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繼凱
(揚州大學商學院,江蘇揚州 225127)
情感和諧是師生關系和諧的基礎[1],進而影響著研究性教學效能的高低。對面臨更多科研壓力和問題的研究性教學而言,更需要師生情感方面的鼎力支持——研究性教學的實質是“喻教于研”。所以是科研與教學雙重任務的疊加,這無疑對學生的承受力、學習力、耐力等各方面提出了挑戰(zhàn),也給教師提出了以更大包容力化解更多學生學習“反抗”能力的挑戰(zhàn)??傊氆@得研究性教學應有教學效能必然要求師生通過“移情”實現(xiàn)“共情”[2],進而為各類問題、沖突的解決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礎。此外,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不僅僅是知識有機體。所以師生關系畢竟是人的主體性關系的存在而非簡單的工具性表達,滿足情感需要成為研究性教學中師生和諧“教”“學”的基礎性保障。然而,師生關系并非天然存在,從建構主義視角來看,師生情感是教師和學生通過長期互動逐步建構起來的[3],并通過激勵才能可持續(xù)存續(xù)下去。加之如前所述師生情感因素對研究性教學的特有作用,如何激發(fā)師生情感正能量已然成為研究性教學實踐中急需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以下將從師生情感在研究性教學中為何需要激勵和怎樣激勵兩個方面回應這一問題。
研究性教學不僅涉及如何習得基本知識的問題,還涉及如何順利推進科研進度、如何有效組織學習或研究團隊、如何與其他人保持順暢溝通、如何精確表達和展示研習成果等各類問題,實質是如何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問題。例如,研究性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如何用所學知識確定研究主題,如何高效組建、運行科研團隊,如何解決人際矛盾甚至沖突,如何實現(xiàn)預期學習和科研目標等均成為研究性教學實操過程中學生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相對應,教師的主要挑戰(zhàn)在于如何準確把控學生在何種問題上運用何種手段或精神狀態(tài)將相關問題處理或解決至何種程度??梢?,身處更為多樣化的問題情境中時,師生情感上的彼此溝通和激勵更顯重要——有助于師生以情感為基礎的“默契”持續(xù)支撐師生雙方對于多樣性問題的精準把控和問題解決過程中優(yōu)先序列的合理安排。
研究性教學將科研嵌入教學過程,突破了以簡單“傳授—吸收”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這一方面倒逼學生力爭實現(xiàn)整個已有學習模式的系統(tǒng)性轉變,其中的難度主要體現(xiàn)于“破”和“立”兩個方面——“破”是指學生對已有學習模式的果敢變革,“立”是指學生對新學習模式的自主探索、培育和建構;另一方面倒逼教師改變“標準化”“成批量”“一刀切”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真正落實“因材施教”教學思想,其中最大的難度在于如何準確掌握學生學習模式轉變歷程并據(jù)此給出針對性指導建議??梢姡瑹o論學生還是教師都面臨“由老到新”“教”“學”模式的系統(tǒng)性變革[4],在此情境中借助師生情感激勵以維持師生合力可以有效緩解或減輕相應阻力。例如,研究性教學推行伊始課程中,師生的情感激勵有助于輔助彼此應對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類難題,包括研究課題的科學設計、研究性教學課程設計重塑、教師和學生扮演何種角色、以怎樣的評價方式評估研究性教學成效等。
研究性教學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師生基礎層次的知識傳輸,更加強調師生高層次上的“教學相長”。對學生而言不僅要掌握所學基礎知識,更要懂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還包括一系列科研活動中蘊藏的對于人的品質培育,例如,認真、勇敢、毅力、創(chuàng)新、合作精神等;對教師而言不再局限于“灌輸了”多少知識,而是更加關注學生成長了多少,即“傳道授業(yè)解惑”使命的貫徹,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知識、技能、教育直至人生體驗的理解,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
面對研究性教學中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師生情感激勵可以有效激發(fā)師生“教”“學”意志,以合作方式共擔重任。例如,研究性教學所依托的科研活動如果僅靠課堂時間無法完成,所以課余時間成為研究性教學活動的必然延伸,在此背景下師生的情感共勉利于輔助師生合力掌握“延伸方式和程度”,并據(jù)此抵消由此可能引致的“抵抗”情緒,共同致力于切實的“教學相長”。
研究性教學中的師生溝通不再局限于課堂上知識是否理解或掌握,還包括科研技能方面的溝通、作為人的志向和各種正確觀念方面的溝通等??傊芯啃越虒W需要的溝通是一種不計時間、地點和領域的“泛在溝通”,這無疑為師生溝通提出了挑戰(zhàn)。例如,研究性教學進程中,尤其是研究課題推進過程中,不同學生的問題差異較大,這需要師生保持密切、及時的溝通。因而催生了師生溝通時間如何對接、師生溝通時間如何分配的現(xiàn)實問題,這些問題處理不好,研究性教學成效極易折損,包括因教師時間沒有合理分配而產(chǎn)生對某些學生指導薄弱甚至欠缺的指導公平問題。在此背景下,師生情感激勵可以增加師生的相互理解,鞏固和增進師生的相互信任,并激勵師生以創(chuàng)造性方式盡可能實現(xiàn)師生的泛在溝通,以確保獲取研究性教學的最大效能。
