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彥
摘 要:顏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鑒于對特殊歷史現(xiàn)實的反思,他反對理學坐而論道的空疏無用,而提出了經世致用的勞動教育思想,將以勞動為核心的“習行”教育思想踐行于對社會風氣的挽救中。顏元的勞動教育思想以“理在事中”為基礎,以“經世濟民”為目的,以“三事三物”為內容,反映了儒家思想對社會關注的特點。
關鍵詞:顏元;勞動教育;見理于事
中圖分類號:G40-0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11 — 0149 — 04
學者丁鋼認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特點是“歸真于善”,將實踐真理歸屬于倫理范疇的“善”,也就忽視了實踐。明末清初思想家顏元(1635-1704),鑒于特定的歷史現(xiàn)實,從經世濟民立場出發(fā),提出了“習行”教育思想,主張以“活學”代替“死學”,以“實學”代替“虛學”,要求“學問固不當求諸瞑想,亦不當求諸書冊,惟當于日常行事中求之”[1],這對宋明以來理學家坐而論道的思想觀念是一次徹底的革命。
一、勞動教育的基礎:見理于事
中國哲學一貫重視對“人是什么”的問題的探討。人性論是傳統(tǒng)哲學的核心范疇,宋明以來,儒家關于人性問題的探討逐漸轉向宇宙論,即世界的生成問題,也是理與氣的關系問題。理學家圍繞理氣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辯論。明末清初思想家對理學家關于究竟是“理在先”或是“氣在先”的坐而論道論述進行了深入批駁,認為以理統(tǒng)氣的宇宙論是空疏無用之論,因而提出了以氣統(tǒng)理、氣在理先的哲學思想。
顏元認為氣在理先,由此而得出“未有理,安有氣”的結論。何謂氣?何謂理?“為寒熱風雨,生成萬物者氣也”“其往來代謝、流行不已者,數也;而所以然者,理也”[2]。氣是生成寒熱風雨等萬物的根本,理是隱含于其中的內在之“道”?!叭f物之性,此理之賦也。萬物之氣質,此氣之凝也。正者,此理此氣也,間者也此理此氣也”[3]。顏元顯然沒有將理單獨予以規(guī)定,而是將理與氣一同看作萬物生成的原因,理不能離開氣單獨存在。
由理與氣的關系推導出了理與事的關系,即“理在事中”。顏元批駁宋儒坐而論道的論點之一就是“先有是理后有是事”。朱熹等理學家極力宣揚理先于事,就是先有天理,混厚至善的,后有事物,萬事萬物是由天理派生出來的,因此,對人的教化就是要“存天理”而滅后天的“人欲”,這一先驗性的道德哲學將“理”神秘化,自然也使得不少知識分子只能對“理”空談。顏元根據萬物生成的氣質之性,否定了理在事外的觀點,認為氣質之性的事物是先于理的,理是事物之理,而非“事是理之事物”。他沿用了先秦儒家格致之學的進路,認為要研究事物,才能知道“是理”“理者,木中紋理也。其中原有條理,故諺云順條順理”。顯然,顏元給予了“理”以科學的回答。他的學生李塨也說:“朱子云‘灑掃應對之事,其然也,形而下者也;灑掃應對之理,所以然也,形而上者也。夫事有條理曰理,即在事中?!保?]也認可顏元的先有事后有理,理在事中的觀點。
明末清初特定的社會現(xiàn)實使得知識分子對理氣的探討轉向務實,“氣”的唯物性,指向現(xiàn)實中的事物,這一路向是知識分子對自身價值能否真正實現(xiàn)與如何實現(xiàn)的歷史之問。在顏元看來,現(xiàn)實中的“利”與“理”之后的“義”并不是沖突的,這也成為其勞動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
二、勞動教育的目的:經世濟民
儒家歷來重視人的生成及理想問題,將個體的“修身”及“平天下”作為其理想人格,即以解救天下蒼生為內容的“平天下”的圣賢追求。顏元認為讀書人要通過實踐勞動,獲取知識,達到經世濟民的目的。他提出的“覺思不如學,而學必以習”的“習行”教學思想,其實質就是要參與實踐勞動,將學、思、行結合起來,“讀書無他道,只需在‘行字著力”[5]。他認為實踐勞動的目的有二:一是提高自身的處事能力;二是通過自身能力的提高,最終能夠經世濟民。
顏元生活于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于明朝的滅亡有著天崩地裂的悲痛,深刻批判理學家“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做派。他說:“‘朱子教人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無異于半日當和尚,半日當漢儒,試問:一日十二時辰,哪一刻是堯、舜、周、孔?”[6]甚至,他還指出了讀書人不參加勞動、不做事,導致滿身是病的情況,“天下無不弱之書生,無不病之書生,生民之禍,未有甚于此者也”[7]。在這樣的情況下,顯然讀書人缺少了經略天下、挽救蒼生的能力。他有感于理學家空談心性、靜坐讀書所帶來的“愛靜空談之學久,必至厭事,厭事必至廢事,遇事則茫然”情況,認為讀書人應該通過勞動接觸實際,從躬行實踐中獲得知識,重視實踐對知識形成的作用,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也可以強健身體。
