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瑋
摘 要:隨著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大眾對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更是成為當下小學教育的重點關注內(nèi)容。而漢字作為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學習漢字不僅是對一種語言文字的學習,更是對我們中華文化的學習。本文從學習成語故事的角度來探究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識字教學 小學語文 成語故事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34
成語故事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對于成語故事的學習和研究,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很多深厚而樸素的做人道理,更能從中實現(xiàn)趣味性的識字教學;同時,成語故事以其短小精悍的故事形式,能夠幫助小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來記憶漢字,并學會將所學習的文字、成語更加熟練地運用到生活中。
一、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成語故事的應用價值
1.滲透中華文化,深化漢字教學
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女媧補天、百家爭鳴、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這些耳熟能詳又寓意深遠的成語,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企及的??梢哉f,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后人所能繼承與發(fā)揚的優(yōu)秀文化如同浩瀚煙海,深邃而廣博。小學生需要有一個簡易的“門檻”來進入這樣一個宏大的世界,而成語正是這樣一個簡單易學的存在。大多數(shù)成語都是四個字的組合,學生在學習成語的過程中,會根據(jù)字的樣式來想象故事,根據(jù)故事的情節(jié)來豐富文字的印記,兩者相輔相成,達到深化記憶的目的。
以“愚公移山”為例,“公”這個字看上去就像一個白胡子“老公公”,而“山”字一看便知是“一座山”,如此學生就能敏感地捕捉到,這是一個“老公公”和“山”的故事;而在聽過故事之后,學生就會將“愚”與“愚笨”等詞語相聯(lián)系,將“移”與“移動”等詞語相聯(lián)系,通過“聽故事”的形式很快記住了這兩個復雜的漢字。另外,在“狐假虎威”中,尖嘴長鼻的“狐”字和闊肩肥爪的“虎”;或是“源遠流長”這四個字一看便有徜徉邈遠的感覺。漢字“形”與“意”的充分融合與成語故事相得益彰,能夠充分提升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實現(xiàn)以點帶面、充滿趣味的識字教學。
2.引導以小見大,豐富品德教育
素質(zhì)教育實施以來,國家強調(diào)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根本理念,應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從小學語文教學的角度看待立德樹人教育,必須要在教學內(nèi)容上以小見大,融合良好人生觀、價值觀。
從成語教學的角度來講,成語故事中總是蘊含著很多做人的道理,從小人物、小動物、小細節(jié)中見真章,是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小學生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比如“鐵杵成針”,多少中國人是從李白身上學會了鍥而不舍的優(yōu)秀品質(zhì),不僅是為“鐵棒”到“針”這種轉變而震撼,更有對“李白從小貪玩不愛學習”的共鳴,讓學生明白就算是像李白那樣的天才名人,也是需要從一點一滴來努力的,只要認識到錯誤、努力補救就可以成為了不起的人。
同時,以小見大的品德教育思路同樣適用于家庭教育。“雙減”背景下,家長對于學生品德的教育同樣要重視。以往受教育輔導行業(yè)“內(nèi)卷”的影響,家長對于學生的教育充滿了功利性,顯現(xiàn)出了急功近利的弊端,忽略了學生良好品性的培養(yǎng)和健康人格的維護,致使社會上出現(xiàn)了“空心病”這樣的現(xiàn)象。而伴隨著學生課余時間增多,家長將視角從“成績”真正轉變?yōu)椤俺砷L”,將更多的精力用于陪伴和引導,使得家長有機會與自己的孩子更加平和地看待成長過程中的問題,進而減少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提升原生家庭的幸福指數(shù),這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3.融合引用引學,開展趣味教學
魯迅先生曾說:“人們學話,從高等華人以至下等華人,只要不是聾子或啞子,學不會的是幾乎沒有的,一到學問,就不同了?!币驗榕f時學古文就是“只要你死讀,自己去記住”,而當下的教育正是要從這桎梏中徹底走出來,讓教師不再“死教”,學生不再“死學”,學的過程也是用的過程,用的過程同樣是學的過程。
