,自近代以來的中國婦女運動,解放的主體都局限于資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女性。從維新時期的“賢妻良母”與女子教育,到辛亥時期的“女國民”、女子參政權,所爭取都是與中產(chǎn)階級女性最有直接關系的權利。李大釗指出:“我們中國是一個農(nóng)國,大多數(shù)的勞工階級就是那些農(nóng)民。他們?nèi)羰遣唤夥牛褪俏覀儑袢w不解放;他們的苦痛,就是我們國民全體的苦痛;他們的愚暗,就是我們國民全體的愚暗;他們生活的利病,就是我們國民全體的利病?!盵11]180魯迅將婦女解放的重心置于廣大底層婦女,他在精英知識分子中是最“接地氣”的,他對中國性別問題的分析也更加切合中國的現(xiàn)實。

      二、內(nèi)容:從廣大婦女的現(xiàn)實處境出發(fā)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性別問題的關注多面向中上層女性,受西方女權主義思潮、性解放思潮的影響,他們中不少人以“性”作為解決女性問題的突破口,其中章錫琛、張競生、周作人是頗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他們主張的“性解放”也成為風靡一時的話題被推上風口浪尖。魯迅雖然是堅定的性解放者,但是對于更“前衛(wèi)”的性理論,他顯示出審慎的態(tài)度。在魯迅看來,章錫琛等所勾勒出的性解放圖景還很渺遠。他一向不贊成“做將來的夢”,也不贊成盲目移植某一外來的理論,而是著力于解決眼前關乎廣大女性處境的實際問題,他認為這樣才能離“黃金的世界”更近一步。

      1921 年—1925 年間,《婦女雜志》的主編章錫琛確立了以“性”為主題討論婦女問題的信條,他與編輯周建人開辟了9 個專號討論婚戀問題,掀起了當時討論兩性問題的熱潮。章錫琛、周建人認為兩性問題是婦女的首要問題,而戀愛是兩性關系的首要問題,解決了戀愛自由問題,女子的教育、經(jīng)濟、人格獨立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1925 年《婦女雜志》發(fā)起“新性道德專號”,章、周兩人親自撰文,分別發(fā)表了《新性道德是什么》和《性道德之科學的標準》,引起了文化界一片嘩然。兩文旨在揭示性和性欲是天賦的,指出道德的界限只在“對于社會和個人并無損害”,依據(jù)這個原則,兩人為開放式的婚戀關系正名,提出了一些大膽的想法。例如,如果對自己和旁人無損害,婚姻中一方不貞操、同時戀愛二人以上的行為均與道德、社會無涉。

      陳百年率先在《現(xiàn)代評論》上發(fā)表文章《一夫多妻的新護符》,對章、周二人的觀點進行批駁,指斥新性道德有縱欲傾向,章、周二人也立即撰文回擊。由于《婦女雜志》不能再刊發(fā)章、周二人的文章,投稿《現(xiàn)代評論》也要刪減某些激進觀點才能發(fā)表,二人遂向魯迅求助。魯迅將章、周二人的《與陳百年教授夢談》《再答陳百年先生論一夫多妻》發(fā)表在自己主編的《莽原》上,并在“編者記”中委婉地發(fā)表了關于此事的看法?!罢\然,《婦女雜志》上再不見這一類文章了,想起來毛骨悚然,悚然于階級很不同的兩類人,在中國竟會聯(lián)成一氣……章周兩先生在中國將這些議論發(fā)得太早——雖然外國已經(jīng)說舊了,但外國是外國?!盵12]由此可見,魯迅在理念上肯定章、周言論的價值,并從守舊派與新文化派同仇敵愾反對新性道德這一事態(tài)中,警惕到社會隨時會退居保守的危險傾向,但他又不得不指出,章、周二人主張的新性道德與中國的現(xiàn)實存在距離。

