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羅馬媽祖廟,又名天后宮,或婆廟,位于樂東縣九所鎮(zhèn)羅馬村南坊,是海南西南部最大的媽祖廟宇。崖州羅馬媽祖廟,建于宋末元初。1279年宋軍被元軍驅(qū)趕到一崖山(今廣東沿海),陸秀夫抱著九歲的皇帝投海殉國。南宋一支殘余部隊渡海鎮(zhèn)守崖州(今崖城),其時中原百姓尤其是福建百姓大量南遷海南。早在元軍渡瓊之前,羅馬媽祖廟己經(jīng)建成。羅馬港是著名的港口,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當時陸路閉塞,主要靠海上運輸。羅馬港口即在羅馬媽祖廟宇前,其東至今老紀祠堂、羊麻園一帶;其西至青田下、坡陸(即今紀策家門前)、反資壩、成昌壩、沙土糖、小壩。這里曾經(jīng)是一片茫茫水域,潮起潮落。羅馬港直通望樓港,全長四公里。廟前水域狀如葫蘆。港口四周長著茂密的紅樹林,白鶴、天鵝聚集其上。退潮后,周圍水域變?yōu)槟嗾?,螺、青蟹、鰳魚來去覓食,海鷗在半空盤旋,其中螺最多,有海螺、長螺、尖螺、鐵螺、香螺等數(shù)十種。
當潮落時,羅馬村的姑娘,或外村來的姑娘提著竹筐采螺,滿載而歸。港口之西岸聳立著一座古老的媽祖廟。當時時有吃人的大鯊魚藏匿港灣之中。某日,一采螺小姑娘忽然見一位美若神仙的女子手提竹筐,飄然而過,瞬間不見蹤影。采螺小姑娘所見到的就是媽祖娘娘特地來點化她們,以免被大鯊魚所害。因這里的螺很有名,媽祖廟也很靈驗,故這個港名叫“螺媽港”,這個村子起名叫“螺媽村”。由于時代變遷,“螺媽”就誤讀成“羅馬”了,這就是羅馬媽祖廟、羅馬港、羅馬村名的由來。
當漲潮時,港灣波光粼粼,顯出十分遼闊。到了黃昏,彩霞滿天,海鷗飛翔,魚蝦相躍水面,夕陽西照,千帆競渡,漁民哼著歌曲搖櫓返航。站在羅馬媽祖廟望去,那就是一幅“漁村夕照”的景色了。當這個時候,若是在港灣的船中向羅馬媽祖廟眺望,只見村煙裊裊,海鷗滿天,寺廟里傳來了晚間鐘聲,顯得莊嚴肅穆,又是另一番景致了。若是在秋夜,有月亮的時候,更是佳境。此刻,月兒中天,霧茫茫中的港灣,魚兒打水,撲撲響動,與蝦相戲,滿湖躍金,偶爾有幾點漁火閃現(xiàn),濤聲迭迭,港灣顯得異??侦`,真是妙不可言。
羅馬媽祖廟之西有一座弓形七孔橋,長橋臥波,直通大山。盡頭有一座古亭翹然;廟之東是南宮門,門內(nèi)則是商業(yè)街,長約四百米,漁民們在此集市。南宮門之東又有一座古亭。廟宇后面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古木參天,有山莓、荔枝、花梨樹、坡壘、鶯哥、青梅、酸豆、沉香等良木,古藤蘿攀附其上,鹿鳴呦呦,猿子爬行樹上,啼聲不絕,和海鳥互相唱和。
羅馬港是個優(yōu)良港口,停泊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船只,尤其以湛江、廈門、泉州、北海等地漁民為多。其中也有一支“疍人”,俗稱江湖隱者。這些漁民、商人都來南宮門街集市,用魚、蝦交換稻米、菜、布匹等生活用品。有些遠方農(nóng)人看到羅馬水源好,土地肥沃,魚、蝦、蟹多,生活條件好,就帶子攜女遷來居住,開墾田園,成為永世居民。漁民、農(nóng)民相互通婚,港口漸漸人口多了起來,形成了個“魚米之鄉(xiāng)”——古老的羅馬村。村里幾乎都是福建移民,以莆田甘蔗園村的最多,這是有家譜記載的。
當時羅馬集市是很繁榮的,因受潮漲潮落的影響,魚又鮮活,菜又青鮮,羅馬人早上集市一次,傍晚集市一次,漸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日早晚市”,羅馬村民對吃的很講究,魚必須是鮮活的,早市買的吃了不剩余,晚市再買,成為至今不變的習俗。當時在本地區(qū)流傳著這樣一句歌謠:
欲吃青鮮嫁螺媽,
欲吃甜糖嫁州城。
