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軍
摘? 要:現(xiàn)當今,隨著我國教育的加快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的不斷深入,對小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也逐漸顯示出弊端?!半p減”政策的實施使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及參與校外培訓的負擔得到緩解,學生的主體價值得到充分體現(xiàn),學生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成長與發(fā)展。在此背景下,學生能夠具有更多的時間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并提升各項技能。而小學信息技術的開展也需要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需要教師將課堂教學時間合理運用起來,引導學生有效完成課程學習,并從中獲得信息技術技能,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不僅如此,學生在教師結合“雙減”政策所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中,能夠使自己的傳統(tǒng)認知體系得到改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關鍵詞:“雙減”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新路徑
引言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文化課程存在很大的不同,更凸顯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熟練性,要求學生在理解信息技術概念的同時,對學生有熟練實踐應用的高層次要求。在“雙減”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新模式的探究也應當秉持“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整體教學思路,并致力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為學生提供高質(zhì)量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高效掌握理論知識并完成相關信息技術知識的熟練操作練習目標。
1豐富學生理論知識,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操作水平
“雙減”背景下,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學校、教師以及家長都應該摒棄傳統(tǒng)的“分數(shù)論”和“主副科”的觀念,重視信息技術教學,意識到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提升信息技術水平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備條件?;ヂ?lián)網(wǎng)信息時代背景下,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渠道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課本以及課堂,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而高水平的信息技術能力有助于學生收集、篩選與整合學習資源。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以及一些簡單的操作,促使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簡單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學校應合理設置信息技術教學時長,將信息技術放在和語、數(shù)、外同等重要的位置,為信息技術多提供一些課時,教師可直接在電腦機房上課,理論知識講解完之后就由學生自己實操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更為深刻地理解與掌握理論知識,避免教師為了完成理論教學任務而縮短實踐操作課程的時間,在教學中兼顧理論和實踐,豐富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操作水平。例如,教師在講授“開機、啟動Windows”一課時,倘若只是單純照本宣科地講解理論知識,電腦的開機鍵對學生來說只是一個課本符號,學生可能難以理解其中的真正含義,學生掌握電腦開機還需要靠記憶,時間一長可能就忘記了,過一段時間學生遇到真正的電腦開機鍵,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一個陌生的符號。
2為學生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學習情境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時積極性不高,他們熱衷于趣味性強、新穎的學習探究方式?;谛W生的這種學習特點,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需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趣味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知識內(nèi)容的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然后才能夠集中注意力的進行探究和思考,提升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相關知識內(nèi)容時,如果教師僅僅是講述信息技術教材中的例子,學生難以有很深的體會,并且學生對相關知識也沒有新鮮感和趣味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這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場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思考和探究。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這樣的情境:周末我們要去附近的動物園游玩,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哪些便利?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這個學習情境,非常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學生可能剛剛經(jīng)歷了類似的情境,并且十分感興趣地認真探究和思考,尋找整個過程中用到的信息技術實例。學生會想到通過網(wǎng)絡訂票、手機導航、核酸檢測報告、行程碼、驗證身份、自助取票、拍照等,這樣學生會真實地感受到生活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非常的普遍,而且信息技術為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便利,甚至我們的生活已經(jīng)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幫助。這樣,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活化的趣味性學習情境,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和思考的興趣,讓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投入到信息技術課程知識的學習中去,有效保障了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3運用任務驅(qū)動法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
任務驅(qū)動法就是指建立在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上,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及能力。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整體理解能力較差,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時需要盡可能地簡化操作難度,使自己所設計的學習任務對小學生而言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教師在利用任務驅(qū)動法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時,需要為學生布置多個細小任務,使這些任務之間形成網(wǎng)絡,幫助學生梳理解決問題的思維,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開展“優(yōu)化文本排版”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時,該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核心就是讓學生學會Word的排版,具體而言就是要求學生能夠?qū)W會調(diào)整Word文檔中的文字大小、顏色、字體、段間距,等等。因此,結合該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的學習任務:首先,要求學生完成對各排版要素的分項練習;接著,編輯單頁中的文字;最后,對整個文檔中的文字進行編輯排版。
結語
在“雙減”背景下,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需要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進行優(yōu)化創(chuàng)新。整個教學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全面、準確地把握“雙減”政策的要義,并結合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學習實際需求,不斷地探索和研究,為學生提供高水平、高質(zhì)量的信息技術教學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馮姝敏.小學信息技術在“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背景下的教學策略研究[J].文存閱刊,2021(26):208.
[2] 全曉艷.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背景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08):24-25.
[3] 田冬.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