      魯迅對待新性道德討論的態(tài)度,與他早期對待張競生的態(tài)度如出一轍。1923 年,張競生在《晨報副刊》上發(fā)表驚世駭俗的“愛情定則”論,并引發(fā)了激烈討論,魯迅雖未直接發(fā)表意見,但卻密切關注這場討論。當有人建議結束這場無意義的討論時,他立即致函《晨報副刊》編輯孫伏園,提出這場討論的文章具有參考價值,間接體現(xiàn)了他對張競生愛情定則命題之價值的肯定。對于張競生更為激進的“美的人生觀”,魯迅的態(tài)度則較為持重。1926 年,在廈門的魯迅給在廣東的許廣平的信中寫道,聽他課的學生中有 5 名女生,自己決定目不斜視。許廣平復信打趣魯迅:“記得張競生之流發(fā)過一套偉論,說是人都提高程度,則對于一切,皆如鮮花美畫一般,欣賞之,愿顯示于眾,而自然私有之念消,你何妨體驗一下?”[13]160魯迅在回信中說道:“至于張先生嚴謹?shù)膫フ?,我也很佩服,我若作文,也許這樣說的。但事實怕很難,我若有公之于眾的東西,那是自己所不要的,否則不愿意。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知道私有之念之消除,大約當在二十五世紀,所以決計從此不瞪了?!盵13]171張競生在《美的社會組織法》中主張愛與美的合一,提議以“情人制”取代傳統(tǒng)婚姻制度,認為愛的真義不是占有或給予,乃是欣賞,故男人和女人都可以自由地與多個異性結為伴侶或情人。同時,他強調(diào)女子在創(chuàng)造愛與美的社會上的核心作用,認為女性以美作為信仰時,可以引導男性精神的提升。魯迅指出了“作文”與“現(xiàn)實”之間的落差。他既佩服張的大膽、前瞻,同時又認為張的設想忽略了人性的復雜和現(xiàn)實的復雜,其或許只能在未來社會實行。其實,張競生也承認自己構想的理想色彩,他曾坦言:“實則所謂烏托邦,如柏拉圖的理想共和國等,雖然是與現(xiàn)在的社會不能適用。但安知后來進化的社會,永久不能實行這樣的制度嗎?”[14]

      在性倫理問題上,魯迅與周作人常常被并稱,因為兩人都強調(diào)改造性觀念對國民精神更新的重要性。不過,周氏兄弟的性解放觀念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周作人更明顯地偏向章錫琛、張競生一方。首先,兩人對于“性”在女性解放中重要性的看法不同。周作人認為女子性解放的重要性要在經(jīng)濟解放之上。他認為,婦女問題的實際只有兩件事,即經(jīng)濟的解放和性的解放。他贊成鮑耶爾所說的“女子的生活始終不脫性的范圍”,認為“女子的這種屈服于男性標準下的性生活之損害決不下于經(jīng)濟方面的束縛,假如鮑耶爾的話是真的,那么女子這方面即性的解放豈不更是重要了么?”[15]103魯迅認為,性解放是女子解放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并不是決定性的一步,明確將“食欲”排在“性欲”前面。他指出:“人為什么被壓抑的呢?這就和社會制度,習慣之類連結了起來。而且被壓抑的內(nèi)容不只是性欲,更重要的是食欲的無法滿足?!鹇逡撂乜峙率怯袔孜腻X,吃得飽飽的罷,所以沒有感到吃飯之難,只注意性欲?!盵16]483魯迅認識到經(jīng)濟關系以及階級關系對人性的制約,不認同弗洛伊德將一切都歸結于性欲的觀點。在這里,魯迅雖然批判的對象是弗洛伊德,但針對的卻是社會上秉持泛性主義的中產(chǎn)階級紳士們,諷刺他們脫離勞苦大眾的生活實際去空談性欲。

