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華僑中學,廣州 511300)
敘事療法是通過傾聽他人的故事,運用相關技術,使問題外化,幫助當事人找出遺漏的片段,從而引導當事人重構積極故事,以喚起當事人作出改變的內(nèi)在力量的輔導方法。敘事療法認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自我生命故事,每個生命故事都值得被聆聽、被看見與被珍惜;人的行動不是受不知名力量的引導,而是深受個人價值觀、期待、承諾、熱情等因素的影響,當事人越清楚與認同自己所期待的生活狀態(tài),便越容易采取行動朝此方向作出改變。
敘事療法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問題不會百分之百地把持人、操縱人,人總有一些不被問題影響的例外經(jīng)驗。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困境與問題,但這并不等于學生本身是“問題學生”。作為班主任,我們需要將“問題”與“學生”區(qū)分開來,由此引導學生去挖掘生命中的“例外”,探尋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發(fā)現(xiàn)周圍環(huán)境中對自己有利的資源,獲得生命自主權。
小浩(化名),12 歲,初一男生。智力正常,入學成績在班上倒數(shù)。上課不聽講,走神,不做筆記,不交作業(yè),早讀晚讀都在發(fā)呆。班上發(fā)通知需要家長簽名交回回執(zhí),他每次都說忘了帶。經(jīng)常與同學鬧矛盾,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比較差,在老師們眼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問題學生”。
家庭狀況:父母離異,有個同胞哥哥在同一年級就讀,和哥哥一起跟隨母親生活,母親為社區(qū)服務中心的護士,工作繁忙。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一般,父親幾乎不理會他們兄弟倆,一年見兩三次。哥哥個子沒有他高,自小有眼疾,右眼看不清,跟小浩一樣是一個讓老師頭疼的學生。
我通過小浩小學同班同學和小浩媽媽了解到,小浩小學時就是一個“問題學生”,智力正常,學習成績比較差。他總是跟同學鬧矛盾,習慣于用暴力解決問題,與老師作對,經(jīng)常被老師批評,家長也經(jīng)常被請到學校。
一個人如果能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他就能很好地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并能很好地適應這個集體,遵守集體的紀律。敘事療法認為人是人,問題是問題,我們要把人和問題分開,只有這樣人才能成為自己生命的專家,重獲生命的主宰權。基于上述理念,我首先改變了周圍人對小浩的固有看法,撕掉了小浩身上“問題學生”的標簽,把他看成一個被問題纏住的學生,提升他對自我的掌控感;然后把他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讓他在集體中體驗到價值感。
某個周一的早讀課,班長跑來跟我說小浩又沒有交回執(zhí)。之后語文科代表跑來向我哭訴,說小浩沒交作業(yè),她催他交,小浩卻用書本狠狠地砸她的頭。了解情況后,我來到教室,平靜地問小浩怎么看待班長和科代表收回執(zhí)和作業(yè)這些工作。他說這是為班集體服務,幫班主任和科任老師排憂解難。我順著他的意思問:“如果遇到有同學不配合,不交怎么辦?班級工作該如何開展呢?”他默不作聲。我再問他:“假如有同學無法交作業(yè)和回執(zhí),你覺得可以有什么辦法幫助他?”小浩瞬時眼淚像泉水一般涌了出來,哭訴道:“班長總是說我每次都不交回執(zhí),每次都不配合。他們都不理解我。我媽媽因為接觸了疫區(qū)回來的人員需要隔離,已經(jīng)兩個星期沒回家了,沒人給我簽字……”
原來,小浩并不是存心不交回執(zhí)和作業(yè)的,而是因為媽媽工作的關系沒完成。我表揚了他——誠實,沒有冒充媽媽簽字,誠實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品德;然后引導他學習用平和的方式告訴班干部和老師自己遇到的困難。小浩打開了心結(jié),跟我聊了他的家庭及對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自己是一個“爛人”,不僅懶惰,有時還很沖動。
“你明知道打人不對,那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去打人的?”
“科代表說我總不交作業(yè),其實我也交過好幾次,我受不了她說‘總是不交’,所以一氣之下就沖動地打了她!”
“沖動是什么時候找上你的?”
“大概是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吧?!?/p>
“那你不交作業(yè),是因為懶惰上身?”
小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懶惰是什么時候開始找上你的?”
“大概也是那時候?!?/p>
“那你覺得這些年沖動和懶惰分別給你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沖動讓我打人,與同學關系非常差,媽媽也因此經(jīng)常被請去學校;懶惰讓我沉迷于手機,不完成作業(yè),成績差?!?/p>
“如果讓你給懶惰和沖動起一個名字,你會給它們起什么樣的名字?”
“它們就像怪獸一樣緊緊纏著我,就叫它們‘懶惰怪’和‘沖動獸’吧!”
“那‘懶惰怪’和‘沖動獸’長成什么樣子?有著什么樣的顏色?它們的能量值有多少?它們的強項是什么?功能和弱點是什么?請在紙上畫出它的模樣?!?/p>
我把畫筆和紙放在桌子上靜靜等待小浩作畫。他慢慢地畫出一個藍色的笨重的“懶惰怪”和一個紅色的怒氣沖沖的“沖動獸”。在我的指導下,他標出了“懶惰怪”和“沖動獸”的能量值、功能和弱點。
接下來,我和他一起探討了以下問題:“你平時是怎么有效地對付沖動的?”“你打算做些什么來打敗‘懶惰怪’和‘沖動獸’?”“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讓誰來幫助你?”
