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靜
(翁牛特旗融媒體中心 內蒙古 赤峰 024500)
新媒體時代,各種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傳播形式也變得多樣化。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逐漸失去了優(yōu)勢,這對廣播電視記者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本文主要探討在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臺記者應如何創(chuàng)新采訪形式,利用新的采訪手段完成新聞采訪工作。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體之間的融合和整合,旨在通過將各種媒體形式進行無縫結合,創(chuàng)造出更加豐富、多元、立體的傳播平臺和內容。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傳統媒體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而媒介融合則成為媒體行業(yè)轉型的重要路徑。從媒介融合的背景來看,這一概念源于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不同形式的媒體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跨界融合,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廣播等面臨著受眾流失、內容單一等問題,而新興媒體如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等的興起,則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媒介融合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重要路徑,同時也為傳媒行業(yè)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1]。
媒介融合的意義不僅在于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fā)展,還在于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進步,媒介融合能夠提供更加多樣化的信息和娛樂內容,通過各類媒體的融合,不同形式的內容可以在同一平臺上呈現,使受眾能夠更加全面地獲取信息和享受娛樂,這種多樣性不僅滿足了人們對于個性化需求的追求,也促進了文化多元化和知識普及。媒介融合還能夠提高傳播效率和反饋效應,通過媒介融合,信息可以更加迅速、精準地傳遞給目標受眾,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使得傳媒行業(yè)的反饋機制發(fā)生了巨大變革,受眾的意見和需求可以更加直接地傳達給媒體機構,從而促使媒體內容的優(yōu)化和更新[2]。媒介融合還有助于提升媒體的商業(yè)價值和盈利能力,通過不同媒體形式的融合,可以形成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并增加媒體的曝光度和影響力,媒介融合還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商業(yè)機會,例如跨界合作、品牌推廣等,這些商業(yè)機會為傳媒行業(yè)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前景和經濟效益。
技術進步對廣播電視臺記者的采訪方式和工具產生了重要影響,過去采訪通常需要記者到現場進行實地采訪,而現在隨著直播技術的普及,記者可以通過網絡直播技術進行遠程采訪,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節(jié)省時間和成本,還可以讓觀眾實時了解事件的最新情況,現代采訪工具的創(chuàng)新也給記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例如,智能手機的出現使得記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采訪,而無需攜帶笨重的設備,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也為記者提供了更加身臨其境的采訪體驗,通過虛擬現實設備與被采訪對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增強了采訪的真實感和親密性[3]。
社交媒體對廣播電視臺記者的采訪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社交媒體的興起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記者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獲得第一手的新聞線索和熱點話題,社交媒體還為記者提供了一個與觀眾互動的平臺,他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與觀眾進行實時的互動和反饋,增加了新聞報道的參與感和互動性,同時社交媒體的普及也加強了記者對新聞報道的監(jiān)督和調查能力,通過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和觀點,記者可以更好地揭示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故事。