比如,現(xiàn)在有很多商家喜歡“活用”成語,像“咳”不容緩、有口皆“杯”“衣衣”不舍等,一些不明所以的學生如果是第一次看到這些成語,就會產(chǎn)生如同小鴨子“認媽媽”的印隨行為,永遠記住這種錯誤的成語,學后依然不自覺地說錯、寫錯,因此成語學習不僅要注重廣泛涉獵,更要“精細”學,學生需要知道字里行間的真正含義,才能做到會用、用對、用準。
比如,有的小學生描寫美好的田園風光時喜歡用“瓜田李下”這個成語,認為頗有詩意,其實“瓜田李下”是用來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這樣的誤用顯然是對成語本身的意思不熟悉,如果知道這個成語源自古樂府《君子行》中的“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就會明白所謂“瓜田李下”是指君子不可在瓜田里蹲下身提鞋子,不可在李樹下抬手整理官帽,以免使人誤會自己偷瓜盜李。由此可知,成語學習與識字學習要形成相互聯(lián)系、相互融合的關系,讓學生能夠從故事的情節(jié)出發(fā),以興趣促學習,從而加深對成語、文字的深刻記憶,以此提高識字的學習效率。
又如上面提到的“鐵杵成針”,成語中所包含的“鐵”和“針”字都有同樣的“金字旁”,而“杵”卻是“木字旁”,教師可以借此為學生講一下“金字旁”和“木字旁”的應用方式,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偏旁的意思,進而認識如“鋼”“銅”“鉛”等金屬性質(zhì)的字,以及“材”“柴”“森”等跟“木”有關的字。如此,學生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格外注意有這些偏旁部首的字,將其與材質(zhì)聯(lián)系到一起。
二、基于成語故事的識字教學策略
1.扎根教材內(nèi)容,提升思維、開闊視野
從教材出發(fā)的識字教學是小學生思維拓展、活學活用的重要途徑,因此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不應脫離教材,一方面是會分散學生學習成語的熱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學生對所學到的碎片化知識進行及時復習與應用。同時,成語作為漢語言文學中獨特的存在,不僅具有充分的識字教育價值,讓漢字的學習有更多的記憶點可以依附與延展,更能幫助學生建立“文字”與“文章”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
以《月是故鄉(xiāng)明》這篇文章為例,這篇課文雖是選讀篇,但辭藻精妙、意境悠遠,且包含很多學生平時不太會接觸的成語,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尋找隱藏的成語寶寶”的游戲,讓學生邊讀文章邊搜集成語,看誰能夠找到最多,文中諸如“恍然大悟”“煙波浩渺”“茂林修竹”“頂天立地”“風光旖旎”“碧波萬頃”“山高月小”等都屬于成語,但同時也有“巍峨雄奇”“晶瑩澄澈”“三潭印月”等不屬于成語的“四字詞語”。學生在選擇成語的過程中不僅考驗自身的文學積累,同時也能培養(yǎng)其語感和語言邏輯。進而,學生在挑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凡四字皆成語”或“不熟悉的便不是成語”的誤區(qū),教師便可以與學生就其中一些頗有爭議的詞語與學生一同分析、探究,以加深對該成語的印象。
比如對于“山高月小”這一成語的辨識,很多學生就會感到困惑,其他的成語一般都具有“形容詞”的詞性,可這個“山高月小”聽上去是對一個事物的陳述性描述,一點也不像成語。教師可以現(xiàn)場上網(wǎng)查詢這個成語的意思,原來“山高月小”出自蘇軾的《后赤壁賦》,詩中有云:“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該成語是用來形容從山下望去,山高高聳立,天上的月亮小而明亮的景象,具體來說就是用來形容夜景的氣勢,并引用造句來引申含義:“我與爸爸夜登山頂,在凜冽的寒風中一覽那山高月小之美景?!比绱耍瑢W生不僅能認識到新的成語,更懂得了如何運用,同時也能從“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中領略古人筆下妙不可言的悠然意境,這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傳統(tǒng)文學修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
2.運用情境教學,深化內(nèi)涵認知
成語的學習與漢字的學習一樣,都需要畫面感。漢藏語系與印歐語系最大不同就在于形與意的充分結合,一個漢字擺在一個人面前,他或許還可以猜出個大意,但一個英文單詞卻是不太可能單憑看就能猜出意思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會說中文越學越容易,但英語越學越難的原因。因此,通過成語來學習漢字必須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能夠通過畫面來理解成語,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來深入學習漢字文化。