顏元將讀書人的體魄與儒家“平天下”的抱負聯(lián)系了起來,強調修身治心的價值意義。他還提出了什么是學、什么是治家,因為“學什么”“如何治家”本身就是經世濟用之道。一個人德不好,則不能修身,一個家庭,子女教育不好,就不能算治家。在這一點上,顏元很重視“習”,即參與實踐勞動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唐君毅說:“習齋重身體之動作行為,使身體之眼耳手足,皆有以盡其用,則其尊身之意尤顯。身體之動作行為,必與物相接,乃能成其禮樂射御書數之事,則天下之自然物、文物,亦自當同加以尊重?!保?]顏元不僅要求通過勞動提高讀書人的能力,而且將“斡旋乾坤、利濟蒼生”作為讀書人的理想目標?!白x經,觀史,非學,惟治心乃是學。置田房,積金粟,非治家,惟教子乃是治家”[9]。傳統(tǒng)的儒家觀念中,讀書人所追求的圣賢主要是“內圣”與“外王”,對于宋明理學家而言強調德性完善的“內圣”遠超過強調平治天下的“外王”,并且在“內圣”與“外王”之間也缺少合適的途徑。顏元雖然不是第一個提出“習行”思想的,但卻在當時是積極提倡并予以踐行的,即通過經世濟民實現(xiàn)儒家的德性完善。顏元明確地將德與生、利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了“厚生”“利用”才是“正德”?!傲录磮颉⑺此鶠檎乱?,六行即堯、舜所為厚生也,六藝即堯、舜所為利用也”[10]。堯、舜所具有的“正德”也是通過其所施行的“厚生”與“利用”實現(xiàn)的。根據“理在事中”,理必須體現(xiàn)在具體的事物之中,顏元認為讀書人的性命之學要體現(xiàn)在具體的“厚生”“利用”之中,這樣才能體現(xiàn)“正德”。對讀書人的道德價值判斷不再受宋代以來理學家標準的束縛,代之以“厚生”與“利用”為內容的經世濟民。顏元個體自身的勞動與國家的強大緊密聯(lián)系了起來,“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11]。他顯然意識到了個體修身與國家、天下間的關系。同時代的顧炎武也在批評心學時說:“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12]對理學家空談心性的做法予以了批判,也指出了因“空言”而帶來的“萬事荒”。
三、勞動教育的內容:六府三物
顏元本著“見理于事,因行得知”的哲學主張,認為只有通過具體的親身實踐,參加勞動,才能獲得實際有用的知識。顏元不僅親自參加田間勞動作業(yè),而且還傳授農業(yè)知識。他在二十歲時由于種種原因,舉家遷往蠡縣劉村。在這里,他目睹了鄉(xiāng)村農民生活,也親身參與了農業(yè)生產,對社會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二十歲時,“耕田灌園,勞苦淬礪”[13]。三十一歲時,“耘蒜,下雜萵苣”[14]。顏元在農村生活中逐步學會了務農行醫(yī)的日用常行技能。他根據實際有用的知識,在批判靜坐學問的同時,認為掌握知識必須經過“習行”,即勞動實踐。其弟子李塨特別推崇這一做法,認為其師:“先生之力行,為今世第一人,倡而明圣學,則秦后第一人?!保?5]顏元將其教育內容綜合起來歸結為“六府”“三事”“三物”,說“唐、虞之世,學治俱在六府、三事,外六府、三事而別有學術,便是異端。周、孔之時,學治只有個三物,外三物而別有學術,便是外道”[16]。六府是“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是“正德、利用、厚生”,“三物”是指“六德”“六行”“六藝”。其中“六府”是日用常行內容;“三物”是具體的知識技能內容,而“三事”是其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顏元根據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特點,將勞動教育的知識按照學生年齡階段,大體劃分為兩個階段的實踐類型。一類是8歲到15歲左右,即小學階段,主要是學習日用常行的知識,這類知識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時,儒家修身的基本條件;第二類是15歲以后的八九年時間內,主要是實用技能性的知識學習,是與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內容,有益于民眾實際生活。
第一類是日用常行知識,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顏元認為“習動”,即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可以抖擻精神,有益身體,“養(yǎng)身莫善于習動。夙興夜寐,振起精神,尋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壯”[17]。顏元堅持儒家一貫的灑掃之事,灑掃、應對、進退、敬長等內容均是傳統(tǒng)教育中“小學”階段必修內容,“每日清晨,必躬掃祠堂、宅院”[18]。認為禮、樂、射、書、數、御之學不僅有助于個人強健筋骨,調節(jié)性情,而且也有助于一家之福,推而廣之于國家天下?!岸Y樂射御之學,健人筋骨和人血氣,調人性情,長人信義。一時學行受一時之福,一日習行受一日福;一人體之,賜福一人;一家體之,賜福一家;一國天下皆然”[19]。禮即為禮儀,待人接物的儀式與規(guī)矩。顏元特別重視禮儀,要求學生學習時行拜師禮,“朔望出至習齋,焚香,率子及從學弟子拜圣龕四,畢,坐受弟子拜四,是謂學儀”[20]。而在接待訪友時,也十分注重禮節(jié),“凡賓主相見,見師,曰見揖,旬以上再拜,月以上四拜”[21]。不過,顏元認為,六藝當中禮、樂、射、書最為緊要,也最為益人身心。他認為學習并時常能夠實踐“六藝”也是對儒家思想的實踐。
第二類是實用性的生活生產類內容,包括水、火、工、象數等。顏元極力提倡“六府”,重視“厚生”“利用”,《尚書正義》中對“六府”的解釋為:“六者,民之所資民,非此不生,故言養(yǎng)民之本在先修六府也,府者藏財之處,六者貨財所聚,故稱六府?!保?2]六府是“水、木、金、火、土、谷”,是關系日用民生之事。水即水利,木即與木工有關的事項,水、木、金、火、土等事就是與百姓日用有關的實用技能。顏元十分重視農業(yè)勞動,重視農業(yè)知識對村民生活的重要意義。他在五行之外單獨加“谷”,“谷”是關于糧食之事,是耕種之事。他認為,通過日常的勞動教育,完全可以“治心”“益身”“修性”,能夠使人養(yǎng)成勤勞、克服懶惰的習慣?!案蕫阂麓质?,甘艱苦勞動,可以無失已矣”[23]。他在晚年主講漳南書院時設置六齋,其中藝能齋,“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24],這突出地反映了明末清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中思想家憂國憂民的特點。