我通過問題外化技術,將“懶惰”和“沖動”從小浩身上剝離出來,讓小浩認識到他本身不是問題,他在面對問題,問題是可以來也可以走的;他有掌控自己的主動權,也有向問題抗爭的力量。他可以選擇讓“懶惰怪”纏身,繼續(xù)不做作業(yè),也可以選擇將“懶惰怪”打敗,每天按時完成作業(yè);他可以選擇抑制“沖動獸”,例如當覺察到“沖動獸”要來臨時,在心里默默數(shù)數(shù)并做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也可以選擇繼續(xù)沖動,同時承擔沖動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后果。
小浩說有時候他并非被“懶惰怪”纏身,而是遇到難題不會解就退縮了,看課外書去了。
“喜歡看課外書好,讀書使人明智,一個喜歡閱讀的人是不會差到哪里去的?!蔽覈L試了解他的支線故事,去發(fā)現(xiàn)他的閃光點。
我從傾聽小浩不交作業(yè)、打人的“問題故事”里找出了他喜歡閱讀的閃光點。接著,我引導小浩去關注自己的閃光點,以喚醒他內(nèi)在的積極力量,進而重構其人生故事,促使其認知和行為的改變。另外,為了讓小浩在班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強集體歸屬感,我安排他負責班上營養(yǎng)餐(牛奶和蛋糕)的搬運和發(fā)放。
“其實你也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你在打人的時候心里也承受了挺大的壓力吧?”
我的話音剛落,小浩就開始抽泣。
“是的,打完后我就后悔了!我怕您又把我媽媽請來學校教育一番……”
“那么下次‘沖動獸’再來找你的時候,你知道該怎么對付它了嗎?”
“我在心里默念數(shù)字,讓自己冷靜下來?!?/p>
“班上同學在朗讀的時候其實挺吵的,你能靜下心來看書,說明你抵抗‘噪聲’的能力挺強的?!蔽抑匦陆忉屃怂蚩凑n外書沒完成作業(yè)和打人的事件,重新構建了故事,給了他重新選擇的機會,引導他認識到,在面對一些事件時,他有選擇的權利,能掌控自己的行為,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我和小浩約定,以后他如果沒能控制住沖動和懶惰,就罰他寫“自我優(yōu)點書”,如力氣大、愛看書、會做飯、會洗衣服……每次寫的優(yōu)點不能跟上一次寫的一樣,實在沒得寫就主動去“創(chuàng)造”優(yōu)點,例如可以寫自己樂于助人,但是必須要先幫助了別人才能寫。在小浩第五次的“自我優(yōu)點書”里,他在結(jié)尾處寫了一句“要像班主任一樣做一個做事溫和的人”。我問小浩“溫和”是什么意思。小浩告訴我:“‘溫和’就是您跟小學老師很不一樣,小學老師罰我寫了很多檢討書,寫了無數(shù)自己壞的、不好的方面,可是您從來沒有罵過我,而是讓我寫‘自我優(yōu)點書’,讓我在寫的過程中看到了自己好的一面。”
自從安排小浩負責管理班上營養(yǎng)餐的搬運和發(fā)放后,他每次都很準時地把牛奶和蛋糕發(fā)放給同學,他認真的態(tài)度讓同學們對他的看法也發(fā)生了改變。他上課時也比之前認真多了,有些課盡管不感興趣,也聽不懂,但他不會像以前那樣自我放棄、不交這一科的作業(yè),能完成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班干部也反映他最近沒有跟同學鬧矛盾或打架,上歷史課時,他還非常積極地回答問題。
不久之后的期中考試,小浩由入學時班級的43 名進步到33 名,歷史還考了81 分,他說這是他多年來第一次考了“八字頭”的成績。在完成家長會上給父母的一封信時,他在信中向媽媽承諾會好好學習,爭取每次進步一點點,中考時要考上高中??上谴涡『茓寢寷]來參加家長會,我把小浩的信拍照發(fā)給了她,她給我回了一段文字:“小浩以前在小學的時候,不知道為什么不喜歡班主任,所以天天都跟班主任對著干。上了初中以后,我發(fā)現(xiàn)他像變了一個人。他以前回家從不跟我說話的,現(xiàn)在有時會跟我聊一會兒天。老師,謝謝您,是您給了他自信!”
沒有任何人的生命單薄到只剩下“問題故事”,教育者要用充滿好奇與不預設立場的態(tài)度來探訪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當我們用“問題是問題,人不等于問題”“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的態(tài)度來和學生互動時,學生才能好好看待問題對自己的影響,思考自己和問題之間的關系。
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對待一些由各種原因?qū)е碌摹皢栴}學生”,班主任可嘗試用敘事療法的技術來轉(zhuǎn)化他們,讓學生看見自己的優(yōu)勢與潛能,獲得尊嚴與力量,從而豐富自己的生命故事,增強對自我的認同,不斷創(chuàng)造屬于他們自己的幸福與光榮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