      其次,在“性”的重要性上認識不同,導致周氏兄弟在“性”研究上的側重點有差異。魯迅雖受日本大正時期女性主義理論和弗洛伊德性學說的影響,擅于透過外部世界銳利地剖析人的潛在欲望,洞悉人們性心理的隱秘,但他克服了弗洛伊德單純著眼于人的自然屬性的局限,把人物的心理狀況放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考察,著重從國民性維度而不是純生理層面觀照“性”,這使他的性分析在達到人性深度的同時,具有社會歷史的廣度。周作人在性學研究上比魯迅更為系統(tǒng)、專業(yè)、細致,提出的觀點很超前,與張競生有相通之處。他曾撰文推介斯妥布思女士的《結婚的愛》,并說明不和諧的性關系是很多家庭不幸的根源,而解決的辦法就是建立斯妥布思提出的女子本位的兩性關系。當然,以兩性關系的自愿調(diào)節(jié)作為解放女性的途徑,在中國的實際中可行性甚微。周作人本人也經(jīng)受著理念之空想性所帶來的痛苦,他曾經(jīng)如此評價自己與章錫琛主持的“新性道德”討論:“我們發(fā)表這些關于兩性倫理的意見也只是自己要說,難道這就希翼能夠與最近的或最遠的將來發(fā)生什么效力!……我們的高遠的理想到底不過是我們心中獨自娛樂的影片……”[15]55-56用“高遠的理想”來為“新性道德”作注解,表明他已經(jīng)意識到精英知識分子理想和民間世俗社會的距離,但他流露出更多的是曲高和寡的悲涼感,保持著不肯俯就世俗的消極的精英者姿態(tài)。一是“平民”眼光,一是“貴族”眼光,這導致了魯迅與周作人二人性學觀念的分歧。

      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魯迅在性觀念上遜色于張競生、周作人,相比他們的前瞻、大膽,魯迅顯得平實、謹慎。不過,魯迅同“衛(wèi)道者”有本質(zhì)的不同——魯迅對新性道德的意義和價值心知肚明,只不過他無暇顧及于此,因為他知道那是將來社會的事情,而解決眼前的現(xiàn)實問題最為迫切。思想的當下性與超越性有時候難以兩全,用魯迅自己的話說,有百利而無一弊的事也是沒有的,只可權大小。在專注現(xiàn)實與創(chuàng)建理論之間,魯迅選擇前者。他無意或者無暇成為一名性學研究專家、學者,他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解決中國民眾的現(xiàn)實生存問題。正如陳平原對張競生遭遇的評價:“某種意義上,‘超前’的思考與表達,也是一種‘不智’?!盵17]可以說,魯迅性別思想的“保守”,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超前”。

      三、途徑:思想啟蒙與社會變革的融合

      五四知識分子為解決性別問題開辟了兩條不同的途徑,其中一條是以胡適、周作人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開辟的,一條是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派開辟的。這兩種途徑都對性別解放具有歷史啟示作用,但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魯迅最初專注于思想啟蒙之路,自20 世紀20 年代中期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后,他將兩大思想資源融入到對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理性把握和思考中,在思想啟蒙與社會革命之間找到了一條通道,并以此不斷完善了自己的性別思想。