羅馬的“一日早晚市”一直延續(xù)至今,今天的羅馬人仍傳承著這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每日兩次集市。有了羅馬媽祖廟之后,羅馬港更加繁榮。
羅馬媽祖廟建成之前,元軍尚未渡崖,南宋殘余以重兵把守崖四區(qū),設(shè)九所、十所、四所前哨保護著螺媽、六螺(今樂羅),這就是今之九所村、十所村、四所村的得名。
始建的羅馬媽祖廟,規(guī)模宏大,廟宇仿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宇來修建。整座廟為土木結(jié)構(gòu),內(nèi)為檀香格,外為花梨木,為飛檐樓閣式建筑,古香古色。
明末清初,羅馬媽祖廟原先的土木建筑由于長年遭受到風雨剝蝕,嚴重朽爛傾圯。重新修葺后,大殿內(nèi)朽爛的木柱換成石柱,雕梁畫棟,左右木墻改為夯土墻,重修瓦面,并全部油漆彩繪一新,使廟宇更為壯觀、古雅。
面對宮門,擺放了一只2米多高的特大型石雕香爐,爐體上鏤龍云圖案。在香爐的左右兩側(cè)增設(shè)有兩只花崗巖大石獅。并在大埕南沿,與宮門正對處,建造了一座大戲臺。每逢媽祖誕辰日、羽化日等重大節(jié)日,村民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戲劇表演,或演唱崖州民歌。
廟內(nèi)東壁上繪有一幅畫,描繪的是天妃助鄭和船隊下西洋情景。天妃頭戴王冠,手捧圭璧,端坐于廟堂之上,殿上祥云繚繞,天妃后有侍者執(zhí)雉扇護衛(wèi),文武侍衛(wèi)則立于階前,階下則是海濤洶涌,舳艫相接,在左上方還繪有端立云間觀音形象,表示天妃乃是觀音弟子。
羅馬媽祖廟有著許多神奇的傳說。傳說我國棉紡織家黃道婆,少年時受封建家庭壓迫,隨未婚夫流落崖州,第一站在羅馬港登陸,居羅馬六年。她在羅馬開設(shè)作坊繡花織布,所織的被褥巾,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璀璨奪目。她是羅馬天后宮內(nèi)最虔誠的信眾,每天在廟里畢恭畢敬,焚香叩首為出海的丈夫及漁民祈禱平安,又多次捐助巨資修繕天后宮,深受百姓的敬仰。她看見廟前無樹,就移來了一棵酸梅樹,給謁見媽祖的信眾們乘涼。至今,這一棵枝葉繁茂的酸梅樹,依舊屹立在廟前,訴說著千百年滄桑歷史。
黃道婆在羅馬居住期間,不僅學會了羅馬方言,還學會了唱崖州民歌。羅馬是古崖州民歌的發(fā)源地之一,許多經(jīng)典民歌,都出自于此。黃道婆深受其影響,工作之余還哼著歌兒。她始來羅馬的時候,有點惦念故鄉(xiāng),就作歌曰:
我母以我嫁海邊,
無親不戚儂自己;
日聽浪來夜聽漾,
夜深靜靜聽雞啼。
這就是遠嫁女思鄉(xiāng)之歌。黃道婆所作的崖州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shù)《十送情郎》了。傳說是其夫讀圣賢書,要上京趕考,臨別之時,黃道婆所唱的離別戀歌。
送郎下床手欲分,
心中總迷迷昏昏;
忍淚不流怕兄見,
假作看鞋拭淚痕。
送郎出鸞房深閨,
一片愁腸一片酸;
并蒂蓮花剝開種,
鴛鴦?wù)泶勃氉耘恪?/p>
鴛鴦?wù)泶部兆院蓿?/p>
更鼓夜長儂孤單;
秋冷月明云飛散,
春暖夜長夢飄零。
送郎來到妝臺邊,
對鏡整容顏青鮮;
屈指按胸慢自算,
畫媚重逢在乜年。
送郎來到酒店中,
盅酒送行囑咐兄,
歌館樓臺兄勿去,
專心學堂爭功名。
送郎出到寺門外,
日出紅云映青山;
不得親身跟兄去,
心中離愁似浪潮。
心中離愁難分手,
千里程途路悠悠;
儂心化作三春草,
海角天涯隨兄游。
送郎出來到大路,
鳥鳴猿啼誘心姑;
目看流水波浪急,
耳聽樹高猿聲愁。
送郎來到大樹下,
翠綠楊柳折一枝;
楊柳常青心欠掛,
儂掛兄來兄掛妹;
送郎來到螺媽灣,
螺媽灣頭話雙關(guān);
知妹家里等待你,
扣日至時候兄回。
送郎送到長亭地,
囑兄半途要小心;
騎馬登山勿大意,
過江渡河要注神。
送郎上船拆分蹤,
船也順帆帆順風;
祝兄中首名魁甲,
引儂京城相唱隨 !
