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財政導向下洪武至永樂時期大明寶鈔及其通脹

      2023-03-28 11:42:01陳敘霖
      理論觀察 2023年11期
      關鍵詞:通貨膨脹明代財政

      陳敘霖

      摘 要:洪武八年,朱元璋建立起以寶鈔為核心的貨幣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寶鈔獲得了法定貨幣的地位,明朝由此進入了錢鈔兼用的時期。但由于其完全為國家財政所服務,寶鈔從設立之初便存在違背價值規(guī)律以及法償矛盾的致命缺陷,逐漸從具有現代信用色彩的紙幣淪為了失去國家信用的“國家紙幣”。其發(fā)行量完全取決于國家財政需要,而不是市場需求。在明初擴張性財政支出的情況下,寶鈔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惡性通貨膨脹,盡管洪武永樂二朝試圖通過緊縮性政策預防與緩解其通脹問題,但單向性的政策不僅注定失敗,也增加了民眾的賦稅負擔。極端貶值的現實促使市場放棄了寶鈔,最終倒逼明政府對這一財政主導型貨幣制度作出調整,明朝也逐漸從錢鈔時代過渡到銀錢時代。

      關鍵詞:明代;財政;寶鈔;通貨膨脹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11 — 0126 — 06

      明代貨幣制度的發(fā)展一直以來都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其中有關大明寶鈔的研究成果頗多,根據研究范圍的大小,主要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的研究主要是將寶鈔作為貨幣制度演變的一部分來進行考察,以趙軼峰、李育安、萬明、趙小平等學者為代表,觀點各異。趙軼峰[1]、李育安[2]都認為寶鈔政策推動了貨幣白銀化的進程;萬明則將寶鈔看作是國家與市場的一場博弈,并最終以國家的失敗而告終[3];而趙小平則認為寶鈔的出臺是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失敗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4]。微觀層面的研究較宏觀多,主要集中于紙幣或是寶鈔本身,探討其成因、發(fā)行及流通情況、政府政策、失敗原因等。其中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寶鈔發(fā)展整體過程的著作主要有彭信威的《中國貨幣史(下冊)》[5]、葉世昌的《中國金融通史》第一卷《先秦至清鴉片戰(zhàn)爭時期》[6]以及王毓全的《中國經濟通史·明代經濟卷(下)》[7]等。除此以外,傅衣凌根據明代徽州地區(qū)的土地買賣契約,考察了明代寶鈔的使用情況[8];唐文基將寶鈔的財政支出分為經常性支出和臨時性支出兩大類,并統計與計算了洪武時期的寶鈔支出數額[9];孫兵也對此進行了計算,并得出了“巨額的臨時支鈔是造成明初寶鈔發(fā)行過量進而引發(fā)通貨膨脹的主要根源”的結論[10];黃阿明則將明朝的救鈔運動分為兩個階段,認為一系列擴增稅課的救鈔措施開明代財政

      先例,對明代商稅雜課的征收產生深遠影響[11];張彬村利用貨幣流通理論分析了大明寶鈔崩潰的原因[12];邱永志認為單一紙鈔制度與金銀銅錢禁令、官定折兌價體系一起構成了“洪武貨幣秩序”[13];王文成通過洪武八年鈔法的內容,分析了金銀錢鈔之間的關系等等[14]。在這些研究中,學者們都基本上肯定了寶鈔與明代財政具有非常緊密的關聯,但專門將二者聯系起來進行討論的學者不多。而這些研究的角度主要為寶鈔對明代財政的作用[15],有關財政對大明寶鈔制度及其通脹的影響則散見于各個文章之中?;诖耍疚闹匦率崂砻鞔斦c寶鈔的關系,以洪武永樂時期的寶鈔為觀察對象,嘗試說明財政對寶鈔制度及其通脹問題的導向性作用。

