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華云,張春秀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5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勞動育人,不僅號召在全國大中小學積極開展各類勞動教育實踐,還在多個公開場合講話中提到以勞育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將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放在同等戰(zhàn)略高度。而耕讀文化既是對“耕”與“讀”關系的探討,也是古人在從事各類生產(chǎn)活動中對“耕讀”背后勞動與教育問題的辯證認識。將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實踐和傳承耕讀文化的應有之義。耕讀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從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衍生至今,積蓄著極為豐富的核心內涵,將耕讀文化與大學生勞動教育進行融合,既能夠讓傳統(tǒng)耕讀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活力,也能助力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賡續(xù)發(fā)展。
“耕讀”是古人予以提倡的“亦耕亦讀”“勤耕立家”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千百年來修身立德、知行合一的處世哲學。耕讀文化的內涵具備著豐富的勞動教育元素與今天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目標、規(guī)律、踐行路徑等方面多處耦合。深入挖掘耕讀文化中的勞動教育意蘊,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開展。
《說文解字》中“耕”被引申為生產(chǎn)勞動;“讀”釋義為誦讀經(jīng)書。“耕以養(yǎng)生,讀以明道”[1]字面是對“耕”和“讀”所作的功能分類,而在耕讀文化中,一是古人全面發(fā)展的路徑,二是古人力求鍛煉身心、知行合一的路徑,三是古人對耕讀生活理念的追求。這些豐富的內涵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目標契合。
第一,“耕以養(yǎng)生、讀以明道”與勞動教育均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其理念旨在明晰耕讀分工,各有偏重,各有益處,不可偏廢。可見,耕讀文化的最終指向從來不是教人單一地“耕”或“讀”,而是著眼于在“耕讀”之間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大力推行勞動教育,一是體現(xiàn)出我國教育事業(yè)對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二是對當下勞動教育在五育中被忽視導致出現(xiàn)缺位等不良現(xiàn)象的大力糾偏。
倡導大學生勞動教育既要囊括文化課知識,也要將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包含其中。而耕讀文化則是通過提倡人們“勤耕”去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勞動品質,“苦讀”來培養(yǎng)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耕讀”中實現(xiàn)格物致知、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無論是耕讀文化還是大學生勞動教育,都把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作為教育的目標,都反對將勞動和教育孤立開來。
第二,耕讀文化主張“耕以養(yǎng)生、讀以明道”與大學生勞動教育均以實踐能力提升為目標。其理念在于古人認為“耕”可以強健體魄,獲取生存資料;“讀”可以開啟智慧,汲取精神食糧。古人對躬耕生活的孜孜以求,彰顯古人重視實踐鍛煉,從實踐中獲取真知的探索精神。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開展,尤其注重讓學生廣泛參與到生產(chǎn)勞動、服務性勞動實踐中。古人在耕讀生活的鍛煉中解決了獲取物質與精神食糧的困難,培養(yǎng)了生存和發(fā)展等多方面實踐能力;而大學生勞動教育亦注重培養(yǎng)學生基本實踐生活能力,二者都重視實踐對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三,“耕以養(yǎng)生、讀以明道”與勞動教育二者均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旨歸?!案责B(yǎng)生、讀以明道”不僅有勉勵子孫勤耕奮讀的意蘊,也是為古人所崇尚的耕讀結合、修身養(yǎng)性的健康生活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2]。勞動教育的意義,也不僅限于教育學生明白勞動是獲取生活來源的重要途徑,而是希冀勞動教育引導大學生真正地熱愛勞動、參與勞動。此外,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也被賦予鍛煉身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等諸多使命。大學生勞動教育將學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重要位置,這與耕讀文化追求身心的和諧與健康的追求頗為一致。
正如晚清名臣曾國藩在與其弟的書信中所說:“久居鄉(xiāng)間,將一切規(guī)模立定,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盵3]古人認為“耕為本務,讀可榮身”[4],重視體力勞動的價值觀念在農業(yè)社會流傳已久。而大學生勞動教育也將體力勞動放在首要位置,要求“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性”[5]。其次,耕讀文化在倡導“耕為本務”肯定體力勞動的同時,也奉行“讀可榮身”的觀念,對腦力勞動成果予以高度認可?!案麨楸緞?讀可榮身”的另一重含義是古人認為讀書做學問到極致可得到榮譽;勞動卻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每個人都應從事的事。耕讀文化的核心是“亦耕亦讀”,反對“耕讀”的對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離。今天,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改變過去應試模式下的“唯分數(shù)論”?;诖?大學生勞動教育“勞教結合”“手腦并重”的理念與耕讀文化所崇尚的“亦耕亦讀”本質是一致的。
