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彈性能幫助個體成功應對逆境并達到適應良好的發(fā)展狀態(tài)?;谛睦頊y評結果,教師可通過開發(fā)校本課程、開展團體輔導、協(xié)同家校力量增強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促使初一學生積極應對生活中的變化與挑戰(zhàn)。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彈性;保護性因素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2-0072-03
【作者簡介】馬麗華,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東延路實驗學校(江蘇蘇州,215127)教師,一級教師。
從小學步入初中,初一學生需要應對身心發(fā)展、環(huán)境變化、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等帶來的挑戰(zhàn)。在面對相似困境時,一些學生迎難而上,一些學生則出現(xiàn)逃避、放棄或自我設限的狀況,歸根結底是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不同。心理彈性又稱心理韌性,指人們在面對挫折、困難或逆境時能有效地應對和適應,并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種能力。[1]國內外研究表明,保護性因素在心理彈性的形成及發(fā)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保護性因素指能減輕不利處境對兒童消極影響的因素,與危險性因素相對。這些保護性因素既可以是個體外部的因素,如社會支持,也可以是個體本身的一些特點,如自我效能。[2]若保護性因素能與危險性因素抗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便能保持在健康水平。
為初步評估初一學生心理彈性與保護性因素發(fā)展水平,筆者所在學校(以下簡稱“學?!保┻B續(xù)3年采用胡月琴、甘怡群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對初一學生進行團體施測。該量表共27個條目,包括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和人際協(xié)助5個維度。[3]前3個維度為個體內部的保護性因素,后2個維度為個體外部的保護性因素。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得分越高代表心理彈性越高。測評結果顯示,初一學生心理彈性水平整體良好,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維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積極認知、目標關注、人際協(xié)助、家庭支持和情緒控制。筆者根據(jù)心理測評結果,從增強心理彈性保護性因素的角度出發(fā)探究初一學生心理彈性提升路徑。
一、校本課程賦能生命成長
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具有多樣性與靈活性的特點,能多層次滿足時代發(fā)展和學生需求?;谛睦頊y評結果及相關訪談內容,學校心理教研組聯(lián)合德育處開發(fā)校本課程“鍛造心理彈性,塑造強大內心”。課程共5個主題,分別對應《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中的5個維度,每個主題下設2~3個課時,共計12個課時。課程周期為整個初一學年,每兩周進行一次,課程內容根據(jù)學生實際需求進行調整。針對情緒控制主題,開設“多彩的情緒”“我的情緒我做主”“考試焦慮有良方”課程,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覺察與表達情緒,掌握情緒管理方法,提升情緒控制力;針對家庭支持主題,開設“親情手賬”“有話好好說”課程,鼓勵學生和父母進行有效溝通,學會與家人更好地相處;針對人際協(xié)助主題,開設“同理心訓練營”“我的交友指南”課程,幫助學生探索人際交往奧秘,培養(yǎng)同理心和社交能力;針對目標關注主題,開設“目標攻略地圖”“遇見自律的你”課程,指導學生設立合理目標,尋找保持專注的方法,增強目標感與自我管理能力;針對積極認知主題,開設“撕掉消極標簽”“向失敗學習”“種下希望,耕耘美好”課程,引導學生悅納自我,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型思維和希望感。
為確保課程效用最大限度地被學生內化并延續(xù)至生活,心理健康教師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定期向學生征集作品并加以展示,如設計“能量存折”記錄成功經(jīng)驗,繪制“積極關系樹”發(fā)現(xiàn)他人優(yōu)勢,制作“考后復盤”微視頻對考試結果進行合理歸因。
二、團體輔導關注個別差異
團體輔導指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其助人機制在于獲得情感支持、體驗積極關系、發(fā)展適應行為、重建理性認知。[4]心理健康教師基于心理測評結果篩選12名低心理彈性水平學生(心理彈性得分低于3分)并征詢學生意見,在學生同意之后形成心理彈性成長團體。心理健康教師帶領團體開展以“增強抗逆,彈性生活”為主題的系列團體輔導,總計8次,每周1次,每次1小時,具體如下。
