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飛
立足一線語文教師的視角,返璞歸真,還原完成一篇閱讀教學文本(課文)的教學過程,可以概括為以下六步:確定課文——解讀文本——提煉課時目標——設計課堂環(huán)節(jié)——課堂落實環(huán)節(jié)——輔導反饋。其中,解讀文本、提煉課時目標、設計課堂環(huán)節(jié)是教師的核心能力。師之蘊工作室歷時十六年,以課例研修為抓手,立足課堂,不斷嘗試,篩選總結,為一線教師提供了理論上靠得住,經驗上能實操,使用起來便捷清晰的方法和經驗。
“師之蘊工作室”啟動之初,將研修方向聚焦“文本解讀”,領銜人關景雙老師引領學員“用筆說話”磨礪文本解讀,將孫紹振教授《解讀語文》闡述的經典文本解讀方法提煉形成“師之蘊:解讀文本內涵三層次法”,作為一線教師文本解讀的主要方法。
解讀方法清晰后,“師之蘊”將研修方向進一步轉向教學設計和課堂歷練,遷移“青浦實驗”實踐經驗篩選法和“行動教育”經驗要素,扎根課堂,注重在課堂實踐中挖掘指向語文教學本質和規(guī)律的方法,逐漸形成“主題式課例研修”的系統(tǒng)性操作。
這其中對一線教師日常教學特別有益的就是“目標貫通的教學設計”。關景雙老師專著《主題課例研修行動》闡釋了理論和例說方法。書名“行動”二字,凸顯專著不是學院派的云端理論,而是從課堂里走出來的,接地氣的,帶著濃郁的一線氣息和智慧提煉的成果。
概括來說,“師之蘊”為一線語文教師提供的寶貴經驗有二:文本解讀法和教學設計法。師之蘊文本解讀法曰:解讀文本內涵三層次法(見表1)。師之蘊教學設計法曰:目標貫通的教學設計法(見表2)。
值得注意的是,“解讀文本內涵三層次法”的“意脈”往往表現(xiàn)為作者在文本表意之下的情感轉折,甚至是反轉,找到這個“轉折”或者“反轉”,也就找到了“隱性意脈”的關鍵;而“深邃主旨”往往是指從文體特征或者作者的流派去審視文本的內涵,站在這兩個角度往往會發(fā)現(xiàn)文章淺顯旨意下的更為深刻的主旨。
“目標貫通”的理論和方法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是:讓我們的日常教學不散亂,不游移,有邏輯,成體系。
“師之蘊”工作室關于目標貫通的方法體系涵蓋內容較為豐富。其中“目標貫通的教學設計法”對一線語文教師最具實操價值,它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和環(huán)節(jié)設計邏輯的清晰度,這是語文教學過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以統(tǒng)編版教材六下《馬詩》為例,具體說明以上兩種方法在日常教學準備過程中的使用(見表3、表4):
馬詩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詩中“何當”便是尋覓意脈轉折的關鍵詞;詩歌“長吉體”文風流派便是探尋深邃主旨的切入口。
從《課標》要求到單元目標、《馬詩》教學目標及課時目標的對應貫通,更能體現(xiàn)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維度。
“目標貫通的教學設計法”強調課標——單元——課文——課時的目標環(huán)節(jié)的對應貫通,更強調文本內涵三個層次之間的目標對應和貫通。
閱讀教學的目標設計依托的是什么?依托對文本的解讀!文本解讀理應是教學目標的來源所在。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必須落實到對文本內容的解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語文課堂的實質就是通過帶領學生解讀課文,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于是,文本解讀和目標設計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對應關系。簡言之,教學目標的表述應該涵蓋文本解讀三個層次的內涵。
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為落實教學目標的下位設計,自然和教學目標也存在著不言而喻的對應貫通關系。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與教學目標的對應,從而間接地和文本解讀的三個層次的內容也形成對應貫通關系。
于是,在日常備課過程中,文本解讀——教學目標——教學環(huán)節(jié)三者要時刻關照,一脈相承,保持對應貫通(見圖1):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在現(xiàn)實教學實踐中,往往漏洞百出。將“師之蘊”解讀“文本內涵三層次法”和“目標貫通的教學設計法”應用到日常備課中,便可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恰當,重點突出,環(huán)節(jié)合理,邏輯縝密,經得起考量。
以《馬詩》教學設計為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文本解讀與教學目標內容表述的對應性(見表5)。更為有趣的是,文本解讀的三個層次遵從由淺入深的邏輯,而教學目標的設定也往往有一個從淺入深的表述順序。教學目標的表述必須關照文本解讀的三個層次,形成非常清晰嚴密的對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