      胡適寄希望于用西方自由主義思想來解決中國的問題,主張利用和平漸進的改良,認為“有一分努力,便有一分效果”[18]。他反對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擔心暴力革命引發(fā)社會動蕩。比如,胡適認為婚姻自由問題主要需要觀念轉(zhuǎn)變,通過女性對父權家庭的反抗實現(xiàn)(《終身大事》)。關于娼妓問題,胡適僅僅將其作為一個道德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宣傳禁嫖,提高民眾的道德素質(zhì)(《胡適留學日記·1914 年6 月30 日》)。他認為,女子自立精神的養(yǎng)成“全靠教育”,作為女子問題之根本的教育權得到實現(xiàn),其他權力都能隨之實現(xiàn)(《美國的婦人》)。魯迅則從更復雜的社會文化因素著眼考慮女性問題,他點破“娜拉走后怎樣”的嚴峻現(xiàn)實(《娜拉走后怎樣》);認識到娼妓現(xiàn)象背后的沉重原因——它是兩性物質(zhì)和精神等級差異的產(chǎn)物(《關于女人》);提出解決女性問題的根本在于社會的變革,鼓勵女子為自由而戰(zhàn)斗(《關于婦女解放》)。胡適提出“社會是個人組成的,多救出一個人便是多備下一個再造新社會的分子”[19],而魯迅提出“解放了社會,也就解放了自己”[16]615。透過這兩句話,兩人的差異顯而易見:一個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一個已經(jīng)具有唯物史觀的色彩;一個是個人奮斗、漸進改良理念,一個是激進革命理念。早在1918 年,魯迅發(fā)表《我之節(jié)烈觀》,呼應胡適的《貞操問題》,創(chuàng)造了兩大新文化運動主將在女子問題上并肩作戰(zhàn)的佳話,但其實兩篇文章已經(jīng)顯示出明顯的風格差異:胡適從男女個體平等的理念闡釋入手,魯迅從“節(jié)烈”之歷史文化原因的追溯入手;胡適以西方文明對照中國“節(jié)烈”的不合理,魯迅以節(jié)婦、烈婦的悲慘處境證明“節(jié)烈”的荒謬;胡適重在新倫理的建設,魯迅重在從源頭上破除舊倫理。此時,兩人在解決性別問題上的思維差異已初露端倪。

      周作人雖然意識到婦女問題與社會問題的關系,但在解決問題的途徑上,他同胡適一樣選擇“改良”,而不是同魯迅一樣選擇“革命”。周作人在《婦女問題與東方文明等》中承認社會主義運動對婦女運動的影響,但由于不信任群眾的力量,他指出“群眾就只是暴君與順民的平均罷了,然而因此凡以群眾為根據(jù)的一切主義與運動我也就不能不否認,——這不必是反對,只是不能承認它是可能”[15]102。對群眾的質(zhì)疑,導致了周作人對女性解放之社會道路的懷疑態(tài)度,他同時也陷入無路可走的迷惘,問道:“婦女之經(jīng)濟的解放是切要的,但是辦法呢?”[15]102于是,周作人退守在“性解放”領域中精耕細作。魯迅早期同周作人一樣堅持個性主義,但五四以后,魯迅對群眾的看法發(fā)生變化,由懷疑群眾的力量、寄希望于青年和知識階級,轉(zhuǎn)而承認人民群眾覺悟的提高,將中國進步的希望寄托于民眾。1926 年,魯迅提出,“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20];1927 年,魯迅提出,“然而世界卻正由愚人創(chuàng)造,聰明人決不能支持世界”[7]302;1934 年,他在《門外文談》談到群眾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等等。當然,魯迅明白,多數(shù)群眾依然沒有擺脫落后意識,但他同時也承認人民群眾覺悟的提高,這一轉(zhuǎn)變讓他看到了婦女社會解放的可行性。

      胡適和周作人都不相信婦女解放的社會途徑,他們堅持思想啟蒙,寄希望于通過解決女性在文化、心理、生理層面的具體問題,實現(xiàn)女性“個體自覺”,進而實現(xiàn)婦女的整體解放?,F(xiàn)代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婦女“個性解放”不可能脫離社會的進步而獨立完成。缺乏經(jīng)濟、政治條件的依托,胡適所提倡的教育、周作人所提倡的性解放都注定是空中樓閣,即使起到了作用,也僅局限于少數(shù)上層女性,很難動搖中國婦女問題的根基。1920 年,廬隱撰文指出:“拿我們婦女運動過去的事實,和人家歐美對照看,我們簡直是耍猴戲,模仿人家的樣子 ,耍耍罷了?!盵21]自由主義思潮蓬勃發(fā)展,主流歷史之下掩藏的卻是無數(shù)新女性的痛苦、迷惘,而廣大底層婦女的處境依舊死水微瀾。早在1924 年《娜拉走后怎樣》中,魯迅便闡釋了女性經(jīng)濟權的重要性,他意識到經(jīng)濟權是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也許比要求參政權更要用劇烈的戰(zhàn)斗”[7]168。至于通過什么促進中國社會的根本變革,當時他還沒有明確的思路。到了1934 年,面對社會上職業(yè)女性依然沒有擺脫“花瓶”處境的狀況,魯迅堅定地提出:“解放了社會,也就解放了自己。但自然,單為了現(xiàn)存的惟婦女所獨有的桎梏而斗爭,也還是必要的。”[20]615他看到女子就業(yè)權并不等同于婦女解放,女性要想在經(jīng)濟、人格上獲得真正的公平,只對女子進行改造是行不通的,還需要通過社會整體變革,從根本上改變女性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魯迅思想的轉(zhuǎn)變也被歷史實踐證明,其符合歷史發(fā)展進程。

