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云
(福建省福清東張中學,福建 福清 350305)
所謂理性精神,是指在利益平衡和價值選擇時,能夠從實際出發(fā),從國家、人民利益出發(fā),不被個人情緒和偏見左右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在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滲透理性精神培養(yǎng)目標,符合立德樹人教育要求,與學科核心內涵高度一致,教師需要做出科學安排,整合一些典型案例、組織更多研學活動、對接生本生活進行討論、創(chuàng)新學習反思機制,引領學生主動進行理性思考、理性判斷、理性處置。政治課堂是思想教育主要陣地,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科學安排課程,合理設計教程,組織理性研學活動,促進生本思想品質的塑造。
教師解讀教材、借助校本課程、展開網絡素材搜集,都可以快速豐富案例信息。特別是生活中的鮮活案例,應該是最好的教育素材,教師對這些案例內容進行篩選處理,甚至結合學生意見展開梳理,都可以產生豐富助學力量。
為對接學生生活認知,教師從不同渠道進行信息搜索,尋找學生身邊的典型案例,組織學生對這些典型案例進行深度解析,也能夠歷練學生理性思維。學生大多不喜歡被說教,教師推出一些鮮活案例,能夠對學生形成更多觸動。特別是一些帶有故事性、傳奇性的典型案例,具有更強吸引力,教師借助這些案例展開教學設計,其調動作用更為突出。
如教學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教材中有閱讀鏈接《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一九九零年寫的一篇感想性文章,習近平總書記對焦裕祿事跡發(fā)表的自己的看法。教師通過網絡搜集到這篇文章,要求學生閱讀學習,對焦裕祿先進案例進行集體討論。因為習近平總書記有鮮明闡釋,學生學習思考有了清晰方向,學習共識不斷建立起來。教師從教材中做出理性篩選,找到典型案例信息,借助網絡進行助學設計,為學生提供深入研學的機會。學生對焦裕祿事跡不是很熟悉,但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章閱讀經歷,自然產生了更多思想共鳴,對中國共產黨先進性有了全新認識。學生大多關注國家大政方針的落實情況,教師抓住學生思想動向進行設計,利用習近平文章進行調度,學生有認同感,思維啟動順利,在理性思考中達成學習目標。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利用案例信息進行對應調動,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其調動作用鮮明。
高中生思想趨于成熟,獨立思考意識漸漸建立,教師利用案例進行具體調度,要求學生針對案例進行問題思考,規(guī)劃出具體的學習要求,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觸動。培育生本理性思考意識,教師還需要有意識滲透一些啟動方法,對準學生學習心理展開設計和引導。學生對國家、集體、家庭、個人責任問題比較敏感,教師從責任感培養(yǎng)角度進行規(guī)劃,利用案例分析機會,要求學生進行檢討式思考,能夠順利啟動學生學習思維。
教師從生活實踐角度出發(fā)展開案例搜集,對眾多信息進行多重篩選,這樣才能找到最為適合的案例素材,為課堂學習提供有力信息支持。在教學《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時,教師對“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等專題內容進行梳理和研究。為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教師組織“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主題演講比賽活動,要求學生先期做演講準備,搜集相關信息,學習一些案例材料,借助網絡搜集相關演講信息,然后撰寫演講稿,在學習小組展開演講展示,評選出小組演講代表,最終進入班級演講決賽。在演講比賽活動過程中,教師及時給予指導和啟示,為學生順利進入演講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學生演講表現(xiàn)可圈可點,演講活動組織獲得巨大成功。教師對學生理性思考情況進行評價,對相關觀點進行科學評估,提出一些修改意見,教與學的關系逐漸和諧起來。教師推出演講比賽活動,要求學生對接教材內容進行研學行動,取得不錯效果。
學生理性精神培養(yǎng)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適時推出一些研學活動任務,無疑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以提升其理性認識問題的能力。研學活動常常帶有合作屬性,教師要做好篩選設計,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研學操作,在主動探索中展開理性思考。
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比較有感覺,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學科分析,推出一些研學活動任務,要求學生以課題形式展開學習和探索,借助合作團隊力量進行具體探索,勢必給學生帶來一些思想觸動。學生對合作學習比較熟悉,但大多沒有研學經歷,教師需要提出研學目標、規(guī)劃操作方案、組織活動程序、進行活動調整、展開活動評價,為學生提供詳細的行動計劃。
如教學《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對人民當家做主核心思想進行具體分析: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參加會議的代表是如何產生的?代表如何提交提案呢?不妨搜集一些材料進行相關學習,參與學習小組討論活動。學生對這個信息比較關注,也能夠通過一些渠道搜集到相關信息。教師任務布設后,學生對任務進行詳細分析和解讀,展開廣泛的交流互動,達成更多學習共識。教師設計了討論議題,學生占有不同信息資源,也能夠借助一些渠道進行信息搜集和整合處理,主動進入到研學環(huán)節(jié)。雖然教師推出的研學方案是單一的,但學生學習操作有不同選擇,其研學行動程序個性化。學生對國家政黨機制建設比較關注,教師從學生關注角度進行活動組織,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演講活動,其訓練價值更為豐富。
教師針對學科教學實際需要展開科學設計,利用研學機會進行組織發(fā)動,積極投放一些實踐性學習任務,同樣能夠發(fā)揮助學作用。生活觀察、案例分析、話題討論、社會采訪、數(shù)據處理、公益宣傳等,都帶有研學屬性,教師引導學生主動進入到生活化實踐環(huán)節(jié),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理性思考契機。學生深潛社會展開調研性學習,其體驗更為真切,感知更為深刻,凸顯學習的理性思維應用。
