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寶
思維發(fā)展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在閱讀課堂中學習、內化文本語言與思想就是一個選擇、概括、應用和轉化的過程,全程需要思維的參與;而思維是語言的物質外殼,其發(fā)展自然需要通過語言來顯現(xiàn)。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文本語言開展學習、運用等實踐活動,從中找到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抓手。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很明顯,這源于學生已有經驗背景導致的認知結構不同,教師要以此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開啟學生的思維。
一是抓語言差異生成教學目標。這里的語言差異是指學生語言與文本語言之間的差異。如教學《海上日出》,筆者先抓住課文題目中的“日出”,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十分熟悉的日出。日出雖然是學生很熟悉的事物,但讓他們說出具體的情形,卻顯得很困難。筆者板書課文題目,指出作家巴金堅持對日出進行長時間細致地觀察,大家看課文,作家是怎么說海上日出的情形的,這樣的語言表達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表達日出的語言與文本語言之間的差異之后,就會激發(fā)學習文本語言的欲望。
二是抓文本差異作為探究抓手。在統(tǒng)編教材中,同一主題的課文會因為語言表達的差異呈現(xiàn)各自的特色,即使是同一作者,也還是有區(qū)別的。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貓》和《母雞》都出自老舍先生筆下,都表達了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但是,兩篇課文的不同還是很明顯的:《貓》在描寫中看似強調貓的性格很古怪,實際上作者通過獨特的語言表達又把這種古怪納入了喜愛之中;《母雞》先寫作者非常討厭母雞,后寫作者對母雞充滿了敬佩之情,在前后變化中表達對母雞的贊揚。在這樣的差異中,值得探究的是作者對動物感情的變化是如何實現(xiàn)的。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不同文本中的相關語言表達進行探究,從中分析語言運用的方法,提煉表達方面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主張。
三是抓生活差異指向深入思考。小學生受自身閱歷所限,對文本中描寫的情況存在著較大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往往就是來自生活的差異,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借助資料進行全面的了解。如教學《慈母深情》,文中出現(xiàn)的買長篇小說的錢數(shù)是1.5元,在今天的學生看來實在是不值得一提的很小的一筆錢,有不少學生隨手就能拿出來。所以,學生不理解作者為什么還那么大寫特寫這樣的一筆錢。對此,筆者引導學生理解當時那筆錢的價值:母親一個月掙的是27元錢,能養(yǎng)活一家人;那時的1.5元錢可以購買的物資:15斤蔬菜,或10碗面條,或5根冰棍。經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很快認識到母親掏出1.5元錢給“我”買書,在當時是多么難得的事情,由此體會到母愛的偉大。
在閱讀教學中,文本內容中的聯(lián)系用語言表達,往往會顯得繁瑣,如果采用可視化路徑,就能夠十分清楚地呈現(xiàn)出來,相應的思維路徑也變得清晰。
一是借助圖示呈現(xiàn)信息整合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呈現(xiàn)文本的信息整合特點,往往是學生難以把握的內容。有效的方法就是圖示法,尤其是思維導圖的運用更能讓人有一目了然的感覺。如教學《燕子》,課文最后說“多么有趣的一幅圖畫”,那么這樣的一幅圖畫中都有哪些內容呢?筆者采用圖示法,選擇合適的思維導圖,把“燕子”作為中心主題向四周分散出多個子主題(外形俊俏、春光美麗、飛行輕快、休憩閑散),并在子主題下再具體呈現(xiàn)與“有趣的圖畫”有關的因素,如外形俊俏下可以有“羽毛漆黑”“翅膀輕快有力”“剪刀似的尾巴”等,層次清楚地體現(xiàn)了“有趣的一幅圖畫”中具體的內容構成。
二是借助表格理清語言表達的順序。在可視化工具中,表格適宜用來呈現(xiàn)分類提取的文本信息,方便學生對信息進行分析與處理,體現(xiàn)作者的表達思路。如教學《海上日出》,課文在表現(xiàn)景物特點時采用的是以時間先后為序,描寫的對象聚焦在日出帶來的色彩上。教師可設計“日出前、日出時、跳出海面”時色彩變化的表格,幫助學生在完成表格填寫的過程中理清表達順序。
三是借助批注符號體現(xiàn)思維活力。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采用圈畫的方式進行批注,體現(xiàn)思維的活力與深度。如教學《我變成了一棵樹》,課文中“我”如何變成一棵樹是最值得學生關注的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具體描寫的語段:“我真希望變成一棵樹……我心里想著,就覺得身上癢癢的……呀,我真變成了一棵樹!”接著,學生從中圈畫出體現(xiàn)變化步驟的關鍵詞:“真希望”“身上癢癢的”“真的變成了”;之后,學生在相應的位置把自己感覺到的變化步驟批注出來,形成一個“心里有愿望或想法”,到“身體上產生了具體的感覺”,再到“愿望變成了現(xiàn)實”的過程。這樣,學生在思維發(fā)展中建構了“變身”的圖式,能夠將該圖式有效運用到自己的表達實踐中去。
比較作為一種有效的思維方式,用在閱讀教學中,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促進思維發(fā)展。
一是在相同語境中進行還原式比較。當文本中出現(xiàn)的語言表達,學生難以從中發(fā)現(xiàn)表達秘妙時,可以采用換詞比較的方法,在語境還原中看清楚作者語言表達上的獨特所在。如教學《四季之美》第一自然段“春天最美是黎明。東方一點兒一點兒泛著魚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紅暈,飄著紅紫紅紫的彩云”,學生初讀時不容易看出這樣的表達為什么能夠突出春季的美,于是筆者提供換詞的語段進行比較:“春天最美是黎明。天亮了,有白白的天空,有紅云?!睂W生比較這兩個具有相同語境的語段,發(fā)現(xiàn)秘妙就在第二個句子上,課文中的第二個句子一方面用“泛”“染”“飄”三個動詞寫出了天空顏色的變化,表達出黎明時分的動態(tài)美,另一方面用三個疊詞“一點兒一點兒”“微微”“紅紫紅紫”讓天空的顏色變化體現(xiàn)出十分可愛的一面,也就是美到了人的心里,這也是作者認為“最美”的關鍵所在;而換過詞的第二個句子只是簡單又籠統(tǒng)地說天空的情形。通過這樣的還原式比較,學生破譯了作者表達上的秘妙。
二是在相同主題中進行互補式比較。同中求異是比較的常見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經常將相同主題的材料放在一起讓學生研讀、比較,使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差異。如老舍先生的《貓》入選課文后,編者在閱讀鏈接中呈現(xiàn)了夏丏尊和周而復兩位作家同樣寫貓的片段,這樣就形成了同主題的三個文本的比較,學生通過研讀發(fā)現(xiàn),三位作者表達貓的可愛各有特點:老舍是通過舉例的方式寫貓古怪、淘氣的性格;夏丏尊是抓住貓的樣子、毛色,還有路人和妻兒等的評價寫出了貓的美麗與可愛;周而復以黑白相間為重點寫了貓身體的各個部位的和諧搭配帶來的可愛感。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找準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抓手,通過多種途徑組織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切實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