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 強
提起特級教師于永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俯身伏案”,與學生近距離交流的“老頑童”形象,再就是他“我應該是一本寫著一個大大的‘人’字的教科書”的教育箴言。
于永正老師靠前一步,不僅為了傾聽學生,更放下了“知識權威”的架子,打通了“教學相長”的路子。教師靠前一步,向課程標準、教材、學生、教學手段靠前一步,以更專業(yè)、更謙和、更人性的態(tài)度,提升教學的溫度。
靠前一步,強調(diào)教師把學生放在心里、放在課堂的中心,始終明白教育是人的教育、個性的教育。我們在上課之前要明白“學生從哪里來的,帶著什么”,他們的感受、疑問、渴求呼喚教師靠前一步,貼近學情教學。課前以學定教,課上就要順學而導??壳耙徊阶呓鼘W生并不難,難的是走過去做什么。在一次課堂研討中,有教師質(zhì)疑授課者:“你提問的每一位學生,他們的回答恰好順著你的教學思路,這節(jié)課是不是有準備的‘表演課’?”
授課者不理睬質(zhì)疑者的目光,穩(wěn)如泰山地遞出他的備課本。二次備課欄里赫然記著回答問題的次序及對應的學生姓名,好似“表演課”實錘!此時授課者道出原委:他在巡視小組討論情況時,旁聽、參與、質(zhì)疑、記錄,對大多數(shù)學生的已知、方法、困惑等全面掌握,同時在備課本上記錄、預演。我們的目光再次鎖定備課本上那一串串紅色的行楷小字,恍然大悟:課堂上,教師“先到”了學生中間,“先到”了思維碰撞的場域——有“即興前置”,才有水到渠成!
靠前一步,更要帶著課程標準、教材靠近學生,強調(diào)師生在學科素養(yǎng)的陽關道上雙向奔赴。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系統(tǒng)化是思維之母”:教師靠前一步,目的是激活學生思維,到位卻不越位。有的課堂為了迎合學生,用直觀、形象的視頻替代演示實驗,用圖片凌駕于學生的想象空間,用自動模型覆蓋學生的假設推想??此剖墙處煄е鷦有蜗蟮闹R點靠前一步了,其實攪亂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看似“豁然開朗”了,實則游離于課堂之外,被花里胡哨的東西帶偏了,不利于提升高階思維。
在提到“雙減”話題時,同行略加戲謔:“布置作業(yè)之前,教師先做一遍?!贝搜哉搹娬{(diào)作業(yè)邏輯:先分析學生“學得如何”,還需什么樣的學習來達到素養(yǎng)目標要求,最終減去低效的、機械的、重復的作業(yè)。在教育數(shù)字化面前,靠前一步,還要用數(shù)據(jù)了解、研判學情,精選施策,高質(zhì)量育人。
教師是行走的教科書:走到哪里,就把學科素養(yǎng)帶到哪里;走到哪里,就把學科育人價值播撒到哪里??壳耙恍〔桨桑∽層袦囟鹊慕虒W推動學生拔節(jié)成長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