多媒體報道的要求和影響也不可忽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主流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廣播電視臺記者需要具備多種媒體形式的報道能力[4]。除了傳統的文字報道,記者還需要掌握攝影、錄像和編輯等技能,以便更好地呈現新聞事件的細節(jié)和感染力,多媒體報道的普及,記者們也面臨著新的職業(yè)要求和挑戰(zhàn),例如,記者需要快速適應不同平臺的要求,并能夠將新聞內容進行定制化的展示,以滿足觀眾的個性化需求。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觀眾對新聞和內容的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然而一些廣播電視臺記者缺乏采訪創(chuàng)新意識,往往沿用傳統的采訪方式和模式,無法滿足觀眾的多樣化需求。他們很少思考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進行創(chuàng)新的采訪方式,也缺乏對新興領域和熱點話題的關注。同時,廣播電視臺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往往過于依賴攝錄器材,以至于忽略了對采訪內容的深度思考和分析,在信息時代,任何人都可以拍攝和傳播視頻,而廣播電視臺的競爭力應該不只在于攝錄器材的高質量,更應該在于記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對新聞價值的判斷。然而,現實情況是一些記者過于依賴攝錄器材,缺乏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導致他們的報道和采訪缺乏獨特性和深度[5]。
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體系的建設是廣播電視臺發(fā)展的基石,然而目前一些廣播電視臺的采訪體系并不健全,缺乏科學的組織架構和規(guī)范的工作流程,這導致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導和支持,容易產生混亂和錯誤,另外由于采訪體系不健全,記者之間的協作和信息共享也存在問題,影響了整個采訪團隊的效果。在進行采訪前,記者應該對受訪對象有足夠的了解,包括他們的背景、觀點和專業(yè)領域等。然而一些記者在采訪前缺乏充分的準備工作,導致采訪過程中無法提出有深度的問題,無法引導受訪對象發(fā)表更加有價值的觀點。
廣播電視臺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的內容深度不夠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部分記者追求速度和即時性,在采訪中只追求表面信息,忽視了對事件和話題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他們缺乏對事件背后原因和影響的思考,無法給觀眾提供更加有價值和全面的報道,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缺乏批判性思維和獨立觀點,容易被主觀偏見左右,導致報道表達了某種特定的立場而不是客觀中立。在媒體融合的時代,公眾參與和互動已成為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了公眾的意見和需求,將采訪過程僅僅視為一種信息獲取的手段,未與公眾進行更加積極和密切的互動,使得采訪中無法充分表達和反映公眾的聲音[6]。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廣播電視臺記者應該利用各種資源和渠道進行采訪,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獲取信息,記者缺乏多樣化的采訪資源和渠道,只依賴傳統的線下渠道和人脈關系,這限制了他們對新聞事件的深入報道和分析,廣播電視臺記者在采訪敏感話題時需要具備敏感性和處理能力,記者在面對敏感話題時缺乏適當的態(tài)度和技巧,容易引發(fā)爭議和負面影響。
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形式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新策略是多平臺傳播與互動,傳統的廣播電視臺只能通過電視或廣播信號進行單向傳播,而現在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記者可以將報道內容同時傳播到多個平臺上,如視頻網站、微博、微信等。這樣做不僅能夠擴大報道的傳播范圍,更能夠滿足觀眾有不同媒介偏好的需求[7]。另外,互動也成為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形式的新特點,觀眾不再只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是能夠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與記者進行互動、提問和評論,廣播電視臺可以通過建立在線問答環(huán)節(jié)、舉辦線上訪談等形式,與觀眾直接對話,這種互動性的創(chuàng)新不僅能夠提高觀眾的參與度,也能夠更好地了解觀眾的需求和意見,從而進一步優(yōu)化采訪內容和方式。同時,多平臺傳播可以擴大報道的影響范圍,傳統的廣播電視臺報道僅限于特定的地理范圍,受眾主要是當地觀眾和聽眾,而通過新媒體平臺,記者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將報道傳播到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使更多的人關注和了解事件,這不僅可以提高廣播電視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可以積極推動社會輿論的形成和發(fā)展。