      一、財政壓力下的洪武八年鈔法

      明朝建立之初,嚴峻的軍事形勢使得統治者不得不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這一時期,各地割據政權以及元朝殘余勢力,成為朱元璋統一全國的巨大障礙。因此,從洪武元年,朱元璋便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統一戰(zhàn)爭。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消滅福建陳友定勢力;二月,收復兩廣地區(qū);洪武五年,朱元璋又平定了四川。在擊破割據政權的同時,朱元璋也在洪武二年到洪武八年發(fā)動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北征以鏟除元朝殘余勢力。頻繁且規(guī)模龐大的軍事戰(zhàn)爭需要大規(guī)模的軍隊以及物資保證。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六年,明朝軍隊約有102萬人[16]卷84,1503。在戰(zhàn)爭需求之下,明政府既要給這批百萬士兵發(fā)放軍餉,又要按照功勞對他們進行褒獎賞賜。對于新建立的明廷而言,這一筆數額巨大的必要支出使其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壓力。自古以來,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舉措無非兩種,一是增加稅收;二是發(fā)行貨幣。而對于明初政府來說,前者顯然不是最佳選擇,因此,發(fā)行貨幣就成為明初政府的唯一可采取的措施。

      根據前代發(fā)行貨幣的經驗,明政府可以發(fā)行的貨幣主要是銅錢與紙幣。在元末明初之際,朱元璋便開始發(fā)行“制錢”[7]816,主要有元至正十七年開始鑄造的“應天通寶”[17]、元至正二十一年開始鑄造的“大中通寶”[16]卷9,111和洪武元年開始鑄造的“洪武通寶”[16]卷31,535。上述銅錢的發(fā)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明政府的財政壓力。但銅料的缺乏,嚴重限制了明代銅錢的產量。為了獲取銅料,鑄造銅錢,明政府甚至“責民出銅”,民眾則到了需要將家中銅器熔鑄上交的地步[16]卷98,1669。相反,紙幣的優(yōu)勢十分明顯,既有宋元時期的紙幣發(fā)行經驗可供朱元璋借鑒,民間又有使用紙幣的習慣,再加上鑄造原料易得,因此,紙幣是明政府解決財政問題的最佳辦法。

      于是,洪武七年九月,明政府設置寶鈔提舉司[16]卷94,1621,準備發(fā)行紙幣事宜。同年十一月,“升寶鈔提舉司為正四品”[16]卷94,1637-1638。次年三月辛酉,朱元璋正式下令發(fā)行大明寶鈔,由此建立起了明代的紙幣制度。《明太祖實錄》中,詳細記載了這一次重要的詔令;為了便于對洪武八年出臺的鈔法進行分析,現將其摘錄于下文[16]卷98,1669-1670:

      取桑穰為鈔料,其制方高一尺,闊六寸許,以青色為質,外為龍文花欄,而橫題其額,曰大明通行寶鈔。內上兩旁復為篆文八字曰:大明寶鈔天下通行。中圖錢貫狀,十串則為一貫。其一云中書省奏準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若五伯文則畫錢文為五串,余如其制而遞減之。每鈔一貫準銅錢一千,銀一兩,其余皆以是。為差其等凡有六,曰一貫,曰五百文,四伯文,三伯文,二伯文,一伯文。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治其罪,有告發(fā)者,就以其物給之,若有以金銀易鈔者聽。凡商稅課程錢鈔兼收,錢什三鈔什七,一伯文以下則止用銅錢。

      命置行用庫在京,設大使一人,正八品副使二人,從八品典史一人,都監(jiān)二人,隸戶部,在外府州設大使各一人,皆省注。

      通過上述文字,我們可以發(fā)現,洪武八年鈔法規(guī)定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明初貨幣體系:首先,其規(guī)定寶鈔使用的貨幣材料是桑穰。所謂桑穰,是桑樹的第二層皮。由桑穰制作的紙一般被稱作“桑皮紙”,這種紙,原料易得,制作成本較低;且結實有韌性,用途廣泛。明政府使用其作為寶鈔的貨幣材料或許也有降低貨幣印制成本的考慮。

      其次,寶鈔的貨幣單位與銅錢相同,都為貫和文。同時,明政府規(guī)定“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由此確立了寶鈔與銅錢作為法定流通貨幣的地位。而關于二者的主次,則通過“一伯文以下則止用銅錢”,明確了寶鈔為主幣,銅錢為輔幣的地位,明朝由此進入了“錢鈔兼用”的時期。

      再次,為了保證寶鈔的發(fā)行以及在市場上的順利流通,朱元璋對偽造寶鈔擾亂市場的行為處以重罰,又規(guī)定禁止民間使用金銀進行商品貿易,以強制性法令否認了金銀的貨幣地位,以求提高寶鈔的使用率。