顏元的勞動教育思想典型地反映了其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哲學思想,他極力反對與批判明末以來理學家靜坐讀書的學習方法,認為知識的實踐用處,最好的檢驗方法就是實踐勞動。
四、顏元勞動教育的現(xiàn)代啟示
顏元生活于明末清初特定的社會背景下,目睹士大夫坐而論道與空談心性,卻在社會動蕩中茍且偷安,無縛雞之力。他身處鄉(xiāng)村,卻能夠以經世濟民為己任,其所提出的“習行”教育思想,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有著極強的啟示意義。
(一)堅持習近平勞動教育觀
1.勞動的時代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是對人類文明進步規(guī)律的重要詮釋?!彼麑π聲r代勞動教育觀具體闡釋了什么是新時代勞動、勞動教育的現(xiàn)象與內容是什么。這是對以往勞動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又是對當今時代國情、民情的總體把握,是對勞動教育規(guī)律的總體把握。馬克思客觀地分析了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生產下勞動對人的奴役,使得“勞動”成為一種身體與精神的負擔,因而,馬克思提出了全面發(fā)展。長期以來,盡管學校教育一直強調全面發(fā)展,但僅僅局限于德、智、體的發(fā)展,甚至有的學校直接將體等同于勞動教育,使得勞動教育應有的地位與價值難以得到體現(xiàn)。習近平新時代勞動教育觀是站在時代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做出的科學指導,深刻指明了當今時代經濟社會變遷帶來的民眾心理、生理及情緒情感的時代性變化對于社會發(fā)展的促進或制約作用。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了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一對矛盾,不能用發(fā)展的眼光與國際的視角加以解決,那么,新時代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產生的新問題就難以解決。特別是在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的當今,國民素質、綜合能力是參加國際競爭的重要因素。因此,站在時代的角度,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科學的新時代勞動教育觀有著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2.勞動的個體性意義
新時代勞動教育應有新的價值體現(xiàn)與價值意蘊。新時代是一個創(chuàng)造“美”的時代,“美”體現(xiàn)于民眾的安居樂業(yè),以及和諧社會、小康社會的建立。
“勤勞致富”的傳統(tǒng)美德理應成為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價值理念。“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了一幅勞動人民勤勞耕種的畫面,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同樣體現(xiàn)了讀書人學問之余的勤勞。學校加強勞動教育就是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是一種美德,勞動可以帶來身心愉悅。同時,勞動也是人的一種本能,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勞動可以使人身心愉悅;通過勞動,學生可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從而獲得精神的享受。黑格爾將勞動看作是人的一種生存樣式,個體通過勞動可以由自在的存在走向自我意識覺醒的存在,因此,在黑格爾看來,這一極具教化意義的勞動,完全可以使人由未完成性走向完成性?!皠趧咏逃馕吨ㄟ^勞動改造社會,創(chuàng)造滿足該歷史處境中人們社會生活需要的文化知識”[33]?!坝幸庾R地、自覺地勞動是人的生命活動方式,也是人類的本質特征,這種有意向性的自由自覺地勞動是生命的表現(xiàn)和確證”[34]。學校或社會要倡導正確的價值觀,將勞動作為追求美好生活的途徑,更要將勞動由被動變主動,變?yōu)槿藗兊淖杂X意識與自覺行動。
(二)將勞動作為修身治心的重要途徑