教師與學生是研究性教學最重要的兩個參與主體,也是情感關系中最直接、最密切的主體,所以雙方最重要的情感激勵必然來源于自己和對方,即自我激勵和對方激勵,然而這兩種激勵均以雙方具備主體意識為前提條件,即雙方都必須意識到自己是研究性教學的主體,都具有相應的權利和責任,且這種權利和責任不僅對自己還包括對方。例如,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完成作為教師“職業(yè)”的相應工作,還肩負研究性教學工作中附加的各類額外要求,且這些額外要求可能還大量占據(jù)教師原有的休息時間,產(chǎn)生抵抗情緒實為客觀必然,這時作為另一教學主體的學生理應借助自己的積極擔當(例如,努力學習、課業(yè)優(yōu)異等具體事項)激發(fā)教師活力,以盡可能抵消教師原有的抵觸情緒;與之對應,學生面對研究性教學中時有發(fā)生的挫敗感時,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應借助指導、交流等各種方式積極引導學生,以幫助學生無論在逆境還是順境中都獲得不斷地成長和進步。
研究性教學中的師生情感激勵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的工作,需要完善的制度體系予以支撐,否則師生情感激勵只能是偶發(fā)行為,難以獲得系統(tǒng)、持久的功效。在師生情感激勵制度建構和完善的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師生的共建作用,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進來,合力制定一個尊重師生共同主體地位的情感激勵制度。同時,激勵制度的建立不僅要考慮正向引導作用,還應突出對雙方責任的強調,即可以通過負面清單方式以負向激勵方式約束雙方必須承擔的責任,以規(guī)避可能發(fā)生的情感折損行為。
此外,還應注意師生情感激勵制度的動態(tài)調整,實踐中發(fā)現(xiàn),隨著研究性教學師生的更換和成長,師生情感激勵的方式、內容等不斷發(fā)生著變化,例如,80后、90后大學生在價值觀等方面具有差異[5],隨著教齡的增加教師對研究性教學的理解會產(chǎn)生較大變化[6],這必然要求師生情感激勵制度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
各種師生情感激勵的實現(xiàn)依附于師生間的順暢溝通,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這種泛在溝通提供了條件。目前來看,最能支撐或體現(xiàn)師生間泛在溝通的技術工具以微信和QQ最具代表性[7]。例如,研究性教學師生情感激勵主要來源于平時師生圍繞某些知識或科研等內容的頻繁溝通,在溝通中師生彼此了解,并據(jù)此產(chǎn)生信任,進而為師生間的情感激勵奠定基礎。這一發(fā)生機制說明有效的溝通技術可以加速和強化師生情感激勵的發(fā)生速度和效力,所以教師與時俱進地采用、整合一些學生的日常交流工具和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師生情感激勵的發(fā)生。同時,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引入先進的溝通技術在助力師生實現(xiàn)泛在溝通的同時也帶了諸多負面影響。例如,對師生雙方日常生活的冗余干擾,所以在引入和整合各類先進溝通技術過程中應樹立邊界意識,即溝通內容、溝通時間等必須以尊重師生雙方的最大承受范圍為前提條件——泛在溝通具有相對性而非絕對存在。
無論是技術手段,還是制度規(guī)范,都離不開文化滲透和柔性支撐。師生情感激勵領域依然如此,沒有了情感激勵文化的支撐,對應的激勵技術手段和制度規(guī)范有可能發(fā)生價值偏離,即不再是激發(fā)師生情感效能發(fā)揮的促進劑,相反會成為抑制劑。例如,僅僅是為了符號化或表征化使用或執(zhí)行某項溝通技術或制度,而不再追求師生情感效能的激發(fā),因制度冗余而折損師生情感效能。同時,師生情感激勵文化借助師生主體意識付諸于具體激勵行為,進而在微觀層面支撐各類師生情感激勵舉措的有效推行。總之,師生情感激勵文化不僅以精神和價值規(guī)約師生情感激勵的總方向,還以作用于主體意識和行為的方式左右著師生情感激勵的微觀運行。所以,基于實踐積累,持續(xù)凝練、調整師生情感激勵文化,將有助于確保師生情感激勵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也有利于實現(xiàn)各類師生情感激勵舉措的整體性功能。
樹立樣板是實現(xiàn)師生情感激勵最為直接的手段,通過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可以更為直觀地推動相關激勵措施具體落實。例如,通過樹立研究性教學師生情感激勵典型案例,可以為其他使用研究性教學的師生提供具體操作指南,包括教師應以何種具體流程、規(guī)范、技術實現(xiàn)研究性教學中的積極情感激勵行為;學生應該以何種態(tài)度、方式、渠道與教師展開互動,以倍增師生情感激勵效能。
在此基礎上,通過調整、改革和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逐步建立契合自身教學特點的研究性教學師生情感激勵模式。更為重要的是,以典型案例為基礎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模式譜系可以形成師生情感激勵模式選擇框,為后續(xù)更為科學、合力和便捷地使用師生情感激勵模式奠定基礎。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師生情感激勵模式的借鑒和參考必須考慮適用情境,不能照搬照抄,以規(guī)避“水土不服”問題的出現(xiàn)。
對研究性教學師生情感激勵進行全流程評估是確保其效能發(fā)揮的必要條件。如前所述,師生情感激勵既能產(chǎn)生正向作用,也會發(fā)生負向作用。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據(jù)此展開針對性糾偏,以確保研究性教學師生情感激勵各類舉措不僅運用得當,而且能夠獲得應有功效。實踐發(fā)現(xiàn),評估指標體系中的指標來源應至少從三個方面綜合考量:一是來源于實踐經(jīng)驗;二是來源于已有科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包括專家建議);三是來源于廣泛的社會調查。同時,構成評估體系的具體指標應賦值權重,只有這樣才能精準反映評估對象的客觀現(xiàn)實。此外,評估指標體系應根據(jù)具體評估情境、評估對象以及評估目的做出動態(tài)調整,以確保評估預期效果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