      最后,洪武八年鈔法還規(guī)定了寶鈔與銅錢、白銀的比價。鈔一貫可相當于一千文錢或是一兩白銀,而根據《明史·食貨志》的增補,鈔四貫也可等同一兩黃金使用[18]卷81,1962。但寶鈔與白銀、黃金之間并不可以相互兌換,只能是民眾用金銀通過行用庫向政府單向兌換寶鈔。因此,寶鈔實質上屬于不可兌換的國家紙幣。然而,從現代信用貨幣的發(fā)展來看,世界貨幣發(fā)展的趨勢是從可兌換貨幣演變?yōu)橐揽繃覐娭屏托庞冒l(fā)行的不可兌換貨幣。從這一點上來講,寶鈔作為不可兌換貨幣,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但財政導向無疑影響了整個鈔法制度的設計,使得洪武八年鈔法的體制缺陷也十分明顯:

      官方固定寶鈔與黃金、白銀的比價違背了價值規(guī)律。黃金、白銀作為特殊的貨幣商品,其價格受到價值規(guī)律的影響,隨著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其價格會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但朱元璋為了推廣寶鈔,最大可能地獲取財政收入,強行固定了寶鈔與黃金、白銀的比價,并且在政府稅收中予以執(zhí)行。洪武九年,朱元璋下令,稅糧以銀鈔錢絹代輸,“每銀一兩,錢千文,鈔一貫,折輸米一石”[16]卷105,1756,此時寶鈔、白銀、黃金的比價為1:1:4。而根據彭信威的整理與計算,整個洪武朝1石米的價格約為白銀

      0.461兩[5]766,也就意味著政府所規(guī)定的價格比市場價格多了約1倍,這無疑增加了民眾的負擔。除了在財政領域實施這一固定比價之外,朱元璋還希望忽略市場因素的作用,長期維持比價不變,提出了“勿泥時直”[16]卷105,1757的要求。顯然,從鈔法推行之初,明政府就意圖建立一個由國家完全定價的貨幣體制。在這一體制中,寶鈔、白銀、黃金的定價服務于政府的財政需要,而不是價值規(guī)律。其結果就是,隨著寶鈔的貶值,明政府不得不放棄洪武八年所規(guī)定的比價。洪武十八年,明政府在折收兩浙及京畿地區(qū)官田的稅糧時,規(guī)定“鈔每五貫準米一石……金每兩準米十石,銀每兩準米二石”[19]卷29,557,此時寶鈔、白銀、黃金的比價變?yōu)?:10:50,洪武八年的固定比價最終被明政府放棄。

      有限法償與無限法償的矛盾,使得寶鈔成為“國家紙幣”。根據洪武八年鈔法,大明寶鈔在發(fā)行之初便是無任何準備金的不可兌換貨幣,其發(fā)行依靠的是政府強制力與國家信用。而現今的紙幣同樣是憑借國家信用發(fā)行并使用的不可兌換貨幣。這正好與一些學者認為的相反,沒有準備金以及不可兌換并不是寶鈔的制度缺陷,反而是其先進于同期世界各國貨幣制度的表現,而寶鈔真正的缺陷則是其在法償能力上的矛盾導致國家信用缺失。法償能力即貨幣的發(fā)行償付能力,是一國貨幣在一次支付中法定的支付數量 (能力),有有限法償與無限法償之分[20]1214。一般來講,一國所流通的主流貨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有限法償主要針對輔幣。就財政支出層面而言,明政府按照寶鈔的面值進行使用,承認其具有無限法償能力。但是,當流入市場的寶鈔要以其面值回流到稅收之中時,明政府則按照“錢什三鈔什七”的原則,只承認寶鈔有70%的價值,即寶鈔的法償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根據財政導向設計的寶鈔,從一開始便存在有限法償與無限法償的矛盾,而這一矛盾又使得明政府失去了民眾對國家的信任,寶鈔便從具有現代信用貨幣特征的紙幣變成了失去了國家信用的“國家紙幣”,徹底淪為政府的斂財工具。

