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優(yōu)良家風”入法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中國底色及其價值

      2023-04-16 08:01:09孟慶吉
      學術探索 2023年2期
      關鍵詞:婚姻家庭民法典家風

      孟慶吉

      (嶺南師范學院 法政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含著諸多元素,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也必須是其重要的組成元素。并且,隨著法治中國的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也必將成為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根基。《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明文指出“挖掘善良風俗、家規(guī)家訓中的優(yōu)秀法治內容,倡導傳承優(yōu)良家風”,法治中國要有中國底色,要有中國自信和中國風范?!皞鹘y(tǒng)是世代相傳的具有特定文化、道德、思想和制度內涵的社會因素,作為法律的傳統(tǒng)就是一個民族或者社會長時期內逐漸養(yǎng)成和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習慣?!盵1](P688)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tǒng)的家風家訓調整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許多傳統(tǒng)的家風家訓都蘊藏著寶貴的處世經驗,以及調節(jié)與管理社會關系的智慧。事實證明,現代法治不是西方法治一條路,那種唯西方是從、動輒就希臘羅馬者應首先回頭認真審視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法治文化。包括傳統(tǒng)法治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固然有落后于時代的東西,但這又何嘗不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呢?試問西方文化就能破解人類發(fā)展的所有問題?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要有自信,需要剔除糟粕,取其精華地“揚棄”才能古為今用,以中華之“智”服務于中華之“治”。沒有任何關系比婚姻關系更為復雜,自古至今的人類社會,凡是涉及家庭關系的話題,素來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答案,其涉及諸多權利和權力,其涉及人性和道德,涉及倫理和價值等諸多內容。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的細胞,千萬個健康和諧的家庭將大大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和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的推進。眾所周知,法律不可能包攬社會治理的全部要素,但又要吸納良好的社會道德進而推進社會文明進步。我國《民法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條文,實現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實現了中國特色的民事法律制度。

      “家風”是中國獨有的文化表述,其“肇始于先秦,經秦漢、魏晉南北朝之發(fā)展,到宋明時期達到鼎盛?!盵2](P1)考據表明,晉代文學家潘岳(247~300年)的《家風詩》(“綰發(fā)綰發(fā),發(fā)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隱憂孔疚,‘我’堂靡構。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最早中出現了“家風”一詞。到大分裂的南北朝時期,日益漢化的少數民族政權也將“家風”文化融入到了修身齊家當中,約公元6世紀末(隋文帝滅陳國以后,隋煬帝即位之前)成書的《顏氏家訓》為代表的門庭訓規(guī)類著述隨著大量進入出現,諸如“少而清虛寡欲,好學有家風”(1)《北齊書》卷四十二“昶年十數歲,為《明堂賦》。雖優(yōu)洽未足,而才制可觀,見者咸曰有家風矣”(2)《周書》卷三十八,等等。當代學者對此有多種詮釋,“家風是家庭成員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生活作風、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生活習慣的總稱”[3][4]“家風是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所提倡的并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guī)范家庭成員的一種風尚和作用”[5]“家風,也稱門風或家庭的風氣或風范,是指家庭建設所形成的立身之本、處事之道、生活作風、倫理觀念、道德風尚等總稱”[6],等等。

      綜合古今的說法,筆者認為,所謂家風即為一個家族或者家庭在長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家庭傳承、傳統(tǒng)、習慣、文化等無形的影響力,并且這種影響力可以持續(xù)地無形中作用于家庭成員的言行。正所謂“正家之道,非嚴不行”,[7](P22)中國傳承至今的文化中,我們可以從無數的故事、戲劇、詩歌等形式中,看到那些植根于中國家庭的規(guī)范和作風。良好的家教家風對內可以對家庭成員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和教育,對外可以樹立良好的家庭形象,乃至影響其他社會成員。進而引導家庭成員修身養(yǎng)德、愛國愛家、促進家庭成員互敬互愛,有助于建立并維持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并最終促進和諧、文明和友善的社會的實現。