      雖然魯迅思想上逐漸接近唯物史觀,在婦女觀上靠近陳獨秀、李大釗,但是他的觀念與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也有很大的區(qū)別。1920年前后,李大釗、陳獨秀的思想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變化,他們主張以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道路代替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道路。在婦女問題上,他們實現(xiàn)了自由主義女性觀到馬克思主義女性觀的轉(zhuǎn)變。首先,他們用唯物史觀分析性別問題的根源,將經(jīng)濟權作為女性地位低下的決定因素,認為私有制下的階級剝削是婦女受奴役的主要根源。李大釗指出:“經(jīng)濟問題一旦解決,什么政治問題、法律問題、宗教制度的問題、女子解放問題、工人解放問題都可以解決?!盵11]310“女子貞操問題也是隨著物質(zhì)變動而為變動……將來資本主義必然崩壞,崩壞之后,經(jīng)濟上生大變動,生產(chǎn)的方法由私據(jù)的變?yōu)楣械模峙涞姆椒ㄓ瑟氄嫉淖優(yōu)楣降?,男女的關系也必日趨于自由平等的境界。只有人的關系,沒有男女的界限?!盵11]397其次,他們以階級分析法推導婦女解放的途徑,倡導通過社會主義革命的方式,消除一切剝削制度,實現(xiàn)全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從根本上實現(xiàn)婦女的整體解放。李大釗提出聯(lián)盟的辦法,主張婦女不僅要突破階級隔膜組成“小聯(lián)合”,還要跟無產(chǎn)階級男性組成“大聯(lián)合”。他提出,“勞工婦女的運動亦不該與勞工男子的運動互相敵對,應該有一種階級的自覺,與男子勞工團體打成一氣,取一致的行動”[22]。他主張婦女通過“大聯(lián)合”參與社會革命,在階級解放的基礎上達到婦女解放。陳獨秀也提出,把婦女問題分得零零碎碎是不行的,有必要把社會主義作唯一的方針,所以“男女要全部努力于社會主義,男女實行聯(lián)合弱者以抗強者”[23]。

      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比自由主義婦女觀更為激進和徹底,但必須指出的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運用它解決中國性別問題時,相對忽略了“五四”所堅持的文化啟蒙的作用。他們提出,婦女解放的道路是政治革命,認為只要社會制度發(fā)生變革、私有制經(jīng)濟發(fā)生變化,性別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事實證明,這種想法和做法失之簡單。其一,它忽視了文化、心理變革的重要性。陳獨秀、李大釗轉(zhuǎn)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后,將矛頭對準資本家對婦女的壓迫,號召婦女通過擺脫資產(chǎn)階級的束縛來獲得自身的解放,但他們顯然忽視了中國兩千余年封建傳統(tǒng)的巨大影響。在經(jīng)濟基礎變動的情況下,建立在舊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性別意識形態(tài)仍有殘存的威力,因此,婦女解放不僅需要社會制度的變革,也需要社會思想文化的變革。其二,它忽略了婦女問題中性別與女性個體的重要性。李大釗認為婦女運動實際上還是階級革命,其關注點多集中在研究婦女解放和社會革命的聯(lián)系上而淡化了對婦女私有領域、婦女自身發(fā)展的關注。然而,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不能覆蓋性別意識形態(tài),階級內(nèi)部也存在兩性等級,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婦女處境,階級斗爭與反對性別壓迫的斗爭缺一不可。后來的歷史事實也證明,真正的性別平等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政治解放和經(jīng)濟解放都取得明顯成效之后,性別壓迫依然會以新的形式隱蔽地存在。要想徹底解決性別問題,就必須在進行政治革命的同時,進行倫理革命、道德革命,多管齊下。