      二、洪武到永樂時期的寶鈔通脹

      在洪武八年推出寶鈔之后,朱元璋便在同月宣布停止鑄造銅錢[16]卷98,1674,隨后明政府開始在各種財政活動中大量使用寶鈔,這一過程也可以稱作明朝財政支出的“鈔化”[15]。一開始,明朝的寶鈔支出主要是賞賜軍士。但一年之后,朱元璋便下令文武官員的俸祿以及軍士月糧從洪武九年九月開始“米麥鈔兼給”[16]卷104,1748,由此,明政府的祿餉支出也鈔化了。洪武十年正月,朱元璋又將寶鈔賞賜給了琉球國來訪使團,寶鈔也成了這一時期外交活動的費用支出之一。同月,朱元璋又下令給蘇、松、嘉、湖等府“舊歲被水患者,戶鈔一錠,計四萬五千九百九十七戶?!保?6]卷111,1842-1843,寶鈔又被使用到了賑災領域??梢姡鞒鯇氣n的推行有力地支持了明政府的各項財政活動,對明初政局的穩(wěn)定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朱元璋為了顯示其愛恤民命,以歸服民心,在財政支出中往往大數額地使用寶鈔。唐文基將明朝的寶鈔財政支出分為經常性支出與臨時性支出兩大類[9]。前者主要包括皇宮支費、宗室俸祿、官吏俸祿、軍兵月鹽和鹽戶工本等項,后者主要是各種賞賜以及賑災、采購等。有關各項支出的數額,學界已有學者做過詳細的推測與統計①,雖然由于選取的數據樣本有所不同,其結果各有差異,但都一致認為其巨大的財政支出量遠超市場對于流通中貨幣的實際需求量,最終導致寶鈔出現通貨膨脹現象。

      洪武年間,寶鈔便已開始產生通脹問題,相關記載最早出現于《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年二月,正是在蘇、湖等朱元璋以鈔賑濟的地區(qū),“米價翔踴,

      民業(yè)未振”[16]卷111,1847。隨后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以鈔賑民的做法,又改為“以米贍之”。雖然這只是在部分地區(qū)短暫地出現過物價快速上漲的現象,但也可以看出,在寶鈔推行的第二年,明政府通過財政活動大量發(fā)行寶鈔的做法,已經使得寶鈔出現了通脹的趨勢。洪武十三年,民眾更是將手中“堪用之鈔,輒來易換”[16]卷131,2084。民眾對于新舊鈔的不同態(tài)度,從側面表明了新舊鈔之間可能存在價差,市場上的寶鈔所有量很有可能過剩。但直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在宣布用鈔代米發(fā)放官員俸祿時,才最終承認寶鈔的通脹,規(guī)定“每鈔二貫五百文代米一石”[16]卷176,2671。相比于洪武九年所規(guī)定的寶鈔與米的官方比價,此時寶鈔的購買力下降了五分之三。而在兩浙及京畿地區(qū),明政府直接將稅糧的折收的價格定為“鈔每五貫準米一石”[19]卷29,557,按照這一價格,寶鈔購買力下降了五分之四。說明在經濟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寶鈔的通脹可能更為嚴重。洪武二十三年,兩浙地區(qū)甚至有“以鈔一貫折錢二百五十文者”[16]卷205,3062,寶鈔與銅錢的比價從洪武八年原定的1:1,變成了1:4,相較于銅錢,寶鈔貶值了75%。洪武二十四年,寶鈔到了多數民眾拒絕使用的地步,明政府兩次申明鈔法,想以國家強制法令推動寶鈔在市場的流通②,但成效甚微。洪武二十七年,兩浙地區(qū)的寶鈔進一步貶值,“錢百六十文折鈔一貫”[16]卷234,3417。此時,寶鈔僅僅推行了19年,但對比銅錢,寶鈔已經貶值了84%。即使是按照洪武二十四年寶鈔與銅錢的折價,寶鈔也貶值了36%。

      在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貨幣的通貨膨脹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只要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一定程度的通脹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的增長。但在大明寶鈔的通脹中,政府的財政支出是決定性因素。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以“國用既充,欲紓匠力”[16]卷160,2485為由,停止造鈔。這是明政府第一次直接表明,寶鈔發(fā)行量的多少取決于“國用”,即國家財政的需要。在這樣的財政導向下,寶鈔的通脹便隨著明政府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擴大而快速爬升。最終,在明成祖時期,演變成了惡性通貨膨脹。