      一、家風條款入法的緣由

      (一)誠信原則的合理要求

      以往一旦提及“誠信原則”,更多會想到合同領域抑或商事行為。但作為民法的帝王條款,其可謂是全部民事法律關系的“黃金規(guī)則”。事實表明,“誠信原則”也在婚姻家庭關系中發(fā)揮著指針性的重要作用。在婚姻關系中,婚姻的締結、婚后夫妻忠實于對方也是對誠實信用這一原則的體現。古今中外的先賢們都有一個共識,是所有道德行為的基礎和從事道德修養(yǎng)的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說,婚姻可以視為一種夫妻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契約。在婚姻關系中,其就應當恪守誠實無欺、恪守諾言、表里如一的美德。人對婚姻的誠信內蘊了兩個誠信關系,即對人的誠信和對婚姻關系的誠信。對人的誠信也就是對感情的誠信。因為有這種愛的誠信,人在婚姻中將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對婚姻關系的誠信也就是對家庭的負責,對家庭不僅僅視為一個社會存在,而是一個責任復合體。對于婚姻感情的維系,筆者不進行更多探討。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高,社會經濟得以高速發(fā)展,公民的個人財富積累呈現多元化,個人獲得社會認同感和獲得感也日益增加,家庭所擁有的財產價值也呈現巨大增加,越來越多的家庭向小康之家邁進。家庭中單一依靠夫妻一方收入維系家庭經濟收入的現象在減少,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在當今世界是走在前列的,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活躍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創(chuàng)造的社會價值呈現幾何級增長態(tài)勢,在相當多的家庭,改變了經濟上對丈夫的依賴,“嫁漢嫁漢穿衣吃飯”早已成為老皇歷。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為夫妻實現財產權利平等提供了現實可能,創(chuàng)造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的發(fā)展一定不能是單一方向的,日益走高的離婚率也極大沖擊了中國家庭的家風建設,從而引起了全社會的思考。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個性解放,輿論對于離婚也更為包容,當下我國離婚率呈現高發(fā)態(tài)勢。雖然人們對離婚率上升原因進行多方解讀,但普遍認為離婚率的提高和人們離婚觀念的改變關系巨大——人們對離婚的寬容態(tài)度對離婚率的提升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在傳統(tǒng)婚姻道德中,中國人對離婚是持保守態(tài)度的,雖然法律賦予公民離婚自由的權利,但是離婚率處于一個較低水平。而在社會轉型期,傳統(tǒng)婚姻道德中限制離婚的作用開始降低。在很多人看來,離婚乃是個人的私事,運用離婚結束婚姻關系十分正常?!睹穹ǖ洹奉C行之前,中國離婚率的高增長已然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很多人時常把離婚掛在嘴邊,因為一些小事而結束婚姻,這種沖動式的離婚造成感情傷害、家庭破碎。

      (二)公序良俗原則的銜接

      公序良俗原則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2017年《民法總則》在立法中明確使用了“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概念,并且直接使用了“公序良俗(《民法總則》第8條后段,第153條第2款)”,《民法典》第8條直接承繼了這個表達方式。家風條款是對公序良俗民法基本原則在婚姻家庭編中的傳承。公序良俗原則是理論對立法的抽象濃縮所創(chuàng)制出來的概念,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極為抽象的概念構成的,含義是特別豐富的,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有所差異。“判斷一個法律行為是否違反公序良俗,原則上要以行為實施當時主流的價值觀念來檢驗?!盵8](P47)公序良俗原則是指“如同所有公平與合理的思考者一樣的正義感與禮儀感”。[9]在現代民法語境下,“公序良俗是維護國家和社會利益的需要,是約束民事行為的最低要求,是當事人行為自主的底線,不可逾越”[10](P28),“公序良俗原則是通過對私法的自治的限制,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觀念”,[11](P27)家風條款可謂是對“善良風俗”的直接銜接,所謂善良風俗是指一個特定社會所公認的道德規(guī)范。善良風俗所確認的道德規(guī)范是社會普遍接受的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的基本精神并不沖突。其包含的倫理道德觀念是維系特定人類社會得以發(fā)展的倫理道德準則。從人類社會發(fā)展來看,善良風俗的內涵呈現寬容的態(tài)度和傾向,比如對公眾對離婚的接納程度、對同性婚姻的態(tài)度,等等?!吧屏硷L俗是一種對法律行為的要求,而這種對法律行為的要求來源于對法律倫理標準的具體化。”[11](P59)家風條款是對公序良俗原則的呼應,同時,在實用價值上,對于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可以更自然地與公序良俗結合運用。家風條款以及公序良俗本是包含道德規(guī)范的法律規(guī)定,在沒有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審判人員才援引用于判案。法律本身具有滯后性,法律規(guī)范無法涵蓋所有公民行為。家風條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法律的滯后性,進而調整婚姻家庭相關民事行為。

