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娟
在平時的教學觀摩中,我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習慣于照本宣科,對說明文寫作方法的指導、寫作特色的分析不到位,不利于學生文體意識的形成和文體創(chuàng)作能力的提升。說明文教學中存在著教師文體意識不強、拿不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等問題。為此,凸顯師生文體意識,在課堂中師生能就不同的文體形成初步的共識,并且求同存異尤顯重要。所以,我們應強化文體意識,因“體”而教,因“體”而學。
對于“文體意識”一詞的概念,不同學者的定義不盡相同。較普遍的看法是將文體意識定義為對文章文體的自動識別,表現(xiàn)為應對不同文體的文章時,能夠辨體識文、因地制宜,拿出對應文體的閱讀方法、思維習慣來掌握文章的重點內容。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文體意識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構建關于文體結構、文體要素及文體特征的思維導向。對于教師而言,強化文體意識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立足于文章本身,緊扣文體特點,做到因“體”而教。對于學生而言,強化文體意識就是要求學生增強對文章文體的敏銳程度,在自我閱讀過程中運用掌握的文體意識,自主建構文體認知結構,把握閱讀重點。
說明文教學在小學中高年級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比重,它應用廣泛,對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和生活運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有效教學能推動學生的自主成長和社會發(fā)展。說明文教學的重要可見一斑,然而,平時的實際教學中,我們總會發(fā)現(xiàn)說明文教學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教學中缺乏文體意識的滲透,浮于表面
每一種文體都有自己的結構和章法,比如記敘文的六要素是需要學生掌握的。而說明文更重要的是了解說明文這種文體結構,讀懂文中所述的事物或者事理,學習作者行文的方式和方法。對于說明文更加側重于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等技巧滲透,這才是說明文教學要側重解決的問題,需要結合某一篇說明文的具體內容來甄別對待。但是很多教師還是存在文體意識不強、教學思路不夠清晰等情況,不能恰到好處地拿捏好說明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和教學方向,使得說明文教學難以把握教學重難點,學生只知皮毛,不能理解文章內在的思維邏輯,無法運用從說明文中習得的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無從得到鍛煉。
(二)偏向于知識性的內容讓文章枯燥乏味,缺乏閱讀的興趣
由于說明文傾向于對知識內容的介紹,一般文中不會出現(xiàn)華麗的辭藻,而是相對較為樸實的語言。表達上也更偏向于專業(yè)性,不像其他類型的文章那樣讓文中的文字表達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再加上本身說明文所需要表達的知識內容會比較枯燥和乏味,沒法讓讀者設身處地地在實際生活中去感受。此外,有的說明文專業(yè)性很強,往往會讓大部分師生望而卻步,更何況對于小學生來說,生活經(jīng)驗尚待提高,獨自閱讀此類說明文是困難重重的。再加上影視作品的題材選擇很少涉及這一類,而是偏向于更有趣味性、故事性的小說、戲劇等,這也間接造成了師生對此類體裁的陌生感。
在說明文教學的過程中,一些教師沒有文體意識,在教學策略上沒有重點的教學方向和教學方法,學生也沒法領悟到說明文的文體特征。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教師需要精準定位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引導學生緊扣說明要點,感悟說明方法,體會理性精神和邏輯思維,感受說明文的獨特魅力。
(一)根據(jù)學段特征,逐步滲透文體意識
教師在自身具備文體意識的前提下,還需要自行轉換這種意識,使之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服務。每一種不同的文體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學習方法,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學段、不同的文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將文體意識有意識地、循序漸進地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時,可以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教授內容,但也不能忽略讓學生自主形成文體意識。當教師與學生能達成這種良好的默契時,一堂高效的語文課堂就應運而生了。
1.低段學生:淡化文體意識,注重知識獲取
低段年級的教科書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說明文,所謂的一些說明文也只是借助童話故事和兒歌來介紹自然和科學知識。所以在低年級,教師教學要淡化文體意識,無須教學說明文本身相關的知識要點,而是將教學重點放到生字詞和重點句子上,讓學生以這類文章為載體,自主習得并且整合文中有價值的信息為“我”所用,從而獲得認知的提升。
2.中段學生:熟悉說明文文體,內化文體特點
中段新教材中說明文的比例大大提升了。說明文語言準確簡潔、內容知識性強的文體特征在這些文章中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教師應提升自身在第一時間識別說明文的能力,引導學生體會簡潔性、準確性等說明文獨有的語言特點,以及學習將事物或者事理介紹清楚的行文方法。
3.高段學生:重在領悟方法,貴在自主閱讀
小學高段的說明文教學要強化文體意識,教師應將說明文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文體方面的知識作為重點內容來傳授。學生應該領悟到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謹性和客觀性,并將從文中學到的文體知識應用到自己的說明文閱讀中去。
(二)關注內容特征,實施課堂趣味教學
說明文所具有的文體特征使得文章不像故事、小說那么生動有趣,這就使得學生對學習說明文缺乏興趣,這也可以成為教師說明文教學新的探索點。那么教師通過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說明文的內在動機?同時又能有效促使學生具備學習和閱讀說明文的能力和感知?筆者認為,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引下,說明文教學中應該多一些創(chuàng)新舉措,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說明文教學品質。
