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
陜西最惹人興致的就是覓食小吃。閑暇之余,錄小識,意在替陜西小吃作不付廣告費的廣告,以白天下;亦為自己“望梅止渴”,重溫享受,泛涎水于口,逗引又一番滋味再上心頭是了。
臘汁肉
并不是臘肉,臘肉鹽腌,它則是湯煮。湯,陳湯,一年兩年,三代人四代人,年代愈久味愈醇色愈佳;煮,肉入湯鍋,肉皮朝上,加紹酒、食鹽、冰糖、蔥段、姜塊、大茴、桂皮、草果,大火燒開,小火轉燜,水開圓卻不翻浪。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guī)范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有上海女子來西安,束腰節(jié)食要苗條不要命,在一家店鋪前踟躇半晌,饞涎欲滴卻不敢吃,店主明白,大口咬嚼,滿嘴流油,說:“我家經(jīng)營臘汁肉三代,我每日吃六個肉夾饃吃過五十年,你瞧我胖不堆肉,瘦不露骨?!迸舆B走了八十家店鋪,見賣主個個干練,相信人的廣告準確,遂大開牙戒。
大刀面
最有名的在銅川。
刀:長二尺二寸,背前端寬三寸,背后端寬四寸,老秤重十九斤。
切:右手提刀,左手按面,邊提邊落,案隨刀響,刀隨手移。
面:搓成絮,木杠壓,成硬塊,盤起回餳,搟開一毫米厚薄后拎搟杖疊起成半圓形。
藝高者膽大,揮刀自如,面細如絲,水開下鍋,兩滾即熟,澆上干肉臊子,一口未咽,急嚼第二口,一碗下肚,又等不及第二碗,三碗吃畢,滿頭熱汗,鼻耳暢通,還想再吃,肚腹難容,一步徘徊,快快離去。
乾縣鍋盔
關中八怪之一:烙饃像鍋蓋。蓋為平面,盔為凸形,且硬,敲之嘭嘭,如石如鐵。一年,有少年從外婆家攜鍋盔回,中途下冰雹,皆蛋大,砸死許多雞羊,少年頭頂鍋盔,有安全帽之功能,行十里路,身無傷損,饃無破裂。
堅硬,食之卻酥,沒牙的老人尤其喜愛,窩窩嘴嚅嚅而動,愈嚼愈出味。
用料簡單,若面粉十斤,水便四斤,堿面七錢,酵面可夏七兩,冬斤半,春秋一斤。制法也簡單,卻必須下苦力,按季節(jié)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面塊,放在案下用木杠壓,使勁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倒,然后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面和堿水再壓,再使勁壓,直到人大汗淋淋,面皮光色潤,用濕布蓋嚴盤餳。餳起,面塊分成每塊一斤多重的面荊,推搟成直徑七寸,厚約八分的圓餅,上鏊,三翻二轉,表皮微鼓即熟。
鍋盔鋪里,賣主稱饃不用手折,而以刀割,刀是長葉馬刀,割是斜面削割,大顯大家風度。歷來賣鍋盔的未遭他人搶竊,刀具使一切歹人生畏,鍋盔也隨時能夠當盾。
據(jù)鄉(xiāng)里傳,鍋盔為古軍人所創(chuàng)。極是。
(摘自武漢大學出版社《舌尖上的西北》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