      (三)依規(guī)治黨的必然要求

      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鋒模范作用意義重大。對于黨員及干部的家風的治理不僅是一個家庭成長問題,更多是一種無形的示范作用。黨規(guī)黨紀對家風的規(guī)定也是依規(guī)治黨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是反腐敗斗爭的有機組成部分。家風、黨風、政風,三者之間互為融合,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力量和效應。正所謂“家風正則民風正,民風正則政風清”。 近年來,不少被查處領導干部的違紀違法問題都是因為不重視家風建設,對配偶子女失管失教?!邦I導干部要努力成為全身的道德楷模,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帶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社會崇德向善、遵法守法”。[12](P43)2015年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第8條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要“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首次以黨內法規(guī)的方式將樹立良好家風列為黨員領導干部的應盡義務和責任?!凹绎L敗壞往往是領導干部走向嚴重違紀違法的重要原因。”[13](P165)在2016年1月召開的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家風建設被著重強調。2018年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136條、第138條更是對此一再加以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從黨規(guī)黨紀的角度明確了關于家風建設與維護的要求,在特定情景下具有超越道德說教與譴責效用的外部強制力。不過以上僅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和黨規(guī)黨紀對黨員干部的要求,對于更普遍的民眾,還要有具有權威性的、全國統(tǒng)一實施的法律規(guī)范來約束。編纂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就要把黨的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作為調整因婚姻家庭產生的民事關系的專編,有義務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夫妻互敬、孝老愛親、家庭和睦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建立和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二、規(guī)范目的或功能

      親屬關系是自然人之間的血緣輩分關系,具有濃厚的人倫色彩,由此,婚姻家庭法具有強烈倫理性也就不奇怪了。翻閱各國民法典不難發(fā)現,親屬法是最具民族特性的一部分,在人類法律的繼受關系上“受繼受影響最小的就是人法與親屬法”。[14](P222)“親屬法規(guī)定人類之本質的社會結合關系,而以當該時代、該社會上之人倫秩序為其根據,予以法律秩序化者,故隨各國氣候、風俗、習慣、歷史之不同,各有其特色,且又帶有保守性與倫理性,這從親屬法指導原理而言,則理所當然?!盵15](P20~21)“有了法的價值認同,才會有共同的對于法的價值的信守,才會轉化為人們對法的共同信守。在法的價值認同的前提下,法才能得到人們的心理支持?!盵16](P522)“婚姻是男女之間唯一在法律上獲得完全承認的共同生活關系?!盵17](P165)而作為東方國家,傳統(tǒng)“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對于家族倫理的看重遠遠大于西方。

      家風是公序良俗的體現,公序良俗作為一種道德條件與要求是民法的本源。民法就是對人類社會公序良俗的總結,而未被總結為法律之道德,其存在形式就是原則。公學良俗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律行為基于國家和社會利益的最低要求?!爸袊鴼v代都以法為補禮之不足,歷史倫理的規(guī)律,約束人的行為,禮的效力為一種倫理制裁力。倫理制裁力一方面是人的良心的獎勵或譴責,另一方面是社會人士的稱譽和侮辱。但是有許多人不害怕倫理的制裁,于是國家的君主為了保持國家的平安,乃創(chuàng)制法律,以刑罰作為制裁。至少不怕倫理制裁的人會怕刑罰的制裁而不去作惡。”[18](P29)兩者在婚姻家庭領域中的作用各有所長,不可或缺。法律的實施需要道德支持,道德的實踐需要法律保駕護航。而且,“法律規(guī)范大都起源于倫理道德規(guī)范,它們原是倫理道德規(guī)范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唯其最重要、最基本,國家才將其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借助國家強制力予以保障”。[19](P50)因此,法律對親屬關系的調整不過是將婚姻家庭中的人倫秩序上升為法律秩序,所有法律制度都應當符合的道德標準?;橐黾彝惱硎且粋€國家在其歷史進程中形成并被人們廣泛遵守的關于夫妻、父母和子女關系的價值觀、觀念和行為準則。它們要么直接轉化為婚姻和家庭法的規(guī)則,要么由婚姻和家庭法加以解釋?!睹穹ǖ洹返?043條是我國主流婚姻家庭倫理的集中體現,是法律價值導向功能的體現,其雖不具有可訴性,(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四條規(guī)定,當事人僅以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條為依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它昭示了我國婚姻家庭法的倫理價值取向,對人們處理婚姻家庭問題具有指導作用?!皬哪撤N意義上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已成了一部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匯編?!盵20]“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倫理觀念的進化,國家有必要把盡可能多的基本倫理規(guī)范和重要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特別是民法規(guī)范?!盵21]