1.緊抓教學內容中的趣味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更好地融入課堂
文體意識需要關注學生的自覺情況。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有這樣的心理:對于淺顯易懂的說明文十分輕視,不屑于深入探究;對于深奧難懂的說明文又不夠重視,不想深入研究;只會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忽視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對于學生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找到教學內容的興趣點,讓興趣成為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力量源泉。當學生的學習有了自覺性,那么有效教學就已經(jīng)向成功邁出了第一步。翻看當前的小學教材,說明文的種類各式各樣:既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說明文,也有語言風趣的小品類說明文;既有介紹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也有體現(xiàn)當前人類文明的知識內容;既有大自然基本規(guī)律的展示,也有最新世界科技前沿的描繪;既有宏觀世界中人們可以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觀世界中需要深入感悟才能明白的事理。這些豐富的內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大大增加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深入挖掘學生感知教學內容的興趣點,那么之前單調低效的課堂教學將變得有趣和高效。
2.尋求課堂內與課堂外的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師在說明文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把握文本所表述的知識內容,還要引導學生理解知識背后的行文邏輯。語文本身是實踐性或者說目的性很強的學科,而說明文的目的就是給讀者表述科學知識,讓讀者能夠掌握認知事物的方法從而指導生活。正因為說明文具有實用性的特點,這也決定了說明文教學更應注重教材與實際生活的結合,理論與實踐互相指導,相輔相成。如果學生在文章中所獲得的知識,不能應用于實踐中去指導生活,那么就失去了說明文教學本身的意義。而在教學中如果能將課內與課外有效結合起來,這種結合既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在生活中實踐,讓理論指導生活。例如可以整合科學課上的觀察、實驗、記錄、測量等知識,讓學生帶著疑惑走進語文課中說明文的學習,用課堂所學的說明方法,切實介紹實際操作的過程和在客觀實驗操作基礎上的對科學現(xiàn)象的精準分析。
(三)注重理性分析,選擇合適教學方法
在說明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結合文章結構、語言特點、邏輯順序、表達方式等展開教學,把握其文體特征,使學生自然領悟到這一類文章的語言特點、表達方式和內在的邏輯順序。
1.著眼文章結構,把握主要內容
了解了說明文的文體結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內在的邏輯性和表達的嚴密性都要高于其他文體內容。小學教材中說明文常見的表達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我們想要學習說明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首先就要厘清文章的結構。只有厘清了結構,有針對性地教學,才能讓學生有效掌握文章的知識內容。在《新型玻璃》的教學中,我們將教學內容分為三步。第一步,讀。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將每一段的主要內容提煉出來。第二步,思考。讓學生認真思考這篇說明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新型玻璃的,用了什么樣的說明方法,這樣寫對我們掌握文章的內容有什么幫助。最后,總結。讓學生通過文章的學習,總結出文章是按什么樣的寫作方式把五種新型玻璃聯(lián)系起來的。這樣安排教學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說明文在文章布局上的特點,學習作者是如何選擇文章的內容,并將這些內容巧妙地安排在一起。要讓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到文中的知識,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準確地掌握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感受到本文的獨特性。
2.聚焦語言特點,體會說明方法
不同于其他類型的文章,說明文在語言內容的表達上往往更加嚴謹和完備,追求邏輯性和科學性。以部編版《太陽》一課為例,文章語言簡潔準確,并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數(shù)字、作比較等。作者通過這些說明方法,準確、形象地將太陽的相關知識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抓住文中的具體數(shù)字和關鍵詞,體會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作為本課的核心教學目標來開展教學工作。例如在文章中讓學生體會太陽“遠”的特點時,可以將原文中的句子“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修改為“太陽離我們很遠、很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要走好幾千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幾十年”,并讓同學們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關注兩個句子中數(shù)字表達上的差異而導致的表達效果上的截然不同;在學生充分體會這一表達差異的基礎上,總結“用上具體的數(shù)字、詞語可以使文章中需要表述的內容或知識表達得更加準確和形象”的說明特點。
總之,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中文體多種多樣,我們應增強文體意識,針對不同的文體,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只有遵循說明文的文體特征,教師因“體”而教,學生因“體”而學,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讓說明文為同學們所喜愛,讓說明文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思賢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