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波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港學校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李·舒爾曼在他的“學科教學知識”中提到: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實現教學資源到學科邏輯以及學科邏輯到學習邏輯的兩次轉化。學科邏輯主要揭示的是學習的結論,具有客觀性;學習邏輯需要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學科知識的構建,更具主觀性。對于教學過程而言,學科知識是起點,學生獲得知識是終點。但獲得知識不僅是知道某個結論,更重要的是認知的過程,這樣才能使認知結構逐漸完善。
下面,筆者將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jié)中的“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利用學生的刻板印象及其與客觀現實間的強烈反差來進行學科邏輯與學習邏輯的構建。
展板布置一 在世界地圖上,在你認為適合人類生活的區(qū)域插上紅旗,不適合的插上黃旗。
設計意圖 呈現學生對于人口分布最初始的認知狀態(tài),即其對人口分布的刻板印象作為接下來學習人口分布的基礎,讓學生通過選擇生活區(qū)域增加學習趣味性。
引導問題:某個區(qū)域是否適合人類生存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對人口分布的刻板印象,思考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通過對影響因素的羅列審視自己和同伴對于某個區(qū)域是否適合人類生存的選擇。
展板布置二 綜合考慮羅列出的影響因素后,對第一次的展板布置做出修正。
設計意圖 利用同伴間的知識分享豐富彼此的認知體系,并在獲得認知支持后綜合分析,最終以有形的方式呈現認知的轉變。
展板布置三 將第二次展板布置成果與人口分布圖中的人口稠密區(qū)進行比對,進一步完善展板布置。
設計意圖 以色彩為先導開啟對人口稠密區(qū)的認識,通過圈畫范圍、描述位置等實現對原有刻板印象的進一步補充。在此基礎上,通過修正展板人口稠密區(qū)的布置,進一步鞏固認知的同時將認知具象化。
轉承過渡:當然,并不是所有地方人口都如此密集,有些地方甚至荒無人煙。
視頻呈現:青藏鐵路安多段護路隊介紹
設計意圖 在具有了人口在自然和經濟因素影響下的分布規(guī)律的刻板印象后,呈現因責任和使命在惡劣環(huán)境堅守的人物事跡,將這種認知的反差作為升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載體,這也體現了地理學科立德樹人的德育價值。
學生任務:根據展板布置成果回顧人口稠密區(qū)和稀疏區(qū)位置及其影響因素。
設計意圖 以人口分布展板為載體,以知識框架的形式回顧本節(jié)學習內容,并形成“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人類生活”這一地理學習基本邏輯鏈條。
本教學設計利用學生的刻板印象及其與客觀現實間的強烈反差,進行學科知識與學習邏輯的構建。
人口分布動態(tài)觀。借由“世界人口分布展板布置”這一活動推進,從最初的純粹靠感覺到同學之間提出影響因素后的完善,都是在利用同學們共同的或者個別刻板印象——我們總是想要生活在舒適的區(qū)域。舒適區(qū)域的定義,舒適的具體表現,以及那些具體表現是如何影響人類生活的,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正是地理學科的最基本邏輯——地理位置決定了自然環(huán)境,進而影響人類生產生活。
認知反轉促升華。學生們從前一個過程中得出的是跟自己的刻板印象一致的結論:人類總是趨向于生活在條件優(yōu)越的區(qū)域。但是,現實中卻有那么一群人生活在條件極端惡劣的區(qū)域,這一強烈反差勢必引起同學們的思考。而這個思考的過程不僅是對同學們地理學科邏輯和學習邏輯的重要補充,也是教師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良好契機。
知識框架理邏輯。如果說世界人口分布展板布置是把同學們的思維過程可視化,知識框架理邏輯就是將地理學科邏輯可視化,即地理位置決定了自然環(huán)境,進而影響了人類生產生活。
人們常說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刻板印象亦然。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希望本文能給各位同行帶來一些靈感,讓刻板印象有更多的機會為地理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