      相比于道德,在法律調整中,對行為概式的規(guī)定更具體、更明確,法律對行為的預測清晰度更高,法律對合法行為的保證力度更強,對違法行為的制裁更有力。因此,法律比道德具有更大的確定性、可預測性和保障性。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法律法規(guī)的特點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了確保民主的實現,必須有一個具體的制度,包括法律。但加強法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并不意味著削弱道德的作用,而需要法治與德治的緊密結合和相互支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相輔相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特點之一,實現以德治國的核心我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融入社會法治建設之中。

      《民法典》第1043條是法律與道德共同作用于家庭建設,促進家庭關系和諧發(fā)展的體現,也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立法的具體實踐。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我國出現離婚率上升、家庭成員情感疏離、家庭暴力增多等現象,這些與我國千百年來形成的家庭關系和諧有序的傳統(tǒng)美德相悖,有礙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建立本款以法律形式倡導樹立優(yōu)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有利于強化家庭及其成員的責任感和義務感,使我國新時代的家庭文明建設在法律的保障和促進下取得新成就”。[22]

      《民法典》第1043條第2款基本延續(xù)原《婚姻法》規(guī)定,在處理夫妻關系的倫理要求中增加“互相關愛”。其所針對的主要是當前婚姻關系松散、配偶暴力時有發(fā)生的社會現狀。本款從夫妻“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家庭成員“敬老愛幼,互相幫助”兩個方面強化和補充了婚姻家庭編基本原則的要求和內涵,具有以法律化的道德規(guī)范彌補純法律規(guī)范調整親屬關系不足的功能。

      三、規(guī)范的價值內涵

      在婚姻和家庭關系中,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主體。雙方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處于婚姻中的男女,要想實現密切合作,就必須愛對方勝過愛自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擁有和諧幸福的婚姻生活,也才能明晰自身在婚姻中存在的錯誤?!盵23]雙方互相尊重互相關愛是男女平等原則的必然要求,是夫妻之間互愛、互敬的思想基礎。夫妻是家庭的核心成員,相互尊重和愛應該擴展到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夫妻應該在思想和情感上相互體諒和理解;夫妻應該在生活和工作中互相幫助,互相關心;老年人的支持和幫助。夫妻應該互相照顧的同時,在子女教育和贍養(yǎng)老人方面共同努力。在家庭理財、家務管理、家庭治理等方面要互相協商,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對方。從我國民眾婚姻家庭生活的傳統(tǒng)和現實來看,繼續(xù)破除夫權、家長制的殘余影響,對于實現《民法典》的這一要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盎谖覈幱诨橐黾彝マD型的延長線上,需要加快促進鄉(xiāng)土家庭轉型為現代家庭。為此,我國《民法典》第1043條新加入了家庭文明建設的條文?!盵24]家風條款的設定反映出國家對創(chuàng)建美好、和睦家庭的重視,而如此詳細地規(guī)定一項道德性規(guī)范也反映出道德風化的淪喪已達到難于容忍之局面,需要利用具有強制性的法律加以調整。近年來,幼無所養(yǎng)、老無所依、同居亂象、親人相殺等等家庭問題愈演愈烈,國民道德素養(yǎng)的持續(xù)下滑讓人觸目驚心?!皟?yōu)良家風”本是不言自明的根本倫理,卻淪為“最低的道德”,這不單是社會的悲哀,也是每個家庭的悲哀?!凹彝ズ椭C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建設和諧家庭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條件,只有家庭和諧了,社會才能長 治久安,社會發(fā)展才會穩(wěn)固?!盵25]

      (一)重視家庭文明建設是中華法治文明的傳承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它是中華民族不斷成長和發(fā)展的內涵力量。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已經融入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這當中自然也包括博大精深的法律文化。近代以降,很多學者認為儒家思想與封建皇權思想一脈相承,對法治建設構成阻礙。認為儒家所奉行的人治思想和現代法治精神格格不入,若行法制必然要摒棄儒家學說。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外來語的“法治”對于傳統(tǒng)國人的確陌生,中國自古有“法制”,卻沒有形式現代意義的“法治”。之所以如此自然是諸多要素共同力量導致。從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可謂是唯西方馬首是瞻,大陸法系國家的成文法的制定經驗和法學理論充斥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法律人,進而漸次形成了今天的中國特色的法律文化。在當下的中國,黨領導人民推進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這是翻開了現代中國建設的宏偉事業(yè)。那么,我們面臨一個怎樣看待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客觀問題,我們是應當汲取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精華還是全盤照搬外國的現成經驗?