在小農經(jīng)濟盛行的封建社會時期,古人將讀書和耕作視作人生兩大要事。究其原因,讀書入仕是放之四海而通用的實現(xiàn)階級躍遷的通道,而在多數(shù)普通的小農家庭中,讀書固然重要,但從事耕作維持家庭生計尤為緊迫?!皟蓷l正路,惟讀惟耕”[6]的理念,鼓勵人們耕作之余發(fā)奮讀書,勸人勤勉、積極上進符合傳統(tǒng)社會的價值取向,被廣為推崇。古人崇尚“耕讀”,還將“兩條正路,惟讀惟耕”的理念納入楹聯(lián)中,希冀子孫代代能夠堅持“耕”和“讀”兩條正道。培養(yǎng)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是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顯然,耕讀文化“兩條正路,惟讀惟耕”的理念與大學生勞動教育都包含要教育人樹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光榮的勞動價值觀和職業(yè)平等觀。
在鄉(xiāng)土社會中,“耕讀傳家”既是祖祖輩輩廣為認可的民俗傳統(tǒng),是古人希冀子孫興旺、家族昌盛的情感依托?!案x傳家”出發(fā)點是家族的興旺發(fā)達,落腳點則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儼然從一種家學傳承,轉換為世人為之奮斗的精神目標。
耕讀文化也是通過“耕讀傳家”的社會風俗,依賴家訓、鄉(xiāng)約等形式勉勵后代傳承下去重視勞動、勤于讀書的好習慣,也在傳承中培養(yǎng)人尊崇勞動、克勤克儉的勞動品質,在社會中持續(xù)發(fā)揮對人的教化作用。今天,大學生勞動教育將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作為重要路徑之一。強調在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社會氛圍中,把學生培養(yǎng)成熱愛勞動、尊崇勞動的人。因此,以“耕讀傳家”為代表的耕讀文化與勞動教育所積極提倡的“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yè)風氣”[7]的實踐路徑是頗為契合的。由此可見,耕讀文化和勞動教育都重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培育人們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耕讀文化“半耕半讀”的生活方式,倡導“耕讀結合”的價值理念,在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廣為流傳。傳承耕讀文化的理念精髓,將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可從豐富大學生勞動教育內容、提高勞動教育實效、塑造勞動價值觀念三重維度凸顯融合的現(xiàn)實價值。
作為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獨有的文化形態(tài),耕讀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長久地影響著整個中國傳統(tǒng)社會。過去的科舉制度、社會風俗、文學藝術、農業(yè)發(fā)展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窺見耕讀文化的影子,也為今天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留下了種類繁多的學習資源。耕讀文化在影響社會風俗、教化人心的同時,常作為素材出現(xiàn)在繪畫、石刻、裝飾、陶藝、漆器、刺繡中。在耕讀文化的熏陶下,也出現(xiàn)一大批致力于專門農學研究的農學家和農學作品,這些都是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可獲取的寶貴文化資源。
“大部分高校教師主要以勞動理論課方式進行授課,學生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8]。課堂教學過于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忽視對學生主體性、積極性的激發(fā)是造成勞動教育課程理論知識“入腦難入心”的主要原因之一。探索提升勞動教育課堂效果的路徑要從學生入手,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在勞動教育課堂中挖掘耕讀文化背后的社會歷史、講述耕讀名人故事等形式,潛移默化地將其中蘊含的勞動教育理念講解傳遞給學生,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耕讀文化的融入能夠為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便利。耕讀文化見證整個傳統(tǒng)社會的變遷并賡續(xù)至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度的歷史價值。在耕讀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課堂實踐中,教師無論采用課堂教學還是社會實踐活動形式開展勞動教育,作為教學案例還是直接作為教學資源使用,都能很大程度上不受具體時間、空間的限制。因此,耕讀文化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融合具有天然的適應性。
將耕讀文化融入勞動教育中,讓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各類耕讀實踐,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各種觀念的塑造時期,對大學生開展勞動教育,不僅要在教學法上鉆研,還需要從我國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先輩的智慧,尤其是在與勞動教育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耕讀文化中發(fā)掘。耕讀文化蘊含勤懇敬業(yè)、腳踏實地、克勤克儉、熱愛勞動等優(yōu)秀的勞動品質。深入梳理耕讀文化中深藏的各種勞動教育智慧,探索將大學生勞動教育與耕讀文化相融合的路徑,能夠幫助大學生領悟先輩的耕讀智慧,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既是耕讀文化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回應勞動教育亟須提升的現(xiàn)實訴求。作為一項文化育人的事業(yè),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要注重發(fā)揮課堂教學、課外實踐兩條主渠道的作用,還要充分利用評價反饋和大眾傳媒的優(yōu)勢,不斷增強融合實效。
