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鵑
★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蝶戀花》大家讀過嗎?筆者讀完《蝶戀花》之后,看到了蘇軾對于春光流逝的嘆息,看到了一幅秀美清新的春景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懂《蝶戀花》中的花語,有沒有明白其中深深的情誼。接下來筆者來給大家解讀一下《蝶戀花》,希望通過講解,可以幫助大家更深地了解《蝶戀花》。
一、原文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二、譯文
花兒漸漸地褪去了原本鮮亮奪目的紅色,小小的青杏也露出了它的小腦袋,慢慢地在生長。天上飛翔的小燕子以及涓涓細水圍繞著整個村落,流到每戶人家,真是一幅田園美景。柳枝上的柳絮漸漸地隨著風兒飛走了,就好似要回到它的家鄉(xiāng)一般,但是留在樹枝上的柳絮寥寥無幾,不過,請不要擔心,現(xiàn)在到處都是茂盛惹眼的春光。圍墻里傳出幾個年輕人悠閑地蕩著秋千玩耍的聲音,從她們的笑聲中可以感覺到她們玩得很開心,她們的笑聲就像是風中清脆的鈴聲一般,悅耳極了,就算是站在城墻外絡繹不絕的行人都聽得非常清楚。只可惜,沒有一會兒,那樣清脆的笑聲就漸漸消失了,行人一瞬間就好像失去了一些什么東西一般,又好像被她們的無情傷害了一般,非常傷心難過。
三、感悟
讀完翻譯之后,筆者看到了作者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有情誼又惋惜,既委婉深情又引人動容。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充分地抒發(fā)了作者對于花兒鮮艷顏色褪去的惋惜以及自己情感的抒發(fā),通篇文章哀婉動人。而筆者認為蘇軾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總是可以在傷感中發(fā)現(xiàn)人與事物的美好,進而借景抒情。的確,在萬物復蘇的春日遇到鮮花枯萎,著實令人傷感。但是蘇軾看到的是新生命的誕生。在殘花落葉的掩蓋之下,小小的青杏頑強地生長出來,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番風景?
四、賞析
通過對原文的誦讀和翻譯,相信大家對于《蝶戀花》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逐字逐句進行解析,來加深對于《蝶戀花》的理解。
詞一開篇便呈現(xiàn)出一幅誘人的春光美景圖,這哪是詩詞,分明是一幅春光圖。作者的第一視角落在了一棵杏樹上,不僅點明了當時的季節(jié),也點明了春花殆盡、青杏又生的自然交替規(guī)律?;▋阂呀?jīng)凋謝了,就連剩下的一抹紅也即將褪去。在此處作者用“殘紅”一詞和下文的“幼小青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凸顯出蘇軾觀察很細致,俗話說得好,人生處處是美景,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在此處,小小的青杏代表著新生,雖然花朵在萬物復蘇的春天已經(jīng)枯萎了,但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里的新是指“新的生命”。從蘇軾的描繪中就可以體會到他對于“青杏”的喜愛。通過對新生命的描寫,沖淡了先前“花朵枯萎”的濃郁傷感之情。
緊接著,詞作者將目光從花朵和青杏的地方移開。我們看到了一幅“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整個村落和每戶人家”的畫面,可以想象這是多么美的一幅場景,古時候的田園風景盡在這句話中。有這樣的美景來作為襯托,那些傷感之情確實可以被沖淡許多。初春時節(jié),乍暖還寒,萬物都在蘇醒,氣溫也在回升。冬季冰冷的涓涓細流化為清澈的溪水繼續(xù)著它的路程與使命,緊緊地環(huán)繞在村落人家。接下來的兩句,筆者認為是這首詞的精髓,“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直到現(xiàn)在“天涯何處無芳草”還被后人一直沿用。看著枝頭上的“柳綿”隨風遠去越來越遠,仿佛它們回到了家鄉(xiāng)。留在樹枝上的卻愈來愈少,它們就像凋零的花朵隨風而去。