      洪武三十五年,明政府繼續(xù)將官吏軍士俸祿折米鈔,規(guī)定十貫鈔折米一石[21]卷15,271。這一價格相較于洪武九年,上漲了900%,寶鈔的購買力下降了十分之九;而按照洪武十八年的官價,寶鈔購買力也下降了三分之二。這表明,寶鈔已經產生了惡性通貨膨脹。永樂五年,在官方規(guī)定的稅課、贓罰折鈔中米每石折鈔三十貫[19]卷31,582,以寶鈔計算的米價又上漲了200%,寶鈔購買力較洪武三十五年又下降了三分之二。但隨著明政府一系列疏通鈔法政策的出臺,寶鈔的價值暫時得到了穩(wěn)定。永樂二十年,此時的米價約為每石三十貫鈔[21]卷250,2341。從永樂五年到永樂二十年,這十五年間,明朝的米價基本上穩(wěn)定??梢?,永樂時期一系列疏通鈔法的舉措(詳下)產生了一定的成效。盡管如此,相較于洪武九年的官價,四十五年間,以寶鈔計算的米價上漲了29倍。同時,市場對寶鈔的挑揀依舊十分嚴重,“市井交易,惟用新鈔,稍昏軟輒不用,致物價騰踴”[21]卷251,2350,明政府并沒有解決寶鈔的惡性通貨膨脹問題。

      三、單向的緊縮性政策的失敗

      面對貨幣的通貨膨脹,現代政府可以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兩種,即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前者通過財政手段,一邊縮減政府支出,減少對市場的貨幣投放,一邊增加稅收,回收市場上過剩的貨幣;后者通過中央銀行對貨幣市場進行調控,以達到間接回收市場上多余貨幣量的目的。通過兩種手段的操作,最終起到回收貨幣,穩(wěn)定幣值,降低物價,控制通脹的作用。雖然學者們通常認為,從永樂二年開始,明政府針對寶鈔的通脹進行了一場救鈔運動。但實際上,洪武時期,朱元璋便通過一系列舉措來防止與應對寶鈔的通脹問題,可以說這是救鈔運動的先聲。因此,我們大體也可以將洪武、永樂兩朝對于鈔法阻滯所采取的措施,按照作用于財政還是貨幣市場,分為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由于大規(guī)模統一戰(zhàn)爭的存在,整個洪武一朝采取的是擴張性財政政策,在明成祖時期,才開始通過增加稅收的方式來應對寶鈔的通貨膨脹。永樂二年七月,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提出了戶口食鹽法的建議,經明政府修訂后予以實施。根據其規(guī)定,民眾按照“大口月食鹽一斤納鈔一貫,小口月食鹽半斤納鈔五百文”[21]卷33,589的價格向政府繳納食鹽稅。陳瑛認為,戶口食鹽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回收全國民眾手中多余的寶鈔,最終使得鈔法疏通。但根據當時明政府對商人出售的鹽引鈔價計算,一斤鹽不過才100多文鈔,卻要民眾按照一斤鈔一貫的價格向政府交稅,由此可見,戶口食鹽法不過是把應該由政府所承擔的回收寶鈔的義務,通過變相人頭稅的方式,將其攤派給民眾,增加百姓的賦稅負擔。按照陳瑛的構想,明政府“季可收五千余萬錠,行之數月,鈔必可重”[21]卷33,590。但實際卻是,這一年的稅收中,寶鈔不過五百六十六萬八千一錠[21]卷37,638,遠遠沒有達到陳瑛所預計的數字。并且,在這一稅收之中除了戶口食鹽法這一項目之外,還有商稅等項,也就是說,明政府可能并沒有徹底實施戶口食鹽法。同時,大規(guī)模用兵、營建北京城、派遣鄭和下西洋等事項需要財政予以支持。因此,永樂一朝的財政支出依舊是擴張性的。增稅所回收的寶鈔,又通過財政支出流向了市場。戶口食鹽法對寶鈔通脹所產生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與緊縮性財政政策較為單一不同,洪武永樂兩朝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措施多樣,有金銀禁令、倒鈔法、停造寶鈔、禁錢令等。在這些措施中,金銀禁令和禁錢令主要是通過禁止民間使用寶鈔的替代性貨幣——金、銀、銅錢,以達到減少市場上的貨幣總量,擴充寶鈔市場,提高寶鈔價值的目的。通過這兩項措施,民間對寶鈔的需求會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實際上,在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明代社會中,其國民生產總值基本上趨于穩(wěn)定,而不會出現大幅度增長。因此,市場對于貨幣的需求是有限的,從而寶鈔所產生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由此,金銀和銅錢禁令對于疏通鈔法的效果較為有限。而寶鈔又是“國家紙幣”,并不具有信用,明政府對金銀以及銅錢的禁令,只會讓民眾更加堅定持有二者的決心,而銅錢更是出現了“洪武窖藏”的現象[22]。