以《將相和》這篇文章為例,整篇文章包含“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故事,可謂精彩紛呈;但從字面來看,歷史事件中劍拔弩張的緊張感和千鈞一發(fā)的危機感并沒有被展現(xiàn)出來,比如藺相如從秦王手中“騙”回了和氏璧,卻轉身一步打算與和氏璧“共存亡”時,文章描寫道“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這種平鋪直敘的方式很難讓小學生“入戲”,反觀該段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傳》中的描寫:“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髪上沖冠,謂秦王曰……”雖言簡意賅,卻能夠從“卻立”“怒髪上沖冠”中看出當時的劍拔弩張。為了讓學生將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當時的情境中來,以領會藺相如彼時的緊張、狠絕與果斷,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影視資料,如此學生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故事演繹獲得感官上的刺激,進而得到共情體驗,理解“完璧歸趙”這個成語背后所包含的藺相如運籌帷幄、堅毅孤勇的過人膽識與才能,繼而在以后運用“完璧歸趙”時,腦海中不再只是秦王給、藺相如接這樣平常的畫面,而是帶有宏大的歷史氛圍感,仿佛看到藺相如決絕而堅毅的眼神,以及那個被高舉著、隨時會被擊碎的和氏璧。
3.活用故事情節(jié),演繹趣味識字
成語故事中包含很多有趣的情節(jié),比如“狐假虎威”中被狐貍玩弄于股掌之間的老虎,“水中撈月”中憨態(tài)可掬的小猴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自己講故事、演故事,從而學習成語和漢字。如此,既能滿足學生的表現(xiàn)欲,也能滿足學生貪玩、好動的天性,讓他們能夠在玩樂中獲得豐富的知識。
比如在拓展學習“南轅北轍”時,讓一名學生負責“旁白”,再讓另外兩名學生表演趕路人和過路人,其中一個人拿著一個三角尺來當作“馬車”的“韁繩”,另外一個人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裝扮成過路人,比如在頭上扎一個“頭巾”,或者身披披肩扮成彎腰駝背的“老嫗”。通過“小演員們”詼諧的表演和這種充滿儀式感的舞臺表演形式,讓學生能夠加深對該成語的印象。同時,教師將“南轅北轍”寫于黑板上,讓學生能夠一邊看故事,一邊認識漢字。另外,教師還可以用繪畫的形式讓學生學習成語,比如“水中撈月”這個成語,教師布置學生將故事情節(jié)與四個漢字融合起來,繪制一個不一樣的“水中撈月”,學生有的將水的下半部分畫成了“化了”的效果,四個字都“泡”在了井水中,有的將一個小猴子畫在“撈”字的“豎彎鉤”上面,長長的猴子尾巴勾住下面的一個“月”字,還有的學生直接將四個字豎著畫在了一個長長的井里面,上面掛了一串小猴子,在費勁地往上拽著,最上面的天空上還畫著一個月亮……通過這種將繪畫與成語結合起來的識字教學,不僅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能夠讓學生喜歡上用課余的時間來學習成語的這個活動。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一天牢記一個成語,也比背十個忘八個要好得多。活用成語故事的情節(jié)和深刻內(nèi)涵,讓學生不僅學到漢字,更從中領會成語中深刻的做人道理,這比單純地學會一個字、一個詞要有意義得多。繼而,從“雙減”政策的角度來講,識字教學與成語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也給予家長作業(yè)輔導的新思路。以往,家長在輔導孩子認字、寫字時,總是以“糾正發(fā)音”“反復練習”為基本形式,現(xiàn)在通過成語學習來認識漢字,不僅給家長更多的思路,也能夠在課業(yè)輔導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提供更多趣味性的選擇,不僅提高了孩子的學習效率,也提高了學習質(zhì)量。
比如在學習《將相和》中的成語和生字時,家長可以將故事與生字進行融合,比如在學習“藺”這個字時,家長可以給學生講一講“完璧歸趙”后面的故事,即秦國之所以提出“用十五城交換和氏璧”,并不是因為真的喜歡和氏璧,而是借此試探趙國實力,而趙國居然真的愿意鋌而走險去交換城池,這就說明趙國急需擴充領土以增強實力,后來秦朝一舉滅趙,據(jù)傳藺相如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等外交活動得罪了秦國,其后人不得已將“藺”這一姓氏去“頭”、去“心”,改姓氏為“門”,才得以保存實力免除災禍。如此,學生就可以將“藺”字拆開來學習,從而很快記住其中的偏旁部首。
綜上所述,任何學習都應講求由表及里、由淺及深的過程。通過成語來幫助學生學習漢字,不僅能將“用”與“學”結合起來,讓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漢字文化知識,同時也能夠真正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增添自身的生活智慧,讓學生不再是“小書呆子”,而是越學越聰明的新時代“實用型”小學生。
參考文獻:
[1] 田歌《基于成語故事下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探究》,《求學》2021年第40期。
[2] 王亞楠《國學經(jīng)典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策略分析》,《科幻畫報》2021年第8期。
[3] 張國珍《漢字文化觀照下小學低段識字教學設計策略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21年碩士論文。
[4] 劉丹鳳《談如何把傳統(tǒng)文化融入識字教學中》,《中國校外教育》2020年第19期。
[5] 王愛玲《如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讀寫算》201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