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要求,教師在互動交流學案設計時,要考慮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唯有形成多點對接,才能為學生帶來全新學習體驗。如教學《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師對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相關概念進行詳細解讀,圍繞憲法規(guī)定進行論證,引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概念。為豐富學生學習視野,教師播放最近人大代表來學校演講的報告視頻,要求學生聆聽報告,結合生活經歷,說說我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學生大多沒有多少機會接觸人大代表,對相關情況比較好奇,教師播放人大代表演講視頻,給學生帶來深度思考的機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集中體現(xiàn)人民當家做主。為開闊學生思考視野,教師布設專項調查任務,深入生活之中,訪問一位人大代表,將采訪以報告形式呈現(xiàn)出來。人大代表分為不同等級,代表不同范圍,尋找采訪對象并不難。教師要求學生做好區(qū)分,確定好采訪問題,做好采訪記錄和分析。教師組織學生聆聽人大代表的報告,要求學生深入生活進行采訪調查行動,都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生活化學習的條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根本,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任務布設,成功調動學生思考主動性。
學生有豐富生活學習經驗,對生活話題比較熟悉,如果教師能夠從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展開設計,推出一些理性對話方案,學生會主動響應。教師理性組織學生研學活動,需要對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程序、學習效果展開科學設計,為學生順利啟動理性思維創(chuàng)造條件。
學生有豐富生活認知經歷,教師適時設計一些社會化、生活化問題,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在集體中發(fā)言,學生回饋積極,啟動作用突出。學生對生活化問題比較有感覺,其見解帶有鮮明的情感色彩,教師提出具體要求,能夠讓學生冷靜思考,讓個性見解沉淀下來。教師執(zhí)行教學方案需要理性調度,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理性思考的機會。話題組織要貼近生活,還要對接社會認知,更要觀照學習目標,從活動組織到活動評價,從教師指導到學生自學,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有周密設計,讓學生展開卓有成效的學習。
學生生活認知豐富多樣,教師需要進行必要的學情分析,對學生思想追求展開科學評價,以便做出針對性組織,順利啟動話題討論程序,讓學生主動進行理性思考。在教學《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時,教師先引導學生理清一些核心概念內涵,然后推出生活案例,要求學生展開互動討論:張斌是青年工人,他下班回家路上,發(fā)現(xiàn)兩個小流氓欺負一個小姑娘,便出手相助,結果被打成重傷。公安局抓住了這兩個小流氓,并做出民事審判,要求補償張斌各種費用20萬元,可這兩個人都沒有能力賠償張斌。這個案件該如何處理呢?不妨深入生活展開調研活動,或者與其他家人進行討論活動,如何才能不讓好人吃虧呢?學生領受案例思考任務,開始了深入討論,逐漸達成一致意見。因為涉及法律問題,需要求助法律專業(yè)人士,教師鼓勵學生撥打一些法律咨詢電話,對案例進行詳細分析。教師推出案例任務,組織學生展開專業(yè)討論,為學生理性思考創(chuàng)造條件。這個案例具有生活化特征,教師從法制角度進行設計,從個案展開推演,讓學生了解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學生面對民事案件分析任務,需要一些專業(yè)知識的支持,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深度學習的機會。
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圍繞理性精神培養(yǎng)展開反思學習活動組織,能夠對學生形成多重觸動,也能夠促進其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學生思想趨向成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一些問題和現(xiàn)象有自己的判斷,教師適時做出提示,能夠對學生形成點撥作用。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追求,教師尊重學生學習訴求,利用多種討論話題進行調度,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研討,逐漸達成學習共識,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形成。
學生關注點眾多,教師要有延伸、對接、融合的意識,設計對接性討論活動,讓學生有主動思考和討論的愿望,這樣才能形成學習起點。如教學《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行成立調查團隊,以“環(huán)保局小調查員”身份深入街道小區(qū)展開觀察活動,運用手機拍攝一些照片,對環(huán)境衛(wèi)生情況進行評估,對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分析,給出解決方案,最終形成調查報告,準備在班級集體呈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極為靈活的實踐任務,學生自行組成調查團隊,不需要進入什么樣的單位,也不會給其他人帶來影響,只是通過觀察拍照的手段進行,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高中生對生活調查的熱情不是很高,教師進行對應發(fā)動,要求一些學習骨干帶頭成立調查小組,在小組中做好具體分工,確保調查活動順利展開。觀察、拍攝、分析、討論、歸結,形成解決方案,這是一個系統(tǒng)的實踐工程,需要團隊精誠協(xié)作,教師也需要適時干預,給予一些支持。學生對生活實踐活動有不同期待,教師從學生認知基礎出發(fā)展開設計,推出合作研學任務,讓學生從一個側面展開探索,感受依法治國的真正內涵。我們生活秩序井井有條,這是整個法制體系正常運行的結果,教師推出一項調查活動,給學生帶來實踐機會,也能夠調動學生學科思維,在深入研討中建立理性精神。
教師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fā)展開設計和組織,精選生活案例、組織研學活動、對接生活討論、創(chuàng)新學習反思,都能夠創(chuàng)造一些理性思考機會,促使學生主動展開理性學習和討論,在深度思考和多重互動中達成學習共識。立德樹人是政治學科教學的根本目標,而理性精神則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教師對學生學習實際進行理性分析,順利啟動理性教學模式,能夠創(chuàng)造豐富教育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