      相反,能夠直接影響市場上的寶鈔貨幣量的主要是倒鈔法和停造寶鈔。洪武九年七月,根據中書省的建議,朱元璋下令實施倒鈔法,要求民眾將手中“昏爛”的寶鈔交至地方行用庫,并按照每貫鈔五百文的價格繳納工本費以換取新鈔[16]卷107,1792。如果倒鈔法能夠持續(xù)穩(wěn)定地實施,明政府便可部分回收市場上的過剩鈔量。但整個洪武永樂時期,倒鈔法的進行時斷時續(xù)。洪武朝的倒鈔只有四次,總時長不超過三年:洪武十三年,戶部言“在外行用庫,裁革已久,今宜復置”[16]卷131,2084??梢姡槲渚拍暝O置行用庫實施倒鈔法之后不久便廢。而洪武十三年的這一次倒鈔,也不過短短半年[16]卷134,2127。隨后十年中,朱元璋再也沒實施倒鈔法,而寶鈔的通脹問題則越來越嚴重,于是,洪武二十三年,明政府重啟倒鈔,但這一次倒鈔僅持續(xù)了五個月[16]卷205,3061。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最后一次下令進行倒鈔,時間持續(xù)不到一年[16]卷216,3184。而永樂一朝的倒鈔,只見永樂七年有一次設置北京行用庫的記載[21]卷93,1228,據此推測,北京地區(qū)可能進行了倒鈔,但具體持續(xù)了多長時間,暫未可知。由此,倒鈔法所能夠回收的寶鈔數量相較于每年通過財政支出而流入市場的寶鈔數量而言,十分有限。同時,在寶鈔通脹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明政府也考慮過暫時不再印造寶鈔,但在巨大的財政支出壓力下,其停造不過是從洪武十七年至洪武二十二年①,僅僅五年時間。根據上述對洪武時期寶鈔通脹情況的梳理可知,在這五年中,寶鈔依舊在貶值。

      作為一種“國家紙幣”,寶鈔的發(fā)行完全是由國家財政需要主導,且其貨幣發(fā)行量直接構成了明政府的財政收入并用于政府的各項財政支出。在明初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情況下,明政府針對寶鈔通脹所采取的所有回籠貨幣的政策都只會是單向的?;厥盏膶氣n仍舊為財政支出所服務,大部分再度流入市場。由此,寶鈔的通脹愈加嚴重。民眾還愿意持有并使用寶鈔的原因,除了政府強制法令之外,就只剩下了繳納賦稅一項[23]。隨之,超出賦稅范圍的寶鈔被市場所排擠,而這又進一步惡化了寶鈔的通脹。面對這種情況,明政府也只能是多次“申明鈔法”,強制要求民眾使用寶鈔。但整個洪武永樂時期,也未見鈔法稍通的記載。這表明,這一時期明政府疏通鈔法的措施基本失敗了。

      四、結語

      明初巨大的財政支出主導了整個明代貨幣體制的設計,在這一貨幣體制中,寶鈔取得了國家法定貨幣的地位,并與銅錢一起構筑了明初的貨幣體系。由于寶鈔是依靠國家信用與強制力發(fā)行的不可兌換貨幣,因此,其具有了現代信用貨幣的色彩,這體現了明代貨幣制度超越當時世界其他國家的先進性。但在寶鈔完全服務于國家財政的情況下,其貨幣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致命缺陷,一方面,明初政府排斥市場自主選擇的貨幣,并按照財政需要而不是價值規(guī)律,強行規(guī)定它們與寶鈔的比價;另一方面,在財政支出層面,明初政府承認寶鈔的無限法償能力,而在稅收中則只承認寶鈔具有有限法償