      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而言,任何一個國家的內涵的理念和文化、制度都要契合自身的國家氣質。人類的法治發(fā)展史也是如此,持之以恒的法治文化必然是本土的?!懊恳幻褡寰兴约旱姆?,如同其語言,烙有其特定的民族精神的印記。正是在民族的共同意識里,實在法獲得了自己的生存之處,并以激勵一個民族所有成員的共同精神為導向,迤邐前行?!盵26]正如一些西方學者所說:“中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睆膰说难孕信e止、行為操守、道德準則、天人合一等就很容易看出儒家文明對國人的影響?!皰仐墏鹘y(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4)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講話?!皻v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5)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歷史和現實表明,中國的法治建設要堅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應當以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根本依循,并以之為根基培育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若非如此,中國的法治就會成為無本之木,難以形成真正的法治文化。中國婚姻家庭法體系也在這個規(guī)律之內,更何況中國大多數家庭實際上受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浸染至深,家風是一種潛在的力量,弘揚了悠久的民族文化。勤勞、守信、節(jié)儉、睦鄰友好,這些優(yōu)秀品質一直是家族傳統(tǒng)的精髓。注重家庭風格的培養(yǎng),即注重社會氛圍的營造,為社會氛圍的良性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樹立正確的家庭作風,有利于道德的回歸、誠信的加強和民族文化的傳承。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薄抖Y記·大學》言:“……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焙喲灾?,“齊家”方可“治國”。誠如黑格爾所言,“婚姻實質上是倫理關系”,[27](P177)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黨和國家同樣十分重視家庭文明建設?!芭κ骨f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28]

      關于家庭,東西方學者的認知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可謂大同小異。中國學者認為:“家庭這概念在人類學上有明確的界說:這是個親子所構成的生育社群。親子指它的結構,生育指它的功能。親子是雙系的,兼指父母雙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這種社群的結合是為了子女的生和育。”[29](P56)“婚姻是以男女兩性結合為基礎,以共同生活為目的、具有夫妻身份的公示性的一種社會行為,結婚、離婚都需要道德、法的調整和規(guī)范?!盵30](P144)在西方,經典的法學工具書《牛津法律大辭典》對家庭的概念描述為“主要由一男一女,兩個成年人組成的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彝ァ@一術語及其法律關系在不同部門法中都有規(guī)定,并無確定的法律含義”。[31](P415)而在波斯納看來,“家庭制度的核心是婚姻,婚姻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契約關系?!薄凹彝ツ茏鳛橐环N社會機構保持下來表明了它必然具有重要的經濟化效能(economizing properties)”。[32](P181)綜合以上,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其具有生育功能、經濟功能、撫育功能、贍養(yǎng)功能、休息與精神滿足等。

      家庭在整個家庭生活方式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家庭生活和文化氛圍的總和。這是一種家庭氣氛,風格和傳承。它是道德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徑。通過挖掘家庭模式中的主導因素,整合核心價值觀,人們可以在家庭生活中通過言傳身教來學習和繼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本質。作為傳統(tǒng)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方式,家庭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修身,更通過包括家風在內的道德文化形式實現對人的熏陶感染?!耙l(fā)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引導人們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強化家庭成員贍養(yǎng)、扶養(yǎng)老年人的責任意識,促進家庭老少和順。”[39](P90)家庭美德由無數家庭的優(yōu)良家風積淀而成,具有歷史傳承性,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形成內容豐富、人文底蘊深厚的家庭美德。其內涵主要是: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家和萬事興等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有利于家庭成員和諧共處,有利于家庭關系的幸福,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性“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28]家庭美德還富有時代特色,社會發(fā)展不同時期家庭美德的內涵有所差異,在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家庭美德基礎上,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新時代家庭美德蘊含著尊重生命、禁止亂倫、平等與尊嚴誠實守信、適度的個人自由等內涵。[34](P1820)

      (二)重視家庭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國法治建設進程,這是我們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途徑。關于這一點,我們的政策和法律可謂一脈相承。2019年10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堅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全面體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體現到法律法規(guī)立改廢釋、公共政策制定修訂、社會治理改進完善中,為弘揚主流價值提供良好社會環(huán)境和制度保障。而在《民法典》第1條則開宗明義地明確了鮮明的立法目的:“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焙霌P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民法典》立法目的之一,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立法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在“法典”名義的立法中,這是第一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現代民法精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重要體現,也是新時代推進“德法共治”建設的具體舉措。在婚姻家庭法領域一要貫徹法治,二要貫徹德治。如我國學者所言,“婚姻是以男女兩性結合為基礎、以共同生活為目標、具有夫妻身份的公示性的一種社會行為,結婚、離婚都需要道德、法的調整和規(guī)范”。[30](P145)“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民法典》將樹立優(yōu)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以及重視家庭文明建設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認,其根源正是在于要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家庭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以法律的形式將柔性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剛性的法律規(guī)范,以法律的教育和預測作用,確立了家庭道德風險的法律價值。這樣就可以通過發(fā)揚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價值,將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價值觀深入人心,以優(yōu)良的家風為支點,帶動整體社會風氣的漸次良好。

