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亮
摘 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強調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chuàng)中學”,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審視初中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著力創(chuàng)新實施策略——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基點,精準化設計;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點,情境化設計;以實踐活動為基點,創(chuàng)造性實施;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基點,多元化評價。通過科學高效的綜合實踐課程,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初中 綜合實踐活動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遵循“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的基本原則,“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學習,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chuàng)中學”。該方案還指出,“綜合實踐活動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在真實、豐富的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下是筆者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幾點實踐與思考。
一、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基點,精準化設計
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學科知識,讓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面對并解決生活難題。因此,教師在設計綜合實踐活動前,應根據(jù)初中生的特點對內容進行精心選擇。寒假前,年級部設計了“精彩春節(jié)、魅力寒假”五味綜合實踐活動。其中“親情味”是“孕育生命”的體驗活動;“健康味”是親手制作一份健康的食品;“社會味”是收集假期的國內時政新聞并分類整理;“文化味”是通過觀看《國家寶藏》綜藝節(jié)目,為自己最喜歡的國寶投票,并制作宣傳海報;“安全味”是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開學后,結合學生參與情況和家長、班主任的反饋,評選出“河西感恩之星”“米其林未來之星”“最佳時政評論員”和“最佳國寶守護人”等。通過精選活動內容,提升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奠基。
二、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點,情境化設計
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密切,其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生活,提升生活質量。在“三八”婦女節(jié)和母親節(jié)來臨之際,生物教研組和年級部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為“孕育生命”的體驗活動,要求學生在腹部綁著跟自己出生時體重相當?shù)纳炒?,完成系鞋帶、洗衣服、拖地等自我服務和家務勞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母親懷孕的辛勞,體驗生命的來之不易,進而懂得尊重與珍惜生命,并學會感恩。在現(xiàn)實情境中,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學習,更是觸及心靈的教育。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往中,綜合實踐活動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人格的培塑。通過情境化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交集擴大了,越來越多的課程加盟到了綜合實踐活動中。
三、以實踐活動為基點,創(chuàng)造性實施
實踐性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特性。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走出課堂、校門,在大自然和社會中進行一系列的實驗、探究。比如,學校組織學生前往金牛湖開展研學旅行,通過“探動物王國,瞰自然生態(tài)”研學任務單,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動手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任務單上設計了三項活動:
活動一:動物的一昂首、一投足、一聲啼叫、一種表情,都蘊含著很多的內涵和信息。動物從覓食、防御到繁衍,這些都屬于“動物的行為”。請被稱為“河西克席梅克教授”的你,通過照相機鏡頭,觀察記錄動物的行為,并對動物進行分類,將照片粘貼在相應位置。
活動二:《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是一位“像哲學家一般地想,美術家一般地看,文學家一般地感受并且抒寫”的大科學家。請你試著學習法布爾,用文學化的語言講述科學知識,并在觀察的經(jīng)歷中,表達對生命的尊重。請被稱為“河西法布爾”的你,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動物描寫片段,看看哪個動物在你心中處于C位,記得拍下它的照片哦。
活動三: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請被稱為“河西林奈”的你,找出園區(qū)內一種靈長目動物,觀察它的形態(tài)、神態(tài)、動作,并按照生物學的分類標準為它制作個性化“檔案”。
研學旅行作為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旅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但旅行只是形式,學習才是最重要的目的。通過開展以上研學旅行,促進了學生學科知識的學習,提升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四、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基點,多元化評價
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就要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教師在活動中既要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又要賞識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xiàn)。比如,年級部在開展主題為“尋找那抹綠色”的綜合實踐活動時,指導學生學習制作植物畫。由于植物顏色單一,于是有的學生發(fā)揮想象,對植物進行染色。在植物畫制作完成以后,同學們給自己的作品配上了好聽的名字,如“孔雀開屏”“大樹底下好乘涼”“春江水暖鴨先知”“夜曲”等。對那些與眾不同、有新意的作品,教師給予鼓勵和好評,激發(fā)了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在于,教師要尤其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整合,樹立課程跨界意識,立足學生生活和最近發(fā)展區(qū),融合各學科知識,聚焦核心素養(yǎng),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凸顯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等。
在強調“五育并舉”的今天,綜合實踐活動是探索“五育融合”的最佳載體,是推動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促進學生認知學習和社會性成長相結合的重要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學科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思考、融合、提煉、歸納、創(chuàng)造,從而實現(xiàn)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進階。學生在活動中,深刻地體驗和感受生活,責任意識、合作精神、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實踐育人的理論基礎、核心要義與基本形態(tài)[J].中國教育學刊,2022(10):55-60.
[2]張豐.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價值與新時代發(fā)展[J].上海教育科研,2022(7):14.
[3]姜平.以綜合實踐課程為載體的五育并舉課程體系與聯(lián)動育人機制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22(S1):48-50,58.
[4]崔允漷,張紫紅,郭洪瑞.溯源與解讀:學科實踐即學習方式變革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21,42(12):55-63.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