在相識階段,心理健康教師介紹團體的目標與愿景、搜集學生的需求與期待、建立團體契約,通過組織“相似圈”與繪制“人際通行證”活動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實施階段,心理健康教師綜合運用角色扮演、腦力激蕩、冥想等形式開展豐富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在安全信任的團體氛圍中挖掘自身優(yōu)勢、調節(jié)消極情緒、增強目標感、發(fā)展和諧的人際關系,如“心情涂鴉”活動幫助學生宣泄情緒,“蒙眼過路障”活動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繪制人際蜘蛛網(wǎng)”活動引導學生尋找社會支持,“記錄從一件小事做起”活動提升學生的掌控感。結束階段,學生在“優(yōu)點大轟炸”“互贈臨別寄語”“我的收獲”等活動中處理離開團體的情緒,并將所學內容遷移到實際生活。
三、協(xié)同育人豐富支持系統(tǒng)
1.建設接納支持型班集體
良好的班集體是學生心理彈性外部保護性因素之一,尤其對初一學生來說,這關系到學生能否順利適應初中生活。在接納支持型的班集體中,學生的歸屬感與班集體認同感高,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更為緊密。學生在遇到挫折或挑戰(zhàn)時能從班集體中汲取力量,獲得人際支持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美國學者亨德森和米爾斯坦提出了可提升學生心理彈性的“六策略訓練計劃”,分別是:訂立清楚而詳細的規(guī)范制度,創(chuàng)設友好關愛的班級氛圍,鼓勵學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為學生提供建言獻策的機會,增強每個人的親社會傾向,傳授生活技能和社會技能。[5]這些策略幾乎涵蓋了班集體中影響心理彈性形成和提升的保護性因素。
在班級建設中,學校有效運用“六策略訓練計劃”來提升學生的心理彈性。第一,在班級建設初期,班主任與學生共同制訂班級規(guī)范,商定集體與個人的中長期目標,描繪班級發(fā)展圖景。第二,班級開展“日行一善”“日行一贊”“一周大事記”等常態(tài)化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他人,培養(yǎng)利他行為,促進形成良好的班集體氛圍。第三,班級推行班干部輪崗制,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其中,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與問題解決能力。第四,心理健康教師在班級中設置心理委員崗位,發(fā)揮同輩互助力量,及時了解班級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并就反饋的共性問題進行討論,就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輔導。第五,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技能,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接納支持型班集體的建成是學校、家庭、社區(qū)等多方合力的結果。
2.營造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圍
健康的家庭互動氛圍和科學的教養(yǎng)模式是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從心理測評結果來看,家庭支持這一維度得分相對較低,這表明家庭中存在不良的互動模式。研究表明,提升青少年心理彈性的家庭氛圍應具有寬容、支持、尊重和理解的特征。[3]因此,為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幫助家長營造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圍,學校選拔家庭教育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成立家庭教育指導師團隊。
針對初一學生家長,家庭教育指導師團隊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入學前,開設“小初銜接”講座,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認識初中與小學的差異,指導家長協(xié)助孩子進行升學準備。第二,入學后,學校根據(jù)家長的需求與困惑,開展相應的沙龍活動為家長答疑解惑,如“手機管理有妙招”“親子沖突巧破解”主題家長沙龍。第三,定期推送家庭教育系列微課,為家長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如微課《溝通“心”方法,有話好好說》《科學養(yǎng)育,遇見自律》《家庭會議操作指南》等。
【參考文獻】
[1]袁月,衛(wèi)虹,于洪.中學生心理彈性、情緒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8):7.
[2]馬偉娜,桑標,洪靈敏.心理彈性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8.
[3]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11.
[4]樊富珉,金子璐.品格與責任:兒童和青少年學校團體輔導教師實踐手冊[M].第1版.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9:20.
[5]陳新星.“心理彈性六策略訓練計劃”在大學生創(chuàng)新心理品質培養(yǎng)中的運用[J].科教導刊,201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