      《民法典》第1043條的核心是倡導重視家庭文明建設?!敖ㄔO現代家庭倫理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35](P46)“它是人們價值觀形成的重要起點,是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所依托的文化土壤?!盵36]現代社會由千萬個小家庭組成,每個家庭構成了一個社會的影響粒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含蓄地傳達社會規(guī)范,社會氛圍自然會得到改善。社會核心價值觀是現代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決定著文化的本質和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民族復興的靈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鞏固中華民族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事實上,這一價值體系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社會主義法律價值的理解。實施依法治國方略,需要德法結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法治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法治建設。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就是要“完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政策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我國法律在推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原則方面已經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如《憲法》確認了自由、平等、法治、民主、富強、文明、愛國等基本價值,2018年憲法修正案將“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條款納入憲法之中。許多法律也都分別肯定了這些核心價值,肯定了和諧、誠信、敬業(yè)、公正等價值:司法等法律實施活動也以捍衛(wèi)核心價值為自己任。

      婚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類基本生活的統(tǒng)一體?;橐鲭p方和家庭成員之間具有極為密切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是人身共同體、財產共同體、生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精神共同體、情感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集成。如何妥善處理好婚姻家庭問題,《民法典》第1043條規(guī)定明確指明了婚姻雙方和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充分地體現了《民法典》和婚姻家庭法的立法宗旨,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婚姻家庭法、婚姻家庭制度、婚姻家庭關系的價值導向和倫理道德引領。

      “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yōu)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28]正是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這一重要內容,實現《民法典》植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彰顯中國精神的文化底蘊和時代特征,婚姻家庭編富有創(chuàng)新地作出了提倡性規(guī)定,維護和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則,帶動所有家庭行動起來,共同為促進家庭和睦、親人相愛、下一代健康成長。

      (三)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

      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從《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一審稿)、二審稿、三審稿,到《民法典(草案)》直至《民法典》,均一以貫之地采取原《婚姻法》的立法模式,只在一般規(guī)定中表明法律的道德立場,未在夫妻人身權利義務中增設專條規(guī)定夫妻互負忠實義務?;橐鍪且环N旨在永遠生活在一起的結合。相互忠誠,包括情感忠誠、精神忠誠和行為忠誠,是婚姻特殊性和獨特性的必然要求。就一夫一妻的本質,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一夫一妻的本質而言,夫妻互相忠實是婚姻賴以維系和鞏固的必備因素,是婚姻的生命力之所在。一方對另一方不忠實,應被視為違反婚姻義務,是不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的?!爸艺\和信任既是愛情的首要條件,也是婚姻美滿幸福的首要條件。”[37](P381)“婚姻忠誠,是婚姻關系穩(wěn)定和諧的保障,也是婚姻本質的要求?!盵38](P131)《民法典》第1043條第2款提出處理夫妻關系的倫理要求。鑒于本條性質屬于婚姻家庭法倫理的倡導性規(guī)定,[39]故本款中“應當”一詞的含義不宜與法律規(guī)范中的“應當”畫等號,亦即此所謂“應當”并不直接在主體之間產生法律上的義務(本款中“家庭成員應當敬老愛幼、相互幫助”亦同),而應理解為夫妻間的道德義務。

      婚姻家庭關系的適應涉及法治和德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橐黾彝リP系十分復雜,包括保護公民的人身和財產權利,維護社會主義秩序。我們應該依靠法治的權威和強制手段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在思想行為和生活習慣等問題上,要依靠德治的感召力和信念,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與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把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努力形成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規(guī)范。大力弘揚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男女和諧,勤儉節(jié)約,鄰里團結。這些對建立和維持平等、和諧、文明的婚姻和家庭關系至關重要,法治無法取代。

