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高中生正處在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時間段,在此階段需要提升他們的基礎能力及潛在能力,而支架式教學是最好的選擇之一。教師要想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開展支架式教學并提升學生的潛在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高中歷史教學內容與史料相結合。學生通過課本學習到的知識是有限的,能夠接觸到的史料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在講解完課本內容后,讓學生自發(fā)地去尋找相關史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潛在能力,讓支架式教學開展得更加輕松。
一、支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意義
歷史本身是一門蘊藏無限知識點的課程。學生要想快速成長并延伸出無限可能的話,教師可以通過支架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潛在能力,讓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意志去尋找課本之外的知識點,嘗試著去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興趣,讓學生通過內源驅動的方式去探索歷史,挖掘史實。這樣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只能跟隨教師的講解思路進行學習,導致自主學習能力較差。而傳統(tǒng)教學中枯燥的講解方式也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應當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思考歷史問題,并且在逐漸加深的問題探索中收獲成就感。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在歷史學習當中就會建立起自己的史觀,以史為鑒。
1.不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潛在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潛在能力并沒有得到激發(fā)。所以,高中歷史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潛在能力,并且融合知識點進行滲透式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夠挖掘學生潛力,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豐富程度,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
2.無法激發(fā)學生興趣。
高中歷史課程本身是比較有趣的,但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無法自主地進行思考,想象能力受到限制,導致產生消極怠工的情緒。而且,高中歷史課程中的知識點是非常多的,學生無法保持長時間的精神高度集中。因此,教師需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以通過與學生溝通的方式找到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興趣點。接著,調整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內容就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支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的運用策略
支架式教學和常見的教學方式不同,它所關注的點在于學生的第二發(fā)展能力。教師想要靈活地運用支架式教學,最好的選擇就是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法自發(fā)地進行歷史知識探索,以此促進學生潛在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不斷地進步和發(fā)展。
1.情境創(chuàng)設還原史實。
第二發(fā)展能力的激發(fā)需要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而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發(fā)地進行學習是最好的選擇。并且,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為歷史本身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事件組成的,而這些事件可以被載入史冊。學生可以沉浸在情境之中進行探索,而教師可以在情境中提出問題,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潛在能力。
例如,在教學高中歷史必修1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還原史實。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先播放一段有關商鞅變法的視頻,讓學生置身于當時的歷史背景當中,設身處地感受當時的制度。接著,教師可以進行提問,讓學生說說從視頻中看到了什么內容、商代的政治制度有什么樣的明顯特征等。教師還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說說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這樣,學生就能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進行思考和反思,并且深刻認識到以史為鑒的重要道理。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歷史的進步和發(fā)展。
2.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提升。
獨立學習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支架式教學需要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而提升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可以促進學生第二能力的提升,對于支架式教學的開展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例如,在教學高中歷史必修1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教師就可以嘗試提升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講解開始之前讓學生嘗試找到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和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不同,分析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作用。這個任務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但教師要的并不是準確的答案,而是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考查。教師通過提升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也可以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3.繪制時間線導圖激發(fā)學生興趣。
歷史教學旨在讓學生以史為鑒,能夠以發(fā)展和進步的眼光看待事物,正確地認識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時間線導圖的應用,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完成更多的知識點記憶,也可以嘗
試幫助學生尋找不同時間段發(fā)生的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這對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例如,在學生了解了某一年發(fā)生的大事件之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在這一年還有非常多的重要的事情發(fā)生。這時,學生會下意識地想要對這些事情進行探索,而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的第二發(fā)展能力會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高中歷史必修1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時,教師就可以試著以漢朝、元朝的發(fā)展以及制度上的改革為核心總結出一個時間線,讓學生可以輕松地理解這一章節(jié)的知識點。在高中歷史復習中,這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依靠自身的實力去解決問題,這對支架式教學的開展有著一定的幫助。
4.歷史發(fā)展觀滲透教學。
歷史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發(fā)展觀念,并且能夠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人、事、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教會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并挖掘歷史事件的重要意義和影響。這樣,才能積累學習方法,找到歷史學習的脈絡,從而加深對歷史人物的理解,領略事件內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強調具體的學習步驟和方法應用,讓學生跟著自己的節(jié)奏進行深入學習。
例如,在教學高中歷史必修1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時,教師通過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的分析,讓學生在課堂開始前把握好聽課重點。這樣,學生才能夠從君主專制制度的時效性、應用性來看待歷史,并且通過自己的理解真正認識到君主專制制度存在的意義與影響。學生只有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歷史問題,才能夠以史為鑒,以更新的、更具時代代表性的眼光看待制度的發(fā)展與變革。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開展支架式教學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教師只有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學生的綜合能力才會得到顯著提升,學生的發(fā)展前景才會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