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腸粉,似乎是粵港人的至愛。每每?去飲早茶,常聽有人吆喝:“來一碟腸?粉!”?上桌的腸粉雖然各有不同,但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都由米漿制成,也?都呈白色半透明;或卷成圓條狀,或卷?成扁塊;或?qū)嵭?,或有餡。平凡而不起?眼,居然還有那么多人捧為美食,我身?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難免百思不得?其解。
廣東老食客悄悄告訴我:“腸粉的?來歷還真不簡單,至少已有上千年歷?史,而且‘腸粉這個名字還是皇上欽?點的呢,你還能說它平凡?”
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經(jīng)有了腸粉的雛形,不過那時候?稱為“油味糍片”,后來經(jīng)過惠能、惠?積等諸位和尚的精心改良,品質(zhì)有了?提升,并改稱為“惠積糍”,又因為產(chǎn)?自龍龕道場而被稱為“龍龕糍”。這種食物在民間大受歡迎,廣為流傳普及。
一直到了清朝,吃客紀(jì)曉嵐在乾?隆皇帝面前吹捧龍龕糍,稱它如何如?何夠滑、夠嫩、夠爽,直弄得乾隆心癢?難止,竟然親自趕到粵西的羅定品嘗,?并稱其“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果然名不虛傳,于是贊不?絕口,但又嫌取名“糍”不甚恰當(dāng),見?它與豬腸相似,于是就賜名“腸粉”。?自此,“腸粉”也就算是正名了。
不過,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這種傳說不?可信。他們認(rèn)為,乾隆盡管有“六下?江南”或“八巡江南”之說,卻不曾?聽說他去過廣東,更不可能為一個普?通小食取名。
傳說當(dāng)然是傳說,且不論腸粉是?否真的由乾隆皇帝賜名,在粵港人的?心目中,腸粉就是“早餐之王”,遠(yuǎn)?遠(yuǎn)勝過“四大天王”“五大必選”;?且?不?說?腸?粉?足?以?充?饑?耐?餓,就?以?吃?口而論,晶瑩剔透、爽滑鮮嫩,有的?品種甚至可以達(dá)到“薄如蟬翼”的程?度。如同上海人喜歡吃大米飯,總不?可說大米飯也清淡無味吧?
既然是“王”,也就有了王者之?氣。頂級腸粉至少有五大要點:鮮——?這是粵菜,也是腸粉的靈魂,由新鮮?大米制成的米漿會形成腸粉特有的香?氣;爽滑——這是腸粉特有的口感,?仿佛入嘴便會滑下肚去;無膩味——?這與食材的新鮮程度和火候控制密?切相關(guān),不失綿柔的爽彈才會將膩歪?的感覺甩得無影無蹤;上好醬油——?香甜的醬油是腸粉配料的首選,濃郁?的豉油帶來了豐富的層次感;新鮮餡?料——常見的有牛肉、叉燒、雞蛋、?蝦仁等,可豐富口感、增添營養(yǎng),且?散發(fā)出清新而有節(jié)制的香氣,切忌以?生菜為餡,它會霸道地?fù)屪吣c粉綿柔?的本色風(fēng)味。
隨著歷史沿革,腸粉形成了一個?大家族,至少有兩大類數(shù)十個品種。
先是有了拉布腸粉?這是把腸粉漿?涂在一塊布上,然后放在蒸籠里,用?沸水蒸熟。腸粉漿的原料一般由黏米?粉、粟粉、生粉、澄面、食用油、鹽?與清水混合而成,涂到布上后撒上蔥?花、蝦仁、蝦米或者豬肉、牛肉等,?蒸熟之后,刮下來卷起即成。
之后又有了抽屜腸粉?使用的工具?不再是蒸籠,而是類似抽屜的鐵制容器。原料也簡單多了,只需純米漿就?行,而且也不用加餡料,做成之后,?只需按各人口味分別倒入不同風(fēng)味的?醬汁調(diào)料即成。這是百姓最為普遍的?早餐之選。
由以上兩大類腸粉派生出來的品?種很多,比較出名的有牛肉腸粉、叉?燒腸粉、鮮蝦腸粉、炸兩腸粉、齋腸?等等。無論大店小攤,一樣都不肯馬?虎,且決不濫竽充數(shù)。
我最喜歡的是鮮蝦腸粉,里面包?裹?著?的?蝦?仁?必?須?是?新?鮮?的,彈?性?十?足,而且因去掉了蝦線,所以沒有雜?質(zhì)或異味。有時餡內(nèi)也會輔以筍丁,?更添了幾分鮮味和嚼勁,真是一種至?美享受。
有時我也會吃叉燒腸粉,取其甜?美和厚實,正好與清淡和爽滑完美配?合。偶爾我也會吃牛肉腸粉,那牛肉?已切成小丁,自然也豐富了口感。
至于炸兩腸粉,見過卻未曾嘗過。?這是將現(xiàn)炸的油條包裹在腸粉中,切成?小段,實現(xiàn)綿柔和香脆的完美結(jié)合,據(jù)?說很好吃。至于為什么稱“炸兩”,未?經(jīng)考證,可能是因為油條是左右兩條合?成的吧!不過,也有“炸一”,那是將?油條縱向一分為二,包裹在腸粉內(nèi)。
齋腸,顧名思義應(yīng)該是素的,似?乎沒嘗過。
腸粉雖然很普通、很常見,但只?要扎根民間、付之實惠、深入人心,?縱然平凡,也可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