      夫妻之間的相互忠誠是個體婚姻的基本條件,是一夫一妻制與其他婚姻形式的最大區(qū)別。一夫一妻制的實質在于通過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共同約束人們之間的性關系,使個人的性需求通過個體婚姻得到合理滿足。同時“人與人之間在財富和地位上的平等狀況傾向于使一夫一妻成為一種普遍的婚姻形式”。[40](P1012)因此,一方面,夫妻相互忠實必定是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道德原則;另一方面,是否確定夫妻相互忠實為法定義務,需要綜合考慮慎重對待?!霸谶@一問題上,既要考慮現實社會中多數人的道德觀念,又要預見到社會的發(fā)展及其帶來的道德多元化趨勢,還得正確認識婚姻法的作用與功能,以及法律實施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負面影響,綜合權衡利弊,而不應簡單化地甚至情緒化地得出結論”。[41](P115)夫妻一方有重婚、與他人同居等不忠實行為的,另一方提起離婚或損害賠償等訴訟時,除以《民法典》第1043條為依據外應當援引《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其他法條,以使法院支持其訴訟請求。因為《民法典》第1043條所用“應當”是對我國婚姻家庭法倫理價值觀的倡導,并不產生通常情形下“應當”一詞的法律規(guī)范意義。

      (四)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古往今來都特別注重家庭倫理觀念,家庭是處理所有社會關系的起點?!兑捉洝分v:“上經言天道,下經言人事?!彼^人事之重心便是家庭秩序。從社會學的基本觀點來說,社會關系就是家庭秩序的延伸,即所謂“正家而天下定矣”,(6)《周易·家人》這是中國傳統(tǒng)婚姻家庭法倫理的要求,現在應當在社會主義制度中煥發(fā)更高的價值。敬老愛幼和保護未成年人、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原則是完全一致的,但兩者是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規(guī)定。保護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側重于對各種具體的人身、財產權益的保護;敬老愛幼,則從更高的層次上,從建設精神文明的高度,對于如何處理現代關系中的代際關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睹穹ǖ洹返?043條第2款“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表達出婚姻家庭編倡導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及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之間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等倫理要求的立法目的與宗旨。[42](P52)它是《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第1041條確立四項基本原則、第1042條列舉六項禁止性規(guī)定的共同追求目標。本條第2款同時提出家庭成員相處的倫理要求。

      剛剛結束的人口普查進一步證明了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現實,當下,養(yǎng)老社會保障制度初步形成。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于家庭養(yǎng)老、家庭成員履行贍養(yǎng)老年人法定義務等有細化規(guī)定,它要求“家庭成員應當尊重、關心和照料老年人”(第13條),贍養(yǎng)老年人的法定義務包括“經濟上供養(yǎng)、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三個方面(第14條),從而豐富了家庭成員履行對老年人(主要是成年子女對父母、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對祖父母)法定贍養(yǎng)義務的內容。未成年人是家族世代延續(xù)的希望,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關愛和保護未成年人是社會共識和婚姻家庭法倫理的必要元素。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確立對未成年人優(yōu)先和特殊保護的原則,并設家庭保護專章將婚姻家庭法明確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對未成年人的撫養(yǎng)、教育、保護等監(jiān)護職責予以具體化。如此等等,無一不體現著我國法律突出對未成年人家庭關愛和保護的倫理要求。

      四、家風條款的實效性與可操作性

      家風的核心是與道德密切相關的價值觀。它不僅是家庭的內在精神力量,也是家庭成員生活的行為準則。家庭具有傳承性、時代性、多樣性和穩(wěn)定性。它對于每一家庭成員的個人修養(yǎng)、道德品行有極強的感染力,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陀^來說,家風也有好壞,也有優(yōu)劣。優(yōu)良家風作為積極正面的文化氛圍,會在代際之間不斷繼承與發(fā)展,形成一種精神力量,產生一定的道德約束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道德準則的作用。當前,我國倡導建立社會主義家庭新風尚,其核心內容可概括為“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16個字。[28]

      《民法典》第1043條涉及兩對關系,直接決定了這一條款的實效性、可操作性。

      第一對關系是倡導性規(guī)范與強制性規(guī)范。按照語義學解釋,立法用語中的“應當”有兩種解讀,強制性規(guī)范是指命令或禁止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做某些行為或不做這些行為的規(guī)范;倡導性規(guī)范是鼓勵當事人采取某些行為模式的法律規(guī)范。倡導性規(guī)范有兩重功能:第一重功能在于倡導;第二重功能在于否定某一法條為強制性規(guī)范。[43]該類規(guī)范的存在是為了既不讓道德層面的內容上升為法定義務,又要滿足社會生活中的對道德要求的需要。倡導性規(guī)范以一種有限干預的手段達到上述目的。從第1043條的規(guī)范分類看,該條款不屬于強制性規(guī)范,不直接產生法律義務或責任;另一方面,它又回應了社會對理想的婚姻家庭關系的設想。

