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jīng)記不清,這是第幾次來到富樂鎮(zhèn)。漫步在這座充滿歷史印記的古鎮(zhèn)中,去品味和感受與暢游青山秀水不同的濃重和深厚。或許,喜歡上這里,也是因為這一點吧。
明清之前,這里并非聚居之地,僅有些散居游商落腳。但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卻蘊藏著鉛、鋅、銀、銅、鐵、煤等豐富的礦藏。當?shù)V藏秘密被發(fā)現(xiàn),很快這里便人丁興旺,形成了有名的商埠、旱碼頭,同時,也有了至今不衰的名字——富樂。
富樂之古,在于建筑風格的古色古香,傳統(tǒng)手工藝的源遠流長,道教文化的璀璨發(fā)展。僅僅是為了親近這些古風古韻而漫步其間,所見所聞就令人嘆為觀止、心悅神怡了,完全不虛此行。
每一次走進古鎮(zhèn)的古街之中,心神都會隨著腳下的青石路一點點地恍惚起來,被兩側充滿明清建筑風格的鋪面,以及所售賣和經(jīng)營的現(xiàn)代化商品而擾亂感官,置身于時間和空間的浮光掠影中,格外賞心悅目。
古老的民房,或隨勢而建,充滿田園風味;或青石為墻,木欄為靠,帶著滄桑和質樸,讓人仿佛流連于世外桃源。一邊走,一邊伸出手,輕輕撫摸兩側墻壁上的石塊,思緒慢慢飄向遠方,飄回孩提時代的故里,沉浸在最初的美好當中。
最能體現(xiàn)古色古香的,非建于120多年前的中天斗閣、清真寺、浙溪書院等建筑莫屬。本來諸如此類的建筑還有很多,但大多都受到了歲月流逝和時代變遷的影響而有所缺失和破敗。于是乎,僅存下來的部分亭臺樓閣,便顯得格外彌足珍貴,令人不禁駐足細觀,慢品其宏。
富樂礦藏豐富,自然其傳統(tǒng)冶煉和制造工藝十分發(fā)達。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王鐵李銅楊銀匠”。以工藝復雜、藥焊、無模具等為特點的李銅匠,還有憑借飛錘鑿紋、琺瑯銀技驚四座的楊銀匠,皆是遠近聞名、家喻戶曉。
俗話說“趁熱打鐵”,但傳承了300余年的李銅匠卻另辟蹊徑,選用形態(tài)各異的28種型號鐵錘來進行打造,并在打制工序上采取打冷銅,完全依靠手錘的力量將銅錠打薄。塑造產品形態(tài)需要反復冷打、燒紅、蘸水等多個回合,僅這一項,就非??简灲橙耸炙嚨暮脡?。傳至如今,李銅匠已有八代傳人,而這八代傳人所制銅品卻風格迥異、天壤之別,原因也是令人敬佩的一點,就是他們不借助任何模具,全憑匠人的經(jīng)驗和靈性塑造,因此才顯得更加特別。
富樂楊銀匠,傳自南京褚姓匠人的第四代,在富樂大量出產礦石后居民大增,且生活較為富裕的狀態(tài)下,舉家搬遷至此,并將世代傳承的飛錘鑿紋和琺瑯銀工藝帶到了這里。在經(jīng)受文革動蕩導致工藝模型和制法流失的情況下,后人歷盡艱辛再次找回后,如今得以大放異彩。
在富樂民間,有一種音樂形式廣泛流傳,這就是神秘的洞經(jīng)。相傳,洞經(jīng)溯于唐,起于宋,興于明清,衰于民國,源于川,卻盛于滇。洞經(jīng)是道教文化發(fā)展、孕育出的一株奇特又美麗的花朵,在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各種音樂特點而壯大己身,又如曇花一現(xiàn)般消逝,璀璨如煙火,飄散如云煙。
當我第一次聽到洞經(jīng)音樂,先是詫異,然后迷茫,再到共鳴,最后沉醉,過程十分波折。初聞好似誦經(jīng),等到真正靜下心來,慢慢地去感悟,才感受到了其中所蘊含的獨特韻味和卓然魅力。眼前仿佛跟隨著仙音而浮現(xiàn)出一幅幅畫面,里面有故事、有神話、有風景、有箴言;忽而一下,心就得到了安寧,身體便徹底放松,那種從全身每一個毛孔都釋放出來的舒適感,絕妙至極。
毫不夸張地說,洞經(jīng)就是飄蕩在富樂上空的天籟之音,即可用美妙的旋律來感染聽者,也能為靜雅之士品嘗韻味,還可以給迷茫之人送去指引。最可貴的是,沒有被世俗和銅臭所侵染,始終純凈自然、涓涓流淌。
在富樂漫步,是與歷史的邂逅,也是和心靈的交互。徜徉在這片充滿古情古韻的天地中,不斷想象幾百年前這里的繁華和璀璨,細細品讀流傳至今的那一座座屋、一件件器、一曲曲樂、一道道痕。從古里尋今,在今中賞古,漸漸便入了佳境。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