顏元對勞動之于社會變革的獨特認識在于,他認為勞動實踐能夠改變社會風氣,凈化讀書人的心靈。新時代強調勞動教育,就是要突出勞動教育能夠改變信息化社會產生的“足不出戶”現(xiàn)象或問題的價值或意義,特別是要改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嚴格的界限。當前,勞動教育中所缺乏的就是一種發(fā)自人之內心深處的價值引領,而這種價值引領是由歷史積淀形成的勞動文化。個體的成長從根本意義上講,是身體的成長,更是精神的成長,是一種文化熏陶之下的個體心靈、精神的自我超越,因此,勞動更是對個體精神、意志品質的錘煉。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手工制作,也并非簡單的日常勞作,其根本之處在于能夠使人樹立一種價值觀,使人能夠產生精神的愉悅。顏元特別強調勞動對人的修身治心功能,通過勞動可以完善個人人格,進而成就儒家的“平天下”的理想人格。因此,“真正的勞動教育是超越簡單制作性勞動、面向人的精神成長的實踐活動,是人擺脫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35]。勞動之獨特價值不僅僅在于強健體魄,更在于修養(yǎng)身心。
(三)學校教育中加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
顏元否定了宋明理學關于理在事先的哲學觀點,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也就確定了“事”的優(yōu)先地位,事即具體事情。當前,學校教育中存在著重規(guī)劃輕實踐的傾向,同樣對于勞動教育思想的落實也有著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究其原因就在于難以在“事”上用功。勞動教育就是要在小事上用功,讓學生學在會做事上得到鍛煉,老師同樣能夠在具體之事上指導學生成長。表現(xiàn)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校往往會以高、大、上的腔調或內容向學生講授,而在遇到實際事例時,卻無法解決,常常會導致德育工作中“5+2=0”的現(xiàn)象發(fā)生。在做事上,特別是在“小事”上做文章就是要做到重視具體的事,重視學生的事,重視學生日常會遇到的事,不回避問題,不回避矛盾,直視學生生活中的問題與困惑。在具體的學校教育教學中,同樣從小事做起,重視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灑掃、應對、進退之事,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參 考 文 獻〕
[1]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3.
[2]顏元.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628.
[3]顏元.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3-4.
[4]李塨.顏習齋先生年譜·論語專注問[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
[5]顏元.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623.
[6]顏元.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273.
[7]顏元.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251.
[8]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325.
[9]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628.
[10]顏元.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439.
[11]顏元.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669.
[12]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 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58.
[13]李塨.顏習齋先生年譜·二十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598.
[14]李塨.顏習齋先生年譜·三十一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608.
[15]李塨,王源.顏習齋先生年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28.
[16]顏元.顏元集·言行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7:685.
[17]顏元.顏元集·言行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7:635.
[18]顏元.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621.
[19]顏元.顏元集·言行錄[M].中華書局,1987:667.
[20]李塨.顏習齋先生年譜·五十五歲[M].北京:中華書局,1987:762.
[21]李塨.顏習齋先生年譜·五十五歲[M].北京:1987:763.
[22]阮元,???尚書正義·大禹謨,嘉慶本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9:284.
[23]顏元.顏元集·顏習齋先生年譜卷上[M].中華書局,1987:707.
[24]顏元.顏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413.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