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恩功
《誰是最可愛的人》由魏巍創(chuàng)作,是在他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并從朝鮮戰(zhàn)場返回后所寫。文章以戰(zhàn)爭為背景,深情贊頌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雄主義精神。教師可以基于深度學習的理念開展教學,如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和創(chuàng)意寫作等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容,探討文本背后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和道德價值,讓學生更深入地體驗和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的精神。
初一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情感豐富,對于英雄主義和犧牲精神等主題具有較強的敏感性。然而,他們可能對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和深層次的國際關系知之甚少。因此,教師需要結(jié)合初一學生的特點和深度學習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策略,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并體驗文本。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批判性思考來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語言表達和情節(jié)發(fā)展,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語文能力為核心,主要包含四個方面,“語言建構(gòu)和運用”“思維發(fā)展和提升”“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和“文化理解和傳承”,據(jù)此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學生能掌握文中的基礎詞匯和重要句式,如多音多義字、形似字的辨析,同時理解并運用課文中的關鍵詞語,體會其語言的生動性和準確性。通過分析文章的句式結(jié)構(gòu)(如設問句、反問句等),學生能了解不同句式的表達效果,增強語言感知和運用能力。
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結(jié)構(gòu),歸納大意,分析作者如何通過記敘、描寫、議論等方式展現(xiàn)志愿軍的英雄事跡。此外,通過理解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外貌、動作、語言等),學生能提升對文學作品的深度解讀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學生學會鑒賞文中的藝術手法和語言美,如感情色彩強烈的語句和富有表現(xiàn)力的動詞的應用。通過對文本的審美體驗,學生能提升對文學美的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他們對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興趣。
通過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和志愿軍戰(zhàn)士的精神,培養(yǎng)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1.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的精神內(nèi)涵,包括對文中人物行為的深層次分析,理解其背后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包括對文本的深度解讀能力、語言風格和藝術表達的鑒賞能力,特別是如何通過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等手法表達深刻的主題和情感。
1.使學生理解并感同身受那個時代背景下人物的情感和行為。
2.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解讀能力。
在《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深度教學中,我們采用了多種科學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這種方法通過分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就特定主題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小組討論法來激發(fā)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興趣,促進他們從不同角度理解課文,并分享各自的見解。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交流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角色扮演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通過模擬課文中的人物,更好地理解和體驗文中人物的情感和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以主人翁的角色感進行深度思考,不僅加深了對文本情節(jié)的理解,還提高了他們的同理心和表達能力。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更生動地感受到課文中傳達的深刻主題和精神。
創(chuàng)造性寫作和藝術表達活動鼓勵學生以個人獨特的視角和方式表達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通過寫作、繪畫或制作相關作品,學生得以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藝術技能上得到發(fā)展。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還幫助他們在理解深層次文本內(nèi)容的同時,發(fā)掘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
這個階段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預備知識。
1.歷史背景介紹
(1)視頻觀看:精選幾段關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短片或紀錄片,時長控制在5~10 分鐘,確保內(nèi)容既豐富又易于理解。視頻內(nèi)容應包括戰(zhàn)爭的起因、過程、重要戰(zhàn)役和影響以及志愿軍的英勇事跡。(2)引導討論:視頻播放后,組織全班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表達他們對視頻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受。教師可以提出導向性問題,如“你從視頻中了解到哪些關于戰(zhàn)爭的信息?”