      第二對關系是道德義務與法律義務?!暗赖吕砟钣绊懼唧w的法律制度設計,而具體的法律制度設計也影響著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表現。”[44]家風建設本質上屬于道德義務,屬于民間所謂“軟法”,“道德規(guī)范并不威脅適用外部的強制手段;……使道德規(guī)范得以實現的并不是外部的物理性強制與威脅,而是人們對道德規(guī)范所固有的正當性的內在信念”。[45](P388)處理家事、家丑,確實屬于家庭自決權,也構成家庭隱私。一般只能通過道德教化、家規(guī)約束、倫理懲罰等方式處理。但當家丑嚴重到危及基本人倫,甚至涉嫌遺棄、虐待、家暴時,法律就有了介入必要。

      在原《婚姻法》第4條相關的案例檢索中發(fā)現,其常被判決書引用作為判決依據,但該條款往往與其他具體規(guī)定權利義務的條款結合適用,未見單獨適用的案例。司法實踐說明,倡導性規(guī)范并非完全不產生法律義務,只是不單獨產生法律義務。那么,《民法典》1043條作為倡導性條款,其適用也要結合其他條款適用。只有在具體事務中將“優(yōu)良家風”條款予以落地和適用,在更多的案件和領域中進行優(yōu)良家風、家庭美德樹立和弘揚上的考量,才能夠讓《民法典》第1043條體現操作性及法律強制力,才能更好地構建和諧的婚姻家庭關系,從而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和進步。易言之,家風條款不是為了所謂的好看或者擺樣子,而是作為價值引導?!懊穹ǖ淠壳皝碇v還沒有發(fā)現過‘僵尸條款’的問題,都是有實踐操作價值的?!盵46]對于《民法典》第1043條來說,“如果拒絕履行,就會引發(fā)提倡性規(guī)范與強制性規(guī)范的有效互動,最終產生實體法的規(guī)范功能”。[47]

      結 語

      縱觀中國的倫理道路和文化,我們不難發(fā)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家風是通過宗族家族的傳統(tǒng)及“家法”而小范圍內得以強制性落實。步入法治為標識的現代社會,道德與法律之間界限日益清晰,帶有濃厚封建主義的“家法”逐步淡出歷史舞臺,其強制力也被國家法治權威取代。當然,傳統(tǒng)中國底色中的一些精華隨著法治體系及表達語言的現代化使得一些優(yōu)良家風中的強制規(guī)定并沒有納入法律文本,只是轉化為構建良好婚姻家庭關系的道德要求。《民法典》則將家風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從而樹立優(yōu)良家風的法治權威。這是國家和立法者高瞻遠矚的規(guī)劃和指引,將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婚姻家庭關系的構建。“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家風是作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公民及其家庭成長的“地基”。有意識地運用中國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梳理和建設優(yōu)良家風,構建小家的和諧是要依靠法律和道德兩個路徑同步推進的。每個小家庭都能推進優(yōu)良家風,整個社會也就實現了法治的主旨追求。

      猜你喜歡
      婚姻家庭民法典家風
      試論青年婚姻家庭話語主導權
      無信不立 無誠不久——民法典中關于合同的那些規(guī)定
      公民與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52
      山西:“五色”分級預警處置婚姻家庭矛盾糾紛
      民法典誕生
      云南畫報(2021年1期)2021-06-11 06:04:56
      民法典來了
      勤勞節(jié)儉傳家風
      延平區(qū)推動婚姻家庭 矛盾糾紛化解
      海峽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6
      中國民法典,誕生!
      金橋(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6
      家風伴我成長
      幽默好家風(二)
      金阳县| 溆浦县| 沂水县| 巴马| 钟祥市| 新宁县| 四会市| 岳池县| 乌海市| 绍兴市| 上蔡县| 什邡市| 石屏县| 西安市| 崇信县| 顺义区| 库伦旗| 阜宁县| 漯河市| 伊川县| 永修县| 颍上县| 翼城县| 兴和县| 邛崃市| 华容县| 庆安县| 静海县| 固安县| 浑源县| 莱阳市| 正定县| 乡城县| 蓬溪县| 新巴尔虎左旗| 图片| 阿拉善右旗| 宾阳县| 嘉兴市| 栾城县| 长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