移動采訪與實時報道也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形式的創(chuàng)新策略,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記者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進行采訪和報道,他們可以通過手機攝像功能進行實時視頻報道,將現場情況通過直播的方式傳送給觀眾,手機還可以用于拍攝照片、錄制音頻和整理文稿等工作,使記者在現場采訪時更加便捷高效,實時報道也成為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形式的新亮點。過去觀眾只能通過電視或廣播信號看到事發(fā)地點的資訊,而現在通過直播技術,觀眾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最新的現場情況。這種實時報道的創(chuàng)新策略不僅提高了報道的時效性,也增加了觀眾的參與感和新聞的真實性。此外,媒介融合也對廣播電視臺記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廣播電視臺中,記者通常只需要負責一個特定領域的報道,融媒體時代,記者需要具備跨媒體的能力,能夠適應不同的媒體平臺和報道方式,這是提升基層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更好服務群眾、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同時還需要注重自身的專業(yè)品牌建設,提升個人專業(yè)形象和影響力,以在媒體融合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力。
多媒體內容創(chuàng)作與個性化報道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形式的重要創(chuàng)新,傳統的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形式主要以文字和視頻為主,而現在記者們可以利用多種媒體形式進行內容創(chuàng)作,如音頻、圖片、動畫等。這種多媒體形式的創(chuàng)新豐富了報道的形式,使報道更具吸引力和表現力,這就要求廣播電視臺記者必須更快地采集、編輯和發(fā)布新聞,以吸引更多觀眾的眼球。個性化報道也成為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形式的新發(fā)展方向,通過數據分析和用戶畫像的建立,廣播電視臺可以更好地了解觀眾的興趣和需求,從而定制個性化的報道內容,記者們可以根據觀眾的喜好選擇報道的角度、采訪的對象和內容的形式,并且可以針對不同個體進行個性化推送和定制化服務,這種個性化報道的創(chuàng)新策略既能夠提高觀眾的滿意度,也能夠增加廣播電視臺的競爭力。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廣播電視臺記者的采訪形式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以適應觀眾需求的變化和技術發(fā)展的趨勢。數據新聞與數據驅動的采訪成為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形式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新策略。數據新聞是指通過獲取、分析和呈現大量數據來揭示并解釋新聞事實的報道形式,數據驅動的采訪則是指在采訪過程中廣播電視臺記者運用數據科學技術,通過對大量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從而提供更加準確和全面的報道。數據新聞和數據驅動采訪的出現,不僅豐富了報道的內容,提升了報道的質量,還為觀眾提供了更加客觀和全面的新聞信息。通過海量的數據和深度分析,記者能夠揭示事物之間的關聯和趨勢,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和內涵,同時數據新聞也可以將抽象的數據轉化為圖表、動畫、交互式頁面等形式,提供直觀和有趣的報道呈現形式[8]?;跀祿侣労蛿祿寗拥牟稍L,廣播電視臺記者可以通過數據視覺化工具以及數據分析軟件等技術手段,將復雜的數據信息轉化為容易理解和消化的報道形式,提高節(jié)目的吸引力和效果,記者也可以運用數據分析工具對事件或話題進行深度挖掘,發(fā)現潛在的新聞價值和角度,從而提供更加獨特和有深度的報道。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廣播電視臺記者的采訪形式需要與其他領域進行跨界合作和創(chuàng)新實踐。通過與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文化藝術機構等合作,廣播電視臺記者可以進行更多元化和創(chuàng)意性的采訪內容和形式的探索??缃绾献鞑粌H可以為廣播電視臺記者帶來新的資源和技術支持,還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關注和參與。例如,與科技公司合作,廣播電視臺記者可以通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采訪體驗;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廣播電視臺記者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的優(yōu)勢,進行更廣泛的信息傳播和互動。此外,跨界合作也可以帶來創(chuàng)新的采訪形式。通過與文化藝術機構合作,廣播電視臺記者可以借助藝術表現形式,將新聞事件轉化為獨特而有趣的報道。例如,通過舞蹈、音樂、戲劇等形式,將新聞事件進行藝術再現,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和思考。創(chuàng)新實踐是跨界合作的核心要素。廣播電視臺記者需要具備開放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主動尋找與其他領域的合作機會,并嘗試不同的采訪方式和報道形式。通過與不同領域的專業(yè)人士進行交流和合作,廣播電視臺記者可以獲得新的啟發(fā)和靈感,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具創(chuàng)新性和獨特性的采訪內容。
綜上所述,媒介融合對廣播電視臺記者的采訪形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技術進步改變了采訪方式和工具,社交媒體影響了采訪實踐,而多媒體報道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這些變化不僅為記者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便利,也要求他們不斷學習和適應新的技術和趨勢,以便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職業(yè)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