“柳綿”就是我們常說的柳絮。當看到漫天飛舞的柳絮,也就意味著這大好的春光將要逝去,這也難怪會引人傷感。但是蘇軾通過對其他景物的描寫,如“青草”等,可見他是一個非常豁達、有胸襟的人?!疤煅暮翁師o芳草”,這一句話好像世界這么大,哪里沒有風景呢?這句話被沿用至今是有它的理由的,我們可以追溯它最初的模樣。這句話來自屈原的《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這兩句總結。這兩句話說的是,無論“我”現(xiàn)在正在遭遇什么,無論“我”現(xiàn)在淪落何處,無論“我”現(xiàn)在所處什么樣的境地,只要隨遇而安即可,哪里都可以用來安家。人生本就是百態(tài),我又有什么不一樣呢?現(xiàn)在原文中的“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話被后人賦予新的含義,它更像是一個人對于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展現(xiàn)了一種豁達的胸襟。
到此上闋的內容就結束了,這首詞的上闋重點在寫傷春?;ǘ涞目菸?,燕子的低飛,溪水的環(huán)繞,柳絮默默地飄向遠方,等等,每一個場景都是在對正在逝去春景的一種傷懷之感。就好像自己的年華也正在一天一天逝去,通過對傷春之景的描寫,突出了蘇軾對自己情感以及自己青春年華逝去的一種惋惜。反觀這首詞的背景,可以體現(xiàn)出他對于自己一生跌宕起伏的傷感之情以及壯志難酬的郁悶之情。以上是對于上闋內容的總結,接下來我們看下闋。
下闋第一句便是一個比較歡快、活潑的場景。少女開心玩耍的笑聲,就連墻外絡繹不絕的行人都可以聽得見。這一場景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深深吸引來往的行人,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著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歡聲笑語。這里的“墻內、墻外”,作者是暗藏玄機的。這里的描寫只把墻內的快樂寫了出來,讓“行人”摸不著頭腦,只能通過那一抹笑聲去猜測。整個下闋雖然內容不多,但是基本上“墻內、墻外”占盡一半,這樣的書寫令人有種想要繼續(xù)讀下去的沖動,讀起來也很具空間感。墻內是人家,是百態(tài)的生活;墻外是廣闊的天地,一切都是未知。年輕而富有朝氣的年輕人在墻內玩得很開心,然而對于墻外的行人,作者并沒有過多地言說,而是讓大家充分想象。
不一會兒,笑聲就漸漸地消失了。行人若有所失,就好像自己的情感被辜負了一般。原文中的“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這一幕場景對于墻外的人來說,卻是滿滿的落寞感。也許是墻內的年輕人玩累了進屋休息去了,隨之而來的也是沒有了歡聲笑語,而墻外的人久久不能平靜下來。這里就像是一對年輕的心在相遇一般,行人在外面聽到年輕女子的甜美笑聲,卻無法一睹芳容,心情的跌宕起伏,隨著這個聲音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然而在墻內的女子卻渾然不知,墻外有一男子在細細地聆聽她們的笑聲,體會著她們的快樂,仿佛也在感傷自己的青春一去不復返,當聽到這些年輕聲音的時候,詩人也在默默地感慨著自己青春年華的逝去以及世事無常。注意這里的男子多情,女子無情,指的并不是“愛情”,而是對逝去青春的懷念與向往之情以及對自己身世的惋惜之情,還有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在風華正茂的年齡無論做什么、怎么做都不會有顧慮。那種單純美好的青春,那樣無憂無慮的年齡一輩子也就只有一次。然而蘇軾已經(jīng)錯過了,再也回不去了,真可以說是“無情”。他這是在以景襯情地抒發(fā)自己對美好年華的向往之情,也是表達人到中年不可以事事順遂的人生無常之情?;蛟S這樣的美景勾起了他對年少青春的回憶,也許是對君臣關系的類比和聯(lián)想,或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考和感悟,作者并沒有明確說明,只是留了一片空白,讓人回味想象。
上闋重點寫傷春,下闋重點寫傷人。下闋通過墻外、墻內兩種情況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逝去青春年華的思念之情以及面對自己目前遭遇的困惑沒有辦法及時排解的抑郁心緒。
縱觀全詞,蘇軾在寫春天的景、春天的人,通過對這些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蘇軾此時此刻的心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回顧自己的前半生,就如同第一句花都凋謝了,就像它所經(jīng)歷過的事情一樣,也都隨風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