      能力,使得寶鈔存在法償矛盾。制度的缺陷,預示了寶鈔終將崩潰。與此同時,財政又支配了整個寶鈔的發(fā)行數量與回收數量,整個洪武永樂時期,寶鈔的發(fā)行量遠超市場需求,而明政府單向的緊縮性政策又無法有效回收市場多余貨幣,最終不僅使得寶鈔走向了惡性通貨膨脹,也加重了民眾的賦稅負

      擔。面對寶鈔的極度貶值以及政府的金銀銅錢禁令,部分地區(qū)又倒退回了以物易物的實物經濟模式,或是冒著極大的風險,違背禁令使用金、銀、銅錢交易。最終明政府不得不遵循市場規(guī)律,放棄了這一財政主導型貨幣體制,并向著銀錢并用的貨幣形態(tài)過渡。

      〔參 考 文 獻〕

      [1]趙軼峰.試論明代貨幣制度的演變及其歷史影響[J].東北師大學報,1985(04):41-46.

      [2]李育安.我國明代貨幣制度的演變[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01):97-103.

      [3]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研究20年——學術歷程的梳理[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9(06):6-17.

      [4]趙小平.明代市場演變與貨幣流通格局的變化[J].云南社會科學,2020(04):108-113+178.

      [5]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下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6]葉世昌.中國金融通史第一卷:先秦至清鴉片戰(zhàn)爭時期[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7]王毓全.中國經濟通史:明代經濟卷(下)[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8]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買賣契約中的通貨[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0(03):129-134.

      [9]唐文基.論明朝的寶鈔政策[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2000(01):44-51.

      [10]孫兵.明洪武朝寶鈔的印造與支出探微[J].江西社會科學,2003(08):57-60.

      [11]黃阿明.明代前期的救鈔運動及其影響[J].江漢論壇,2012(02):88-93.

      [12]張彬村.明朝紙幣崩潰的原因[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5(03):28-40.

      [13]邱永志.祖宗成例:“洪武貨幣秩序”的形成[J].史林,2020(02):63-77+220.

      [14]王文成.明朝洪武八年(1375)鈔法與元末明初的金銀錢鈔[J].中國經濟史研究,2020(04):5-13.

      [15]李園.從鈔立財入到鈔衰財竭、鈔銀易位:明代財政危機形成的貨幣思考[J].史林,2019(04):89-99+219.

      [16]明太祖實錄[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7]黃阿明.明代貨幣與貨幣流通[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18]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9]李東陽,等.大明會典[M].揚州:廣陵書社,2007.

      [20]李偉民.金融大辭典2[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21]明太宗實錄[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22]屠燕治.談洪武年間的銅錢窖藏[J].中國錢幣,1988(01):29-31.

      [23]彭凱翔.貨幣化與多元化:白銀挑動下的明清貨幣“復調”[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9(06):26-39.

      〔責任編輯:包 闊〕

      猜你喜歡
      通貨膨脹明代財政
      略論近代中國花捐的開征與演化及其財政-社會形態(tài)
      近代史學刊(2018年2期)2018-11-16 09:19:42
      我國近期通貨膨脹的成因剖析及其對策探究
      時代金融(2016年30期)2016-12-05 18:59:51
      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城鄉(xiāng)差異分析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15:41
      通貨膨脹與人民幣升值長期并存現象的分析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6:29:24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57:32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57:04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及技法淺析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9:10
      明代延綏鎮(zhèn)列女研究初探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2:09
      我國國際收支對通貨膨脹傳導機制的經濟計量性檢驗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0:38:00
      醫(yī)改需適應財政保障新常態(tài)
      昌图县| 定安县| 镇坪县| 江安县| 霍山县| 元阳县| 安吉县| 怀安县| 中江县| 尼玛县| 军事| 申扎县| 南开区| 肥东县| 洛南县| 山阳县| 克山县| 桐乡市| 积石山| 西青区| 通许县| 波密县| 和硕县| 澄迈县| 内江市| 廉江市| 邯郸市| 濮阳市| 麻江县| 阿勒泰市| 屯留县| 磐安县| 台湾省| 高清| 定州市| 林口县| 缙云县| 贡嘎县| 巨鹿县| 内乡县| 文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