其夫上京考中舉人后,杳無音訊,黃道婆很思念他,每天佇立廟前,望著歸來船上的人群,疑夫其中,便驚喜萬分,可是,一個個從船上下來的人都不是她的丈夫,又一次次失望了。她三年如此,苦苦守候,風雨無阻,卻始終未見夫君的蹤影。
又聽人說在崖城有人見到過她夫君,黃道婆盼夫心切,當即告別羅馬,去崖城尋夫,未果。她居崖城十六年,向當?shù)乩?、漢百姓學習棉紡織技術(shù),中年返回故鄉(xiāng)松江烏泥涇(今上海)。羅馬村民為了紀念她,搬來一塊巨石,立于羅馬媽祖廟前“望夫處”,由村里書法家將民歌《十送情郎》鏤刻于巨石之上,供人憑吊。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途中,聞知羅馬媽祖廟靈驗,船入羅馬港謁見媽祖,供奉青果,焚香跪拜,儀態(tài)至誠。拜畢,便捐金百鎰,修葺天后宮。又讀了《十送情郎》石勒,深受感動,捐資修建一座亭子,并起名“望夫亭”,籠罩其石,并在亭匾上親筆寫“海不揚波”四個字。
明朝末期,村里有一戶財主,為人仗義疏財,長年為村民修路搭橋,又出巨資在港中島嶼——坡巡頭,建一座黃道婆祠,歲時享祀。約清乾隆年間,發(fā)生了一場特大洪水,將望夫亭、黃道婆祠沖跨,沉入港中。
當時的羅馬港,以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成為嶺南一個有名的旅游勝地。
羅馬人不管是在古代還是近代,從羅馬港出發(fā),帶去本地的特產(chǎn),漂洋過海,到北海、赤坎、南洋一帶做生意,少則十多天或二、三個月,多則一年兩年,滿載而歸。羅馬人很早以前就信奉媽祖。對于媽祖文化的傳承,應(yīng)與捕漁和海上貿(mào)易有關(guān)。南海綿延的海岸線遍布眾多海島、漁村,海上航路的風云變幻、行船捕漁、危難險阻,都靠海上保護神天后娘娘在人們心理上給以安慰。她是茫茫大海上唯一的女神。在信眾心中流傳的,是這樣一個猶如祖母又仿佛母親的最溫柔親切的名字——媽祖。海上的人們不信神佛,獨尊媽祖。引路護航的,從來不是什么虛無飄渺的神通,而是灑向人間的悲憫與大愛!
千年古廟,潮聲依舊??墒牵_馬港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已經(jīng)失去了昔日的風采。
由于時代變遷,滄海桑田,古老的羅馬港早已往后退去了1000米(今至公司壩),不知從哪個時候起,在港的半腰建起了老蘆壩、告狀壩、老干壩、新壩、公司壩,眾多的壩像一條條巨龍將潮汐緊緊抱住,海水無法進來。廟前的港口原本是一片遼闊水域,現(xiàn)在變成了一個內(nèi)陸湖,漸漸又變成今天的一片稻田。
古老的羅馬天后宮內(nèi)的碑刻、壁畫、石雕等實物,還有鮮活而豐富的口頭文化如音樂、戲曲、舞踏、禮儀、祭祀活動等,時至今日,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或失傳。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虔誠的羅馬村民在原廟廢墟之上重修天后宮,重塑媽祖金身,再續(xù)香火??上У氖牵罅颗c媽祖文化有關(guān)的民俗與民間文學已消失無蹤。唯有廟宇里、燭光處,媽祖不語,她在靜靜地冥想,在靜靜地注視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靜靜地傾聽著萬千個朝覲者訴說心愿。
作者簡介:紀明教,男,漢族,海南樂東人,著有鄉(xiāng)土文學作品集《家鄉(xiāng)的記憶》。