      魯迅在轉(zhuǎn)向馬克思主義后,他比李大釗更重視國民擺脫舊倫理觀念的必要性。20 世紀20 年代末之后,中國社會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他始終沒有擱置“個性解放”,始終沒有放松反封建的戰(zhàn)斗任務,其對經(jīng)濟權、社會革命的強調(diào)也是在思想啟蒙的前提下進行的?!霸隰斞改抢?,救亡從未壓倒啟蒙,因為他的意識里,救亡離不開啟蒙,啟蒙是救亡的前提?!盵24]魯迅后期雖然認同社會主義革命,但他眼中的思想革命與社會革命并不沖突。他認識到五四“人性解放”運動尚未完成,立志將啟蒙事業(yè)進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性別問題上也是如此。在確定了社會革命的途徑之后,他也從未放松性別倫理的啟蒙,持續(xù)批判“女禍論”(《關于女人》);致力于為女性正名,反對污名化女性(《女人未必多說謊》);同情女性為世俗壓迫的弱者地位(《論“人言可畏”》《論秦理齋夫人事》);反思女性劣根性(《上海的少女》《阿金》);呼喚女性的戰(zhàn)斗精神(《女吊》);等等??梢哉f,魯迅既關心婦女的整體解放,也關心具體問題的解決;既關心婦女社會權利,也關心婦女文化、心理層面的覺醒。自然,在婦女問題上,魯迅主張社會革命的時間要落后于李大釗,但由于魯迅經(jīng)歷了更長時間獨立、痛苦的摸索,因而在他接受馬克思主義后,他比李大釗能夠更成熟地將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綜上所述,魯迅的性別思想具有貼近中國國情的現(xiàn)實性。在現(xiàn)代性焦慮之下,晚清以來的中國文化界一直在追趕世界潮流,以西方的事實和經(jīng)驗代替中國的實際。竹內(nèi)好說過,“作為思想家的魯迅總是落后于時代半步”[25],但這里的“落后”顯得“切合時宜”。魯迅說過:“然而啟發(fā)我的是事實,而且并非外國的事實,倒是中國的事實。”[26]他對自由主義婦女觀、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有選擇地汲取是建立在對中國社會狀況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一切偉大的理論都來自于實踐,并必須通過實踐得到驗證。魯迅的性別解放思想極富本土性,也因為這種本土性而獲得了超前性。

      猜你喜歡
      胡適婦女魯迅
      《胡適》
      天涯(2023年5期)2023-12-06 07:38:00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當代婦女的工作
      視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瞻仰胡適故居 見其未知一面
      華人時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7
      尊經(jīng)或貶經(jīng)?——胡適等人對“六經(jīng)皆史”的不同解讀
      她曾經(jīng)來到魯迅身邊
      海峽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婦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則
      海峽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有感于胡適的讀書“四到”
      绥阳县| 大安市| 定襄县| 柳林县| 个旧市| 三门县| 龙江县| 重庆市| 五寨县| 鄢陵县| 永宁县| 牙克石市| 当阳市| 甘洛县| 密云县| 隆回县| 略阳县| 方山县| 岳普湖县| 天津市| 穆棱市| 青冈县| 鹰潭市| 酒泉市| 康乐县| 南京市| 项城市| 茶陵县| 徐闻县| 上栗县| 桂林市| 宣恩县| 平阳县| 霞浦县| 乌拉特前旗| 长汀县| 徐水县| 唐海县| 巴彦县| 关岭| 仁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