課堂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也是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主渠道。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需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和實際需要,著力調整課程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并對課程模塊的設置進行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對傳承耕讀文化、強化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積極促進作用。第一,從教學內容來看,將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著力打造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勞動教育課。在授課切入點的選擇上、學理性內容啟發(fā)點的設置上,教師可充分發(fā)揮耕讀文化的內涵底蘊優(yōu)勢,引用耕讀文化的典故,適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歷史文化的熏陶中感悟勞動教育貫穿古今的意義。第二,從教學方法的選取來看,要革新過去課堂教學單一使用講授法授課的習慣,將耕讀文化內容列入教學案例庫、素材庫,在勞動教育課堂中多采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辯論賽等教學形式,增加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更能彰顯勞動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路。第三,從課程設置來看,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設置要一以貫之,結合各年級學生學習的需要,安排充足合理的課時、學時。在勞動教育課程的設置上要從學校特色、專業(yè)特色出發(fā),積極挖掘當?shù)馗x文化遺產(chǎn)、宣傳耕讀文化,善于引導學生在對耕讀文化范例的分析中領悟勞動教育的真諦,在真實生產(chǎn)生活情境中做出符合勞動教育理念規(guī)范的價值判斷。
課外實踐是學校教學的輔助形式,卻是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要將各類勞動教育實踐作為融入的重點領域去部署。在耕讀文化與大學生勞動教育融入的方式方法選擇上尤其要注重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第一,學校可組織開展 “耕讀傳家勞動實踐基地”“漁樵耕讀基地”等為代表的各類勞動教育體驗活動,積極宣傳耕讀文化,營造耕讀文化發(fā)展的良好校園氛圍。在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的實施上,學??沙浞掷脛趧庸?jié)、植樹節(jié)等重要節(jié)假日以及在校園文化節(jié)、社團日、校慶活動,組織帶領學生參加各種義務勞動、生產(chǎn)勞動實踐,讓學生親近勞動,讓勞動教育學生,傳遞耕讀文化。第二,學生作為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的參與者、耕讀文化的傳承者,在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應積極發(fā)揮主人翁精神。學生可自發(fā)結對舉辦“耕讀”社團,也可積極參加社團或學生團體舉辦的各類“耕讀”教育活動,還可以在社交平臺上充當傳承耕讀文化、踐行勞動教育的博主。第三,教師要響應國家號召,在課程中安排一定的學時用于帶領學生參觀以文物古跡、傳統(tǒng)村落、民族村寨、傳統(tǒng)建筑、農業(yè)遺跡、灌溉工程為代表的農耕文化遺產(chǎn),使得學生在瞻仰各種耕讀文化遺跡中領略古人的勞動教育智慧。
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需要發(fā)揮教學評價的作用。通過教學評價的形式對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課堂的效果進行評價分析,主要包括對課堂導入階段耕讀文化內容的使用、課堂新授環(huán)節(jié)耕讀案例的選取、課后學生對勞動教育理念的內化效果以及耕讀文化的認識效果進行量化記錄與分析。第一,評價結果可作為教師傳承耕讀文化開展勞動教育課程的反饋,引導教師及時對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的設置進行調整;另外,評價量表的設置使得教師能夠對勞動教育課程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的教學效果進行把握,對教師解決教學疑難問題、強化弱勢教學環(huán)節(jié)、保障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課堂的教學質量發(fā)揮著顯著的效果。第二,通過科學評價方法對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進行動態(tài)反饋。各類耕讀實踐基地是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學生參與耕讀活動、游覽耕讀基地的過程是實現(xiàn)耕讀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最佳時機。第三,動態(tài)的評價效果的強化還需要結合正向的激勵,通過設置知識問答、有獎競猜、心得體會等趣味游戲強化耕讀文化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融入效果,激勵學生積極學習耕讀文化,傳承勞模精神,養(yǎng)成熱愛勞動、勤于動手的好習慣。
在積極推進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借助現(xiàn)代全媒體成熟的推廣運轉方式,綜合運用多種傳播手段、各種媒介形式持續(xù)增進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效。第一,耕讀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可借助視頻媒體的力量,以耕讀文化為素材,利用抖音、快手等各類視頻軟件,剪輯制作1至5分鐘的勞動教育微課、直播或錄播課作為教學資源,便利學生對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的學習。第二,還可以借助電視臺報道、平面媒體報紙以及騰訊網(wǎng)、環(huán)球網(wǎng)等網(wǎng)絡媒體,以報紙或者網(wǎng)絡推文的形式宣傳正在舉辦的各類“耕讀”勞動體驗活動。第三,還可以基于大學生獲悉信息日益“圈層化”的習慣,依托微博、QQ、小程序、微信、知乎等多個自媒體平臺發(fā)布各地開展的勞動教育實踐。通過全媒體的宣傳推廣,促進學生及時獲悉活動信息,在積極參與中明白勞動教育的價值,了解我國歷史悠久的耕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