2.主題引入與探索
(1)概念引入:通過一個簡短的講解或演示,向?qū)W生介紹“最可愛的人”這一主題概念,包括它的來源、含義及在當時社會的影響。(2)主題性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并分享他們對“最可愛的人”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在你心目中,最可愛的人是誰?”以及“為什么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3.創(chuàng)意性任務分配
(1)海報制作:讓學生制作一張關于“最可愛的人”的海報。海報應包括他們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結(jié)合文字、圖像、符號等元素。這項任務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和藝術表達能力。(2)展示與分享:完成海報后,每個小組向全班展示并解釋其作品,其他同學可提出問題或給予反饋,增進互動與交流。
(設計意圖:以上步驟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誰是最可愛的人》一課的興趣,還能夠幫助他們了解歷史背景知識,為深入學習課文內(nèi)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這一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理解課文的主旨和結(jié)構(gòu)。
1.深入閱讀,理解主旨
(1)導讀引導:開始前,教師對課文進行簡短的導讀,提出一些關鍵問題,如“課文主要講述了哪些志愿軍戰(zhàn)士的故事?他們展現(xiàn)了哪些精神特質(zhì)?”(2)分段閱讀:將課文分成幾個部分,每部分由學生輪流朗讀。朗讀后,教師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總結(jié)每個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題。
2.重點詞匯和句式分析
(1)詞匯表創(chuàng)建: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標記出他們不熟悉或認為重要的詞匯。然后,創(chuàng)建班級詞匯表,共同討論這些詞匯的含義和用法。(2)句式解析:分析文中的關鍵句式,如排比句、設問句等,討論它們?nèi)绾卧鰪娢谋镜谋磉_效果。舉例說明每種句式的用法和作用。
3.角色扮演與情感理解
(1)分角色朗讀:將學生分組,并分配不同的角色(如敘述者、志愿軍戰(zhàn)士等),讓他們嘗試以角色的口吻朗讀文本中的相應部分。(2)角色扮演:設計一個簡短的情景劇,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模擬文中的場景。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行為。
4.小組討論與深度解析
(1)人物行為分析:在小組內(nèi),讓學生討論文中不同人物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背后的動機和意義。(2)文本結(jié)構(gòu)分析:指導學生分析課文的結(jié)構(gòu),并討論各部分是如何表達主題的。
5.語言特點和藝術手法研究
(1)藝術手法探索:讓學生找出文中使用的各種藝術手法,如比喻、擬人等,并討論這些手法如何增強文本的表現(xiàn)力。(2)風格特點討論:分析作者的寫作風格,如語言的生動性、情感的表達方式等,討論這些風格特點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志愿軍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步驟,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文本內(nèi)容,還能通過各種互動活動增強對人物情感和作者表達方式的理解,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將被鼓勵進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入討論。
1.開放性問題討論
(1)設計問題:教師準備一系列開放性問題,“如果志愿軍戰(zhàn)士生活在今天,他們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你認為哪些現(xiàn)代人物體現(xiàn)了志愿軍精神?”(2)分組討論:將學生分為小組,每組討論一個問題,并準備分享他們的觀點。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包括歷史、社會、文化和個人價值觀。
2.案例研究
(1)案例剖析:讓學生選擇一個現(xiàn)代人物或事件,談談他們認為這個人物或事件所體現(xiàn)的志愿軍精神。(2)小組報告:每個小組準備一個關于所選案例的簡短報告,說明為什么他們認為這個案例反映了志愿軍精神,并討論這種精神如何影響當代社會。
3.創(chuàng)造性寫作
(1)寫作任務:安排一個創(chuàng)造性寫作活動,如寫一篇故事或日記,從一個現(xiàn)代青少年的角度表達對志愿軍精神的理解和感受。(2)共享與反饋:學生完成寫作后,在班級中分享他們的作品,并接受同學和教師的反饋。
4.藝術表達活動
(1)繪畫或制作:讓學生通過繪畫或制作手工藝品來表達對課文主題的理解。例如,他們可以畫一幅描繪志愿軍英雄事跡的畫,或制作與課文主題相關的手工藝品。(2)展覽和介紹:組織一個班級展覽,展示學生的藝術作品,并讓他們向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想法。
(設計意圖:通過上述活動,學生不僅能深入探討志愿軍精神及其在當代社會的意義,還能通過多種創(chuàng)造性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1.寫個人反思日記
(1)寫作指導:要求學生寫一篇反思日記,描述他們在學習《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過程中的感受、學到的知識點以及對志愿軍精神的理解。(2)思考引導: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引導性問題,如“這篇文章對你有什么啟發(fā)?”“你怎樣將志愿軍精神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組織小組分享會
(1)小組分享:每個小組選擇一名代表分享他們的反思日記。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讓他們聽到并學習同伴的想法。(2)討論與反饋:分享后,其他組員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或給予反饋,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思想交流。
3.開展班級座談會
(1)組織班級座談:在班級內(nèi)舉辦一個座談會,讓學生分享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對志愿軍精神的思考。(2)深度討論:在座談會中,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志愿軍精神在當代社會的應用和意義,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
本教學設計遵循了深度學習的理念,通過前置活動、文本解讀、深度探究和反思應用四個階段的豐富教學活動,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開放性問題討論和跨學科學習的引入提高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表達能力。此外,將課堂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jié)合的實踐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志愿軍精神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整體而言,本教學設計實現(xiàn)了深度學習的目標,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