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杰
“博物”、“博物志”、“博物者”、“博物人”都是中國詞語,古已有之,與西方的“natural history”和“naturalist”等基本對應。近十來年,博物學已經(jīng)成為中國出版界極受關注的一個板塊。博物學出版物主要討論人與大自然之間具體的關系,包含客觀知識也包含主體感受,從簡單介紹動植物知識,到動植物繪畫、博物學文化研究、自然筆記、自然文學、荒野求生、探險游記等,琳瑯滿目。博物學出版物雖然不算最暢銷的圖書類別,但其經(jīng)濟收益和社會效益卻相當不錯。
對于博物學出版物未來的發(fā)展,筆者認為有幾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第一,博物學出版物在圖書分類上如何定位?目前多數(shù)人將博物學圖書視為科普圖書,這有一定的道理,博物與自然科學存在很大的交集。但是,把博物視為自然科學的真子集,則有一定的缺陷:科普無法完全“覆蓋”博物,它們的旨趣也不太一致??破沼^念雖然一直在更新升級,但主要還是依托科學共同體,傳播已有的知識。對于受眾而言,科學通常意味著經(jīng)驗、知識,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民眾很難參與其中。但是,博物學則不同。博物學雖然利用了大量自然科學成果,但卻是一種主動行為,可以有選擇地利用,過程中突出的是“參與”、直接面對大自然。那么從理論上講,博物與科學究竟是什么關系?最早大家默認的理論是“從屬論”,如今有人從生命演化的角度提出了兩者平行存在、演化的新觀點?!捌叫姓摗闭J為:①人這個物種與其他生命共享了許多博物的方式方法,包括博物智慧,它是可持續(xù)的智力追求;②在人這個物種內,博物與科學從來就是并存的,或者說早期是一回事,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兩者有關聯(lián),互相借鑒卻沒有重合,于是才有博物式微的現(xiàn)象。但從出版物管理與營銷的角度來看,將博物學出版物與科普出版物進行適當區(qū)分,有助于雙方的發(fā)展。
第二,博物學類原創(chuàng)圖書與引進版圖書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主要是因為國外博物學圖書起步較早,圖書質量自然較高。但從改進民眾日常生活質量、提高公眾文化素養(yǎng)和環(huán)保意識、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角度來說,我們還是要多鼓勵原創(chuàng),以提高本土博物作品的創(chuàng)作動力和能力。
第三,保持選題的多樣性,同時還應特別注意公眾對本地物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關注和了解,為大眾操練博物學提供基本資料。要有計劃地推出本地動物(特別是鳥類和魚類)、植物、菌物、巖石與地層、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產(chǎn)、美食、古跡、民俗等成系列讀物,這些圖書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最基本指標。人們習慣于推薦“普適性”的作品,即時間、地點含糊的作品,其實這是一大誤區(qū)?!霸诘匦浴笔遣┪飳W的核心所在,若淡化了時間、地點,這類作品的魅力則會大減。
第四,博物類作品的目標受眾問題。一直以來,博物學讀物的受眾目標為青少年,這是不準確的。筆者以為,博物學讀物的讀者首先應該是成人,其次才是青少年。在推廣中宜采用“博物+”策略,鼓勵所有人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增加博物情懷、博物要素,讓這個世界更和平、更生態(tài)、更有趣味。
(作者單位系北京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